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读过金庸小说《连城诀》的人,反映大致是相同的。这是部充分揭示人性阴暗面的书,书中之人为争夺连城财宝的所作所为,不但骇人听闻,且让人不寒而栗。但最黑暗的地方往往存在最光明、善与美的成分,比如主人公狄云对善良和正直的坚守,更比如说丁典和凌霜华二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愿意对凌霜华这一奇女子展开解读,使读者更加理解她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连城诀 凌霜华 心理分析
一、死亡暗示
有人曾说,在《连城诀》小说中,凌霜华的出现就预示着她将要死亡。凌霜华的名字,华和花在汉语中是同一个意思,凌霜花,即菊花。而在书中,这位凌小姐也极其喜爱菊花。人如其名。
我们现在,平日里很少有人种菊花,大多看到菊花是在葬礼上。中国的古人曾赋予菊花多重多样的含义,除了我们众所周知,在陶渊明的诗文里,菊花象征着高洁的隐者外,其他的寓意恐怕均与死亡有关。另一位喜欢菊花的古人是黄巢,那个骇人听闻的农民起义领袖,他写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于是从此,菊花和战争杀戮建立起了联系。而在南宋诗人郑思肖的《画菊》中,菊花又被赋予了为国殉难,矢志不渝的另一重死亡含义,即“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与死亡的意味有关,源于菊花在环境极为恶劣的秋天绽放,且花期短暂,更容易让情景中人想到生命的短暂和命运的悲苦。而金庸对凌霜华的设定,也印证了这两点。
与菊花有关的名字和爱好,是凌霜华身上的第一个死亡意象。凌霜华十三岁时,母亲去世。凌霜华的母亲是怎样的性格和喜好,小说中没有提,我们便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母亲的死亡对凌霜华后来的人生影响甚大。在这个故事情节上集中体现出来:丁典练成神照经后,越狱去找凌霜华,发现凌霜华已为守节划破了自己的脸,凌霜华说她用在阴间的母亲发了毒誓,向父亲表明永远不与丁典相见。原文如下:【她说:‘典哥,我不能害我死了的妈妈。你……你以后别再来看我。’我说:‘咱俩从此不再相见?’她哭道:‘不再相见!我只盼咱俩死了之后,能够葬在一起。只盼有哪一位好心人,能够遂了我这心愿,我在阴间天天念佛保佑他。’】读到原著的结局,我们知道,凌霜华是被父亲凌退思活埋的,而她说愿同丁典合葬之时,预料到凌退思会对她下此毒手的概率非常小,却已隐约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也许,作者这样写作出于无意识,仅为增强文字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但做心理分析,我们或可透析出凌霜华的潜意识世界。
在潜意识中,凌霜华可能将自己同死去的母亲做了衡量,相信母亲英年早逝的结局也注定是自己的结局。更有可能,因为母亲只陪伴了凌霜华的童年,母亲对于凌霜华来说,是善良、美好,绝对安全,没有伤害的象征。自己的亲生父亲,凌退思的万般逼迫,贪婪与算计如此,让凌霜华从二十多年远离市井的单纯生活中猛地拖入比现实还残酷的现实。突如其来的变故,凌霜华在心理层面上很难顺利应对。根据以往的生活经历,她最初一定不愿相信父亲之卑鄙,但眼见丁典被冤入狱、父亲对丁典严刑逼供,不问出《连城诀》誓不罢休,她又不得怀疑发生的一切的真实性。笔者认为,亲生父亲突然的变化,足以让凌霜华或多或少产生对人性不信任的心理,所以,她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已死去且善良美好的人身上,才会找到心灵上的安全感,毕竟死人是不会变卦的。
