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网络的不断发展,给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但中学生德育还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表现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们面对新形势、新发展,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1 中学生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中学生德育对象的思想表现错位。有些学生在对待个人与环境等关系上“唯我”。“一切向钱看”,“伸手要钱,出门讲价”。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礼让心、孝敬心。
1.2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学生存在物质生活上的虚荣心态,有的当同学面糟蹋东西,以示“阔气”,故意花钱雇人代做功课、代为寻衅斗殴以示“派头”。他们不切实际的追求,攀比“高档”千方百计逼迫家长给钱,甚至偷抢同学钱物。
1.3 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趋于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明显抬头。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不爱护公物和公共卫生。
1.4 读书学习的风气明显淡化,“读书无用论”时有抬头。一些中学生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打网络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课堂哄闹,厌学情绪严重。
2 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成因
2.1 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当今的中学生,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青春躁动)的超前发育;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急于参与而又缺乏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必然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兼收并蓄,从而受到消极反面因素的污染,也接受了不少消极,腐朽的东西。
2.2 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这是德育问题产生的又一因素。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教学上,内容单调,本本主义,加之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学生感到压力大,枯燥乏味,无形中拉大了教育要求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3 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①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对中学生进行教唆、引诱,使中学生的德育行为失之规范;②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中学生盲目模仿资本主义颓废派的穿着打扮,哼唱低级庸俗的下流小调,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打斗、凶杀、色情行为;③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致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
2.4 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投机行为,低级庸俗的生活作风,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长甚至还给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上行下效。
3 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把握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3.2 正确认识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学校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教学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必须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状况,走出智育与德育对立的误区,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强化“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意识。
3.3 发挥“堵”和“导”之间的作用。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面对现实,有效地防止污染的发生,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日常行为抓起,先“堵”后“导”,“堵”、“导”结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先堵住污染源,严禁一切不合适的视、听、唱;然后利用舆论阵地,开展多种多样切实有效的宣传活动,营造清除污染、扫除不规范行为习惯的强烈氛围。在堵的同时,还必须“导”。结合各科知识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使之远离污染源,另一方面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4 加大投入,优化社区和校园环境。要加大投入,使学校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求知的学园、温馨的家园、美丽的花园。同时还应重视创造德育的社会环境,抓好社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坚决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大力着手社区“绿色网吧”的建设。
3.5 促进家庭教育。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确思想。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禁止家长的不良行为和思想传播给子女,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设置障碍。让黄、赌、毒远离家庭。
综上所述,中学生德育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探讨,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
1 中学生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中学生德育对象的思想表现错位。有些学生在对待个人与环境等关系上“唯我”。“一切向钱看”,“伸手要钱,出门讲价”。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礼让心、孝敬心。
1.2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享乐主义思想抬头。部分学生存在物质生活上的虚荣心态,有的当同学面糟蹋东西,以示“阔气”,故意花钱雇人代做功课、代为寻衅斗殴以示“派头”。他们不切实际的追求,攀比“高档”千方百计逼迫家长给钱,甚至偷抢同学钱物。
1.3 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趋于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明显抬头。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不爱护公物和公共卫生。
1.4 读书学习的风气明显淡化,“读书无用论”时有抬头。一些中学生无故旷课,出入自由;随时光临网吧,打网络游戏,上网聊天;谈情说爱,课堂哄闹,厌学情绪严重。
2 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成因
2.1 中学生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当今的中学生,已经萌发了相当强的个性独立意识,他们急于介入社会体现自我。同时,作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文化传媒的空前普及化、现代化、复杂化,又促进了他们部分生理和部分心理(青春躁动)的超前发育;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急于参与而又缺乏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中学生必然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兼收并蓄,从而受到消极反面因素的污染,也接受了不少消极,腐朽的东西。
2.2 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一个原因。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一些升学无望的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心理,这是德育问题产生的又一因素。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呈现单一化和公式化的趋势,思想教育上报告多,大道理讲得多。教学上,内容单调,本本主义,加之教材要求高,难度大,学生感到压力大,枯燥乏味,无形中拉大了教育要求与学生之间的差距,难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3 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①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对中学生进行教唆、引诱,使中学生的德育行为失之规范;②某些低级、庸俗的社会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中学生盲目模仿资本主义颓废派的穿着打扮,哼唱低级庸俗的下流小调,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打斗、凶杀、色情行为;③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致使学生迷恋网吧,成天上网聊天、游戏,特别是一些不法网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还传播一些色情、暴力的图片和文字。
2.4 家庭的不良影响是导致中学生德育问题的重要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有的家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投机行为,低级庸俗的生活作风,甚至违法犯罪活动,使其子女耳濡目染,有的家长甚至还给子女灌输整人害人、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上行下效。
3 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把握好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3.2 正确认识德育和智育之间的关系。学校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教学工作是紧密相关的。必须克服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状况,走出智育与德育对立的误区,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强化“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意识。
3.3 发挥“堵”和“导”之间的作用。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要面对现实,有效地防止污染的发生,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日常行为抓起,先“堵”后“导”,“堵”、“导”结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要先堵住污染源,严禁一切不合适的视、听、唱;然后利用舆论阵地,开展多种多样切实有效的宣传活动,营造清除污染、扫除不规范行为习惯的强烈氛围。在堵的同时,还必须“导”。结合各科知识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使之远离污染源,另一方面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4 加大投入,优化社区和校园环境。要加大投入,使学校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求知的学园、温馨的家园、美丽的花园。同时还应重视创造德育的社会环境,抓好社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坚决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大力着手社区“绿色网吧”的建设。
3.5 促进家庭教育。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确思想。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言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禁止家长的不良行为和思想传播给子女,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设置障碍。让黄、赌、毒远离家庭。
综上所述,中学生德育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探讨,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