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某幼儿园中班的一次社会领域活动“紧急电话号码”。整个活动是这样展开的:首先,教师用一个故事导入——小老鼠搬家了,它想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却不记得朋友的电话号码了,于是它试着拨打了110、120、119,结果召来了警察、医生和消防队员。顺着这个故事,教师详细讲解了这三个电话号码的特殊功能。可能由于幼儿拥有的前期相关经验并不充分,他们对教师的讲解不太感兴趣,反而都在谈论给好朋友打电话的话题,注意力不太集中。之后,教师开始教幼儿如何拨打紧急电话。她边讲解边出示了三个图标,提示幼儿首先应想清楚拨打哪个号码,电话接通后要告诉接线员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事件发生的准确地点。接着,教师邀请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上台与教师一起演示打电话的过程。在最后的实践练习环节,教师呈现了一系列情景图片,要求幼儿一一判断应拨打哪个号码,并让拿着相应号码牌(教师在活动前随机地在每个幼儿的小椅子下面放了一个印有110、119或120的号码牌)的幼儿一起上台表演拨打电话,与扮演接线员的教师“通话”。台上的幼儿非常兴奋,七嘴八舌地讲着;台下的幼儿有的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上台,只是看到拿着与自己相同号码牌的同伴上去了,便跟着上去了。
虽然教师对这次活动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但仔细分析活动的过程,还是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反思。
●导入环节没有突出紧急的意味
教师以小老鼠给朋友打电话的故事导入,表面上看似乎很吸引幼儿,但其实并没有紧扣“紧急电话号码”的主题,幼儿只感受到了趣味性,却感受不到紧急性。正是因为导入时缺乏铺垫,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始终没有进入情境。任何经验的获得都需要学习者情感的投入,社会领域活动尤其要重视幼儿社会性情感的体验,而不单单是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就这个活动来说,如果幼儿不能体会紧急性,就无法理解这三个号码有什么特殊作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拨打,打电话时为什么要尽量简短、明确。因此,笔者建议把故事稍微改编一下:“小老鼠的妈妈突然晕倒了,家里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小老鼠想拨打电话求救,它翻开紧急电话本看到了110、120和119这三个号码,它到底应该拨打哪个电话呢?”这个故事突出了事件的紧急性和号码的特殊性,容易把幼儿引入情境之中。而且幼儿在生活中也可能会遇到类似情况,利用这个故事可以帮助幼儿将教学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直截了当地把这三个号码呈现在幼儿面前,请幼儿观察和思考它们与家里的电话号码或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特别短,等等,由此引导幼儿关注号码的特殊性。
●言语讲授效果不佳
教师在活动中过多地运用了言语讲授的方法。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单纯的言语讲授对于幼儿不太熟悉的内容来说效果并不好,而具体形象的事物则可以帮助他们思考。教师在讲解三个号码各自的特殊功能时,想要让幼儿在大脑中将抽象的号码与其功能一一匹配,幼儿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如果教师利用图片作提示,效果可能会更好。如首先出示号码“110”,然后对应地摆出警车和警察的图片,图片提示一目了然,可以帮助幼儿归类,加深印象。
●实践情境缺乏真实感
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实践环节非常重要,可以让幼儿巩固、内化社会行为,真正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设计了让幼儿练习拨打紧急电话的环节,然而教师创设的实践情境缺乏真实感。
首先,整个活动中没有出现电话机,幼儿只是用手指跟着教师一起凌空“拨”号码。这一方式无法让幼儿真正地全身心投入练习,也无法使他们熟悉数字在键盘上的位置,“学会拨打三个紧急号码”的目标便无从实现。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借助实物电话机(拔掉电话线),也可以用区角里的玩具电话机或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旧手机进行练习。教师还可以在之前的美工活动中让幼儿画电话机,然后借用这些画出来的电话机来练习。
其次,教师扮演“接线员”时语气轻松,慢条斯理,无法让人感受到事件的紧急,因此,这样的练习不符合真实情境,也难以给幼儿真实的情感体验,他们似乎只是在玩普通的打电话游戏,自始至终置身于紧急情境之外。因此,教师应根据情境需要改变语速、语调,让幼儿从严肃、镇定、紧迫的语气中感受到事件的紧急性,促使幼儿投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
●集体参与不利于个别指导
在活动最后,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判断图中的情境是否与自己手中的号码牌相匹配。由于制作号码牌时三个号码是平均分配的,因此有三分之一的幼儿拿到了相同的号码,于是就出现了每次有七八个幼儿一起上台练习打电话的情形。这种看似热热闹闹的集体参与,其实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使部分幼儿失去了思考和判断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教师无法评估每个幼儿的掌握情况,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指导了。其次,教师一个人当接线员,同时与七八个幼儿对话,根本听不清每个幼儿说了什么,因而不能及时给予反馈,也无法纠正幼儿的错误。
