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教学时可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从而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体会到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验证;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0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在探索与发现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猜想推断的数学思维能力,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方法,体会数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生成等式
  1.创设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四(1)班的同学正在加紧训练,准备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张老师选了一套服装作为演出服。开始张老师买了8件上衣和8条裙子,后来舞蹈队的人数又增加了4人,于是张老师又买了4件上衣和4条裙子。一件上衣60元,一条裙子40元,请你选择其中一个问题,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帮张老师算一算:
  (1)买上衣一共花了多少元?
  (2)买裙子一共花了多少元?
  2.列出算式
  师:对于第(1)问,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1:(8 4)×6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先求一共买了多少件上衣,再乘价钱。
  师:一共有多少件?(12件)就是12个多少?(60)结果是多少?
  生1:720元。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8×60 4×60,我是先求8件上衣的价钱,再求4件上衣的价钱,最后将结果加起来。
  师:最后你算得几件上衣的价钱?结果是多少?
  生2:12件,共720元。
  师:这两种解题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吗?
  生3:一样。
  师:谁选择的是第(2)问?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又是怎样想的。
  生4:(8 4)×40。我是先求出一共买了多少条裙子,再乘价钱。
  师:12条裙子就是12个40,结果是多少?
  生4:480元。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5:8×40 4×40。我是先求出买8条裙子的价钱,再求出买4条裙子的价钱,最后把求得的结果加起来。
  师:最后你求得多少条裙子的价钱?(12条)计算结果是多少?
  生5:480元。
  师:方法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3.尝试分类
  师:由两个问题得到四道算式。如果让你将这四道算式进行简单分类,你觉得怎样分比较合适?
  (请学生上黑板移动卡片进行分类)
  ①(8 4)×60 8×60 4×60
  ②(8 4)×40 8×40 4×40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
  生6:左边都带有括号。
  师:你是利用形式的不同来分的。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7:左边的都是先算加后算乘,右边的都是先算乘后算加。
  师:你是从运算顺序上分,还有同学想说一说吗?
  生8:上面一行分为一类,因为它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4.形成等式
  师:很好!(8 4)×60和8×60 4×60的计算结果是相等的,(8 4)×40与8×40 4×40的计算结果是相等的。像这样,两个结果相等的算式可以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等式。
  【评析】生活实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基础,由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由情境生成问题,由问题生成算式,由算式生成等式。熟悉的情境,简单的问题,知识生发自然、流畅,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两种不同列式方法进行解释,运用已有数学知识,对算式进行分类,找出等式两边两个不同算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所有这些均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埋下很好的“伏笔”。
  二、验证分析,表示定律
  1.解释等式
  师:仔细观察①和②,它们前后的算式不一样,可计算结果却是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谁来说说其中的道理?
  生1:对于①,前面的算式是合起来算的,后面的算式是分开算的。
  生2:对于①,前面的算式是先求出一共买了12件上衣,再乘每件上衣的价格;后面的算式是先求出8件上衣的价钱,再求出4件上衣的价钱,结果相加,也是求12件上衣的价钱。
  师:第②组等式呢?为什么相等?
  生3:前面的算式是求12条裙子的价钱,后面的算式也是求12条裙子的价钱,所以相等。
  师:是啊,左右两边都是算12条裙子的价钱,难怪它们会相等。也许这只是两个特例,像这样的等式还有吗?同学们不妨自己尝试着写出一道这样的等式,并去验证一下,看两边是否相等。
  2.验证等式
  师:你写出的等式左右两边相等吗?你是怎样验证的?
  (学生汇报、交流)
  師:大家的结论都是一致的,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并非偶然,而是内含规律。谁能根据这些等式,从算式的意义上去验证为什么等式两边会相等?
  生4:前面是8加4个60相乘,表示12个60,后面是8个60加上4个60,一共也是12个60,所以相等。   生5:前面是3加5个40相乘,表示8个40,后面是3个40加上5个40,一共也是8个40,所以相等。
  生6:前面算的是3个5,后面是1个5加上2个5,结果也是算3个5,所以也相等的。
  师:现在我们能轻而易举地写出类似这样的等式,谁再来写一道?