对亡母的精神寄托,是凌霜华身上的又一个死亡情结。凌霜华的一生,时常受到有关死亡的暗示。很多时候,一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某种暗示的确会影响到他的命运,而受暗示的主体,也通常会将暗示传染给与之相联系的其他主体。比如凌霜华死后,丁典不久也死去了。
二、性格是会遗传的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连城诀》一书语言文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多处运用鲜明的对比。以万圭的邪恶衬托狄云的正直,以贪婪者的贪婪衬托无欲者的无欲等等。凌退思和凌霜华,这对父女在为人方面也存在对比,这个对比不怎么显著,却值得深思。
未学习过心理学的读者均能看出,凌退思和凌霜华,一个极恶,一个极善,一个极追求物质,一个极追求精神,是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哲学上称对立的事物为矛盾,而除了对立以外,矛盾的另一个属性不容忽视,即矛盾具有统一性。
细致读书,关注每一个故事情节和其背后的实质,读者会发现一个细思恐极的信息:凌霜华与凌退思在行为方式上,有着一种共同的决绝。凌退思用世界上最毒的花朵陷害丁典,为从丁典口中套出《连城诀》,五年之内在牢中换了二十多个卧底试探,后来更是因为凌霜华抗婚,丁典始终守口如瓶,直接将女儿活活钉死在棺材中。凌霜华在书中主要做过两件令人震撼的事,一者,她抗婚亲手用刀划破了自己的脸,并发了毒誓,二者,她曾说若有人能将自己同丁典合葬,就将连城诀的秘密告与对方,结果她做到了,是在无限绝望与窒息中,用指甲刻在冰冷而坚硬的棺材板上的。
笔者认为,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善恶及人品可能不会遗传,但性格是会遗传的。至于性格上的遗传是如同基因遗传一样,还是孩子后天潜移默化地习得,心理学家们一直存在两派意见,争执不休,至今未能得出定论。
三、鹊桥模式维系下的朦胧爱情
最后谈到读者最盼望的内容:丁典与凌霜华的爱情悲剧。我相信会有不少人有所不解,丁典《神照经》已成后,在监狱内外来去自如,为何不逃跑?为何不带着凌霜华远走他乡?首先,丁典是极其聪明而有阅历之人。他明白天涯海角,只要他身藏《连城诀》,觊觎宝物之人迟早会得到他的行踪,就像当年他们根据梅念笙的墓碑找到他一样。而即便练成绝世武功,他寡不敌众,也未必是一群人的对手。这也是为什么他始终待在凌退思的牢房中,甘愿每月受皮肉之苦的原因之一。后来,丁典向毁容后的凌霜华提出离开凌府,凌霜华拒绝了。读者最不理解的大概是凌霜华为何要拒绝丁典。跳出小说渲染的理想主义色彩,从人最现实的思考来看,原因有二:
第一是因为凌霜华发过毒誓。现在的人当然都知道所谓的誓言就是一句空话,但当时整个社会都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如果违誓就会遭到惩罚。何况凌霜华是拿自己的母亲来应誓的,心理压力自然更大。第二就是因为毁容。做个比较现实的假设:俗话说,男人都是视觉动物。丁典可以一时 不在意她的容貌,未必能做到一生都不在意。说到底,他苦苦追求凌霜华的时候连话都没能说上过几句,对她又有多少了解呢?除了对菊花的共同爱好,凌霜华能够吸引他的无非就是美丽的容貌和高贵的身份(是的,丁典没有企图利用她父亲的身份去得到什么好处,但对于绝大多数男人来说,身份高贵的官家小姐总是比唾手可得的村姑更有吸引力),毁容私奔,两件最重要的资本都没了,她靠什么来维系丁典的爱情?丁典神照经已成,只要脱出牢狱,换个地方,很快又能成为有钱有势的人上人,他为了凌霜华忍受过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最后却跟一个丑得令人不忍卒睹,上不得厅堂下不得厨房,人情世故一无所知,除了品花养花什么都不会的女人日夜相对,当形而下的现实生活中桩桩件件的实际问题接踵而来时,当初的旧情,又能够支撑多久呢?面对如此局面,不知道读者有多大的信心相信那个男人真能够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反正凌霜华是没有那个信心。所以她宁可拿旧情吊着丁典,跟他维持这种鹊桥式的相處方式——没有到手的东西,才永远都有吸引力——也许凌霜华想得没有这样清楚直接和自私恶毒,但女人的直觉,一般都是很准的,何况是她这样聪明的女子。
