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南海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被动式户型优化的设计展开了探讨,在系统分析了采光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具体的实例,对户型优化设计作了详细的阐述,并给出了一些设计方案,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户型优化;采光标准;模拟分析
0 引言
随着业主对住宅舒适度要求及维权意识的提高,室内设计的采光要求也得到了业主们的重视。因此,在户型的设计上,我们要对采光设计进行相应的优化。基于此,本文就被动式户型优化的设计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 采光标准
GB50033—201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已于2013年5月1日正式执行,该标准由2001版的推荐性标准转变为强制性标准。
根据该标准,位于Ⅳ类光气候区,室外天然光临界照度为13500lx,光气候系数为1.1。居住建筑的室内主要功能房间的平均采光系数要求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Ⅳ类光气候区居住建筑的采光系数标准值
2 户型优化设计
本文以某住宅项目为例,对户型进行基于自然采光的优化设计。
2.1 原户型
图1为标准层建筑平面,该建筑由3个户型组成。其中D户型北侧卧室、卫生间、厨房临近通风采光井,室外遮挡较多,如交通连廊及交通核外墙等,自然采光受到影响,可能难以满足标准要求。
图1 标准层建筑平面
因此,利用ECOTECT软件对D户型的室内自然采光进行模拟,定性分析该户型的自然采光效果。在建立模型过程中,依据建筑图纸,充分考虑了室外遮挡情况,连廊、阳台板、设备平台、侧面外墙均在模型中得到了体现。建立的模型如图2、3所示。
图2 模型俯视图
图3 模型北视图
模拟效果如图4、5所示。D户型整体平均采光系数为4.4%,卧室、起居室、卫生间采光系数效果较好,可以达到标准要求。厨房采光效果较差(见表2),平均采光系数仅为1.85%,75%的面积采光系数未达到2.2%。因此,需对厨房部分自然采光进行优化设计。
图4 D户型采光效果图
图5 厨房采光效果图
表2 厨房自然采光系数分布
2.2 优化户型A
在不对建筑方案进行大调整的情况下,交通连廊、交通核外墙等遮挡难以避免。因此,从厨房开窗及布局进行细部调整,以改善厨房的自然采光效果。
从厨房平面上看,厨房外窗仅600mm宽,且位于角落处,进入厨房的光照难以覆盖厨房下部区域,造成采光不均匀。因此,考虑加大该外窗,卫生间侧外墙局部内缩,调整后建筑平面如图6所示。
图6 调整后的建筑平面
下转第152页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被动式户型优化的设计展开了探讨,在系统分析了采光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具体的实例,对户型优化设计作了详细的阐述,并给出了一些设计方案,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户型优化;采光标准;模拟分析
0 引言
随着业主对住宅舒适度要求及维权意识的提高,室内设计的采光要求也得到了业主们的重视。因此,在户型的设计上,我们要对采光设计进行相应的优化。基于此,本文就被动式户型优化的设计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 采光标准
GB50033—201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已于2013年5月1日正式执行,该标准由2001版的推荐性标准转变为强制性标准。
根据该标准,位于Ⅳ类光气候区,室外天然光临界照度为13500lx,光气候系数为1.1。居住建筑的室内主要功能房间的平均采光系数要求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Ⅳ类光气候区居住建筑的采光系数标准值
2 户型优化设计
本文以某住宅项目为例,对户型进行基于自然采光的优化设计。
2.1 原户型
图1为标准层建筑平面,该建筑由3个户型组成。其中D户型北侧卧室、卫生间、厨房临近通风采光井,室外遮挡较多,如交通连廊及交通核外墙等,自然采光受到影响,可能难以满足标准要求。
图1 标准层建筑平面
因此,利用ECOTECT软件对D户型的室内自然采光进行模拟,定性分析该户型的自然采光效果。在建立模型过程中,依据建筑图纸,充分考虑了室外遮挡情况,连廊、阳台板、设备平台、侧面外墙均在模型中得到了体现。建立的模型如图2、3所示。
图2 模型俯视图
图3 模型北视图
模拟效果如图4、5所示。D户型整体平均采光系数为4.4%,卧室、起居室、卫生间采光系数效果较好,可以达到标准要求。厨房采光效果较差(见表2),平均采光系数仅为1.85%,75%的面积采光系数未达到2.2%。因此,需对厨房部分自然采光进行优化设计。
图4 D户型采光效果图
图5 厨房采光效果图
表2 厨房自然采光系数分布
2.2 优化户型A
在不对建筑方案进行大调整的情况下,交通连廊、交通核外墙等遮挡难以避免。因此,从厨房开窗及布局进行细部调整,以改善厨房的自然采光效果。
从厨房平面上看,厨房外窗仅600mm宽,且位于角落处,进入厨房的光照难以覆盖厨房下部区域,造成采光不均匀。因此,考虑加大该外窗,卫生间侧外墙局部内缩,调整后建筑平面如图6所示。
图6 调整后的建筑平面
下转第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