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加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要求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因此,传统的“讲解—演示—练习”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需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本文从支架式教学策略入手,结合理论与实践,探讨总结出支架式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步骤。
●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方法
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与锻炼中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依然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命题。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主题探究、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策略同样源自建构主义,强调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责任由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移,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与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符,可迁移应用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以优化目前已有的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除基本操作技能(键盘、鼠标操作等)外,其余教学内容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而动态地发展变化,且“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保证高效率。支架式教学策略原有的组织环节与步骤较适用于教学时间与空间跨度较大的学习活动,并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点,要迁移应用就需要做出调整。通过实践,笔者总结出支架式教学策略适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环节,如下图所示。
①搭建支架: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分析学生的情况,围绕学习内容设计好体现梯度的学习支架。支架的形式包括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为任务作参照的范例、引导思路的图表等。
②进入情境,引出任务:创设符合学生兴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而言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即当堂课的学习目标,找准“最近发展区”。
③支架支持,协作学习:面对难度较大的任务,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因此,这一环节需要为学生提供建议、暗示或学习工具等,即提供学习支架,将复杂的任务分解,鼓励学生继续挑战。
④用作工具,独立探索:学生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已基本了解了任务中所涉及的概念以及完成任务的基本流程。此时,学生可以将上一环节协作学习的成果作为工具——新的支架——完成任务。
⑤效果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协作学习的情况,也可以结合小组互评或学生的自我评价,其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调整。评价的结果,为学生继续完善任务提供方向,也为下一节课的支架设计提供参考。
⑥脱离支架,拓展提升:在这一环节,提供一个与前一个内容相似、综合性较强的任务,但不再提供任何支架,让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此时,学生经过前面几个环节已完成了一开始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自信心倍增,学习热情高涨。而支架引导下的思路与积累下来的经验,已让学生有能力脱离支架完全自主学习。
此操作步骤对支架式教学策略原本的组织环节做出的最大调整,是将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调换成“协作学习→独立探索”,将与学习伙伴协作完成任务作为一种支架支持学习的开展,一方面是提供“团结力量大”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面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产生的畏难心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和学生之间的差异,突破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难题。学生的协作学习成果能够对下一环节的独立探究提供支持,反过来,学生在独立探究时也对协作学习的成果进行验证。归根结底,通过上述环节的调整,减少了学生探究学习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增加的“拓展提升”环节,鼓励学生完全脱离支架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也可以体现分层教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能第一个任务还没有完成,可以继续完成探究;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以通过拓展任务进行提高。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需主持、串联起每一环节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概念框架。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对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个性化的引导与支持,并在环节过渡时针对较普遍问题引导全班进行总结。
●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综合教学目标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范围,本文选择了《复杂动画的分析与制作》这一节课作为支架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进行探讨。利用Flash制作二维动画是信息技术课中一个重要的学习模块,旨在让学生掌握多媒体信息的基本处理技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分析综合的范例动画,并模拟制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复杂动画的过程中,巩固简单动画的知识,掌握简单动画综合成复杂动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应用信息技术的信心。
1.搭建支架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前置课程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逐帧、补间动画以及遮罩、引导层效果等知识,但由于练习时间有限,学生之前只是在单一的文件中制作了一个动画效果,对于将各种动画效果整合在一起的复杂动画还没有形成条理而系统的认知。而不同的学生由于起点水平的差距,在动手操作和知识应用迁移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支架設计:综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支架主要为范例和学习工具,其中学习工具的呈现形式为表格,如表1、表2。
