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失去亲人是人生大痛。漫漫人生路,逝者如斯,生者还要继续前行。听听几位的讲述,终于明白了,所谓的接受就是熬过彻骨的痛苦,让怀念变成平静的倾诉。
农村文青的城市梦
吴女士 55岁 大学教授
【诉说】三叔是1940年生人,从小聪颖勤学,习得一手好字。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在公社当文书,跟社员一起吃大食堂,一起忍饥挨饿,有时饿得实在难受,就用酱油冲汤充饥。他还摸索出一些既节约又果腹的办法,比如一两米加上5碗热水泡一夜,生吃下去,能一天不饿。
因为识文断字,三叔从我爸手中得到大量世界名著阅读。像《安娜·卡列尼娜》、《高老头》、《红与黑》等,他不仅读,还写心得笔记,渐渐成为一个常饿肚子的乡村文艺青年。农村已容不下这条鱼,他仗着我爸这个大哥,一心想成为城里人。在我家一住就是3年,吃穿用度一分钱不出。他本人长得不错,又有文艺范儿,再加上城市生活的滋养,俨然一个都市时尚青年。他有个当时从上海流行过来的包,双肩挎的,桶形,人称马桶包,还有一副墨镜和一块我爸戴旧了的欧米伽表。
我生于1960年,对这个年轻英俊的三叔非常崇拜和喜欢。我和弟弟基本上是由他带大的,这也是他在我家吃住3年分文不出的一种平衡吧。在他的指教下,我和弟弟的硬笔字都不错。弟弟更出色,凭着三叔打下的底子,改革开放后成为硬笔书法家,开了书法学校。用了20多年的时间,成为今天的成功人士,身家几千万。
我是女孩子,做事没弟弟扎实坚韧。但三叔说不要紧,写字只是个门面,说得过去就可以了。他让我读世界名著,还献出他足有12本的学习笔记。我能从事今天这个工作,能毅然选择大学中文系深造,三叔的影响功不可没。记得1974年秋天,我妈得了心肌炎,家中花费陡增,再无余钱管三叔了。而我爸为他张罗的进城事宜,也未见进展,所以,他不得不离城回乡了。
一天晚饭,三叔喝了5两散白酒,大醉,跪抱着我爸的腿,“大哥大哥”地叫完,嚎啕大哭。我才14岁,理解不了成人世界的无奈和悲伤,只是想生活中从此没了三叔,将是何等的无趣。
三叔回乡后,因通读过《赤脚医生手册》和《实用验方集萃》,便在乡卫生室当起赤脚医生,还娶了邻村一个特会过日子的姑娘为妻。一年后儿子出生,两年后又有了女儿,这才彻底放下城市梦,在乡下安心生活了。这期间我和弟弟一直跟他有联系,我俩上大学,他生儿育女,所有重大日子我们都聚。他离世很突然,可以说是一点兆头都没有,安睡一宿早上再没醒来。我和弟弟赶回时,他已躺在棺材里,面色苍白,但很安详,享年58岁。
我有些麻木,不接受这个现实,总觉是一场梦。出殡后,我回到城市,回到生活常态中,抬眼看到书架上那齐齐排列的笔记本,这才真切地回到现实中。笔记本的主人已经不在了,想到此,我放声痛哭。
姥姥
黄女士 36岁 国企职工
【诉说】姥姥在2013年去世,两年了,我还没从悲痛中走出来。她对我来说,意义太重大了,大到超过母亲和丈夫。我从懂事起就知道父母离婚,11岁那年母亲再婚,继父是个单身的中学老师。头婚娶了个带孩子的二婚女子,他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他和母亲很低调地搞了个小型仪式,结束后回到家中,我扑上去管他叫了声“爸爸”,没想到他脸一沉,一把推开我,说:“别叫我爸,我浑身起疙瘩。”母亲当时在场,没做任何表示。我坐在床头抹眼泪,她也装没看见,只知埋头跟继父数收的礼金。
一个屋檐下的日子太不好过了。母亲为了维持这个家,让那个总觉自己亏了的男人,心里能平衡一些,就决定把我送到姥姥家生活。尽管姥姥家远不如母亲的新家宽敞舒服,尽管学校又远了几里地,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去了。