笔者建议这一环节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出示图片让幼儿判断应拨打哪个电话,并说说为什么;第二步练习打电话。教师可以让幼儿两两合作,轮流扮演接线员,充分地进行练习。如果是幼儿园公开展示活动,教师可以让每个幼儿找一个客人老师来练习。这种一对一的形式才能保证幼儿有效参与。
虽然教师对这次活动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但仔细分析活动的过程,还是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反思。
●导入环节没有突出紧急的意味
教师以小老鼠给朋友打电话的故事导入,表面上看似乎很吸引幼儿,但其实并没有紧扣“紧急电话号码”的主题,幼儿只感受到了趣味性,却感受不到紧急性。正是因为导入时缺乏铺垫,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始终没有进入情境。任何经验的获得都需要学习者情感的投入,社会领域活动尤其要重视幼儿社会性情感的体验,而不单单是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就这个活动来说,如果幼儿不能体会紧急性,就无法理解这三个号码有什么特殊作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拨打,打电话时为什么要尽量简短、明确。因此,笔者建议把故事稍微改编一下:“小老鼠的妈妈突然晕倒了,家里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小老鼠想拨打电话求救,它翻开紧急电话本看到了110、120和119这三个号码,它到底应该拨打哪个电话呢?”这个故事突出了事件的紧急性和号码的特殊性,容易把幼儿引入情境之中。而且幼儿在生活中也可能会遇到类似情况,利用这个故事可以帮助幼儿将教学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直截了当地把这三个号码呈现在幼儿面前,请幼儿观察和思考它们与家里的电话号码或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特别短,等等,由此引导幼儿关注号码的特殊性。
●言语讲授效果不佳
教师在活动中过多地运用了言语讲授的方法。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单纯的言语讲授对于幼儿不太熟悉的内容来说效果并不好,而具体形象的事物则可以帮助他们思考。教师在讲解三个号码各自的特殊功能时,想要让幼儿在大脑中将抽象的号码与其功能一一匹配,幼儿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学习兴趣不高。如果教师利用图片作提示,效果可能会更好。如首先出示号码“110”,然后对应地摆出警车和警察的图片,图片提示一目了然,可以帮助幼儿归类,加深印象。
●实践情境缺乏真实感
在社会领域教学活动中,实践环节非常重要,可以让幼儿巩固、内化社会行为,真正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设计了让幼儿练习拨打紧急电话的环节,然而教师创设的实践情境缺乏真实感。
首先,整个活动中没有出现电话机,幼儿只是用手指跟着教师一起凌空“拨”号码。这一方式无法让幼儿真正地全身心投入练习,也无法使他们熟悉数字在键盘上的位置,“学会拨打三个紧急号码”的目标便无从实现。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借助实物电话机(拔掉电话线),也可以用区角里的玩具电话机或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旧手机进行练习。教师还可以在之前的美工活动中让幼儿画电话机,然后借用这些画出来的电话机来练习。
其次,教师扮演“接线员”时语气轻松,慢条斯理,无法让人感受到事件的紧急,因此,这样的练习不符合真实情境,也难以给幼儿真实的情感体验,他们似乎只是在玩普通的打电话游戏,自始至终置身于紧急情境之外。因此,教师应根据情境需要改变语速、语调,让幼儿从严肃、镇定、紧迫的语气中感受到事件的紧急性,促使幼儿投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
●集体参与不利于个别指导
在活动最后,教师出示图片,让幼儿判断图中的情境是否与自己手中的号码牌相匹配。由于制作号码牌时三个号码是平均分配的,因此有三分之一的幼儿拿到了相同的号码,于是就出现了每次有七八个幼儿一起上台练习打电话的情形。这种看似热热闹闹的集体参与,其实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使部分幼儿失去了思考和判断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教师无法评估每个幼儿的掌握情况,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指导了。其次,教师一个人当接线员,同时与七八个幼儿对话,根本听不清每个幼儿说了什么,因而不能及时给予反馈,也无法纠正幼儿的错误。
笔者建议这一环节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出示图片让幼儿判断应拨打哪个电话,并说说为什么;第二步练习打电话。教师可以让幼儿两两合作,轮流扮演接线员,充分地进行练习。如果是幼儿园公开展示活动,教师可以让每个幼儿找一个客人老师来练习。这种一对一的形式才能保证幼儿有效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