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钢琴音乐之所以形成声乐化的特点,主要是因为中国钢琴作品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格、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民族化的创作理念、中国传统音乐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风格 传统审美 创作理念 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钢琴音乐经过了1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中最为显着的特点是中国钢琴音乐具有明显的声乐化倾向。纵观中国近1个世纪的钢琴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熟悉的旋律,以及中国传统的审美需求,让西洋乐器钢琴进入了中国的千家万户。
其实在中国钢琴音乐近1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钢琴作品的创作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曲家们按照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创作和改编了一大批优秀的、人们喜爱的钢琴作品,也使得中国的民族音乐通过钢琴在世界范围赢得了自己的地位。
一 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影响钢琴音乐声乐化形成
中国有5000年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在漫漫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孕育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自古中国音乐的发展都没有离开歌唱,“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其中歌唱和舞蹈居有重要的地位,节奏因素较为突出。”因此在中国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音乐文化,他们都能歌善舞,他们在歌唱中生活在歌唱中劳动。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和共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钢琴这一西洋乐器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中国民族风格的影响。钢琴这件乐器要在中国生存和发展,无论从作品的创作还是音乐的审美导向上,都必须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导向,任何一件新事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如何体现‘中国风格’的一种发展趋势,即中国风格的‘潜行化’——80年代之前的大部分中国钢琴作品都是以民族风格浓郁的旋律作为最显著的中国风要素,它们引用民歌等传统音乐主题,或改编移植群众喜闻乐见的其它形式音乐,或使用典型的中国旋律发展手法创作主题旋律。”“如: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它的音乐形象使人联想到国画中的写意手法——这是中国钢琴艺术家眼中所观察到的那种诗情画意”。这样创作的钢琴音乐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接受和喜爱它,因为这样创作的旋律方便人们听懂和传唱,让人们对一件西洋乐器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作曲家们的民族意识和时代的创新精神。“文革”后期,中国作曲家成功地将一些著名的传统民族民间乐曲,改编成出色的钢琴曲,其通过精巧的钢琴表演技法所表现的浓郁的民族风格,深为钢琴界国内外听众喜爱。如钢琴曲《中国组曲》的创作就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它利用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创作方法和素材,让整部作品充分适应了当时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国样板戏的代表《红灯记》被作曲家殷承宗以钢琴伴奏的形式完美地展现在中国人的眼前,它没有受到欧洲钢琴创作理论的束缚,也没有完全照搬中国传统戏剧伴奏样式,而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影响下进一步发展了钢琴这一新型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式的,是中国人民容易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让人们一听就能唱,从而为钢琴在我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一事实充分表明:外来乐器钢琴,不但能够很好胜任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表现,而且其表现手法的适应力和潜力很大,其前景令人鼓舞。无疑,这将促使中国钢琴作曲家为创作进入世界钢琴乐坛的中国民族钢琴音乐新作品而建树雄心。”自钢琴伴唱京剧《红灯记》的演出成功后,充分证明了钢琴与中国古典戏曲能融化为一体。此后“钢琴改编曲”这种形式被允许生存下来,并成为中国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钢琴曲创作的唯一形式。这些改编曲都是人们一听就能唱的歌曲或小调等,也让钢琴音乐更加地倾向声乐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钢琴音乐声乐化的形成。
二 中国传统审美习惯促进钢琴音乐声乐化的发展
