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陶冶幼儿情操、养成良好性格与习惯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当前,随着人们对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幼儿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而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改善幼儿学习环境、提升幼儿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着重从如何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谈起。
关键词:儿童游戏 人文环境 幼儿教育
一、营造和谐温暖的师幼关系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师幼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构成因素。和谐的师幼关系能够推动幼儿的认知、语言、情感、创造性等各方面发展,是实现和发挥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重视与幼儿关系的培养与建立。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呢?
(一)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公平对待幼儿
《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1]
每个幼儿接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他们的性格、情感、认知、道德发展等各不相同。但是,每一个幼儿都渴望与老师亲近,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拥有一颗热爱并尊重儿童的心,并积极探索和幼儿进行沟通的方式。对于聪明伶俐、反应敏捷的孩子,在表扬和肯定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发展缓慢的孩子,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对于问题型孩子,要找到他们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并为他们提供表现长处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幼儿具有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对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教师要在长期工作中,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总结幼儿教学的教育规律,要怀揣着爱与关怀,宽容温和地对待幼儿。当幼儿犯错误时,教师不能情绪上涨做出不当反应,要心平气和,主动引导和帮助幼儿分析犯错的原因,给幼儿改正的时间和机会,关心和体贴幼儿,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从而为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奠定基础。
(二)帮助幼儿适应环境,消除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当婴幼儿在情感上与某个对象产生密切联系时,一旦该对象离开,幼儿会表现出焦虑不安的状态。分离焦虑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于学龄前期。
幼儿入园以后,会因为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各种规则和制度等因素产生焦虑、担心和恐慌的心理,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容易哭闹等。教师应当理解幼儿的这种表现,用专业知识和能力帮助幼儿适应新的环境,消除分离焦虑。如每天笑脸迎送每个幼儿,让幼儿感到愉悦和幸福。同时迅速掌握班里每个幼儿的情况,包括幼儿的姓名、兴趣爱好、性格等等,拉近师幼间的距离。
(三)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做幼儿的贴心朋友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幼儿之间是平等的。首先,在与幼儿的交流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儿童,用眼神与幼儿交流,耐心倾听他们说话。可以借助肢体动作带给幼儿视觉上的平等和心灵上的温暖,如抚摸幼儿的头部或小手。其次,幼儿教师应始终保持一颗童心,从幼儿的角度去了解、思考幼儿。以小伙伴的身份参与孩子们的游戏活动,真正融入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去。最后,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求幼儿做事时应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当教师犯错时,也要蹲下身向幼儿道歉,说“对不起”。对于幼儿来说,动作比言语容易理解。
二、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幼儿同伴关系是指同一成长阶段的儿童之间,在共同参与的集体和交往活动中建立起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幼儿同伴关系能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幼儿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在这一阶段创造和谐并具有交互性的交往环境,帮助幼儿学会与同伴自由交往,使幼儿在自由交往中学会谦让、合作、互助等品质,并通过从交往对象行为中得到的反馈和感受,使幼儿的主动行为得到保持和发展。如在幼儿园开展“大带小”活动。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不习惯集体活动,哭着吵着要回家,教师对大班幼儿说:“你看,弟弟妹妹想妈妈了,没人带她玩,你去当她的妈妈,和她玩,喂她吃饭好吗?”幼儿会像大人一样去关心、照顾比自己弱小的同伴。还可以通过给幼儿讲童话故事《蚂蚁搬家》《拔萝卜》等,对幼儿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幼儿得到情感共鸣,从而使幼儿由情感转化带来積极行动的转化。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如生日派对等。
(二)引导幼儿学习交往技能
通过一些集体游戏活动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使幼儿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各类游戏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宽容他人的行为和错误,增进幼儿之间的情感。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习得交往中的语言技巧,如“请你借给我玩一下好吗?”“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帮你好吗?”等礼貌用语。
三、建立合理的班级秩序和规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生活常规,并坚持执行。”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向具有交互性和社会性的生活转变的第一站,也是幼儿进行集体活动的开始,幼儿在这里开始学习和习惯集体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要求和规则。幼儿园合理的班级秩序和规则,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秩序意识,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基础。集体中如何建立常规的秩序,首先要以是否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幼儿责任心为依据,以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为最终目的。例如借助各种图标帮助幼儿建立生活常规,幼儿入园前,在毛巾、杯子、床上贴好各种小动物图标,让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图标选择自己的生活用品,既为幼儿建立良好规则奠定基础,又拉近了新环境与幼儿的距离。
四、营造融洽的家园关系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教育是整个的,继续的……做父母的应当知道小孩子在幼稚园里做些什么,学些什么。如此则两方所施的教育,就不致发生冲突,而所得的效果也必定很大。”幼儿园及教师是倡导和谐、营建和谐、打造和谐的主要力量。日常工作实践中应充分认识新时期家园关系的新问题、新变化,及时梳理和反思影响家园和谐的主要因素,不断探索和尝试有效避免家园矛盾冲突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构建和谐的家园关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谱写出和谐的家园共育之歌。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几个基本观点的理解[J].学前教育研究,2001(06).
