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史前岩画艺术有“人类童年,罗缕纪存”之美誉。岩画作为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早期活动的遗迹,揭示了早期人类原始崇拜的奥秘,诠释原始巫术文化的形式。贺兰山岩画丰富的题材不但呈现出华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上古文明,还呈现出史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贺兰山岩画中,有着与西域、南西伯利亚地区文化诸多相似的造型特征。
关键词:贺兰山;岩画艺术;奥库涅夫文化;南西伯利亚;西域
贺兰山位于宁夏银川西部,与内蒙古接壤,关于该地区的岩画,早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水经注·卷三·河水》载:“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史前时期,中原地区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且已进入奴隶社会,银川平原和贺兰山两侧,是猃狁、羌戎、匈奴、月氏、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吐蕃、党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驻牧和狩猎的地方,其处于氏族公社和军事联盟阶段。贺兰山以人面像、家畜和走兽为主要内容的岩画,就是当时游牧民族文化艺术的生动反映。
在贺兰山贺兰口沟内北山壁上,刻有一幅太阳神头上散射出光芒线条或者是头上插着羽毛的象征太阳的岩画(图1),环眼圆睁,光芒四射,高居于离沟谷20米的石壁,威严神圣。太阳神形象是古人对太阳进行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将太阳物化为人面造型,赋予其人格品相,把太阳想象为与人一样有生命、有感情的形象,从而对其实行崇拜,以便取得其对人类的恩赐和爱护,免除对人类的惩罚和灾难。太阳神岩画,是古人类出于对太阳的不可认知而在石头上创造的神圣形象,表达了古人对太阳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关于太阳神崇拜的拟人化面像岩画特征也见于南西伯利亚的奥库涅夫文化(Okuniev Culture),该类岩画处于铜石并存时代(图2)。从人类学角度来讲,两者同属于蒙古人种分布的范畴,造型上均有散发性线条存在,且都属于凿刻手法的岩画,两者之间或许有所关联。另外在西域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唐巴勒岩画中有一幅人面像类型的岩画(图3),其眼睛的造型与贺兰山岩画具有一致性,都是运用套在一起的大小圆形表示眼眶和眼球,同样在外圆上刻画有睫毛状线条。区别在于前者是两眼面像,而阿勒泰岩画则为三眼。贺兰山人面太阳神岩画类似于由奥库涅夫文化岩画和阿勒泰岩画的组合而成,并且阿勒泰人面像岩画和奥库涅夫文化也有许多关联因素。自新石器末期向青铜文化过渡阶段,以南西伯利亚米努辛斯克盆地(Minusinsk Basin)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成为了早期北方游牧民族集聚的重要区域,这些关联或许与早期民族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有关。
贺兰山岩画中有类似女阴结构的线性人面像,其程式化的基本构图是在一个圆圈或方框中上下左右各刻画向内弯曲的弧线,表示女阴外体(图4)。该类人面像与奥库涅夫文化石刻的线性面具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部分图像结构几乎相同,包括一根直立中间的、两角、三角 和多角的头饰,脸部则是复杂、抽象的线性花纹式图形。在女阴崇拜中的进程中,史前人类还依据构造和形态进行象征性隐喻性的表现,贺兰山岩画中有以环形、椭圆形、菱形以及点的形状来表现女性阴部(图5),另外有女阴核形人面相的出现。阿勒泰的阿克塔斯石棚内的岩壁上有赭红色描绘表现女性生殖器官的岩画(图6),也是通过类似菱形或椭圆形的图案中间绘有一点来隐喻女阴,两地岩画有很明显的关联所在。
生殖崇拜是一个世界性的具有久远历史的文化现象。俄罗斯学者卡加洛夫对这种现象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原始崇拜的思雏和主导思想,代表着繁殖和延续氏族等许多概念的整个综合体,这种类人形的魔法作用在于按照原始人类的想法,性交图形可以保障魔法原则,类似的现象引出类似结果的效力,即保障家庭和周围整个大自然的繁殖生育。”贺兰山岩画中有多组男女交媾图像(图7),大都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男性生殖器,也有图像含蓄表现男女交媾体位而略去器官的结合。各种体势姿态呈不同特征,或许是上古先人在生育交合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性体验的结果,希望通过各种交接姿势,达到使女性受孕坐胎而繁衍子孙的目的,表现了远古先民们期盼部族繁盛、人丁兴旺的强烈愿望。在阿尔泰岩画中也有比较典型的男女交媾的岩画,见于哈巴河县唐巴勒塔斯萨依的岩画(图8)和加拉什也岩画(图9),图中两人臀部呈现连体状态,并且加拉什也岩画中有出现羊形象和舞蹈模仿巫术的效果。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图10)是西域发现的画面最宏大、岩刻人物数量最多的岩画点。岩画中有一列身材修长、两臂上下翻腾、双脚并拢的裸女舞蹈像,下面左右一排人物群像,有男性双手或单手把持着硕大的器官,直指女性阴部;还有刻画出交媾的动作以表现男女交情的热烈场景,在其下面刻有两列成队的小人,表达古人对繁衍人口的追求。无论是贺兰山岩画或者阿尔泰山、康家石门子岩画,其交媾图像或突出性器官的图像创作缘由无疑是出于原始宗教崇拜的思维方式和繁殖、延续氏族的功利性主导思想。
