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料教学就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基本内容为基础,以丰富的课内、外史料为依托,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的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总的过程。关于开展史料教学的论著、论文屡见不鲜,都有关于开展史料教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观点,也引起了教师和学生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不论是教学还是考试,却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笔者拟就从新课程下进行高考复习的角度,从教学和应试的需要出发,以本校的历史教学实际来探究开展史料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史料教学的价值
在新课程中,通过教学和考试我们发现,试题中的每一道题都是以材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而且在题目中,材料往往源自于课外,但答案其实就在课本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灵魂,以史铸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思维的日益成熟,学生们需要的是活生生的历史,而不是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和教条思想。进行史料教学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课标中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史料教学的现状
使用过旧教材的老师都知道,以前的高考试卷中的题目很多都是“一句话”的问题,学生在阅读题目时基本不存在理解不清题意的困难。但是在进行新课程高考备考的时候发现,基本上每一道题的问题都比较长,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文言文材料,这也凸显了新课程下学生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生不会解答材料题,没有学会从传统学习方式向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的时候困难重重。有些教师认为影响史料教学的问题在于教学时间的有限,事实上,大多数教师只是在简单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料上现成的史料解析题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很少有人常态化地从多角度自主地利用史料。
而学生们所利用的史料基本上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或图片史料。具体表现为:首先,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一些常识性的历史知识及以前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其次,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因此在分析问题上,虽然见解独到,但感到有口难言,不能用具体的相关史实说明问题。再次,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不过关。所谓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从教材中引用的材料看,史料中的语言有古汉语、欧化性语言及哲学语言。学生如果相关知识不过关,在遇到这类材料时,就很难准确读懂材料内容。只有全面准确地读懂材料,才能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这种教学现状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基本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教学目标。
三、史料教学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学要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就必须以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在具体实践中既要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也要避免史料教学流于形式。
1.做好教师自身“充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解答材料,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讲解材料的能力,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得有一瓶水。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研读课标、把握考点,整理总结出符合课程需要和学生特点的材料;另一方面,教师要总结出解答材料的方法,“授人以鱼”比较简单,但要重在“授人以渔”。
2.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史料
各种版本的教材都非常直观地呈现了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的相关史料,如笔者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其中就有“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文字型史料,此外还有关于人物的介绍、相关的历史图片等,这些史料都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历史,还原历史真相。
3.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史料教学法
史料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中以史料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史料为线索,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进行分析。史料教学法的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筛选史料,可以通過学案或者放映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其次,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创设学生可以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再次,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尽可能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说、讨论,教师最后总结,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引导学生自主、主动发掘史料
由于试卷中出现的史料很多都是来自于课外,如正史、名人传记等第一手史料,但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明显不够,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主动发掘一些史料。比如在考查世界史的知识点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的观点非常多,我就要求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通读这本书。根据很多同学的反映,在阅读后,对自己分析史料的帮助非常大。有一位同学还通过阅读这本书找出了我们在讲解一道题目时所使用的史料中的一个错误,正所谓正本清源、无心插柳柳成荫。
综上所述,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其主要功能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一种开放的,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史料教学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拟就从新课程下进行高考复习的角度,从教学和应试的需要出发,以本校的历史教学实际来探究开展史料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史料教学的价值
在新课程中,通过教学和考试我们发现,试题中的每一道题都是以材料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而且在题目中,材料往往源自于课外,但答案其实就在课本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灵魂,以史铸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思维的日益成熟,学生们需要的是活生生的历史,而不是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和教条思想。进行史料教学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课标中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史料教学的现状
使用过旧教材的老师都知道,以前的高考试卷中的题目很多都是“一句话”的问题,学生在阅读题目时基本不存在理解不清题意的困难。但是在进行新课程高考备考的时候发现,基本上每一道题的问题都比较长,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文言文材料,这也凸显了新课程下学生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生不会解答材料题,没有学会从传统学习方式向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的时候困难重重。有些教师认为影响史料教学的问题在于教学时间的有限,事实上,大多数教师只是在简单地利用各种学习资料上现成的史料解析题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很少有人常态化地从多角度自主地利用史料。
而学生们所利用的史料基本上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或图片史料。具体表现为:首先,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一些常识性的历史知识及以前所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其次,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因此在分析问题上,虽然见解独到,但感到有口难言,不能用具体的相关史实说明问题。再次,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不过关。所谓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从教材中引用的材料看,史料中的语言有古汉语、欧化性语言及哲学语言。学生如果相关知识不过关,在遇到这类材料时,就很难准确读懂材料内容。只有全面准确地读懂材料,才能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这种教学现状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基本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新课程所提出的教学目标。
三、史料教学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学要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就必须以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在具体实践中既要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也要避免史料教学流于形式。
1.做好教师自身“充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解答材料,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讲解材料的能力,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得有一瓶水。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研读课标、把握考点,整理总结出符合课程需要和学生特点的材料;另一方面,教师要总结出解答材料的方法,“授人以鱼”比较简单,但要重在“授人以渔”。
2.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史料
各种版本的教材都非常直观地呈现了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的相关史料,如笔者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其中就有“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文字型史料,此外还有关于人物的介绍、相关的历史图片等,这些史料都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历史,还原历史真相。
3.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史料教学法
史料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中以史料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史料为线索,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进行分析。史料教学法的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筛选史料,可以通過学案或者放映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其次,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创设学生可以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再次,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尽可能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说、讨论,教师最后总结,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引导学生自主、主动发掘史料
由于试卷中出现的史料很多都是来自于课外,如正史、名人传记等第一手史料,但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明显不够,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主动发掘一些史料。比如在考查世界史的知识点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的观点非常多,我就要求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通读这本书。根据很多同学的反映,在阅读后,对自己分析史料的帮助非常大。有一位同学还通过阅读这本书找出了我们在讲解一道题目时所使用的史料中的一个错误,正所谓正本清源、无心插柳柳成荫。
综上所述,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其主要功能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一种开放的,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史料教学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