自古中国就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也形成自己的审美习惯,在《周易·系传》开篇写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随后中国的文学艺术均围绕着这几句话语在展开。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神”在这个层面表现出来的一种重直觉、重体验、重感性的特点,中国的音乐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国古老的古琴音乐传达给人们的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体验,古老的民歌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最直接的体验,也是感情最真实的表达,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古琴音乐是中国美学思想最忠实的体现者,它用泛音的飘逸表现云水苍茫间精神世界的凝思,用弹弦后共鸣体震动的袅袅余音,造成无人之境和凌空的意境。如中国的古琴音乐《夕阳箫鼓》所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的思想。“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音色审美上有着近人声尚自然,多样化,个性化,偏高频的清、亮、透、甜、脆、圆以及重鼻音的趣味特点。”钢琴这件西洋乐器在追求中国化的同时,也在追求着同中国民歌音色相统一的表现形式,如:钢琴曲《绣金匾》中,装饰音的应用表现出了民歌演唱中的小甩腔的形象,让旋律更加的声乐化。所用的和声也具有民族性特点,比如用了四度加五度的和声,让音色更加的圆、亮。“旋律作为人类感情的物质载体和最佳对应物,与民族心灵的感知方式和抒情方式之间取得了内在的和谐一致而被认为是体现音乐民族性的第一要素,中国人由于受重情感,线性思维以及对声乐、人声偏爱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审美的诸多要素中对旋律最为重视。”在中国的民歌海洋里,勤劳的中国人民用各种美丽动人的音乐旋律,表达着自己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歌曲《茉莉花》《小河淌水》等许多优秀的民歌,这些民歌后来也被改编成了钢琴曲,这些优秀的钢琴曲不仅易流传,也把古老的中国文化通过钢琴带给了世界。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在奔忙的追求经济的现代社会,中国以科学的眼光提出了中国几千年来追寻的和谐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不管从古到今,古老的中华民族始终以中国传统的和谐之美、中庸之道,走在时代的前列。在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里,这样的审美思想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民。
这种审美习惯对钢琴音乐的发展也无形地画了一个圈,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作曲家们也围绕着人们对人声偏爱的习惯,利用中国民歌和一大批民族音乐素材来创作改编钢琴作品,也正因为是这样,才能让一件西洋乐器在中国大地迅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钢琴音乐声乐化的发展。
三 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理念决定了声乐化的形成
“钢琴进入中国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广大的中国作曲家非常青睐钢琴这种来自西方的独奏乐器。中华民族历来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并使之融汇在自身的文化特质中,自汉唐以来华夏音乐与外族、外域在音乐文化上的互相交流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还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近一百年来,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不断交流更促进了钢琴这个西方乐器在中国的普及和深入人心。”尽管这样,中国的作曲家们一直在努力的探索着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创作方法和理论体系。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政治、思想领域的大波动,引发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的特殊现象——钢琴改编曲的大量产生。“所谓改编曲,即乐曲的旋律取自既有歌曲或者其它乐曲”、“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口号在积极意义上促进了钢琴音乐在中国的普及发展,但与此同时对“三化”的片面理解也制约了中国钢琴音乐向着多样化、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由于受政治的影响,中国作曲家们只能依赖于改编曲的创作,这是他们创作的主要资料来源。如:王建中的《陕北民歌钢琴独奏曲四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军民大生产》、《浏阳河》等,储望华的《红星闪闪放光彩》、《南海小哨兵》等,赵晓生的《挑担茶也上北京》等一大批优秀的改编作品,其资源都是来自民间小曲或成熟的声乐作品的材料,这样的创作方式为中国后来的钢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后来的钢琴音乐的创作,也比较注重旋律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大量地使用了群众比较熟悉的声乐或者器乐旋律作为创作的资源。这样的创作背景决定了中国钢琴音乐声乐化的形成。
四 中国传统音乐是钢琴音乐声乐化形成的直接因素
中国的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特有的创作手法、采取本民族特有的音乐形式创造、具有本民族特有形态和独特风格特征的音乐,具有历史继承性和传承价值的音乐。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如二胡独奏曲《良宵》、《空山鸟语》虽是近代创作的音乐作品,但其内在的属性是吸取了传统音乐的精髓,所以也成为了经典的传统音乐。又如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创作手法和表演形式等借鉴了西方音乐,所以它不是传统音乐。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也是在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在这个基础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联系,尤其是戏曲的联系。戏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有近300多个地方剧种,每个剧种由于受到地域特点、民族风格、时代风格的影响,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唱腔,也可以说唱腔是戏曲的生命。