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有位叫手岛佑郎的学者,穷其一生研究犹太人经商法的思维和犹太人商业行为习惯。30多年的研究,成就了他将犹太圣典《塔木德》和犹太商法结合在一起的畅销书《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他在书里这样写到:“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就是要汲取富人的思想,调整好最佳的心态,以崭新的视角快捷进入致富的入海口。”
手岛佑郎曾应北京某大学邀请,做过一场有关犹太商法的专题演讲。他在演讲中说道:“有一种穷人算是穷到了家。他们宁愿位列一支穷人的队伍之首做一辈子穷人,也不愿跑到一支富人的队伍之尾去做一会儿富人。”“穷人只有站在富人堆里,汲取他们致富的思想,比肩他们成功的状态,才能真正实现致富的目标。”
手岛佑郎说的话虽有几分道理,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穷人站在富人堆里,就一定能成为富人吗?也许还真有,但我可以肯定,那绝对是凤毛麟角。对大多数穷人而言,站在富人堆里只能让他们显得更穷,他们的生活也会更不幸福——在富人堆里做穷人,和在穷人堆里做穷人,那感觉绝对是不一样的。
美国研究人员对邻里关系进行了一项长达两年的研究,研究被称为“邻居的负面影响”。
这项研究显示,与富人住在一起不仅会引发失望情绪,还会对邻居产生嫉妒心理。不能“赶上邻居的生活水平”是导致产生不幸福感的一个主要的原因。美国国家经济调查局公布的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富裕的邻居会让那些经济拮据的居民对自己的“住房、经济和闲暇时间”等各方面都更加失望。
参与这项研究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尔佐·卢特默说:“我们的幸福与我们邻居的富裕程度成反比,如果你被富有的邻居包围着,你就会感觉不幸福。如果邻居都是穷人,那我们的欲望也会低;反之,如果邻居都比我们富有,我们就会把自己的标准提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失败感就不请自来。”
研究人员把幸福感分成不同的等级,他们发现那些认为自己的幸福指数低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方式比不过邻居,由于处处不如人,所以心里就觉得郁闷,幸福感自然就差。
这项研究解释了一个被称为“海辛丝·巴凯特现象”的理论。这一现象来自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系列剧《保住面子》,一个叫海辛丝·巴凯特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总是喜欢观察她的邻居们,看一看他们又有什么收获。每当发现邻居的财富或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她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而一到穷邻居面前,她又会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感到幸福。
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1895~1992),为报纸副刊写了一辈子的随笔、趣闻,总字数超过1000万字,人称“补白大王”。老先生生前有个座右铭:“不比为贵。”他说:“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正因为有这种良好的心态,尽管一生充满坎坷,他却始终保持坦然、乐观、淡定的精神,活到了98岁。
别与富人为邻,即使“不幸”为邻,也别跟他们走得太近,最好别知道他们都富到什么程度了。生活中,也不要动辄与俊男靓女比美貌,与富商巨贾比财富,与达官贵人比权势。这种比较,不仅会让你情绪低落,甚至还会因欲壑难平而走上人生歧途。
幸福是需要比较的,但不是“比上”,而是“比下”。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王志文扮演的记者问:“什么是幸福?”范伟扮演的农民工答:“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拿了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那他就比我幸福;我上茅房,只有一个坑,你蹲了,你就比我幸福。”
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其实,那些被“气死”的人是活该,是他们自找的,一点儿都不值得同情。我们不仅要敢于跟别人“比”,而且要勇于跟别人“比”,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但我们不能拿自己的短处与弱点跟别人的长处与优势相比,“比”也是需要智慧的。
“唯有时间大家是一样的,别的比不赢他,那我就要活得比他的时间长,我要做到看着他比我先死去。只要我比他活得长,我就赢了。”说这句话的是新东方创始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俞敏洪,这样的“比”无疑是智慧的,因为它不会让你感到不幸福。
穷,就别站在富人堆里。富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钱。穷人如果站在富人堆里,就等于是以“短”比“长”。这样的比较显然是不明智的,比较的结果也只能是自取其辱。珍惜幸福,远离富人!
