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本插图在教学中逐渐引起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许多实际应用仅仅停留在提醒、点缀、吸引等层面,笔者试图从“激发阅读兴趣,影响情感记忆”、“弥补文字不足,导向价值评判”、“培养创新思维,升华文本内涵”、“成为美育载体,培养独立人格”这样四个方面对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课本插图在美育价值之下的功用进行浅谈。
关键词:语文课本;插图;美育价值;功用
让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内涵,审美教育不可或缺,审美教育是学生审美观,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和品味美的重要途径。语文课本插图具有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培养人的视觉感受力、自我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自我认同感等整体智力素质的重要手段。语文课本中的插图作品既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也让语文课程的艺术多元性得以实现。现就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课本插图美育价值之下的功用做如下探究。
一、激发阅读兴趣,影响情感记忆
由于插图具有视觉形象性的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情感,学生们喜欢阅读配有插图的教科书,一些教科书的编者也正是以此为初衷,为教科书配置插图。桂林山水、苏州园林、三峽等祖国的壮丽山河让学生顿生豪情壮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书法绘画作品则让我们体会到祖国文化的悠远与深邃。这些插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体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学生们拿到新课本时,最喜欢先翻看课本中的插图,尤其是课本前的彩色插页。
研究表明,插图有助于对信息的识记,尤其是对延时识记的效果优于即时识记。研究者们认为插图的形象性的特点,易使学习者获得丰富的视觉表象,而视觉表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记忆编码和贮藏类型。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插图的这一功能,加强对课文复述或背诵环节的指导。在阅读插图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找出与插图相应的课文内容,把插图与适应的语句相联系,使插图语言化。这样,看图读文,诵文想画,图文并茂,饶有趣味。有利于克服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1]
二、弥补文字不足,导向价值评判
1979 年 Rusted通过对两组学生的观察研究证明插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具有某种补偿性功能。截止到1979年至1981年,Duchastel等人对插图的功能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出四个插图的常见功能:①注意功能②导向功能③插图的影响功能④认知功能。[2]
插图属于美术作品的范畴,美术作品的价值是给人们适时地提供美的参照,真善美是人们永久追寻的价值。如果画作不是坦诚而真实的表达,势必会滋生一些虚假、伪劣的碎片,不但会扰乱人们的视觉审美观,还会败坏社会的道德风气。[3]插图在弥补文本内容不足的同时,其优劣性以及对插图美育价值的探究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培养创新思维,升华文本内涵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先导。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人手,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机会,设置能刺激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香港新亚版公司版的《亚洲中学中国语文》在编写中明确提出“采用课本和图书结合的出版路线,希望以影音图表图像,调动学生的右脑思维,加强学生的接收能力。”[4]如:高尔基的《海燕》,插图中高尔基的人物形象在最前方,大背景是海燕搏击风浪的画面,这幅插图将海燕搏击风浪的形象和高尔基的光辉形象融为一体,学生被张力十足的画面所感染,海燕精神和高尔基的形象相得益彰,从而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升华。
四、成为美育载体,培养独立人格
人教版初中第一册第十九课《松鼠》,由于学生很少见到松鼠,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松鼠完整的印象,可让学生看课文松鼠的插图:炯炯有神的双眼,坚挺直竖的双耳,油光发亮的毛发,蓬松的长尾巴,四肢前撑后卧。这样,学生通过插图理解了文中关于描写松鼠的词语,又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加深了松鼠的形象记忆。
人教版初中第四册第二十九课《观沧海》一诗,插图中曹操于碣石上面对大海纵马远眺。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插图并思考“曹操为什么是这样一幅情态呢?”顺势向学生介绍此诗背景:公元207年,曹操歼袁绍残部,实现了北方的统一。此时踌躇满志,意欲挥师南下,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从而利用插图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博大的胸襟,并激励学生为统一祖国而贡献力量,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谈到美感教育:“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蔡元培的人格教育理论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提出的,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
插图属于美术作品的范畴,它作为语文课本的助读系统,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更是学生积累美感形象的基本素材;不仅是语文课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独立于文本之外的学习对象;不仅是连接感性思维占据主导思维方式的初中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更是学生美育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卢杨.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形象助读系统—关于插图功能及其利用探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第4期.
