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体现于现在,关系到将来;体现到家庭,关系到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时代呼唤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为学校教育奠基,为社会教育服务。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更是终其一生的教育,是“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性作用。
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基点。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与生俱来,是贯穿终生的教育。特别是0至7岁,正值启蒙阶段,民间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阶段是孩子习惯、性格、情绪养成和智力发育、潜能开发的关键期,影响甚至决定孩子的一生。可以说,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最早的教育,而且是根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代为家庭教育设置了新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主体都是孩子,家校共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要让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这是祖国和人民对家庭和学校的期许和要求,也是赋予家庭和学校的责任和使命。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具有“定盘星”意义的教育。
家庭教育与家同在、与生俱来,必须与时俱进,这不仅是现代教育背景下孩子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而且是由家庭教育自身功能和特点所决定的。其主要特点体现在:
启蒙性。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完全是以生活为素材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潜移默化的启蒙性教育。
随机性。家庭是天然的学校,家长是天然的教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没有经过培训、没有教科书、没有固定程式,孩子是从没有认知力的零起点开始学习的。生活即课堂,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随时随地、相机而行。
感染性。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看父母给他涂上什么颜色。在孩子眼里,看什么都新鲜,见什么都好奇,家长的爱好兴趣、言谈举止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素材,言传身教,见样学样,一切都会耳濡目染地渗透到孩子心里。
时代性。家庭教育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印记,但任何时代都应重视家庭、家风建设。新时代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方向、目标任务与要求,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新的起跑线”。
终生性。每个人都归属于一个家庭,随着孩子身心成长,不同阶段家庭教育关注的内容也不同。即便孩子成人成家了,也还是大家庭的一员。成年后的子女兼具“父母的孩子”和“孩子的父母”双重身份,既是父母教育的“学生”,又是子女教育的“老师”,履行着家教、家风的传承责任。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来重视家庭、家风建设。随着教育发展的提速,家庭教育源头动力不足的问题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
观念落后。当今时代教育理念不断推陈出新,不少家长思想还跟不上时代步伐,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懂得尊重孩子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懂,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凭主观意志强制教育,等等,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家庭教育的发展。
娇惯包办。随着优生优育政策的实施,现代家庭人口少了、条件好了,孩子成了家庭的重心,都是家长心中的宝贝疙瘩。特别是祖父母、外祖父母,视孩子為生命的延续,娇惯与包办成为一种常态。甚至有的直接干涉父母管理孩子,导致家庭教育方向的不一致,使孩子在“管”与“惯”中变本加厉。
重智轻德。家的灵魂是爱,人的灵魂是德。然而家长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除了共同的爱,唯一的共同语言就是学习,使孩子成为“学习机”,忽视了性格、品行、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忽视心理。随着家庭结构变化,孩子被家长包围,看似爱源充足、爱心满满,但客观上一方面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一方面孩子缺乏同龄人的沟通、理解,主观上觉得内心孤独、无助,缺乏激情和活力,影响孩子身心健康。这种现象虽然不是普遍性的,但有一定的代表性。
搞好家庭教育,核心是要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儿童观、教育观和人才观,面对孩子,面向未来,努力创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并联系实际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严爱相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家庭环境的实施者。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就变坏。”怎么严?要严而有格、严而有度,要和孩子就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事项、行为等方面商定相应的规则,以共同监督、约束,从而使父母做到坚守原则、孩子遵守规则。怎么爱?爱要有原则、有方向、有分寸,无原则的爱,就是溺爱,就会以爱的名义把孩子淹没。
牵放平衡。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独特的个性心理,都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赏识、理解和尊重。作为家长,最核心的就是要看清自己、洞察孩子,了解孩子有什么天赋、个性特点,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对孩子的兴趣特长要敢于去放,鼓励孩子勇于去做,但要注意把握好度,特别是玩手机、打游戏等不良爱好和行为要即时牵制、严格控制。孩子就像风筝一样,只有在不断的收收放放中才能飞得更高。
学做结合。父母肩负着对孩子养与育的双重责任,目的是在对孩子的养与育中造就孩子健康的体格、健全的品格和高尚的人格。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动态的、变化的。家长一方面要不断地学,学做家长的本领和艺术,改变传统的武断式、强制式的家长作风;一方面要以身示范,引导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沟通陪伴。孩子作为一个个体,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思想主张,平时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多沟通、多了解,真正走进孩子心里,交流思想、适时引导。特别是在孩子面临困难、遭受委屈时,更要放下家长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即时给予理解、关爱和情感陪伴,帮孩子减轻思想负担、心理压力,为孩子松绑。
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之源,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发展家庭教育时不我待,搞好家庭教育任重道远。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家庭、学校、教育部门、社会团体的职能作用,创办家长学校、搞好家长培训、普及家教知识,共同为家庭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沁县教育局)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更是终其一生的教育,是“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性作用。
