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未拆的信

来源 :新校园·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ong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我们魁阁走上公路,向北,约摸半个钟点的路程,就到三岔口。中央农业实验所有一个分站疏散在这村子里。疏散在附近的文化机关时常有往来,大家用所在地的名称作各个机关的绰号。三岔口的徐季吾先生上下车站,便道常来我们魁阁,我们星期天有闲也常去三岔口看望他。在一次闲谈中徐先生讲起了沈骊英先生。
  “沈先生是我的老师,”我这样说,“我在小学时,最喜欢的老师就是她。”
  我停了一会儿,接着说:
  “说来这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最后一次我见着她是在东吴的校门前,那时我就在这大学的附中里念书。我母亲去世不久,她是我母亲的朋友。一路和我说了许多关于我生活细节的话。中学时代的孩子最怕听这些.尤其像我这种乱哄哄的人,一天到晚真不知干些什么,她那时所说的,听过也就忘了。但是,我一闭眼,还记得这位老师的笑容。一副近视眼镜。一个拖在脑后梳得松松的髻。那时看来算是相当时髦的。至少,她所穿的那件红方格子西装带裙子的衣服,在我印象里是件标准的西装——”
  我一面说着,二十多年前的印象似乎愈来愈逼真:天赐庄夹道的两道红墙,东吴大门口的那棵大树——在这地方我们分手了。本来是路上偶然相逢。你想。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子在路上遇着了他幼年的女教师,怎么会说得上什么清楚的话?手插在裤袋里,脸红红的,眼睛潮润润的,只怕有哪个同学看见,多不好意思!
  徐先生打断了我的回忆:“沈先生不是在苏州那个女子學校里教过书的吗?怎么教得着你的呢?”
  十多年前,我如果听到这话,一定要脸红,绝不会接着说:“是呀,我是在女子学校里长大的呀。”徐先生好奇地听我说下去:“那个学校名叫振华。苏州人大概都知道这学校。现在的校址是织造府。苏州的织造府谁不知道?这就是曹雪芹住过的地方,据说他所描写的大观园就依这个织造府作蓝本的。”
  我在中学里时,最怕有人提起我的来历,愈是怕,愈成了同学们取笑的把柄。“女学生!”——在这种心理压力之下,我怎么会有勇气,在我女教师的身边并排着走?校门救了我,我飞跑似的冲进铁门,头也不敢回,甚至连“再会”两字也没有说。可是,虽则这样鲁莽,我却并没有这样容易把这事忘却,二十多年后,还是这样清楚地记得:那副眼镜,那件红方格的西装和温存的语调。
  我进高小刚是十岁。初次从小镇里搬到苏州。羸弱多病使我的母亲不敢把我送入普通的小学。振华靠近我们所住的地方,是我母亲的朋友王季玉先生所办的,而且是个女学。理论上说女孩子不像男孩子那样喜欢欺负人,至少欺负时不太动用武力。不久我成了这女学校里少数男学生之一。入学时我母亲还特地送我去,那时校址是在十全街,就在那时我被介绍给这位沈先生。以后她常常带我到她的房里去,她房里的样子现在已模糊了。只记得她窗外满墙的迎春花,黄黄的一片。当时,沈先生,我后来总是这样称呼她,其实还是和这一片黄花一样的时代,但是在我却免不了认为她已经属于“什么都懂,什么都能”的伟大人物那一类了。我当初总有一点羞涩,也有一些异样:在四年的小学中,老师在我心中是一个可怕的人物,打手心的是他,罚立壁角的也是他,一个似乎不太讲理,永远也不会明白孩子们心理的权威。可是这个老师却会拉着我的手,满面是笑容,是个手里没有戒尺的人,这使我不太明白。我想,我那时一定没有勇气望着她的眼,不然,我怎会现在只记得满墙的迎春花呢?
  沈先生教我算学,每次做练习,我总是第一个交卷,习题做快了,又不重看一遍,不免时常把6写成8,2写成3。“这样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其实我的心哪里是在做算学?课堂外的世界在招惹我。可怪的是沈先生从来没有打过这个小顽皮的手心,或禁闭过这个冒失的孩子。她望着我这匆忙的神色、忙乱的步伐,微微地摇着头:“孩子们,你们什么时候才会定心做一个算题?”
