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初,温州一个以实业为主的普通民营商人林春平备受关注,在花60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大西洋银行后,不少人开始称其为“银行家”。
但林春平对此不以为然,称只是以温商的商业直觉看到了海外抄底的机会,只不过是个“小投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的跨国事业“锦上添花”,希望通过收购美国的银行接触到美国高官以及金融精英。
事实上,不仅是这位温州商人看到了海外抄底银行的机会,中资银行也认为海外扩张正当时,不断尝试出手海外市场,或设分支机构,或并购,中资行逐渐成为海外扩张的“新玩家”。
中资行尝试出海
中资银行国际化并无明确的始点,业界普遍以1981年11月,中行在纽约开设第一家境外分行作为开端。
鉴于中行在解放后的特殊服务定位,在国际化方面要早于其他行,国际化程度也最高。根据中行2010年报数据,该行在31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行、子公司和代表处。
近几年来,工行、建行和交行海外发展步伐很快,其中工行“迈步”最大。截至2010年末,工行在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3家境外分支机构,其中境外分行及其分支机构21家,境外控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181家,与132个国家和地区的1453家境外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基本建成跨越亚、非、欧、美、澳五大洲的分支网络。
作为最后一家上市的国有行,农行在海外扩张方面也正积极推进,在2011年亦有收获,其首尔代表处获批升格为首尔分行,截至目前,农行共有3家海外分行和5家境外代表处。
股份制行同样在谨慎尝试海外发展,招行站在了最前沿,目前有中国香港分行、纽约分行和伦敦、美国、中国台湾代表处,以及收购的永隆银行和两家独资公司——招银国际和招银租赁。此外中信和民生也正在探路海外,二者均以中国香港为起点进行摸索,中信在中国香港拥有中信国金和振华财务两家控股公司,虽然名称未涉及银行二字,但有银行业务;民生银行则是选择在中国香港设立代表处。
近年来在国内发展势头正猛的北京银行,除了努力向中小银行方向发展,试图弱化城商行概念外,还努力熟悉海外市场,在中国香港及阿姆斯特丹设立代表处。
在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之际,多家银行暂时放慢了海外扩张计划,但2011年扩张势头再起。
势头最猛者当属工行。1月,工行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荷兰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米兰和西班牙马德里五家分行正式对外营业,同期,其还宣布将其在卢森堡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卢森堡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欧洲)有限公司”,下设5家分行。5月该行孟买分行获得印度储备银行颁发的经营牌照,11月,金边分行和万象分行先后获得经营牌照,非洲代表处和仰光代表处也分别于2011年11月24日和12月2日正式开业。此外,去年8月,该行还有一起银行收购案例。8月5日,工行与南非标准银行集团达成协议,将以6亿美元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及其两家关联公司80%股权。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就此事发表意见称:“此次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将使工商银行获得阿根廷商业银行牌照,成为第一家进入当地市场的中资金融机构,战略意义突出。”
自2011年11月8日起的20天里,交行则有3家海外分行或子银行集中开业。
今年1月6日,民生银行获得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颁发的银行牌照,成为中国香港持牌银行,目前民生正积极筹备香港分行的开业工作,该分行开业后将成为民生首家境外分行。
随实体经济“走出去”
对于中资行海外发展,有声音认为过于内耗资本,对提升银行价值尚难有贡献,对银行的长远影响也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但建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中资行应该加强国际化程度。“中资行国际化程度还很不够,一方面,银行主要是服务于工商企业,而现在银行的国际化程度弱于工商企业国际化程度,无法满足工商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在除了中国香港外的地区程度不高,与我们银行国际化程度不高有关。中资行国际化只能说还处于初级阶段。”赵庆明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尽管海外分支机构在增多,但与“走出去”的企业金融需求相差甚远,更别谈国际影响力。