手岛佑郎曾应北京某大学邀请,做过一场有关犹太商法的专题演讲。他在演讲中说道:“有一种穷人算是穷到了家。他们宁愿位列一支穷人的队伍之首做一辈子穷人,也不愿跑到一支富人的队伍之尾去做一会儿富人。”“穷人只有站在富人堆里,汲取他们致富的思想,比肩他们成功的状态,才能真正实现致富的目标。”
手岛佑郎说的话虽有几分道理,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穷人站在富人堆里,就一定能成为富人吗?也许还真有,但我可以肯定,那绝对是凤毛麟角。对大多数穷人而言,站在富人堆里只能让他们显得更穷,他们的生活也会更不幸福——在富人堆里做穷人,和在穷人堆里做穷人,那感觉绝对是不一样的。
美国研究人员对邻里关系进行了一项长达两年的研究,研究被称为“邻居的负面影响”。
这项研究显示,与富人住在一起不仅会引发失望情绪,还会对邻居产生嫉妒心理。不能“赶上邻居的生活水平”是导致产生不幸福感的一个主要的原因。美国国家经济调查局公布的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富裕的邻居会让那些经济拮据的居民对自己的“住房、经济和闲暇时间”等各方面都更加失望。
参与这项研究的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尔佐·卢特默说:“我们的幸福与我们邻居的富裕程度成反比,如果你被富有的邻居包围着,你就会感觉不幸福。如果邻居都是穷人,那我们的欲望也会低;反之,如果邻居都比我们富有,我们就会把自己的标准提高,一旦达不到目标,失败感就不请自来。”
研究人员把幸福感分成不同的等级,他们发现那些认为自己的幸福指数低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方式比不过邻居,由于处处不如人,所以心里就觉得郁闷,幸福感自然就差。
这项研究解释了一个被称为“海辛丝·巴凯特现象”的理论。这一现象来自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系列剧《保住面子》,一个叫海辛丝·巴凯特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总是喜欢观察她的邻居们,看一看他们又有什么收获。每当发现邻居的财富或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她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而一到穷邻居面前,她又会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感到幸福。
海内外知名的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1895~1992),为报纸副刊写了一辈子的随笔、趣闻,总字数超过1000万字,人称“补白大王”。老先生生前有个座右铭:“不比为贵。”他说:“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正因为有这种良好的心态,尽管一生充满坎坷,他却始终保持坦然、乐观、淡定的精神,活到了98岁。
别与富人为邻,即使“不幸”为邻,也别跟他们走得太近,最好别知道他们都富到什么程度了。生活中,也不要动辄与俊男靓女比美貌,与富商巨贾比财富,与达官贵人比权势。这种比较,不仅会让你情绪低落,甚至还会因欲壑难平而走上人生歧途。
幸福是需要比较的,但不是“比上”,而是“比下”。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王志文扮演的记者问:“什么是幸福?”范伟扮演的农民工答:“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拿了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那他就比我幸福;我上茅房,只有一个坑,你蹲了,你就比我幸福。”
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其实,那些被“气死”的人是活该,是他们自找的,一点儿都不值得同情。我们不仅要敢于跟别人“比”,而且要勇于跟别人“比”,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但我们不能拿自己的短处与弱点跟别人的长处与优势相比,“比”也是需要智慧的。
“唯有时间大家是一样的,别的比不赢他,那我就要活得比他的时间长,我要做到看着他比我先死去。只要我比他活得长,我就赢了。”说这句话的是新东方创始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俞敏洪,这样的“比”无疑是智慧的,因为它不会让你感到不幸福。
穷,就别站在富人堆里。富人,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钱。穷人如果站在富人堆里,就等于是以“短”比“长”。这样的比较显然是不明智的,比较的结果也只能是自取其辱。珍惜幸福,远离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