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只注重完成课文范文讲读后即进行单元写作训练,漠视学生的“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只偏重教师按年级要求的“教”,忽视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学”,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
每逢作文课,教师在布置完作文题目,就万事大吉;学生则各自查对“作文选”一抄了之。遇上考试,背熟的作文不对题,就胡编乱造一通,满纸涂鸦,学生的作文水平可想而知,令人担心进而痛心。
作文的核心问题是“写什么”和“怎么写”,前者属于“素材”范围,后者属于“写作方法与技巧”范畴,本文侧重一下前者,亦即“素材积累的两个来源——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
学生提起笔来,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与写作素材的储备有关,视野狭窄,目光短浅,知识储备少,写作时必然思路闭塞,捉襟见肘。因此,作文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观,积极引导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中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即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
一、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强化学生的“阅读积累”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的。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要增加阅读量不仅要加强语文教材的阅读训练,还要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多读书,读多种书。通过大量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陶冶情操,还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以及作者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
學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大量优美的句、段、篇,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再与思考、演讲、辩论、练笔、写作等形式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有了丰厚扎实的“阅读积累”,同时也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背诵篇目80首;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我想,此用意也在于此。
二、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生活实践是学生写作题目的重要来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的道理。
40分钟的课堂生活是短暂的,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写作空间更是狭窄的。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切身感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亲自参加学校的文化建设,对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是大有裨益的。
让学生积极参与并留心校园生活,这样既达到了练笔的目的,积累了素材,又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他们的品格。
此外也可以自办板报和手抄报,由各学习小组轮流编排、设计,内容以校园生活为主;定期出版文学刊物,由学生自已当主编、编委和美工,在作文、审文、改文、抄文中,在编排、设计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素材积累力度。
也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自主去搞一些随意性的社会调查或定出大范围的专题采访,要求他们个个做有心人,不论是积极现象或是消极问题,不论是典型的或是偏面的,只有有所感,不拘形式,写成调查报告。尽管他们的笔还很稚嫩,思考还很浅显,眼睛还不够敏锐,但他们毕竟行动了——有行动,就会有收获。
学生在学校,要重视他们的“阅读积累”;学生在校外,要指导他们的“生活积累”,二者应双管齐下,不可偏废。 因为,只重“阅读积累”,会导致学生脱离现实,闭门造车,以文为人,人云亦云,空洞浮躁;只重“生活积累”,会导致学生词不达意,语言枯燥,逻辑混乱,不得要领,繁而不精。
总之,通过丰富扎实的“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学生的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教师和学生都有的放矢,教师“教有所求”,学生“作有所得”,课内外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若如此,正所谓“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切实得到大幅度提高。
每逢作文课,教师在布置完作文题目,就万事大吉;学生则各自查对“作文选”一抄了之。遇上考试,背熟的作文不对题,就胡编乱造一通,满纸涂鸦,学生的作文水平可想而知,令人担心进而痛心。
作文的核心问题是“写什么”和“怎么写”,前者属于“素材”范围,后者属于“写作方法与技巧”范畴,本文侧重一下前者,亦即“素材积累的两个来源——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
学生提起笔来,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与写作素材的储备有关,视野狭窄,目光短浅,知识储备少,写作时必然思路闭塞,捉襟见肘。因此,作文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观,积极引导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中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即高度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
一、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强化学生的“阅读积累”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的。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要增加阅读量不仅要加强语文教材的阅读训练,还要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多读书,读多种书。通过大量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陶冶情操,还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以及作者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
學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大量优美的句、段、篇,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再与思考、演讲、辩论、练笔、写作等形式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有了丰厚扎实的“阅读积累”,同时也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背诵篇目80首;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我想,此用意也在于此。
二、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生活实践是学生写作题目的重要来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的道理。
40分钟的课堂生活是短暂的,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写作空间更是狭窄的。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切身感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亲自参加学校的文化建设,对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是大有裨益的。
让学生积极参与并留心校园生活,这样既达到了练笔的目的,积累了素材,又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他们的品格。
此外也可以自办板报和手抄报,由各学习小组轮流编排、设计,内容以校园生活为主;定期出版文学刊物,由学生自已当主编、编委和美工,在作文、审文、改文、抄文中,在编排、设计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素材积累力度。
也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自主去搞一些随意性的社会调查或定出大范围的专题采访,要求他们个个做有心人,不论是积极现象或是消极问题,不论是典型的或是偏面的,只有有所感,不拘形式,写成调查报告。尽管他们的笔还很稚嫩,思考还很浅显,眼睛还不够敏锐,但他们毕竟行动了——有行动,就会有收获。
学生在学校,要重视他们的“阅读积累”;学生在校外,要指导他们的“生活积累”,二者应双管齐下,不可偏废。 因为,只重“阅读积累”,会导致学生脱离现实,闭门造车,以文为人,人云亦云,空洞浮躁;只重“生活积累”,会导致学生词不达意,语言枯燥,逻辑混乱,不得要领,繁而不精。
总之,通过丰富扎实的“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学生的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教师和学生都有的放矢,教师“教有所求”,学生“作有所得”,课内外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若如此,正所谓“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切实得到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