去年7月,农行行长张云曾发文表示,国内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仍然滞后于实体经济,海外机构总资产占比仅在4%左右,参与国际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仍然有限。
目前,中资行在境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000多家分支机构,然而仅在2010年底,我国境外非金融企业投资累计已超过3000亿美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1.3万家。
“中资行技术和创新能力还很弱,国际化有助于其学习,提高竞争能力。毕竟发达国家及地区技术比较先进、市场比较成熟、监管比较完善、法律环境也比较公平。”赵庆明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认为对银行业海外扩张要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他认为,借此中资行可以形成新业务增长点,还可以形成一个好的资金出口,对本国企业在海外经营的保驾护航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另外,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海外扩张可以增加银行对抗风险的能力。
购建并举拿牌照
中资行在海外发展缓慢,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从客观来看,发达国家总是以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弱为理由,长期不给准入,这是阻碍中资行国际化的最大障碍。”赵庆明说。
对于不发牌照的这个理由,中资行不得不吃“哑巴亏”,因为这是曾经的事实。在2000年左右,很多银行已经濒临破产边缘,但经过改制上市等,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改进,但仍然很难获得外界认可。
另外,金融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领域,与政治有很强的关联性,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能否获批,也要看政治关系。
为了解决牌照问题,中资行通常采取“购建并举”的策略,在加快境外分支机构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寻觅境外对象进行并购。
“寻找合适对象很不容易,银行自己首先要有清晰的定位,几年前民生银行的一次失败收购案例就是前车之鉴。”某银行战略管理部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自2007年下半年起起,民生银行开始谈判收购美国联合银行,尽管这家银行问题重重,但当时受急于迈出国门的迫切心情影响,民生在认识不清晰的情况下投入重资,之后发现自己虽贵为大股东却没有话语权,再到后来随着美国联合银行风险的爆发,2009年11月6日美国联合银行被勒令关闭,而民生银行对其累计投资折合人民币已达8.87亿元,也随之“打水漂”。
事实上,后来招行行长马蔚华称,当年美国联合银行到中国找买家时,也曾找过招行。“但这是一家华人银行,我们的定位是要进入美国主流市场,所以没和他们谈。”
昂贵的学费已经付出,在国际化并购问题上,各中资行不得不三思而后动。
此外,国际化发展缓慢从主观上讲,中资行更重视国内市场,国际上有阻拦不让进入,也就听之任之了;而管理能力不足,人才储备不够,也是大问题。
重要的不是市场份额
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以及紧迫的资本金新要求,欧洲的银行前景难测。在亚洲,很多人担心像法国兴业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等欧资银行会从亚洲撤退,从而令当地企业失去大规模可靠的资金来源。与此同时,很多市场人士认为这反而是中资行“攻城略地”的时机。
“欧洲的银行,比如像法国和德国的银行正在收缩业务,而这给中资行的进入提供了机会。”巴克莱资本中国银行业研究主管颜湄之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认为。
已有迹象证明中资行正趁此机会加紧渗透。比如欧洲的银行分行在中国香港主要做银团贷款、租赁、批发等机构业务,虽然欧资银行在中国香港的银团贷款战线在收缩,但中国香港的银团贷款市场在中资行香港分行的支持下,反而有所回暖。
当然,看起来,中资行的这种做法有点像是“捡漏”。
“直至目前,市场新玩家们(指中资行)遭遇的挫折要比成功多,比如近期的苏格兰皇家银行飞机租赁业务,中资行就输给了日本的银行,不过,这一切的改变将只是时间问题,届时,中国的银行们将不止是捡漏对手们挑剩下的东西。”英国《金融时报》这样评论道。
“海外并购领域除了我们特别关注的能源资源领域,已经向消费品、工业品领域转移。市场全球化将会给中国的金融业创造越来越多的机遇。”春节前夕中行行长李礼辉这样说道,而中行要做大国际化业务的言论,在过去的一年里,被这位行长不断提及。
中资行的海外业务现在不仅在海外占比仍属微乎其微,在其内部比重也只是“毛毛雨”。目前除了中行海外业务在本行比重超过22%,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海外资本金比重不超过3%,资产比重不超过8%,净利润比重不超过5%。
“中资行现在都处于布局阶段,中行也是中国香港业务比重高,在中国香港以外地区占比应该也不超10%。现在中资行最重要的事情是商业存在,而不是份额占比。接下来中资行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赵庆明表示。■