也许当时凌霜华没有想得这么多,这么清楚,但恋爱中女人的直觉是可怕的。当然,丁典可能就是那种万中无一,无论她毁容私奔跌落凡尘都会情比金坚永不变心的特殊品种,可是她不敢赌。她和丁典都为了这份爱付出太多,因而也格外难以放下。丁典自甘坐牢是为了爱,她断然毁容是为了爱,而坚决不肯私奔,宁可跟他困守一隅,日日煎熬同样是为了爱。为了爱情,她已经失去了一切,如果这份抛却了地位高贵的家庭、康庄大道般的前程、富足安宁的生活、情如姐妹的婢女乃至名声和容貌换来的爱情再有什么闪失,她该如何去面对之前那些可怕的牺牲?因此她不能容忍这份爱失却或者变质,哪怕一丝一毫的可能性也不行。她只能像溺水的人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死死抓紧这唯一的精神寄托,即便明知后果是和他一同沉没也在所不惜。丁典为了她坐牢受刑,这起码能让她感受到,他是爱她的。能够赶在爱情之前死去,让自己在丁典心目中升华为完美和永恒,这对她已经很圆满了。因为起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们如果能够成功逃走,丁典绝不会比像现在这样凌霜华为他而死更爱她。
四、结语
以上重点从三个方面剖析了凌霜华的心理,也是针对读者对《连城诀》小说中不明白的地方,笔者以自身的看法为基础做出的阐释。我写凌霜华,而我本人也是凌霜华的欣赏者,对小说人物及其行为进行探讨评论或心理分析始终没有定论,更何况人性是复杂多变的,即便是自己也未必能完全把握自身的心理活动。如果我的文章存在偏颇,万分欢迎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金庸武侠小说《连城诀》.
[2]郑玉虎.谭嗣同心理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9.
[3]朱建军.我是谁—意向对话解读自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1.1
关键词:连城诀 凌霜华 心理分析
一、死亡暗示
有人曾说,在《连城诀》小说中,凌霜华的出现就预示着她将要死亡。凌霜华的名字,华和花在汉语中是同一个意思,凌霜花,即菊花。而在书中,这位凌小姐也极其喜爱菊花。人如其名。
我们现在,平日里很少有人种菊花,大多看到菊花是在葬礼上。中国的古人曾赋予菊花多重多样的含义,除了我们众所周知,在陶渊明的诗文里,菊花象征着高洁的隐者外,其他的寓意恐怕均与死亡有关。另一位喜欢菊花的古人是黄巢,那个骇人听闻的农民起义领袖,他写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于是从此,菊花和战争杀戮建立起了联系。而在南宋诗人郑思肖的《画菊》中,菊花又被赋予了为国殉难,矢志不渝的另一重死亡含义,即“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与死亡的意味有关,源于菊花在环境极为恶劣的秋天绽放,且花期短暂,更容易让情景中人想到生命的短暂和命运的悲苦。而金庸对凌霜华的设定,也印证了这两点。