贺兰山岩画中还有大量的骷髅形人面像(图11),这些骷髅头状的人面图形一般刻槽较深,失去皮肉的头骨特征明显,突出表现黑洞式的眼孔、鼻孔,有些还刻凿出骷髅头成排的牙齿或头骨上的缝线。有些骷髅面具其头顶一根直立的头饰,这种做法也在上述加拉什也岩画中女性形象中有所表现,也与女阴符号的刻画手法相似。在南西伯利亚地区的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奥库涅夫文化、托姆河、乌拉尔、安加尔河等地区也有这类骷髅头面具(图12)。贺吉德描述这些骷髅图像是古代社会骷髅崇拜的写照,在古人看来,骷髅是灵魂的住所,骷髅头骨具有人的灵气、精气的超自然力量,而自旧石器以来,在世界各地的一些上古部落,都存在着悠久的食人习俗,这些习俗可能是灵魂崇拜。这些骷髅头面像或许与萨满教也有诸多相关因素,苏联学者奥克拉德尼科夫认为在公元前2000年萨满教就作为一种复杂的巫术出现在西伯利亚地区,岩画中所反映的太阳崇拜、生殖崇拜等都反映了早期萨满教在西伯利亚的起源。
在贺兰山岩画中,除及上述一些与西域、西伯利亚文化的一些关联因素之外,其表现的无数动物形象包括山羊、大角羊、岩羊、老虎、牛、马、鹿等以及车马岩画,与其他草原岩画都有着诸多联系。岩画是史前人类试图反映世界、解释世界,力图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的最早的图画记录,也是体现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吴忠礼先生曾说“岩画是神秘的天书”,贺兰山岩画从整体特征分析,与草原文化关系密切,我们可以推测为西域或南西伯利亚的部分游牧部族迁徙于此而留下了这旷世杰作。本文就贺兰山岩画中体现出西域、南西伯利亚文化的一些因素做一点简单的分析,由于笔者才学薄浅,水平有限,拙文还有多处不尽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賀吉德.贺兰山岩画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2]刘青砚,刘宏.阿尔泰山岩画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
[3]郦道元.水经注[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贺兰山;岩画艺术;奥库涅夫文化;南西伯利亚;西域
贺兰山位于宁夏银川西部,与内蒙古接壤,关于该地区的岩画,早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记载。《水经注·卷三·河水》载:“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史前时期,中原地区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且已进入奴隶社会,银川平原和贺兰山两侧,是猃狁、羌戎、匈奴、月氏、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吐蕃、党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驻牧和狩猎的地方,其处于氏族公社和军事联盟阶段。贺兰山以人面像、家畜和走兽为主要内容的岩画,就是当时游牧民族文化艺术的生动反映。
在贺兰山贺兰口沟内北山壁上,刻有一幅太阳神头上散射出光芒线条或者是头上插着羽毛的象征太阳的岩画(图1),环眼圆睁,光芒四射,高居于离沟谷20米的石壁,威严神圣。太阳神形象是古人对太阳进行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将太阳物化为人面造型,赋予其人格品相,把太阳想象为与人一样有生命、有感情的形象,从而对其实行崇拜,以便取得其对人类的恩赐和爱护,免除对人类的惩罚和灾难。太阳神岩画,是古人类出于对太阳的不可认知而在石头上创造的神圣形象,表达了古人对太阳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关于太阳神崇拜的拟人化面像岩画特征也见于南西伯利亚的奥库涅夫文化(Okuniev Culture),该类岩画处于铜石并存时代(图2)。从人类学角度来讲,两者同属于蒙古人种分布的范畴,造型上均有散发性线条存在,且都属于凿刻手法的岩画,两者之间或许有所关联。另外在西域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唐巴勒岩画中有一幅人面像类型的岩画(图3),其眼睛的造型与贺兰山岩画具有一致性,都是运用套在一起的大小圆形表示眼眶和眼球,同样在外圆上刻画有睫毛状线条。区别在于前者是两眼面像,而阿勒泰岩画则为三眼。贺兰山人面太阳神岩画类似于由奥库涅夫文化岩画和阿勒泰岩画的组合而成,并且阿勒泰人面像岩画和奥库涅夫文化也有许多关联因素。自新石器末期向青铜文化过渡阶段,以南西伯利亚米努辛斯克盆地(Minusinsk Basin)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成为了早期北方游牧民族集聚的重要区域,这些关联或许与早期民族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有关。