但林春平对此不以为然,称只是以温商的商业直觉看到了海外抄底的机会,只不过是个“小投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的跨国事业“锦上添花”,希望通过收购美国的银行接触到美国高官以及金融精英。
事实上,不仅是这位温州商人看到了海外抄底银行的机会,中资银行也认为海外扩张正当时,不断尝试出手海外市场,或设分支机构,或并购,中资行逐渐成为海外扩张的“新玩家”。
中资行尝试出海
中资银行国际化并无明确的始点,业界普遍以1981年11月,中行在纽约开设第一家境外分行作为开端。
鉴于中行在解放后的特殊服务定位,在国际化方面要早于其他行,国际化程度也最高。根据中行2010年报数据,该行在31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行、子公司和代表处。
近几年来,工行、建行和交行海外发展步伐很快,其中工行“迈步”最大。截至2010年末,工行在2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3家境外分支机构,其中境外分行及其分支机构21家,境外控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181家,与132个国家和地区的1453家境外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基本建成跨越亚、非、欧、美、澳五大洲的分支网络。
作为最后一家上市的国有行,农行在海外扩张方面也正积极推进,在2011年亦有收获,其首尔代表处获批升格为首尔分行,截至目前,农行共有3家海外分行和5家境外代表处。
股份制行同样在谨慎尝试海外发展,招行站在了最前沿,目前有中国香港分行、纽约分行和伦敦、美国、中国台湾代表处,以及收购的永隆银行和两家独资公司——招银国际和招银租赁。此外中信和民生也正在探路海外,二者均以中国香港为起点进行摸索,中信在中国香港拥有中信国金和振华财务两家控股公司,虽然名称未涉及银行二字,但有银行业务;民生银行则是选择在中国香港设立代表处。
近年来在国内发展势头正猛的北京银行,除了努力向中小银行方向发展,试图弱化城商行概念外,还努力熟悉海外市场,在中国香港及阿姆斯特丹设立代表处。
在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之际,多家银行暂时放慢了海外扩张计划,但2011年扩张势头再起。
势头最猛者当属工行。1月,工行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荷兰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米兰和西班牙马德里五家分行正式对外营业,同期,其还宣布将其在卢森堡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卢森堡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欧洲)有限公司”,下设5家分行。5月该行孟买分行获得印度储备银行颁发的经营牌照,11月,金边分行和万象分行先后获得经营牌照,非洲代表处和仰光代表处也分别于2011年11月24日和12月2日正式开业。此外,去年8月,该行还有一起银行收购案例。8月5日,工行与南非标准银行集团达成协议,将以6亿美元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及其两家关联公司80%股权。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就此事发表意见称:“此次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将使工商银行获得阿根廷商业银行牌照,成为第一家进入当地市场的中资金融机构,战略意义突出。”
自2011年11月8日起的20天里,交行则有3家海外分行或子银行集中开业。
今年1月6日,民生银行获得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颁发的银行牌照,成为中国香港持牌银行,目前民生正积极筹备香港分行的开业工作,该分行开业后将成为民生首家境外分行。
随实体经济“走出去”
对于中资行海外发展,有声音认为过于内耗资本,对提升银行价值尚难有贡献,对银行的长远影响也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但建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中资行应该加强国际化程度。“中资行国际化程度还很不够,一方面,银行主要是服务于工商企业,而现在银行的国际化程度弱于工商企业国际化程度,无法满足工商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在除了中国香港外的地区程度不高,与我们银行国际化程度不高有关。中资行国际化只能说还处于初级阶段。”赵庆明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尽管海外分支机构在增多,但与“走出去”的企业金融需求相差甚远,更别谈国际影响力。
去年7月,农行行长张云曾发文表示,国内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仍然滞后于实体经济,海外机构总资产占比仅在4%左右,参与国际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仍然有限。