从这个角度看中国钢琴音乐也受到了中国汉语言的影响,比如钢琴曲《百鸟朝凤》、《夕阳箫鼓》等这些优秀的钢琴作品,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样式,包括了唱腔,也就是我们提到的声乐化的因素。中国的作曲家们在致力于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走中国道路的创作理念,为了保持中国音乐精华,作曲家们充分地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优秀素材,在继承了这些优秀素材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发展,这无疑使得中国的钢琴音乐里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如钢琴曲《旱天雷》继承了广东音乐的元素,《火把节之夜》、《快乐的罗嗦》借鉴了彝族音乐元素,以及《社员都是向阳花》等都是以优秀的传统音乐为材料改编的钢琴曲,这些钢琴曲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音乐,由于这些音乐都具有明显的歌唱性,因此由这些音乐素材改编的钢琴曲同样具有明显的声乐化特点。
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基础,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我们许多优秀的创作者,为钢琴这件外来乐器创作了适合中国人审美要求的优秀钢琴作品,同时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的特点也影响了中国钢琴音乐声乐化方向的发展。
中国钢琴音乐在历经了不同时代的变迁以后,围绕着如何在钢琴音乐中体现中国美学思想,表现中国民族音乐之美,像一朵盛开的茉莉花,飘香在世界钢琴音乐的海洋里。
注:本文为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高校免费师范生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模式研究”,编号:100030-2120100383。
参考文献:
[1] 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代百生:《现代音响隐藏下的中国文化传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 卞盟:《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4] 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5] 樊禾心:《钢琴教学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宋子龙,男,1980—,云南陆良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工作单位:云南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周雪丰,女,1971—,重庆人,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教学、音乐美学,工作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陈蕾,女,1964—,四川成都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法、音乐治疗,工作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民族风格 传统审美 创作理念 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钢琴音乐经过了1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中最为显着的特点是中国钢琴音乐具有明显的声乐化倾向。纵观中国近1个世纪的钢琴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熟悉的旋律,以及中国传统的审美需求,让西洋乐器钢琴进入了中国的千家万户。
其实在中国钢琴音乐近1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钢琴作品的创作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作曲家们按照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创作和改编了一大批优秀的、人们喜爱的钢琴作品,也使得中国的民族音乐通过钢琴在世界范围赢得了自己的地位。
一 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影响钢琴音乐声乐化形成
中国有5000年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在漫漫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孕育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自古中国音乐的发展都没有离开歌唱,“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其中歌唱和舞蹈居有重要的地位,节奏因素较为突出。”因此在中国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音乐文化,他们都能歌善舞,他们在歌唱中生活在歌唱中劳动。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和共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钢琴这一西洋乐器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中国民族风格的影响。钢琴这件乐器要在中国生存和发展,无论从作品的创作还是音乐的审美导向上,都必须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导向,任何一件新事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会经历同样的过程。“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如何体现‘中国风格’的一种发展趋势,即中国风格的‘潜行化’——80年代之前的大部分中国钢琴作品都是以民族风格浓郁的旋律作为最显著的中国风要素,它们引用民歌等传统音乐主题,或改编移植群众喜闻乐见的其它形式音乐,或使用典型的中国旋律发展手法创作主题旋律。”“如: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它的音乐形象使人联想到国画中的写意手法——这是中国钢琴艺术家眼中所观察到的那种诗情画意”。