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基点。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与生俱来,是贯穿终生的教育。特别是0至7岁,正值启蒙阶段,民间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阶段是孩子习惯、性格、情绪养成和智力发育、潜能开发的关键期,影响甚至决定孩子的一生。可以说,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最早的教育,而且是根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代为家庭教育设置了新的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主体都是孩子,家校共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要让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这是祖国和人民对家庭和学校的期许和要求,也是赋予家庭和学校的责任和使命。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具有“定盘星”意义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与家同在、与生俱来,必须与时俱进,这不仅是现代教育背景下孩子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而且是由家庭教育自身功能和特点所决定的。其主要特点体现在:
启蒙性。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完全是以生活为素材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潜移默化的启蒙性教育。
随机性。家庭是天然的学校,家长是天然的教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没有经过培训、没有教科书、没有固定程式,孩子是从没有认知力的零起点开始学习的。生活即课堂,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随时随地、相机而行。
感染性。每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看父母给他涂上什么颜色。在孩子眼里,看什么都新鲜,见什么都好奇,家长的爱好兴趣、言谈举止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素材,言传身教,见样学样,一切都会耳濡目染地渗透到孩子心里。
时代性。家庭教育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印记,但任何时代都应重视家庭、家风建设。新时代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方向、目标任务与要求,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新的起跑线”。
终生性。每个人都归属于一个家庭,随着孩子身心成长,不同阶段家庭教育关注的内容也不同。即便孩子成人成家了,也还是大家庭的一员。成年后的子女兼具“父母的孩子”和“孩子的父母”双重身份,既是父母教育的“学生”,又是子女教育的“老师”,履行着家教、家风的传承责任。
三、现阶段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来重视家庭、家风建设。随着教育发展的提速,家庭教育源头动力不足的问题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
观念落后。当今时代教育理念不断推陈出新,不少家长思想还跟不上时代步伐,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懂得尊重孩子和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懂,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凭主观意志强制教育,等等,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家庭教育的发展。
娇惯包办。随着优生优育政策的实施,现代家庭人口少了、条件好了,孩子成了家庭的重心,都是家长心中的宝贝疙瘩。特别是祖父母、外祖父母,视孩子為生命的延续,娇惯与包办成为一种常态。甚至有的直接干涉父母管理孩子,导致家庭教育方向的不一致,使孩子在“管”与“惯”中变本加厉。
重智轻德。家的灵魂是爱,人的灵魂是德。然而家长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除了共同的爱,唯一的共同语言就是学习,使孩子成为“学习机”,忽视了性格、品行、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忽视心理。随着家庭结构变化,孩子被家长包围,看似爱源充足、爱心满满,但客观上一方面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一方面孩子缺乏同龄人的沟通、理解,主观上觉得内心孤独、无助,缺乏激情和活力,影响孩子身心健康。这种现象虽然不是普遍性的,但有一定的代表性。
四、新时代做好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搞好家庭教育,核心是要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儿童观、教育观和人才观,面对孩子,面向未来,努力创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并联系实际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严爱相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家庭环境的实施者。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就变坏。”怎么严?要严而有格、严而有度,要和孩子就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事项、行为等方面商定相应的规则,以共同监督、约束,从而使父母做到坚守原则、孩子遵守规则。怎么爱?爱要有原则、有方向、有分寸,无原则的爱,就是溺爱,就会以爱的名义把孩子淹没。
牵放平衡。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独特的个性心理,都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赏识、理解和尊重。作为家长,最核心的就是要看清自己、洞察孩子,了解孩子有什么天赋、个性特点,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对孩子的兴趣特长要敢于去放,鼓励孩子勇于去做,但要注意把握好度,特别是玩手机、打游戏等不良爱好和行为要即时牵制、严格控制。孩子就像风筝一样,只有在不断的收收放放中才能飞得更高。
学做结合。父母肩负着对孩子养与育的双重责任,目的是在对孩子的养与育中造就孩子健康的体格、健全的品格和高尚的人格。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动态的、变化的。家长一方面要不断地学,学做家长的本领和艺术,改变传统的武断式、强制式的家长作风;一方面要以身示范,引导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沟通陪伴。孩子作为一个个体,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思想主张,平时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多沟通、多了解,真正走进孩子心里,交流思想、适时引导。特别是在孩子面临困难、遭受委屈时,更要放下家长的架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即时给予理解、关爱和情感陪伴,帮孩子减轻思想负担、心理压力,为孩子松绑。
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之源,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发展家庭教育时不我待,搞好家庭教育任重道远。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家庭、学校、教育部门、社会团体的职能作用,创办家长学校、搞好家长培训、普及家教知识,共同为家庭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沁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