  过了有十年的一个暑假。我在沪江的暑期學校里选了三门算学课程。天气热得像是坐在蒸笼里。我伏在桌子上做题解;入晚靠窗眺望黄浦江的烟景,一个个还是几何的图形。我不知为什么,一直到现在还是记不住历史上的人名,地理上的地名,而对于数字并不怎么怕。若是有理由可说的,该是我高小里历史和地理的教师并不是姓沈的缘故罢。多少孩子们的兴趣在被老师们铲除送终?等大学毕业,一个人对于学术前途还没有全被封锁的,该算是很稀少的例外了。
  我的性格也许是很不宜于算学的,可是为了有这个启蒙的教师,我竟为了它牺牲了一个可以夏游的暑天。
  从那天偶尔在街上见面之后,我一直没有见过这位老师。我也没有去想着她的理由。天上的雨,灌溉了草木,人家看到苍翠,甚至草木也欣然自感茂盛,雨水已经没入了泥土,没有它的事了。多少小学里的教师们。一天天,一年年把孩子们培养着,可是,培养了出来,向广阔的天地间一送,谁还记得他们呢?孩子们的眼睛望着前面,不常回头的。小学教师们的功绩也就这样被埋葬在不常露面的记忆之中了。
  一直到徐季吾先生说起了沈骊英先生在中央农业实验所服务,我才引起了这一段内疚。其实,如果不是我当时也在教书,也许这段内疚都不会发生。人情原是这样的。我问起沈先生的生活,徐先生这样和我说:“她已是一个一群孩子的好母亲,同时也已成了我们种麦的农民们的恩人了。华北所种的那些改良麦种就是她试验成功的。她从南京逃难出来,自己的衣服什物都没有带。可是,她却把我们所里那些麦种一粒不漏地运到了重庆。我们现在在云南所推广的麦种,还不是她带进来的种子所培植出来的?所里的人都爱她。她是所长的太太,但是,她的地位并不是从她先生身上套取来的,相反的,她帮了她先生为所里立了这一项最成功的业绩。”
  我听着了,不知为什么心跳得特别快,皮肤上起了一阵冷。一个被认为早已“完成”了的小学里的老师,在我们分离的二十多年中,竟会生长得比她的学生更快。她并没有停留,她默默地做了一件中国科学界里罕有的大事。改良麦种,听来似乎很简单,可是,这是一件多繁重的事?麦子的花开得已经看不清楚,每朵花要轻手轻脚地包好,防止野蜂带来野种。花熟了,又要一朵朵地把选择好的花粉加上去。如果“粗心大意”,一错就要耽搁一年。一年,多少农民的收入要等一年才能增加?
  家务,疾病,战争,在阻碍她的成功,可是并没有打倒她。她所改良的麦种已经在广大的华北平原,甚至在这西南偏僻的山国里,到处在农民的爱护中推广了。
  我从三岔口回来,坐在魁阁的西窗边,写了一封将近五张纸长的信给我这二十多年没有见过面、通过消息的老师。我写完这信,心上像是放下了一块石头。我想,任何一个老师在读着他多年前学生的信,一封表示世界上还没有把老师完全丢在脑后的学生的信,应当是一件高兴的事。我更向她说:“当你在试验室里工作得疲乏的时候。你可以想到有一个曾经受过你教育的孩子,为了要对得起他的老师,也在另一个性质不同的试验室里感觉到工作后疲乏的可贵。我可以告慰你的不过是这一些。让我再加一笔,请你原谅我,我还是像在你班上时那样粗心大意,现在还没有定心做过一个算题。”
  我把这信挂号递给呈贡的邮局,屈指数日子,盼望得到一封会使我兴奋的回信。
  不到一个星期,徐季吾先生特地到魁阁来报告我一个消息:先生脑充血死在她的试验室里了。我还是坐在靠西窗的椅子上,隔着松树,远远是一片波光,这不是开迎春花的时节,但是波光闪烁处,还不是开遍了这黄花?