  生7:(2 8)×12。
  师:现在请其他的同学猜猜生7接下来会怎样写。
  生8:2×12 8×12。
  3.说明等式
  师:生8猜得对吗?(对)仔细观察这道等式,你们觉得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9:都是乘12。
  生10:左右两边都有2和8。
  生11:左右两边计算结果相同。
  师:左右两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12:前面的算式有括号,后面的没有。
  生13:前面的算式是合起来算的,后面的算式是分开来算的。
  师:怎样分开来算的?
  生14:用2和8分别去乘12,再将积相加。
  4.表示定律
  师:我们现在找到了等式左右两边算式的联系与区别,可数学是严谨的,为了保证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科学的,就需要验证所有这样的等式,可这样的等式能写得完吗?
  生15:不能。
  师:你们能不能写出一个等式,用这个等式表示我们的发现呢?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写的?
  生16:(甲数 乙数)×丙数=甲数×丙数 乙数×丙数。
  师:你是用文字表示的,这里的甲、乙、丙可以表示哪些数?
  生17:可以表示任何数。
  师: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生18:(△ □)×○=△×○ □×○。
  生19:(a b) ×c=a×c b×c。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表示我们的发现,非常棒!在这些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洁,更有数学味呢?
  生:(a b) ×c=a×c b×c。
  师:是的,数学家的想法与你们的想法是一样的,数学上为了便于交流,就是用(a b) ×c=a×c b×c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板书)。请同学们一起将乘法分配律读一遍。
  师: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乘法分配律表示什么意思?
  生20:前面是合起来乘一个数,后面是分开来乘一个数,再把结果相加。
  生21: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相加再乘第三个数,就等于用第一个数与第三个数相乘,加上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相乘.
  师:说得真好!
  【评析】在引导学生观察等式的基础上,让他们尝试解释等式,紧接着通过学生举例、验证、说明等式、表示定律,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学生从中学会了举例与验证的研究方法,感受到严谨的数学探究精神,学生的思维将更理性、更深刻、更灵活。
  三、运用定律,理解应用
  1.体验运用
  师:掌声之后是思考。一起来看下面这组题目:
  在□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 35)×2=42×□ 35×□
  27×5 73×5=(27 □)×□
  15×26 15×14=(□○□)×□
  72×(10 1)=□×□○□
  师:有没有发现最后一道题少了什么?
  生1:少乘了1。
  师:为什么乘1可以不写?
  生2:在乘法中,任何数同1相乘都得到它本身。
  师:下面有几组算式,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的“□”里画“√”,不相同的画“×”。
  ①(25 75)×9 25×9 75×9 □
  ②(8×4)×25 8×25 4×25 □
  ③40×50 50×90 40×(50 90) □
  ④☆×32 ☆×68 ☆×(32 68) □
  2.感受运用
  师:如果让你快速算出等式(25 75)×9=25×9 75×9的结果,有谁知道是多少?
  生3:900 。
  师:你是选用哪道算式算出来的?
  生3:前面的那道。
  师:为什么不选用后面的那道算式?
  生3:前面的算式简便,后面的不简便。
  师:等式4×(25 7)=4×25 4×7的结果又是多少呢?
  生4:128。
  师:你是选用哪一道算式算出结果的?
  生4:选用后面的那道,前面的那道不简便。
  师:如果遇到算式32×(100 1),你有没有办法让计算速度更快一些?
  生5:将它写成32×100 32。
  师:由此看来,你觉得乘法分配律可能有什么作用?
  生6: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确实,我们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运用乘法分配律对算式进行变形,为了让计算更简便,可以合起来算,也可以分开来算,当然,乘法分配律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其实我们很早就使用这一运算定律了,只不过没有像今天这样去深入研究它。想不想知道我们在什么地方使用过?