2.进入情境,引出任务
情境创设,引起好奇:同学们是否看了今年央视的春晚?其中,周杰伦唱了一曲《兰亭序》,舞台效果十分唯美,但不知同学们是否看过这首歌曲的MTV?(教师播放MTV)
提出任务,找准“最近发展区”: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片头卷轴拉开的片段?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利用Flash制作这样的动画效果。(展示卷轴效果的Flash动画)
3.支架支持,协作学习
工具支持,分解任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范例Flash动画的源文件,填写表1和表2。
协作学习,形成概念框架:小组提交讨论结果,并将其观点发布到学习平台进行共享。小组之间通过浏览彼此的答案,进行再次讨论,形成最终的答案,提交给教师。教师根据答案,引导学生总结复杂动画的分析和制作过程。
4.用作工具,独立探索
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成果(即已经填好的表1、表2和集体总结出的复杂动画制作过程)为依据,参照范例Flash动画,自主探究完成Flash动画的制作。
5.效果评价
学生展示成果,其余学生依据范例和表1、表2发表观点,对其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每位学生填写本节课的学习自我评价反思表。
6.脱离支架,拓展提升
教师提出拓展学习任务及其参考范例,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范例动画,通过其源文件分析制作方法,尝试自己制作,完成后可提交展示。教师则针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进行个别再指导。
经过几轮的实践,学生不但能够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而且对于课程学习,自主性明显提高了许多,并能有意识地通过协作化解学习任务的难度。
实践表明,应用支架式教学策略要求教学始终保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而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起点水平差距较大,且学习模块内容之间相对独立性较强,因而在刚进入新模块的学习时,不适宜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尚处在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相信随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深入,支架式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啊!我想到了》专栏参考答案
故事一:经验信息——报纸与别墅的物理状态;语法信息——报纸摆放的位置(窗台、台阶或门框)表达着不同的含义;语义信息——报纸放在门框上表示“行动小组里有内奸”; 语用信息——整个故事情境预示着,特工原计划的行动必须要调整了。
故事二:经验信息——纸条上的字迹;语义信息——I ought to owe nothing for I ate nothing(我什么也没吃所以也就什么钱也不用付);语用信息——用餐结束时的常规动作是结账,而不是展示一串数字。在这个故事中,缺失了相关的语法信息,即为什么“102004180”表示“I ought to owe nothing for I ate nothing”,读者需要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取其形、取其音、取其意),将缺失的语法寻找出来,这也是故事的趣味所在。
故事三:经验信息——报纸空白的头版;语法信息——头版上总是刊登最重要的新闻;语用信息——应该登重要新闻的地方却是空白,暗示着不同寻常事件的发生。这个故事中,缺失的是语义信息,然而,当报纸读者心生疑惑,相互询问“这究竟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报社编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方法
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与锻炼中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依然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命题。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主题探究、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与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策略同样源自建构主义,强调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责任由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移,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与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符,可迁移应用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以优化目前已有的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除基本操作技能(键盘、鼠标操作等)外,其余教学内容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而动态地发展变化,且“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保证高效率。支架式教学策略原有的组织环节与步骤较适用于教学时间与空间跨度较大的学习活动,并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特点,要迁移应用就需要做出调整。通过实践,笔者总结出支架式教学策略适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环节,如下图所示。
①搭建支架: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分析学生的情况,围绕学习内容设计好体现梯度的学习支架。支架的形式包括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为任务作参照的范例、引导思路的图表等。
②进入情境,引出任务:创设符合学生兴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而言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即当堂课的学习目标,找准“最近发展区”。
③支架支持,协作学习:面对难度较大的任务,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因此,这一环节需要为学生提供建议、暗示或学习工具等,即提供学习支架,将复杂的任务分解,鼓励学生继续挑战。
④用作工具,独立探索:学生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已基本了解了任务中所涉及的概念以及完成任务的基本流程。此时,学生可以将上一环节协作学习的成果作为工具——新的支架——完成任务。
⑤效果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协作学习的情况,也可以结合小组互评或学生的自我评价,其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调整。评价的结果,为学生继续完善任务提供方向,也为下一节课的支架设计提供参考。