贺兰山岩画中有类似女阴结构的线性人面像,其程式化的基本构图是在一个圆圈或方框中上下左右各刻画向内弯曲的弧线,表示女阴外体(图4)。该类人面像与奥库涅夫文化石刻的线性面具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部分图像结构几乎相同,包括一根直立中间的、两角、三角 和多角的头饰,脸部则是复杂、抽象的线性花纹式图形。在女阴崇拜中的进程中,史前人类还依据构造和形态进行象征性隐喻性的表现,贺兰山岩画中有以环形、椭圆形、菱形以及点的形状来表现女性阴部(图5),另外有女阴核形人面相的出现。阿勒泰的阿克塔斯石棚内的岩壁上有赭红色描绘表现女性生殖器官的岩画(图6),也是通过类似菱形或椭圆形的图案中间绘有一点来隐喻女阴,两地岩画有很明显的关联所在。
生殖崇拜是一个世界性的具有久远历史的文化现象。俄罗斯学者卡加洛夫对这种现象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原始崇拜的思雏和主导思想,代表着繁殖和延续氏族等许多概念的整个综合体,这种类人形的魔法作用在于按照原始人类的想法,性交图形可以保障魔法原则,类似的现象引出类似结果的效力,即保障家庭和周围整个大自然的繁殖生育。”贺兰山岩画中有多组男女交媾图像(图7),大都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男性生殖器,也有图像含蓄表现男女交媾体位而略去器官的结合。各种体势姿态呈不同特征,或许是上古先人在生育交合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性体验的结果,希望通过各种交接姿势,达到使女性受孕坐胎而繁衍子孙的目的,表现了远古先民们期盼部族繁盛、人丁兴旺的强烈愿望。在阿尔泰岩画中也有比较典型的男女交媾的岩画,见于哈巴河县唐巴勒塔斯萨依的岩画(图8)和加拉什也岩画(图9),图中两人臀部呈现连体状态,并且加拉什也岩画中有出现羊形象和舞蹈模仿巫术的效果。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图10)是西域发现的画面最宏大、岩刻人物数量最多的岩画点。岩画中有一列身材修长、两臂上下翻腾、双脚并拢的裸女舞蹈像,下面左右一排人物群像,有男性双手或单手把持着硕大的器官,直指女性阴部;还有刻画出交媾的动作以表现男女交情的热烈场景,在其下面刻有两列成队的小人,表达古人对繁衍人口的追求。无论是贺兰山岩画或者阿尔泰山、康家石门子岩画,其交媾图像或突出性器官的图像创作缘由无疑是出于原始宗教崇拜的思维方式和繁殖、延续氏族的功利性主导思想。
贺兰山岩画中还有大量的骷髅形人面像(图11),这些骷髅头状的人面图形一般刻槽较深,失去皮肉的头骨特征明显,突出表现黑洞式的眼孔、鼻孔,有些还刻凿出骷髅头成排的牙齿或头骨上的缝线。有些骷髅面具其头顶一根直立的头饰,这种做法也在上述加拉什也岩画中女性形象中有所表现,也与女阴符号的刻画手法相似。在南西伯利亚地区的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奥库涅夫文化、托姆河、乌拉尔、安加尔河等地区也有这类骷髅头面具(图12)。贺吉德描述这些骷髅图像是古代社会骷髅崇拜的写照,在古人看来,骷髅是灵魂的住所,骷髅头骨具有人的灵气、精气的超自然力量,而自旧石器以来,在世界各地的一些上古部落,都存在着悠久的食人习俗,这些习俗可能是灵魂崇拜。这些骷髅头面像或许与萨满教也有诸多相关因素,苏联学者奥克拉德尼科夫认为在公元前2000年萨满教就作为一种复杂的巫术出现在西伯利亚地区,岩画中所反映的太阳崇拜、生殖崇拜等都反映了早期萨满教在西伯利亚的起源。
在贺兰山岩画中,除及上述一些与西域、西伯利亚文化的一些关联因素之外,其表现的无数动物形象包括山羊、大角羊、岩羊、老虎、牛、马、鹿等以及车马岩画,与其他草原岩画都有着诸多联系。岩画是史前人类试图反映世界、解释世界,力图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人类为生存而斗争的最早的图画记录,也是体现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吴忠礼先生曾说“岩画是神秘的天书”,贺兰山岩画从整体特征分析,与草原文化关系密切,我们可以推测为西域或南西伯利亚的部分游牧部族迁徙于此而留下了这旷世杰作。本文就贺兰山岩画中体现出西域、南西伯利亚文化的一些因素做一点简单的分析,由于笔者才学薄浅,水平有限,拙文还有多处不尽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賀吉德.贺兰山岩画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2]刘青砚,刘宏.阿尔泰山岩画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
[3]郦道元.水经注[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