  3.理解运用
  师:先跟老师PK一下,如果你们能比老师算得快,老師就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你们曾经在什么地方使用过这个定律。下面是一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
  24×11=
  45×11=
  61×11=
  师:有一句口诀是“两头一拉,中间相加。”谁能解释这句口诀的意思?   生7:就是将前面的数分开,中间的数是分开后两个数相加的和,就求得相乘的结果。
  师:我们运用这句口诀再来试一试。
  32×11=
  21×11=
  师:有谁能解释其中的奥妙?为什么“两头一拉,中间相加”就是它们的结果呢?可以21×11=231为例,作一个说明。
  生8:21乘11可以看成21乘10加上21,在竖式计算相加时,2和1在两边,中间的3就是2与1的和。
  师:其实,我们平常列竖式计算乘法也是运用这个道理,个位和十位上的1分别与21相乘,再将结果相加。
  课件出示:
  ■
  师:可见数学知识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这些紧密联系的知识就链接成有趣的数学,当然,数学还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评析】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是促使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建模之后,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感受、理解乘法分配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循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施教。从学生的已有认识出发,学生在体验运用的基础上,感受到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使一些计算更简便,通过对简便计算算理的分析,自然地打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都源于学生认识的需要,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有了需要,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
  四、大胆猜测,拓展定律
  师:见过这样的平面图吗?在哪里见过?
  ■
  生1:在卖房子的地方。
  师:对!中国的房市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爸爸妈妈去看过房的同学一定见过这样的房屋平面图。如果老师只留下其中的一部分,你能说出客厅和卧室一共有多少平方米吗?
  ■
  生2: (a b)×c。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3:a×c b×c。
  师:两种不同的解题策略,它们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生4:一样。
  师:通过直观图形,我们再次验证了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涉及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在算术理论中称之为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听了这句话,再看这幅图,你会想到什么?(显示图形重合)
  ■
  生5:(a-b)×c。
  師:好厉害!(a-b)×c求得的是什么?
  生5:客厅的面积比卧室多多少平方米?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6:a×c-b×c。
  师: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它们的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由此可见,乘法分配律对减法也同样适用。
  【评析】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和验证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看得见的数学。进一步借助直观图形,引发学生大胆猜想,拓展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既降低了思维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以形助数”的作用。
  五、游戏回顾,加深理解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我们来玩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下面请帮小兔子找一位朋友,让它们可以组成乘法分配律。
  小兔:12×54
  其他四个小动物:小狗:12×46
  小猫:38×24
  小熊:88×54
  小猴:32×15
  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12×54 12×46=12×(54 46)
  12×54 88×54=(12 88)×54
  师:想一想,小猫的朋友会有哪些呢?
  生1:38×76。
  生2:62×24。
  师:说说看,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生3: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
  师:在学习这一运算定律之前,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生4:加法交换律。
  生5:加法结合律。
  生6:乘法交换律。
  生7:乘法结合律。
  师:可别小看了这五条运算定律,即使进一步学习,这些运算定律依然适用,并且在数的运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评析】通过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结阶段联系以前学过的运算定律,说明运算定律在今后数学运算中的巨大作用,不仅加强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还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更深处。
  【总评】
  乘法分配律是唯一一条沟通两种运算的运算定律,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运用时错误率较高。本节课的教学将抽象的算理寓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自然流畅,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创设丰富生活情境,让学习富有兴趣
  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的。课首导入,多媒体展现学生排练的场景,迅速地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展开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究与学习;课中,借助学生熟悉的房屋平面图,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课尾,以游戏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丰富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算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运用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让学生学习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让他们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知识真的很有用,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2.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智慧生长