[2]曾其蓉.初中语文(人教版)插图及教学运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刘芳.浅议当代美术学术价值导向问题[J].美术大观,2011(07):95.
[4]施娟.苏教版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及其运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米永丰,甘肃省岷县岷阳初级中学。
关键词:语文课本;插图;美育价值;功用
让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内涵,审美教育不可或缺,审美教育是学生审美观,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和品味美的重要途径。语文课本插图具有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培养人的视觉感受力、自我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自我认同感等整体智力素质的重要手段。语文课本中的插图作品既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也让语文课程的艺术多元性得以实现。现就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课本插图美育价值之下的功用做如下探究。
一、激发阅读兴趣,影响情感记忆
由于插图具有视觉形象性的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情感,学生们喜欢阅读配有插图的教科书,一些教科书的编者也正是以此为初衷,为教科书配置插图。桂林山水、苏州园林、三峽等祖国的壮丽山河让学生顿生豪情壮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书法绘画作品则让我们体会到祖国文化的悠远与深邃。这些插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体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学生们拿到新课本时,最喜欢先翻看课本中的插图,尤其是课本前的彩色插页。
研究表明,插图有助于对信息的识记,尤其是对延时识记的效果优于即时识记。研究者们认为插图的形象性的特点,易使学习者获得丰富的视觉表象,而视觉表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记忆编码和贮藏类型。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插图的这一功能,加强对课文复述或背诵环节的指导。在阅读插图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找出与插图相应的课文内容,把插图与适应的语句相联系,使插图语言化。这样,看图读文,诵文想画,图文并茂,饶有趣味。有利于克服学生背诵的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1]
二、弥补文字不足,导向价值评判
1979 年 Rusted通过对两组学生的观察研究证明插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具有某种补偿性功能。截止到1979年至1981年,Duchastel等人对插图的功能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出四个插图的常见功能:①注意功能②导向功能③插图的影响功能④认知功能。[2]
插图属于美术作品的范畴,美术作品的价值是给人们适时地提供美的参照,真善美是人们永久追寻的价值。如果画作不是坦诚而真实的表达,势必会滋生一些虚假、伪劣的碎片,不但会扰乱人们的视觉审美观,还会败坏社会的道德风气。[3]插图在弥补文本内容不足的同时,其优劣性以及对插图美育价值的探究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培养创新思维,升华文本内涵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先导。因此,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人手,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机会,设置能刺激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香港新亚版公司版的《亚洲中学中国语文》在编写中明确提出“采用课本和图书结合的出版路线,希望以影音图表图像,调动学生的右脑思维,加强学生的接收能力。”[4]如:高尔基的《海燕》,插图中高尔基的人物形象在最前方,大背景是海燕搏击风浪的画面,这幅插图将海燕搏击风浪的形象和高尔基的光辉形象融为一体,学生被张力十足的画面所感染,海燕精神和高尔基的形象相得益彰,从而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升华。
四、成为美育载体,培养独立人格
人教版初中第一册第十九课《松鼠》,由于学生很少见到松鼠,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松鼠完整的印象,可让学生看课文松鼠的插图:炯炯有神的双眼,坚挺直竖的双耳,油光发亮的毛发,蓬松的长尾巴,四肢前撑后卧。这样,学生通过插图理解了文中关于描写松鼠的词语,又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加深了松鼠的形象记忆。
人教版初中第四册第二十九课《观沧海》一诗,插图中曹操于碣石上面对大海纵马远眺。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插图并思考“曹操为什么是这样一幅情态呢?”顺势向学生介绍此诗背景:公元207年,曹操歼袁绍残部,实现了北方的统一。此时踌躇满志,意欲挥师南下,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从而利用插图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博大的胸襟,并激励学生为统一祖国而贡献力量,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谈到美感教育:“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蔡元培的人格教育理论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提出的,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
插图属于美术作品的范畴,它作为语文课本的助读系统,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更是学生积累美感形象的基本素材;不仅是语文课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独立于文本之外的学习对象;不仅是连接感性思维占据主导思维方式的初中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更是学生美育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卢杨.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形象助读系统—关于插图功能及其利用探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第4期.
[2]曾其蓉.初中语文(人教版)插图及教学运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3]刘芳.浅议当代美术学术价值导向问题[J].美术大观,2011(07):95.
[4]施娟.苏教版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及其运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米永丰,甘肃省岷县岷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