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总结】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含义
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①概念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③形成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
①概念
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②性质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③形成过程
例如,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CO2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生成碳酸钙沉淀。这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①举例
②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①举例
②意义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
1北半球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关系图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①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②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③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④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⑤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⑥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①主导因素
水分。
②成因总结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
③延伸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④更替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⑤典型地区
中纬度地区。
⑥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3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地球表面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分布特征及规律
(1)主导因素
水热条件。
(2)延伸方向
大致沿等高线。
(3)更替方向
从山麓到山顶。
(4)规律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
(1)以基帶确定温度带
所谓基带,就是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以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高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以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差异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可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可判断南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的高度高于北坡。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习题巩固】
树线是指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树线以上即为高山灌丛和草甸。下图是我国甲(24.5°N,113.1°E)、乙(24.6°N,112.9°E)、丙(24.9°N,113.2°E)三地树线高度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以推测出( )
A.南坡树线甲地高于乙地
B.北坡树线丙地高于乙地
C.纬度高的南坡树线较高
D.经度小的北坡树线最高
2.与甲、丙地相比,乙地阳坡树线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光照强,热量充足
C.距海近,降水较多
D.风力弱,局地多雾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3~4题。 3.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时间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4.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一次冰期(末次冰期)、二次冰期和三次冰期,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5~6题。
5.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6.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道:“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7题。
7.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
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下图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题。
8.牧民转场主要受( )
A.草场垂直分布影响
B.山前绿洲规模影响
C.草场水平分布影响
D.聚落分布的影响
美洲王蝶有迁徙习性,每年它们都会往返于加拿大东南部与墨西哥米却肯州间。据此完成9题。
9.图示迁徙线路经过的陆地自然带不包括( )
A.常绿硬叶林带
B.热带荒漠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10.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非地带性现象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12.甲、乙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林
B.热带草原 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林
D.热带雨林 亚热带硬叶林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是武陵山脉的主峰。近年来,梵净山山顶地区的高山草甸和灌丛分布面积不断缩小。下图为梵净山植被垂直带谱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梵净山南、北坡各自然带高度差异极小,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拔差异小
B.水热条件差异较小
C.风速差异较小
D.光照差异较小
14.导致近年来梵净山高山草甸和灌丛分布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山体高度较低
B.山顶风速较大
C.居民过度破坏
D.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自身或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原始植被被另一种植被所替代的现象叫作演替。长白山的火山灰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由于流水侵蚀作用的不同,现在各坡火山灰厚度不同,火山灰最少的北坡已经处于演替的后期阶段,植被带的垂直变化最为完整。下图示意长白山火山灰分布。读图,完成15~16题。
15.北坡植被带自下而上垂直分布为( )
A.红松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高山苔原
B.山地常绿阔叶林—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高山苔原
C.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冰雪
D.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暗针叶林—高山冰雪
16.东坡只有地势较平坦处形成了小面积森林,其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光照
D.土壤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1示意研究区范围,图2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据此完成17~19题。
17.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
A.洞庭湖平原
B.东南丘陵
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
18.2001—2010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
A.植被类型的变化
B.土壤肥力的变化
C.雾霾天数的变化
D.水热状况的变化
19.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退耕还湖
D.乱砍滥伐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D 3.D 4.C 5.B 6.B 7.B 8.A 9.A 10.C 11.D
12.A 13.B 14.D 15.A 16.D 17.B 18.D 19.A
20.(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机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我國西南地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含义
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①概念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③形成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
①概念
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②性质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③形成过程
例如,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CO2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生成碳酸钙沉淀。这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①举例
②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①举例
②意义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生产、生活实践。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
1北半球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关系图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①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②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③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④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⑤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⑥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①主导因素
水分。
②成因总结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
③延伸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④更替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⑤典型地区
中纬度地区。
⑥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3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地球表面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分布特征及规律
(1)主导因素
水热条件。
(2)延伸方向
大致沿等高线。
(3)更替方向
从山麓到山顶。
(4)规律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
(1)以基帶确定温度带
所谓基带,就是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以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高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3)以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差异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可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可判断南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的高度高于北坡。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习题巩固】
树线是指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树线以上即为高山灌丛和草甸。下图是我国甲(24.5°N,113.1°E)、乙(24.6°N,112.9°E)、丙(24.9°N,113.2°E)三地树线高度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以推测出( )
A.南坡树线甲地高于乙地
B.北坡树线丙地高于乙地
C.纬度高的南坡树线较高
D.经度小的北坡树线最高
2.与甲、丙地相比,乙地阳坡树线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光照强,热量充足
C.距海近,降水较多
D.风力弱,局地多雾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3~4题。 3.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时间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4.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一次冰期(末次冰期)、二次冰期和三次冰期,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5~6题。
5.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6.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道:“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7题。
7.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
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下图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题。
8.牧民转场主要受( )
A.草场垂直分布影响
B.山前绿洲规模影响
C.草场水平分布影响
D.聚落分布的影响
美洲王蝶有迁徙习性,每年它们都会往返于加拿大东南部与墨西哥米却肯州间。据此完成9题。
9.图示迁徙线路经过的陆地自然带不包括( )
A.常绿硬叶林带
B.热带荒漠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10.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这反映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非地带性现象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12.甲、乙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林
B.热带草原 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林
D.热带雨林 亚热带硬叶林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是武陵山脉的主峰。近年来,梵净山山顶地区的高山草甸和灌丛分布面积不断缩小。下图为梵净山植被垂直带谱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梵净山南、北坡各自然带高度差异极小,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拔差异小
B.水热条件差异较小
C.风速差异较小
D.光照差异较小
14.导致近年来梵净山高山草甸和灌丛分布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山体高度较低
B.山顶风速较大
C.居民过度破坏
D.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自身或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原始植被被另一种植被所替代的现象叫作演替。长白山的火山灰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由于流水侵蚀作用的不同,现在各坡火山灰厚度不同,火山灰最少的北坡已经处于演替的后期阶段,植被带的垂直变化最为完整。下图示意长白山火山灰分布。读图,完成15~16题。
15.北坡植被带自下而上垂直分布为( )
A.红松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高山苔原
B.山地常绿阔叶林—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高山苔原
C.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冰雪
D.红松阔叶混交林—高山草甸—暗针叶林—高山冰雪
16.东坡只有地势较平坦处形成了小面积森林,其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光照
D.土壤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1示意研究区范围,图2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据此完成17~19题。
17.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
A.洞庭湖平原
B.东南丘陵
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
18.2001—2010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
A.植被类型的变化
B.土壤肥力的变化
C.雾霾天数的变化
D.水热状况的变化
19.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退耕还湖
D.乱砍滥伐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D 3.D 4.C 5.B 6.B 7.B 8.A 9.A 10.C 11.D
12.A 13.B 14.D 15.A 16.D 17.B 18.D 19.A
20.(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机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我國西南地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