姥姥家是平房,厕所在小巷口,是旱厕,生活上极不方便。但一想到继父那张冤脸,一想到母亲为难的样子,我就安心住下来。姥姥喜欢做豆花,磨豆子很有意思,要先泡豆,然后倒到石磨的洞里,再加上适量的水,用手抓住磨盘的木头杆,逆时针一转。通常,都是我负责推磨,姥姥负责加料,不一会儿,豆香就出来了。姥姥一边夸我磨得又匀又快,一边讲晚上做什么饭菜。一碗撒上小葱花和芝麻油的豆花,是绝对不能缺的。
跟她老人家在一起的日子,温馨而又短暂。转眼我要高考了,学业压力山大。姥姥家离学校太远,母亲家离学校仅一站地,按说,那也是我的家,理应回去。但母亲在学校附近租了个单间,让我和姥姥同住。她这是宁可花钱租房,也不让女儿跟她和老公共处一个屋檐下。
那时我特别恨母亲,觉得为了讨好那个男人,她可以丢弃自己的一切,包括亲生女儿。后来我年纪大了,有了老公和儿子,多少理解了她的做法。让两个互不相认,甚至排斥的人一起生活,会有无尽的烦难的。租房另住,对母亲来说可谓明智之举。但对一个未成年的女孩来说,多少有些残酷。
好在有姥姥的陪伴,我的高考时光十分愉快。三餐及时,营养丰富,花样翻新,尤其是豆花羹,那是天下最美的美味。一整天的紧张学习结束后,我步行回返。远远看见出租房里亮着灯,就知姥姥已备好饭菜,正在窗前等我呢。
姥姥享年84岁,如果久病缠身而亡,我心里会稍安一些,那样会给我照料她,留下时间和空间。但上苍没把这种机会给我。结婚后,我把姥姥接来同住。那天晚上,她晚饭后把厨房收拾停当,看会儿电视就洗漱上床,睡着后再没醒来。
我无法面对这个事实,家里的每寸地方,都有她老人家的气息,我实在受不了,就租房另住,直到今天也没搬回。
姐姐去哪儿了
赵先生 46岁 企业职工
【诉说】大姐去世时,所有的亲人都接受不了。对这个仅活了62年的女性,一致的评价是一生操劳,为他人而活着,好在还赶上了一段好日子,又因心梗而走,没有痛苦的折腾,也算是修来的福分。
我的母亲不到50岁就因车祸离世,当时大姐25岁,二姐和我一个念大学,一个念高中,她自然担起了母亲留下的担子。她是油漆厂的工人,工资低,再加上我家的窘境,条件稍好点的男人都吓跑了,直到31岁那年,她才跟一个丧妻无子女的工人结婚。
沉重的生活压力把大姐磨炼成持家高手。她烹饪一流,萝卜白菜、粗米糙粮,经她的手,会变成最好的美味;她缝纫也在行,包下爸爸、二姐、大姐夫、外甥和我的四季服装。我结婚时最有意思,妻子选中一款婚纱,标价4800元,我主张买,但大姐说:“4800就这么花了?就那料那款,瞧我给你们怎么做吧。”
她到布料批发市场买回极便宜的纱料,照着成衣款式,用一周时间自制完成,还锦上添花,在纱裙摆上缝满自制的小花。对中式礼装,大姐还是不舍得买,她拿出妈妈的箱底货,是一块酒红色的丝绒布,用半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件旗袍。妻子穿上乍看显老气,但配上手镯和胸花,精气神一下就上来了,成为婚礼上的最佳着装。
我们姐弟三个同在一个城市,住得也不远,尽管各自有家,但几乎天天往来。大姐的突然离世,真像剜了我们的心。内敛惯了的二姐虽然什么也不说,但天天往寺庙跑,拼命烧香拜佛,然后猜想大姐去了哪里,一会儿说在天堂,一会儿又说轮回到了山城的一户人家。三七那天,她买了500多元的纸制品,闷头烧了近两个小时。泪干了,人也折腾垮了,才消停。
我最大的遗憾是葬礼办得太简陋。大姐走时我在外地,姐夫第一反应是给一个做殡葬生意的朋友打电话。此人的合作殡仪馆在城乡接合部,规模、设施和管理服务都极差。等大姐的遗体被收置后,才发现送错了地方,想换也来不及了。告别仪式在一个四壁露砖的屋子里,唉,不说了,不成样子。一年后,我们选了最好的墓地让大姐入土,那里有山有水有阳光有花草,她劳碌奔忙的一生,终于归宿于一个好地方。