  “教学是为教育服务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文化,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这其中,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过程重于结果”这一命题的价值所在。本节课沿着“实例—观察—猜想—验证—理解—概括—应用”展开,带领学生经历了由猜想到验证、由特殊到一般的知识发现过程,反复地举例与验证、思考与分析、应用与总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应用性。这一学习过程是对学生最好的数学教育,他们从中获得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数学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对数学的情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一两年后,很快就会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这其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就是在习得数学知识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智慧,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作用,是通过学习最终所获得的最核心的能力。
  3.紧扣学生思维路径,让教学更有效益
  教学以生为本。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只有摸清学生的思维起点,才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本节课从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由列出不同的算式,到对不同算式进行分类,学生对算式分类的过程,就是对算式进行分析、思考、解释、说明的思维过程。在得出乘法分配律之后,由运用定律到发现定律的简算功能,由简算功能联系到列竖式计算的算理,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拓展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去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在自然流淌,知识体系在自然架构,学习需求在自然迸发……整个教学环节,自然流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我的老妈有严重的职业病。她是一位培训师,在家有事没事就“培训”我和老爸。每周,我的课程都被老妈安排得满满的:周一插花,周二练习毛笔字,周三学习厨艺……只要老妈会的,一定会见缝插针地教我。可怜的我,每天见到她,就如同老鼠见到猫。就连我那脾气特别好的老爸,有时候也会因为老妈的职业病头疼不已。  就说上个周六吧,吃过早饭,我正在客厅的沙发上看课外书,老爸在沙发上玩手机。老妈收拾完房间,走到客厅,看看我,
[摘 要]“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是按揭买房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似乎和小学数学教学没有多少关联。源于一道批错的习题和一个质疑的声音,围绕“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开展了一堂由生活问题引发的拓展教学课,透析“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原理。  [关键词]利率;等额本息;等额本金;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今年以来,地级市市长跨省任副省长再添一例:7月31日,湖南省常德市市长曹立军出任四川省副省长。据不完全统计,曹立军此次履新,成为不到4个月内,第5例由地级市市长跨省任副省长的人事调整。仅7月份就有3位,他们履新后均成为目前该省最年轻的副省长。  此前,这种人事安排十分罕见。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长时间以来,副省长人选主要来自于本省的地级市,现在这种人事安排,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使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每位数学教师应积极思考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最近,听了我校张学峰老师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更深切地感觉到教师只有立足于生活,巧妙点拨,才能让学
[摘要]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这个建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与点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建构“有形可循”,让探究“有声可辩”,就能有效提高教师对学生建构过程的引领深度及广度。  [关键词]建构;探究;图形与几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2—0033—02  
余泽民  一个月前刚过92岁生日的尤山度先生,大概是匈牙利在世汉学家中最年长的一位。他出生的那年风云变幻,尼赫鲁扛起抗英大旗,日本再次出兵山东,张学良东北易帜,托洛斯基出逃,青霉素被发现……而尤山度——这个降生在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内一幢铁道养路工小屋里的穷孩子,做梦都不会想到一生会跟遥远的中国绑在一起。  我与尤山度初识,是在二十多年前参加匈语考级时,他是我的口语主考官。我的匈语是在流浪的日子
说起家乡的特产“太子豆腐”,可謂远近闻名,有“荆楚一绝”的美誉。为什么叫“太子豆腐”?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相传三国时期,吴国太子孙登路过太子镇,当时他患有厌食症,看见食物就想吐。太医们都束手无策。这一天,太子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卖豆腐的白胡子老头。白胡子老头挑着担子,吆喝着“卖豆腐哟,卖豆腐哟”,也是奇了怪了,太子眼望着白玉状的豆腐,突然有想吃的欲望,就叫住白胡子老头,买了两块豆腐生吃了。
《与Y教授谈心》  作者: [法]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  译者: 沈志明  出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6月  定价: 39.80元  把他的完整名姓连起来读:路易-费迪南·塞利纳——有一种拖泥带水,或者说死缠烂打的感觉。这也正是了解了塞利纳其人后产生的印象。  塞利纳很狂,在把个人第一部小说 《茫茫黑夜漫游》寄给出版商时,他就在附信中声称,此书出自一位不世出的天才之手,
今天一大早,天就阴沉沉的,大地笼罩在灰蒙蒙的雾中,这是要下雨的前兆。  中午,天气还很闷热,下午便刮起风来。傍晚,天空中终于迎来了黑压压的乌云。云层很低,夕阳的余晖早已被乌云吞噬得一干二净,一场自然界的“大戏”即将上演!  我有预感,这必定不是一场平常的雨。我和妈妈正在散步,见天色不对,我们急忙往家赶。这时,雨点儿已经落下来了。紧接着,闪电和雷鸣也陆续“登台”。每一次闪电,都让这个世界顷刻间像白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