这样创作的钢琴音乐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接受和喜爱它,因为这样创作的旋律方便人们听懂和传唱,让人们对一件西洋乐器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作曲家们的民族意识和时代的创新精神。“文革”后期,中国作曲家成功地将一些著名的传统民族民间乐曲,改编成出色的钢琴曲,其通过精巧的钢琴表演技法所表现的浓郁的民族风格,深为钢琴界国内外听众喜爱。如钢琴曲《中国组曲》的创作就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它利用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创作方法和素材,让整部作品充分适应了当时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国样板戏的代表《红灯记》被作曲家殷承宗以钢琴伴奏的形式完美地展现在中国人的眼前,它没有受到欧洲钢琴创作理论的束缚,也没有完全照搬中国传统戏剧伴奏样式,而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影响下进一步发展了钢琴这一新型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式的,是中国人民容易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让人们一听就能唱,从而为钢琴在我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一事实充分表明:外来乐器钢琴,不但能够很好胜任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表现,而且其表现手法的适应力和潜力很大,其前景令人鼓舞。无疑,这将促使中国钢琴作曲家为创作进入世界钢琴乐坛的中国民族钢琴音乐新作品而建树雄心。”自钢琴伴唱京剧《红灯记》的演出成功后,充分证明了钢琴与中国古典戏曲能融化为一体。此后“钢琴改编曲”这种形式被允许生存下来,并成为中国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钢琴曲创作的唯一形式。这些改编曲都是人们一听就能唱的歌曲或小调等,也让钢琴音乐更加地倾向声乐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钢琴音乐声乐化的形成。
二 中国传统审美习惯促进钢琴音乐声乐化的发展
自古中国就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也形成自己的审美习惯,在《周易·系传》开篇写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随后中国的文学艺术均围绕着这几句话语在展开。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神”在这个层面表现出来的一种重直觉、重体验、重感性的特点,中国的音乐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国古老的古琴音乐传达给人们的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体验,古老的民歌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最直接的体验,也是感情最真实的表达,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古琴音乐是中国美学思想最忠实的体现者,它用泛音的飘逸表现云水苍茫间精神世界的凝思,用弹弦后共鸣体震动的袅袅余音,造成无人之境和凌空的意境。如中国的古琴音乐《夕阳箫鼓》所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的思想。“中国音乐审美中的形式要素,音色审美上有着近人声尚自然,多样化,个性化,偏高频的清、亮、透、甜、脆、圆以及重鼻音的趣味特点。”钢琴这件西洋乐器在追求中国化的同时,也在追求着同中国民歌音色相统一的表现形式,如:钢琴曲《绣金匾》中,装饰音的应用表现出了民歌演唱中的小甩腔的形象,让旋律更加的声乐化。所用的和声也具有民族性特点,比如用了四度加五度的和声,让音色更加的圆、亮。“旋律作为人类感情的物质载体和最佳对应物,与民族心灵的感知方式和抒情方式之间取得了内在的和谐一致而被认为是体现音乐民族性的第一要素,中国人由于受重情感,线性思维以及对声乐、人声偏爱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审美的诸多要素中对旋律最为重视。”在中国的民歌海洋里,勤劳的中国人民用各种美丽动人的音乐旋律,表达着自己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歌曲《茉莉花》《小河淌水》等许多优秀的民歌,这些民歌后来也被改编成了钢琴曲,这些优秀的钢琴曲不仅易流传,也把古老的中国文化通过钢琴带给了世界。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在奔忙的追求经济的现代社会,中国以科学的眼光提出了中国几千年来追寻的和谐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不管从古到今,古老的中华民族始终以中国传统的和谐之美、中庸之道,走在时代的前列。在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里,这样的审美思想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民。
这种审美习惯对钢琴音乐的发展也无形地画了一个圈,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作曲家们也围绕着人们对人声偏爱的习惯,利用中国民歌和一大批民族音乐素材来创作改编钢琴作品,也正因为是这样,才能让一件西洋乐器在中国大地迅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钢琴音乐声乐化的发展。
三 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理念决定了声乐化的形成