[2] 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郝晋瑶.浅谈新生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之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研究”(课题编号:HZYKYCX2017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郝浩竹,女,教育学硕士,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责任编辑 张云逸)
关键词:儿童游戏 人文环境 幼儿教育
一、营造和谐温暖的师幼关系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师幼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本构成因素。和谐的师幼关系能够推动幼儿的认知、语言、情感、创造性等各方面发展,是实现和发挥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幼儿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重视与幼儿关系的培养与建立。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呢?
(一)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公平对待幼儿
《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获得满足和成功。”[1]
每个幼儿接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他们的性格、情感、认知、道德发展等各不相同。但是,每一个幼儿都渴望与老师亲近,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拥有一颗热爱并尊重儿童的心,并积极探索和幼儿进行沟通的方式。对于聪明伶俐、反应敏捷的孩子,在表扬和肯定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发展缓慢的孩子,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对于问题型孩子,要找到他们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并为他们提供表现长处的机会,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幼儿具有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对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教师要在长期工作中,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总结幼儿教学的教育规律,要怀揣着爱与关怀,宽容温和地对待幼儿。当幼儿犯错误时,教师不能情绪上涨做出不当反应,要心平气和,主动引导和帮助幼儿分析犯错的原因,给幼儿改正的时间和机会,关心和体贴幼儿,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从而为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奠定基础。
(二)帮助幼儿适应环境,消除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当婴幼儿在情感上与某个对象产生密切联系时,一旦该对象离开,幼儿会表现出焦虑不安的状态。分离焦虑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于学龄前期。
幼儿入园以后,会因为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各种规则和制度等因素产生焦虑、担心和恐慌的心理,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容易哭闹等。教师应当理解幼儿的这种表现,用专业知识和能力帮助幼儿适应新的环境,消除分离焦虑。如每天笑脸迎送每个幼儿,让幼儿感到愉悦和幸福。同时迅速掌握班里每个幼儿的情况,包括幼儿的姓名、兴趣爱好、性格等等,拉近师幼间的距离。
(三)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做幼儿的贴心朋友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幼儿之间是平等的。首先,在与幼儿的交流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儿童,用眼神与幼儿交流,耐心倾听他们说话。可以借助肢体动作带给幼儿视觉上的平等和心灵上的温暖,如抚摸幼儿的头部或小手。其次,幼儿教师应始终保持一颗童心,从幼儿的角度去了解、思考幼儿。以小伙伴的身份参与孩子们的游戏活动,真正融入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去。最后,教师应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要求幼儿做事时应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当教师犯错时,也要蹲下身向幼儿道歉,说“对不起”。对于幼儿来说,动作比言语容易理解。
二、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幼儿同伴关系是指同一成长阶段的儿童之间,在共同参与的集体和交往活动中建立起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幼儿同伴关系能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幼儿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在这一阶段创造和谐并具有交互性的交往环境,帮助幼儿学会与同伴自由交往,使幼儿在自由交往中学会谦让、合作、互助等品质,并通过从交往对象行为中得到的反馈和感受,使幼儿的主动行为得到保持和发展。如在幼儿园开展“大带小”活动。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不习惯集体活动,哭着吵着要回家,教师对大班幼儿说:“你看,弟弟妹妹想妈妈了,没人带她玩,你去当她的妈妈,和她玩,喂她吃饭好吗?”幼儿会像大人一样去关心、照顾比自己弱小的同伴。还可以通过给幼儿讲童话故事《蚂蚁搬家》《拔萝卜》等,对幼儿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幼儿得到情感共鸣,从而使幼儿由情感转化带来積极行动的转化。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如生日派对等。
(二)引导幼儿学习交往技能
通过一些集体游戏活动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使幼儿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各类游戏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宽容他人的行为和错误,增进幼儿之间的情感。帮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习得交往中的语言技巧,如“请你借给我玩一下好吗?”“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帮你好吗?”等礼貌用语。
三、建立合理的班级秩序和规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生活常规,并坚持执行。”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向具有交互性和社会性的生活转变的第一站,也是幼儿进行集体活动的开始,幼儿在这里开始学习和习惯集体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要求和规则。幼儿园合理的班级秩序和规则,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秩序意识,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基础。集体中如何建立常规的秩序,首先要以是否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幼儿责任心为依据,以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为最终目的。例如借助各种图标帮助幼儿建立生活常规,幼儿入园前,在毛巾、杯子、床上贴好各种小动物图标,让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图标选择自己的生活用品,既为幼儿建立良好规则奠定基础,又拉近了新环境与幼儿的距离。
四、营造融洽的家园关系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教育是整个的,继续的……做父母的应当知道小孩子在幼稚园里做些什么,学些什么。如此则两方所施的教育,就不致发生冲突,而所得的效果也必定很大。”幼儿园及教师是倡导和谐、营建和谐、打造和谐的主要力量。日常工作实践中应充分认识新时期家园关系的新问题、新变化,及时梳理和反思影响家园和谐的主要因素,不断探索和尝试有效避免家园矛盾冲突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构建和谐的家园关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谱写出和谐的家园共育之歌。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几个基本观点的理解[J].学前教育研究,2001(06).
[2] 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郝晋瑶.浅谈新生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之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课题“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研究”(课题编号:HZYKYCX2017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郝浩竹,女,教育学硕士,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