农村文青的城市梦
吴女士 55岁 大学教授
【诉说】三叔是1940年生人,从小聪颖勤学,习得一手好字。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在公社当文书,跟社员一起吃大食堂,一起忍饥挨饿,有时饿得实在难受,就用酱油冲汤充饥。他还摸索出一些既节约又果腹的办法,比如一两米加上5碗热水泡一夜,生吃下去,能一天不饿。
因为识文断字,三叔从我爸手中得到大量世界名著阅读。像《安娜·卡列尼娜》、《高老头》、《红与黑》等,他不仅读,还写心得笔记,渐渐成为一个常饿肚子的乡村文艺青年。农村已容不下这条鱼,他仗着我爸这个大哥,一心想成为城里人。在我家一住就是3年,吃穿用度一分钱不出。他本人长得不错,又有文艺范儿,再加上城市生活的滋养,俨然一个都市时尚青年。他有个当时从上海流行过来的包,双肩挎的,桶形,人称马桶包,还有一副墨镜和一块我爸戴旧了的欧米伽表。
我生于1960年,对这个年轻英俊的三叔非常崇拜和喜欢。我和弟弟基本上是由他带大的,这也是他在我家吃住3年分文不出的一种平衡吧。在他的指教下,我和弟弟的硬笔字都不错。弟弟更出色,凭着三叔打下的底子,改革开放后成为硬笔书法家,开了书法学校。用了20多年的时间,成为今天的成功人士,身家几千万。
我是女孩子,做事没弟弟扎实坚韧。但三叔说不要紧,写字只是个门面,说得过去就可以了。他让我读世界名著,还献出他足有12本的学习笔记。我能从事今天这个工作,能毅然选择大学中文系深造,三叔的影响功不可没。记得1974年秋天,我妈得了心肌炎,家中花费陡增,再无余钱管三叔了。而我爸为他张罗的进城事宜,也未见进展,所以,他不得不离城回乡了。
一天晚饭,三叔喝了5两散白酒,大醉,跪抱着我爸的腿,“大哥大哥”地叫完,嚎啕大哭。我才14岁,理解不了成人世界的无奈和悲伤,只是想生活中从此没了三叔,将是何等的无趣。
三叔回乡后,因通读过《赤脚医生手册》和《实用验方集萃》,便在乡卫生室当起赤脚医生,还娶了邻村一个特会过日子的姑娘为妻。一年后儿子出生,两年后又有了女儿,这才彻底放下城市梦,在乡下安心生活了。这期间我和弟弟一直跟他有联系,我俩上大学,他生儿育女,所有重大日子我们都聚。他离世很突然,可以说是一点兆头都没有,安睡一宿早上再没醒来。我和弟弟赶回时,他已躺在棺材里,面色苍白,但很安详,享年58岁。
我有些麻木,不接受这个现实,总觉是一场梦。出殡后,我回到城市,回到生活常态中,抬眼看到书架上那齐齐排列的笔记本,这才真切地回到现实中。笔记本的主人已经不在了,想到此,我放声痛哭。
姥姥
黄女士 36岁 国企职工
【诉说】姥姥在2013年去世,两年了,我还没从悲痛中走出来。她对我来说,意义太重大了,大到超过母亲和丈夫。我从懂事起就知道父母离婚,11岁那年母亲再婚,继父是个单身的中学老师。头婚娶了个带孩子的二婚女子,他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他和母亲很低调地搞了个小型仪式,结束后回到家中,我扑上去管他叫了声“爸爸”,没想到他脸一沉,一把推开我,说:“别叫我爸,我浑身起疙瘩。”母亲当时在场,没做任何表示。我坐在床头抹眼泪,她也装没看见,只知埋头跟继父数收的礼金。
一个屋檐下的日子太不好过了。母亲为了维持这个家,让那个总觉自己亏了的男人,心里能平衡一些,就决定把我送到姥姥家生活。尽管姥姥家远不如母亲的新家宽敞舒服,尽管学校又远了几里地,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去了。