  又过了一个星期,我寄出的信退了回来,加了一个信封,没有夹什么字。再没有人去拆这封信了,我把它投入了炉子里。
  (选自《文苑》,2007年8期)
其他文献
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背向着公园栏杆围起来的长方形草坪。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着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幕。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然而,就在这若明若暗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一点儿也不显眼,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经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心事重重,眼前
期刊
明天,天一亮,原野露曙色。  我就動身。我知道你在瞭望。  我行经森林,我行经山泽,  我再不能长此天各一方。  我注視着思念踽踽地走,  什么也不闻,什么也不见,  怀着忧心,俯着背,交叉着手,  白昼,我觉得如同黑夜一般。  我不看直下江流的远帆,  也不看落日散成的彩霞,  几时我到了,就在你的墓前  放下一束青枝和一束花。  (选自《雨果诗歌奖选》,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期刊
从上高中开始,我就喜欢用梦境和穿越的形式和心中的作家、思想家会面,想象他们的生活,想象他们作品中的场景。在穿越的世界里,我既可以到高邮听汪曾祺娓娓叙谈他的人生体验,也可以到瓦尔登湖畔和梭罗见面,毫不客气地去他的小木屋休息……  就在现在,就在今晚,我梦想中的古罗马在向我招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马上开始。  帝国初建,一片繁华景象。每隔一段距离,都会看到激情演讲的舞台。他们用华丽的语言、高亢的声音歌
期刊
我对桦皮船的记忆,是跟堪达罕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习惯叫它“扎黑”。堪达罕是森林中最大的动物了,它有牛那般大,成年的堪达罕有四五百斤重呢!它的头又大又长,脖子短,毛发是灰褐的,四肢细长,小尾巴。雄性扎黑的头上生有角,角的上部呈铲形,好像扎黑在头顶的一左一右晾晒着两块方巾。堪达罕最喜欢吃河湾沼泽底下的针古草了,所以要猎取它,猎人们常常要到河边守候着。堪达罕白天时躲在林间的背阴处睡觉,晚上才出来找吃的,所
期刊
每一个作家都无例外地会有一次“阅读的初恋”,这是我的直接感受。  我的“阅读初恋”发生在云南,一座名曰“大荒田”的军营,“初恋”对象是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半部选集,译者是梁建兴、王梁受等专家。这半部选集实际上是《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的下册,封面是一帧俄罗斯风景画,绿草地开满白色的小花,背景是粗细相间的乔木,分明画的是林间小景,静谧中流露出一点俄罗斯式的忧郁,典型的巴氏风格。  这本书我于无意中
期刊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臺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首诗是诗人在开元十五年(727)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途中写的,表现出对名山的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二句,写诗人在拂晓时便扬帆远行,一天的旅途生活又开始了。这里一个“望”字,写出了诗人欲急切领略山光水色的心情。这一个“望”字,贯穿全篇,是全篇的“诗眼”
期刊
下午天气很是阴沉,不久便飘起雪来。可是下得不大,只像柳絮一样的雪花,慢慢地一片片地飘着。不过到了傍晚时候,我家的天井里,已被雪铺满了。远处的山,也已经变成白色了。  吃过晚饭以后,雪依旧下着,天气也似乎比较日间要冷得多。我们一家人坐在一间房子里,圍着一双火炉。火炉中的炭,都是炽红的,放射着很美丽的火焰。火光照着各人的脸上,脸色也好像红一点儿了!大家坐在这间屋子里,很是温暖,谈谈笑笑,差不多已经忘了
期刊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誰?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今浙江诸暨市南的苎萝山。苎萝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后来,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便是这批美女中的一位)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灭掉了吴国。  罗隐这首讽刺诗,以被人传颂的曾使吴国遭受灭亡的美女西
期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百年,陟遐千里。唯独人与命运的争斗无止息。命是弱者借口,运是强者谦词。但需知——秉其执,方可掌握命运,立于千仞之巅。  钟都小亭。  青梅煮酒,曹公从容静候。久之,言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流。”对面人已食失匕箸。纵观于历史长河,曹操此人留下的多是些狡诈之名。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此人活得肆意却又坚执。赤壁一战曹军大败,此时的曹操已年过甲子,但他绝不甘心就此溃败,只五年,
期刊
年少者也有可能老成持重,只要他不曾虚度光阴,然这种少年老成毕竟罕见。一般说来,青年就好比最初形成的想法,总不如经过深思熟虑的见解明智;因为正如在年岁上有青春时代,在思想上亦有幼稚阶段。但年轻人的创造力比年长者的更富生机,各种想像会源源不断地涌进他们的头脑,而且可以说他们更多地受到神的启迪。凡天生热情奔放、欲望强烈且易恼易怒者,都要等过了盛年才可成就大事,恺撒和塞维鲁二人即是明证;①关于后者有人曾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