“钢琴进入中国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广大的中国作曲家非常青睐钢琴这种来自西方的独奏乐器。中华民族历来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并使之融汇在自身的文化特质中,自汉唐以来华夏音乐与外族、外域在音乐文化上的互相交流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还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近一百年来,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不断交流更促进了钢琴这个西方乐器在中国的普及和深入人心。”尽管这样,中国的作曲家们一直在努力的探索着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创作方法和理论体系。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政治、思想领域的大波动,引发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的特殊现象——钢琴改编曲的大量产生。“所谓改编曲,即乐曲的旋律取自既有歌曲或者其它乐曲”、“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口号在积极意义上促进了钢琴音乐在中国的普及发展,但与此同时对“三化”的片面理解也制约了中国钢琴音乐向着多样化、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由于受政治的影响,中国作曲家们只能依赖于改编曲的创作,这是他们创作的主要资料来源。如:王建中的《陕北民歌钢琴独奏曲四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军民大生产》、《浏阳河》等,储望华的《红星闪闪放光彩》、《南海小哨兵》等,赵晓生的《挑担茶也上北京》等一大批优秀的改编作品,其资源都是来自民间小曲或成熟的声乐作品的材料,这样的创作方式为中国后来的钢琴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后来的钢琴音乐的创作,也比较注重旋律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大量地使用了群众比较熟悉的声乐或者器乐旋律作为创作的资源。这样的创作背景决定了中国钢琴音乐声乐化的形成。
四 中国传统音乐是钢琴音乐声乐化形成的直接因素
中国的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特有的创作手法、采取本民族特有的音乐形式创造、具有本民族特有形态和独特风格特征的音乐,具有历史继承性和传承价值的音乐。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如二胡独奏曲《良宵》、《空山鸟语》虽是近代创作的音乐作品,但其内在的属性是吸取了传统音乐的精髓,所以也成为了经典的传统音乐。又如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创作手法和表演形式等借鉴了西方音乐,所以它不是传统音乐。
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也是在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在这个基础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联系,尤其是戏曲的联系。戏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有近300多个地方剧种,每个剧种由于受到地域特点、民族风格、时代风格的影响,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唱腔,也可以说唱腔是戏曲的生命。从这个角度看中国钢琴音乐也受到了中国汉语言的影响,比如钢琴曲《百鸟朝凤》、《夕阳箫鼓》等这些优秀的钢琴作品,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样式,包括了唱腔,也就是我们提到的声乐化的因素。中国的作曲家们在致力于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走中国道路的创作理念,为了保持中国音乐精华,作曲家们充分地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优秀素材,在继承了这些优秀素材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发展,这无疑使得中国的钢琴音乐里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如钢琴曲《旱天雷》继承了广东音乐的元素,《火把节之夜》、《快乐的罗嗦》借鉴了彝族音乐元素,以及《社员都是向阳花》等都是以优秀的传统音乐为材料改编的钢琴曲,这些钢琴曲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音乐,由于这些音乐都具有明显的歌唱性,因此由这些音乐素材改编的钢琴曲同样具有明显的声乐化特点。
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基础,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我们许多优秀的创作者,为钢琴这件外来乐器创作了适合中国人审美要求的优秀钢琴作品,同时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的特点也影响了中国钢琴音乐声乐化方向的发展。
中国钢琴音乐在历经了不同时代的变迁以后,围绕着如何在钢琴音乐中体现中国美学思想,表现中国民族音乐之美,像一朵盛开的茉莉花,飘香在世界钢琴音乐的海洋里。
注:本文为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高校免费师范生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模式研究”,编号:100030-2120100383。
参考文献:
[1] 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代百生:《现代音响隐藏下的中国文化传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 卞盟:《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版。
[4] 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5] 樊禾心:《钢琴教学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宋子龙,男,1980—,云南陆良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工作单位:云南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周雪丰,女,1971—,重庆人,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教学、音乐美学,工作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
陈蕾,女,1964—,四川成都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法、音乐治疗,工作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