姥姥家是平房,厕所在小巷口,是旱厕,生活上极不方便。但一想到继父那张冤脸,一想到母亲为难的样子,我就安心住下来。姥姥喜欢做豆花,磨豆子很有意思,要先泡豆,然后倒到石磨的洞里,再加上适量的水,用手抓住磨盘的木头杆,逆时针一转。通常,都是我负责推磨,姥姥负责加料,不一会儿,豆香就出来了。姥姥一边夸我磨得又匀又快,一边讲晚上做什么饭菜。一碗撒上小葱花和芝麻油的豆花,是绝对不能缺的。
跟她老人家在一起的日子,温馨而又短暂。转眼我要高考了,学业压力山大。姥姥家离学校太远,母亲家离学校仅一站地,按说,那也是我的家,理应回去。但母亲在学校附近租了个单间,让我和姥姥同住。她这是宁可花钱租房,也不让女儿跟她和老公共处一个屋檐下。
那时我特别恨母亲,觉得为了讨好那个男人,她可以丢弃自己的一切,包括亲生女儿。后来我年纪大了,有了老公和儿子,多少理解了她的做法。让两个互不相认,甚至排斥的人一起生活,会有无尽的烦难的。租房另住,对母亲来说可谓明智之举。但对一个未成年的女孩来说,多少有些残酷。
好在有姥姥的陪伴,我的高考时光十分愉快。三餐及时,营养丰富,花样翻新,尤其是豆花羹,那是天下最美的美味。一整天的紧张学习结束后,我步行回返。远远看见出租房里亮着灯,就知姥姥已备好饭菜,正在窗前等我呢。
姥姥享年84岁,如果久病缠身而亡,我心里会稍安一些,那样会给我照料她,留下时间和空间。但上苍没把这种机会给我。结婚后,我把姥姥接来同住。那天晚上,她晚饭后把厨房收拾停当,看会儿电视就洗漱上床,睡着后再没醒来。
我无法面对这个事实,家里的每寸地方,都有她老人家的气息,我实在受不了,就租房另住,直到今天也没搬回。
姐姐去哪儿了
赵先生 46岁 企业职工
【诉说】大姐去世时,所有的亲人都接受不了。对这个仅活了62年的女性,一致的评价是一生操劳,为他人而活着,好在还赶上了一段好日子,又因心梗而走,没有痛苦的折腾,也算是修来的福分。
我的母亲不到50岁就因车祸离世,当时大姐25岁,二姐和我一个念大学,一个念高中,她自然担起了母亲留下的担子。她是油漆厂的工人,工资低,再加上我家的窘境,条件稍好点的男人都吓跑了,直到31岁那年,她才跟一个丧妻无子女的工人结婚。
沉重的生活压力把大姐磨炼成持家高手。她烹饪一流,萝卜白菜、粗米糙粮,经她的手,会变成最好的美味;她缝纫也在行,包下爸爸、二姐、大姐夫、外甥和我的四季服装。我结婚时最有意思,妻子选中一款婚纱,标价4800元,我主张买,但大姐说:“4800就这么花了?就那料那款,瞧我给你们怎么做吧。”
她到布料批发市场买回极便宜的纱料,照着成衣款式,用一周时间自制完成,还锦上添花,在纱裙摆上缝满自制的小花。对中式礼装,大姐还是不舍得买,她拿出妈妈的箱底货,是一块酒红色的丝绒布,用半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件旗袍。妻子穿上乍看显老气,但配上手镯和胸花,精气神一下就上来了,成为婚礼上的最佳着装。
我们姐弟三个同在一个城市,住得也不远,尽管各自有家,但几乎天天往来。大姐的突然离世,真像剜了我们的心。内敛惯了的二姐虽然什么也不说,但天天往寺庙跑,拼命烧香拜佛,然后猜想大姐去了哪里,一会儿说在天堂,一会儿又说轮回到了山城的一户人家。三七那天,她买了500多元的纸制品,闷头烧了近两个小时。泪干了,人也折腾垮了,才消停。
我最大的遗憾是葬礼办得太简陋。大姐走时我在外地,姐夫第一反应是给一个做殡葬生意的朋友打电话。此人的合作殡仪馆在城乡接合部,规模、设施和管理服务都极差。等大姐的遗体被收置后,才发现送错了地方,想换也来不及了。告别仪式在一个四壁露砖的屋子里,唉,不说了,不成样子。一年后,我们选了最好的墓地让大姐入土,那里有山有水有阳光有花草,她劳碌奔忙的一生,终于归宿于一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