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个精心设计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教师要优化课堂提问,使有效的课堂提问催化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设计问题 课堂实效 切入点 发散点 兴趣点
课堂提问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思考,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反馈教学信息。一个精心设计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求的知欲,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所以有人说:“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提问的艺术。”然而,走进课堂却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提问乱、滥、杂的现象比比皆是,提问空洞浮泛、漫无目的,课堂效率便也无处可谈。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使有效的课堂提问催化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呢?笔者以为,提问,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找准切入点,促进深入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而“满堂问”却悄悄地探出了脑袋。一堂课上问题一个又一个,东也要问,西也要问,这个词语重要,那个句子也不可丢。学生呢?忙着跟着老师的问题团团转,回过头来看看,听说读写的训练一样也没有落实——教学陷入了随意盲目的怪圈。
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正确的阅读应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也首先是从对文章整体的感受中获得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就需要教师找准提问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把握文本整体。
我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没有零零碎碎地逐词逐句地繁琐分析,而是引导学生围绕3个问题展开学习:茉莉花是怎样的一种花?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父母之间的真爱?为什么说“爱如茉莉”?这3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解决了这3个问题,也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的提问,找准了切入点,有效地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促进了学生深入阅读,从而更好地把握了文本。
二、选择发散点,珍视多元感受
课堂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将原本很有价值的问题“肢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提问,剥夺了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感受的空间。久而久之,会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会对学生产生深广的影响,使学生产生多元的反应,阅读教学也要重视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有作答空间,要善于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答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
在教学《爱如茉莉》时,在课的结尾,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映子的眼里,愛如茉莉。那么,在你的眼里,爱如什么呢?”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说:“在我的眼里,爱如绿茶,因为爸爸在外面应酬很多,经常喝醉酒,但不管爸爸回来多晚,妈妈总会等着,等爸爸回来,并且一定会给爸爸泡上一杯绿茶。在我的眼里,爱如绿茶一样清香。”有的说:“妈妈常说,我们家里谁也不能缺少,就像一双筷子,缺了一根,就不能用了,所以,爱如筷子。”……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的提问要能使学生的思维求异、求新,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三、挖掘兴趣点,启发自主探究
细细分析有的教师所提的问题,你会发现,许多问题是属于对文本内容的回顾,只要读一下课文,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课堂上缺乏高水平认知的问题,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更谈不上自主探究了。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考虑思维的深度、广度,让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问题,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在教学《 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时候,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常说,写文章要精炼,可课文描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却花了很多的笔墨去写天游峰,去写其他的游人,这有必要吗?”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进而钻研文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了研究,学生明白了,写好一个人物,不仅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还可以通过写环境来作衬托、写其他人物来作对比。学生对如何来写好一个人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善于为学生设计思考的平台,挖掘学生的兴奋点、疑惑点,探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的状态,激发起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课堂提问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提问,注重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才能使课堂提问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让我们用好“提问”,去点燃学生的“火把”。
关键词 设计问题 课堂实效 切入点 发散点 兴趣点
课堂提问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思考,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反馈教学信息。一个精心设计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求的知欲,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所以有人说:“从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提问的艺术。”然而,走进课堂却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提问乱、滥、杂的现象比比皆是,提问空洞浮泛、漫无目的,课堂效率便也无处可谈。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使有效的课堂提问催化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呢?笔者以为,提问,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找准切入点,促进深入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而“满堂问”却悄悄地探出了脑袋。一堂课上问题一个又一个,东也要问,西也要问,这个词语重要,那个句子也不可丢。学生呢?忙着跟着老师的问题团团转,回过头来看看,听说读写的训练一样也没有落实——教学陷入了随意盲目的怪圈。
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正确的阅读应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也首先是从对文章整体的感受中获得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就需要教师找准提问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把握文本整体。
我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没有零零碎碎地逐词逐句地繁琐分析,而是引导学生围绕3个问题展开学习:茉莉花是怎样的一种花?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父母之间的真爱?为什么说“爱如茉莉”?这3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解决了这3个问题,也就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的提问,找准了切入点,有效地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促进了学生深入阅读,从而更好地把握了文本。
二、选择发散点,珍视多元感受
课堂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启发式”,将原本很有价值的问题“肢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提问,剥夺了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感受的空间。久而久之,会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会对学生产生深广的影响,使学生产生多元的反应,阅读教学也要重视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有作答空间,要善于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答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
在教学《爱如茉莉》时,在课的结尾,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映子的眼里,愛如茉莉。那么,在你的眼里,爱如什么呢?”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说:“在我的眼里,爱如绿茶,因为爸爸在外面应酬很多,经常喝醉酒,但不管爸爸回来多晚,妈妈总会等着,等爸爸回来,并且一定会给爸爸泡上一杯绿茶。在我的眼里,爱如绿茶一样清香。”有的说:“妈妈常说,我们家里谁也不能缺少,就像一双筷子,缺了一根,就不能用了,所以,爱如筷子。”……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的提问要能使学生的思维求异、求新,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三、挖掘兴趣点,启发自主探究
细细分析有的教师所提的问题,你会发现,许多问题是属于对文本内容的回顾,只要读一下课文,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课堂上缺乏高水平认知的问题,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更谈不上自主探究了。因此,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考虑思维的深度、广度,让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问题,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在教学《 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时候,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常说,写文章要精炼,可课文描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却花了很多的笔墨去写天游峰,去写其他的游人,这有必要吗?”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进而钻研文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了研究,学生明白了,写好一个人物,不仅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还可以通过写环境来作衬托、写其他人物来作对比。学生对如何来写好一个人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善于为学生设计思考的平台,挖掘学生的兴奋点、疑惑点,探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的状态,激发起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课堂提问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提问,注重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才能使课堂提问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让我们用好“提问”,去点燃学生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