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材 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摘 要] 充分运用语文教材这一载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受到各方面的日益重视,但很显然,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在完整的生活和全面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势在必行。 怎样才算心理健康的人呢?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心理学概括为: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健全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正常的人际关系。法国大文豪雨果说:“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悲惨世界》)。那么,在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应怎样加强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呢?
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已不是单一的心理课程可支撑的。而语文教学占据中学教学资源最多,语文教师在改善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
一、充分运用教材,加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他的眼中,西湖无论是阴雨连绵,还是晴雾朦胧,景色都很美,就象绝色佳人西施,淡妆浓抹,总是丰姿绰约。朱自清眼看着父亲矮胖的身躯在铁道那边吃力的爬上平台,不禁涌出热泪(《背影》)。多少人都写离愁别恨,依依不舍,而唯独朱自清从背影中发现了人间至爱。这不正是作者对“美”的独到感受和发现吗。“生活犹如万花筒”,“美”的东西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有细心的有心人,才能睁开“美”的眼睛,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心灵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不去发现,她不会来找你。
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范文,极富思想性、艺术性。教材不仅是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学生与教师和作者沟通和建立共同思想感情的媒介。只有充分地利用教材,有效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入原作者的情感意境,领会原作者思想追求,才能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才能加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充分运用教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而成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抓住主题思想,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意识地在分析和评价作品中去渗透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学生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提供“支架”。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有董存瑞手擎炸药包高呼“为了新中国”与敌人同归于尽;现有 “三个代表”一切为人民。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也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俭以养德》一文从道德品质的高度摆事实,讲道理,阐述了提倡节俭的观点。教师要从把握中心论点、分析文章层次,入手去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深入浅出地讲明文章所要阐明的道理,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行为模式的是与非,美与丑,因势利导地进行育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其思想觉悟,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教材内容,树立学生健康上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善于运用教材,采用多种手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以情感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做到“随情渗入人,润心悄无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慨念,不是知识的传播,从周敦颐《爱莲说》中体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才能懂得人格美;从茅盾《白杨礼赞》中体验白杨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懂得崇高美。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浓厚的感情氛围中获得“美”的启迪。树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以形动人
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感性”开始。首先,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事物,从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描绘,使学生懂得自然美。当“感性”事物到的程度,要引导学生上升至“理性”认识。从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游子吟》),缝衣服,是一件常有的事,是一件普通而平凡的事,但在这里,母亲“密密缝”,缝出了母爱,缝出了离别愁,缝出了人性美。就是从这些具体可感知的形象中去体验复杂的难以言传的情感,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3、以樂教人
“寓教于乐”,乐字当先,教于其中。乐,即让人处在自由舒畅的精神状态中,去同情、去愤怒、去悲痛、去欢呼,在获得不可言喻的美感中获得教益。这一过程,学生将不是被迫的,而是自觉的,不是痛苦的,而是享受的。乐中受益,启不快哉!
语文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结合教材,“传道、授业、解惑”,既教书,又育人。
[摘 要] 充分运用语文教材这一载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受到各方面的日益重视,但很显然,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在完整的生活和全面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势在必行。 怎样才算心理健康的人呢?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心理学概括为: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健全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正常的人际关系。法国大文豪雨果说:“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悲惨世界》)。那么,在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应怎样加强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呢?
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已不是单一的心理课程可支撑的。而语文教学占据中学教学资源最多,语文教师在改善和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作用。
一、充分运用教材,加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他的眼中,西湖无论是阴雨连绵,还是晴雾朦胧,景色都很美,就象绝色佳人西施,淡妆浓抹,总是丰姿绰约。朱自清眼看着父亲矮胖的身躯在铁道那边吃力的爬上平台,不禁涌出热泪(《背影》)。多少人都写离愁别恨,依依不舍,而唯独朱自清从背影中发现了人间至爱。这不正是作者对“美”的独到感受和发现吗。“生活犹如万花筒”,“美”的东西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有细心的有心人,才能睁开“美”的眼睛,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心灵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不去发现,她不会来找你。
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范文,极富思想性、艺术性。教材不仅是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学生与教师和作者沟通和建立共同思想感情的媒介。只有充分地利用教材,有效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入原作者的情感意境,领会原作者思想追求,才能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才能加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充分运用教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而成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抓住主题思想,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意识地在分析和评价作品中去渗透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学生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提供“支架”。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有董存瑞手擎炸药包高呼“为了新中国”与敌人同归于尽;现有 “三个代表”一切为人民。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也是作者写作的意图所在。《俭以养德》一文从道德品质的高度摆事实,讲道理,阐述了提倡节俭的观点。教师要从把握中心论点、分析文章层次,入手去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深入浅出地讲明文章所要阐明的道理,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行为模式的是与非,美与丑,因势利导地进行育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其思想觉悟,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教材内容,树立学生健康上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善于运用教材,采用多种手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以情感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做到“随情渗入人,润心悄无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慨念,不是知识的传播,从周敦颐《爱莲说》中体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才能懂得人格美;从茅盾《白杨礼赞》中体验白杨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懂得崇高美。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浓厚的感情氛围中获得“美”的启迪。树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以形动人
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感性”开始。首先,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性”认识事物,从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描绘,使学生懂得自然美。当“感性”事物到的程度,要引导学生上升至“理性”认识。从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游子吟》),缝衣服,是一件常有的事,是一件普通而平凡的事,但在这里,母亲“密密缝”,缝出了母爱,缝出了离别愁,缝出了人性美。就是从这些具体可感知的形象中去体验复杂的难以言传的情感,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3、以樂教人
“寓教于乐”,乐字当先,教于其中。乐,即让人处在自由舒畅的精神状态中,去同情、去愤怒、去悲痛、去欢呼,在获得不可言喻的美感中获得教益。这一过程,学生将不是被迫的,而是自觉的,不是痛苦的,而是享受的。乐中受益,启不快哉!
语文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结合教材,“传道、授业、解惑”,既教书,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