与菊花有关的名字和爱好,是凌霜华身上的第一个死亡意象。凌霜华十三岁时,母亲去世。凌霜华的母亲是怎样的性格和喜好,小说中没有提,我们便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母亲的死亡对凌霜华后来的人生影响甚大。在这个故事情节上集中体现出来:丁典练成神照经后,越狱去找凌霜华,发现凌霜华已为守节划破了自己的脸,凌霜华说她用在阴间的母亲发了毒誓,向父亲表明永远不与丁典相见。原文如下:【她说:‘典哥,我不能害我死了的妈妈。你……你以后别再来看我。’我说:‘咱俩从此不再相见?’她哭道:‘不再相见!我只盼咱俩死了之后,能够葬在一起。只盼有哪一位好心人,能够遂了我这心愿,我在阴间天天念佛保佑他。’】读到原著的结局,我们知道,凌霜华是被父亲凌退思活埋的,而她说愿同丁典合葬之时,预料到凌退思会对她下此毒手的概率非常小,却已隐约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亡。也许,作者这样写作出于无意识,仅为增强文字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但做心理分析,我们或可透析出凌霜华的潜意识世界。
在潜意识中,凌霜华可能将自己同死去的母亲做了衡量,相信母亲英年早逝的结局也注定是自己的结局。更有可能,因为母亲只陪伴了凌霜华的童年,母亲对于凌霜华来说,是善良、美好,绝对安全,没有伤害的象征。自己的亲生父亲,凌退思的万般逼迫,贪婪与算计如此,让凌霜华从二十多年远离市井的单纯生活中猛地拖入比现实还残酷的现实。突如其来的变故,凌霜华在心理层面上很难顺利应对。根据以往的生活经历,她最初一定不愿相信父亲之卑鄙,但眼见丁典被冤入狱、父亲对丁典严刑逼供,不问出《连城诀》誓不罢休,她又不得怀疑发生的一切的真实性。笔者认为,亲生父亲突然的变化,足以让凌霜华或多或少产生对人性不信任的心理,所以,她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已死去且善良美好的人身上,才会找到心灵上的安全感,毕竟死人是不会变卦的。
对亡母的精神寄托,是凌霜华身上的又一个死亡情结。凌霜华的一生,时常受到有关死亡的暗示。很多时候,一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某种暗示的确会影响到他的命运,而受暗示的主体,也通常会将暗示传染给与之相联系的其他主体。比如凌霜华死后,丁典不久也死去了。
二、性格是会遗传的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连城诀》一书语言文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多处运用鲜明的对比。以万圭的邪恶衬托狄云的正直,以贪婪者的贪婪衬托无欲者的无欲等等。凌退思和凌霜华,这对父女在为人方面也存在对比,这个对比不怎么显著,却值得深思。
未学习过心理学的读者均能看出,凌退思和凌霜华,一个极恶,一个极善,一个极追求物质,一个极追求精神,是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哲学上称对立的事物为矛盾,而除了对立以外,矛盾的另一个属性不容忽视,即矛盾具有统一性。
细致读书,关注每一个故事情节和其背后的实质,读者会发现一个细思恐极的信息:凌霜华与凌退思在行为方式上,有着一种共同的决绝。凌退思用世界上最毒的花朵陷害丁典,为从丁典口中套出《连城诀》,五年之内在牢中换了二十多个卧底试探,后来更是因为凌霜华抗婚,丁典始终守口如瓶,直接将女儿活活钉死在棺材中。凌霜华在书中主要做过两件令人震撼的事,一者,她抗婚亲手用刀划破了自己的脸,并发了毒誓,二者,她曾说若有人能将自己同丁典合葬,就将连城诀的秘密告与对方,结果她做到了,是在无限绝望与窒息中,用指甲刻在冰冷而坚硬的棺材板上的。
笔者认为,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善恶及人品可能不会遗传,但性格是会遗传的。至于性格上的遗传是如同基因遗传一样,还是孩子后天潜移默化地习得,心理学家们一直存在两派意见,争执不休,至今未能得出定论。
三、鹊桥模式维系下的朦胧爱情
最后谈到读者最盼望的内容:丁典与凌霜华的爱情悲剧。我相信会有不少人有所不解,丁典《神照经》已成后,在监狱内外来去自如,为何不逃跑?为何不带着凌霜华远走他乡?首先,丁典是极其聪明而有阅历之人。他明白天涯海角,只要他身藏《连城诀》,觊觎宝物之人迟早会得到他的行踪,就像当年他们根据梅念笙的墓碑找到他一样。而即便练成绝世武功,他寡不敌众,也未必是一群人的对手。这也是为什么他始终待在凌退思的牢房中,甘愿每月受皮肉之苦的原因之一。后来,丁典向毁容后的凌霜华提出离开凌府,凌霜华拒绝了。读者最不理解的大概是凌霜华为何要拒绝丁典。跳出小说渲染的理想主义色彩,从人最现实的思考来看,原因有二:
第一是因为凌霜华发过毒誓。现在的人当然都知道所谓的誓言就是一句空话,但当时整个社会都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如果违誓就会遭到惩罚。何况凌霜华是拿自己的母亲来应誓的,心理压力自然更大。第二就是因为毁容。做个比较现实的假设:俗话说,男人都是视觉动物。丁典可以一时 不在意她的容貌,未必能做到一生都不在意。说到底,他苦苦追求凌霜华的时候连话都没能说上过几句,对她又有多少了解呢?除了对菊花的共同爱好,凌霜华能够吸引他的无非就是美丽的容貌和高贵的身份(是的,丁典没有企图利用她父亲的身份去得到什么好处,但对于绝大多数男人来说,身份高贵的官家小姐总是比唾手可得的村姑更有吸引力),毁容私奔,两件最重要的资本都没了,她靠什么来维系丁典的爱情?丁典神照经已成,只要脱出牢狱,换个地方,很快又能成为有钱有势的人上人,他为了凌霜华忍受过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最后却跟一个丑得令人不忍卒睹,上不得厅堂下不得厨房,人情世故一无所知,除了品花养花什么都不会的女人日夜相对,当形而下的现实生活中桩桩件件的实际问题接踵而来时,当初的旧情,又能够支撑多久呢?面对如此局面,不知道读者有多大的信心相信那个男人真能够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反正凌霜华是没有那个信心。所以她宁可拿旧情吊着丁典,跟他维持这种鹊桥式的相處方式——没有到手的东西,才永远都有吸引力——也许凌霜华想得没有这样清楚直接和自私恶毒,但女人的直觉,一般都是很准的,何况是她这样聪明的女子。
也许当时凌霜华没有想得这么多,这么清楚,但恋爱中女人的直觉是可怕的。当然,丁典可能就是那种万中无一,无论她毁容私奔跌落凡尘都会情比金坚永不变心的特殊品种,可是她不敢赌。她和丁典都为了这份爱付出太多,因而也格外难以放下。丁典自甘坐牢是为了爱,她断然毁容是为了爱,而坚决不肯私奔,宁可跟他困守一隅,日日煎熬同样是为了爱。为了爱情,她已经失去了一切,如果这份抛却了地位高贵的家庭、康庄大道般的前程、富足安宁的生活、情如姐妹的婢女乃至名声和容貌换来的爱情再有什么闪失,她该如何去面对之前那些可怕的牺牲?因此她不能容忍这份爱失却或者变质,哪怕一丝一毫的可能性也不行。她只能像溺水的人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死死抓紧这唯一的精神寄托,即便明知后果是和他一同沉没也在所不惜。丁典为了她坐牢受刑,这起码能让她感受到,他是爱她的。能够赶在爱情之前死去,让自己在丁典心目中升华为完美和永恒,这对她已经很圆满了。因为起码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们如果能够成功逃走,丁典绝不会比像现在这样凌霜华为他而死更爱她。
四、结语
以上重点从三个方面剖析了凌霜华的心理,也是针对读者对《连城诀》小说中不明白的地方,笔者以自身的看法为基础做出的阐释。我写凌霜华,而我本人也是凌霜华的欣赏者,对小说人物及其行为进行探讨评论或心理分析始终没有定论,更何况人性是复杂多变的,即便是自己也未必能完全把握自身的心理活动。如果我的文章存在偏颇,万分欢迎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金庸武侠小说《连城诀》.
[2]郑玉虎.谭嗣同心理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9.
[3]朱建军.我是谁—意向对话解读自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