目前,中资行在境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000多家分支机构,然而仅在2010年底,我国境外非金融企业投资累计已超过3000亿美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1.3万家。
“中资行技术和创新能力还很弱,国际化有助于其学习,提高竞争能力。毕竟发达国家及地区技术比较先进、市场比较成熟、监管比较完善、法律环境也比较公平。”赵庆明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认为对银行业海外扩张要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他认为,借此中资行可以形成新业务增长点,还可以形成一个好的资金出口,对本国企业在海外经营的保驾护航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另外,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海外扩张可以增加银行对抗风险的能力。
购建并举拿牌照
中资行在海外发展缓慢,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从客观来看,发达国家总是以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弱为理由,长期不给准入,这是阻碍中资行国际化的最大障碍。”赵庆明说。
对于不发牌照的这个理由,中资行不得不吃“哑巴亏”,因为这是曾经的事实。在2000年左右,很多银行已经濒临破产边缘,但经过改制上市等,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改进,但仍然很难获得外界认可。
另外,金融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领域,与政治有很强的关联性,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能否获批,也要看政治关系。
为了解决牌照问题,中资行通常采取“购建并举”的策略,在加快境外分支机构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寻觅境外对象进行并购。
“寻找合适对象很不容易,银行自己首先要有清晰的定位,几年前民生银行的一次失败收购案例就是前车之鉴。”某银行战略管理部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自2007年下半年起起,民生银行开始谈判收购美国联合银行,尽管这家银行问题重重,但当时受急于迈出国门的迫切心情影响,民生在认识不清晰的情况下投入重资,之后发现自己虽贵为大股东却没有话语权,再到后来随着美国联合银行风险的爆发,2009年11月6日美国联合银行被勒令关闭,而民生银行对其累计投资折合人民币已达8.87亿元,也随之“打水漂”。
事实上,后来招行行长马蔚华称,当年美国联合银行到中国找买家时,也曾找过招行。“但这是一家华人银行,我们的定位是要进入美国主流市场,所以没和他们谈。”
昂贵的学费已经付出,在国际化并购问题上,各中资行不得不三思而后动。
此外,国际化发展缓慢从主观上讲,中资行更重视国内市场,国际上有阻拦不让进入,也就听之任之了;而管理能力不足,人才储备不够,也是大问题。
重要的不是市场份额
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以及紧迫的资本金新要求,欧洲的银行前景难测。在亚洲,很多人担心像法国兴业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等欧资银行会从亚洲撤退,从而令当地企业失去大规模可靠的资金来源。与此同时,很多市场人士认为这反而是中资行“攻城略地”的时机。
“欧洲的银行,比如像法国和德国的银行正在收缩业务,而这给中资行的进入提供了机会。”巴克莱资本中国银行业研究主管颜湄之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认为。
已有迹象证明中资行正趁此机会加紧渗透。比如欧洲的银行分行在中国香港主要做银团贷款、租赁、批发等机构业务,虽然欧资银行在中国香港的银团贷款战线在收缩,但中国香港的银团贷款市场在中资行香港分行的支持下,反而有所回暖。
当然,看起来,中资行的这种做法有点像是“捡漏”。
“直至目前,市场新玩家们(指中资行)遭遇的挫折要比成功多,比如近期的苏格兰皇家银行飞机租赁业务,中资行就输给了日本的银行,不过,这一切的改变将只是时间问题,届时,中国的银行们将不止是捡漏对手们挑剩下的东西。”英国《金融时报》这样评论道。
“海外并购领域除了我们特别关注的能源资源领域,已经向消费品、工业品领域转移。市场全球化将会给中国的金融业创造越来越多的机遇。”春节前夕中行行长李礼辉这样说道,而中行要做大国际化业务的言论,在过去的一年里,被这位行长不断提及。
中资行的海外业务现在不仅在海外占比仍属微乎其微,在其内部比重也只是“毛毛雨”。目前除了中行海外业务在本行比重超过22%,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海外资本金比重不超过3%,资产比重不超过8%,净利润比重不超过5%。
“中资行现在都处于布局阶段,中行也是中国香港业务比重高,在中国香港以外地区占比应该也不超10%。现在中资行最重要的事情是商业存在,而不是份额占比。接下来中资行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赵庆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