⑥脱离支架,拓展提升:在这一环节,提供一个与前一个内容相似、综合性较强的任务,但不再提供任何支架,让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此时,学生经过前面几个环节已完成了一开始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自信心倍增,学习热情高涨。而支架引导下的思路与积累下来的经验,已让学生有能力脱离支架完全自主学习。
此操作步骤对支架式教学策略原本的组织环节做出的最大调整,是将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调换成“协作学习→独立探索”,将与学习伙伴协作完成任务作为一种支架支持学习的开展,一方面是提供“团结力量大”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面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产生的畏难心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和学生之间的差异,突破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难题。学生的协作学习成果能够对下一环节的独立探究提供支持,反过来,学生在独立探究时也对协作学习的成果进行验证。归根结底,通过上述环节的调整,减少了学生探究学习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增加的“拓展提升”环节,鼓励学生完全脱离支架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也可以体现分层教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能第一个任务还没有完成,可以继续完成探究;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以通过拓展任务进行提高。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需主持、串联起每一环节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概念框架。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对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个性化的引导与支持,并在环节过渡时针对较普遍问题引导全班进行总结。
●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综合教学目标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范围,本文选择了《复杂动画的分析与制作》这一节课作为支架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进行探讨。利用Flash制作二维动画是信息技术课中一个重要的学习模块,旨在让学生掌握多媒体信息的基本处理技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分析综合的范例动画,并模拟制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复杂动画的过程中,巩固简单动画的知识,掌握简单动画综合成复杂动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应用信息技术的信心。
1.搭建支架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前置课程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逐帧、补间动画以及遮罩、引导层效果等知识,但由于练习时间有限,学生之前只是在单一的文件中制作了一个动画效果,对于将各种动画效果整合在一起的复杂动画还没有形成条理而系统的认知。而不同的学生由于起点水平的差距,在动手操作和知识应用迁移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支架設计:综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支架主要为范例和学习工具,其中学习工具的呈现形式为表格,如表1、表2。
2.进入情境,引出任务
情境创设,引起好奇:同学们是否看了今年央视的春晚?其中,周杰伦唱了一曲《兰亭序》,舞台效果十分唯美,但不知同学们是否看过这首歌曲的MTV?(教师播放MTV)
提出任务,找准“最近发展区”: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片头卷轴拉开的片段?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利用Flash制作这样的动画效果。(展示卷轴效果的Flash动画)
3.支架支持,协作学习
工具支持,分解任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范例Flash动画的源文件,填写表1和表2。
协作学习,形成概念框架:小组提交讨论结果,并将其观点发布到学习平台进行共享。小组之间通过浏览彼此的答案,进行再次讨论,形成最终的答案,提交给教师。教师根据答案,引导学生总结复杂动画的分析和制作过程。
4.用作工具,独立探索
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成果(即已经填好的表1、表2和集体总结出的复杂动画制作过程)为依据,参照范例Flash动画,自主探究完成Flash动画的制作。
5.效果评价
学生展示成果,其余学生依据范例和表1、表2发表观点,对其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每位学生填写本节课的学习自我评价反思表。
6.脱离支架,拓展提升
教师提出拓展学习任务及其参考范例,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范例动画,通过其源文件分析制作方法,尝试自己制作,完成后可提交展示。教师则针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进行个别再指导。
经过几轮的实践,学生不但能够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而且对于课程学习,自主性明显提高了许多,并能有意识地通过协作化解学习任务的难度。
实践表明,应用支架式教学策略要求教学始终保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而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起点水平差距较大,且学习模块内容之间相对独立性较强,因而在刚进入新模块的学习时,不适宜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尚处在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相信随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深入,支架式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啊!我想到了》专栏参考答案
故事一:经验信息——报纸与别墅的物理状态;语法信息——报纸摆放的位置(窗台、台阶或门框)表达着不同的含义;语义信息——报纸放在门框上表示“行动小组里有内奸”; 语用信息——整个故事情境预示着,特工原计划的行动必须要调整了。
故事二:经验信息——纸条上的字迹;语义信息——I ought to owe nothing for I ate nothing(我什么也没吃所以也就什么钱也不用付);语用信息——用餐结束时的常规动作是结账,而不是展示一串数字。在这个故事中,缺失了相关的语法信息,即为什么“102004180”表示“I ought to owe nothing for I ate nothing”,读者需要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取其形、取其音、取其意),将缺失的语法寻找出来,这也是故事的趣味所在。
故事三:经验信息——报纸空白的头版;语法信息——头版上总是刊登最重要的新闻;语用信息——应该登重要新闻的地方却是空白,暗示着不同寻常事件的发生。这个故事中,缺失的是语义信息,然而,当报纸读者心生疑惑,相互询问“这究竟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报社编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