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严峻的狂犬病防治现实面前,狗咬人事件频频发生,人们对狂犬病的恐慌也在蔓延,甚至产生了因被狗咬后而过度担忧的“恐狂”群体。目前,接种疫苗仍是预防狂犬病的最有效手段。
狗咬人事件频发
2017年6月20日,龙女士在马路上遭到一条野狗的袭击。此后,她去医院注射了狂犬病疫苗,但大约一个月之后,她却经抢救无效死亡。医院给出的最终诊断为:狂犬病,呼吸衰竭。
这一天,是龙女士被咬伤并注射狂犬疫苗的第28天。根据陕西当地媒体的报道,被咬伤后,她已经按医嘱先后注射过4针狂犬疫苗,按照流程,她本应在7月18日接种最后一针,但她没有机会了。
相似的悲剧发生在安徽芜湖。
2017年4月16日,6岁的男孩昊昊在小区里被宠物狗咬伤面部。17日上午,父母送昊昊到醫院,注射了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注射完疫苗,在医院住了一周,昊昊的父母本以为可以放心了。但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5月22日,昊昊因狂犬病病发抢救无效死亡。
据了解,龙女士和昊昊是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按期注射疫苗的,但不清楚医务人员的处理是否规范、所用疫苗是否有效。
在严峻的狂犬病防治现实面前,狗咬人事件频频发生,人们对狂犬病的恐慌也在蔓延。
接种疫苗仍是预防狂犬病的最有效手段
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病毒性传染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描述,高达99%的人类狂犬病毒都由家养狗传播。
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为一到三个月,短则不到一周,长则一年,这取决于狂犬病毒入口位置和狂犬病毒载量等因素。
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狂躁性狂犬病,患者表现为机能亢进,躁动、恐水,有时还怕风,数日后患者因心肺衰竭而死亡;另一种是麻痹性狂犬病,它的病程不及狂躁性狂犬病剧烈,且通常较长。从咬伤或抓伤部位开始,患者肌肉逐渐麻痹,然后陷入昏迷,最后死亡。
人一旦患狂犬病且发病,病死率几近100%。很多人因此对狂犬病感到恐慌,甚至产生了因被狗咬后而过度担忧的“恐狂”群体。这也跟夏天各地曝出的密集的狗咬人事件,甚至狂犬病发作的新闻有关。
夏天是狂犬病的高发季节。中国的狂犬病监测数据显示,每年的发病高峰大多出现在8月左右。每到此时,由于天气炎热,动物尤其是犬类动物易烦躁和冲动,加上人们穿戴较薄,一旦被带有狂犬病毒的动物所伤,易感染狂犬病,因此夏季成为狂犬病发病的高峰期。
被狗咬伤以后,最能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就是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接种疫苗的原理是,尽快让被咬者的体内产生狂犬病毒抗体,以对抗可能出现的狂犬病毒。
这些抗体能防止病毒在细胞间直接传播,减少病毒的增殖量,同时还能清除游离的狂犬病毒,阻止病毒的繁殖和扩散,从而达到预防狂犬病的目的。
理论上,被狗咬了以后接种狂犬病疫苗,的确还是存在发病的可能,只不过,这种被业界称为“暴露后预防处置失败”的结果,可能性极低。
“恐狂”心理代表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恐慌
狂犬病病毒的最大特征是侵犯神经系统。当下,“恐狂”心理也像病毒一样正由个体向群体蔓延,侵蚀社会神经,造成社会恐慌。继兽狂犬病和人狂犬病之后,似乎一种新的疾病——社会“狂犬病”正在形成。
“恐狂”心理代表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恐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俞永新表示,“恐狂”很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对家庭、个人心理的影响也很大。
由于狂犬病的潜伏期较长,有些人即使采取了正确及时的防范措施,还是长时期处于恐慌不安之中。
现实也恰恰如此,一方面打疫苗的人中有很多人没必要打,相当于陪打;另一方面发病的人数中大多数人没有打疫苗。俞永新说:“这其中既有认识不到位、怕麻烦等问题,也有经济负担的问题。”
因为被狗咬伤事件频繁发生,中国每年人狂犬病疫苗的消耗量巨大。
“中国狂犬病疫苗大量用于人而不是狗,这是对狂犬病疫苗的最大滥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研究员严家新表示。
被犬只咬伤后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以显著降低狂犬病发病率,但这只是事后的紧急应对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狂犬病对人类的威胁。
“为犬类接种疫苗是预防人类狂犬病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公开指出,狗的发病率被控制,人类狂犬病的发病率自然降低。只要将一个地区犬只的免疫率控制在70%以上,就足以阻断犬间的狂犬病传播链,从而防止狂犬病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然而,中国犬只数量近年来大幅增加,流浪狗肆虐,这导致狂犬病的防治并不乐观。而且,很多养狗的家庭并未习惯给犬只接种疫苗。
2017年6月,中国农业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016年上报的狂犬病死亡人数仍高达592例,死亡人数仍旧连续多年位居全国27种法定传染病的前三位。
目前,为犬只接种疫苗也在受到重视。
在《国家动物狂犬病防治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中,到2020年,中国将达到狂犬病控制标准。注册犬或可管理的犬免疫密度达90%以上,免疫犬建档率达到100%。
有关主管部门计划,到2025年要在全国范围内消除人狂犬病。
(《科学时报》 )
狗咬人事件频发
2017年6月20日,龙女士在马路上遭到一条野狗的袭击。此后,她去医院注射了狂犬病疫苗,但大约一个月之后,她却经抢救无效死亡。医院给出的最终诊断为:狂犬病,呼吸衰竭。
这一天,是龙女士被咬伤并注射狂犬疫苗的第28天。根据陕西当地媒体的报道,被咬伤后,她已经按医嘱先后注射过4针狂犬疫苗,按照流程,她本应在7月18日接种最后一针,但她没有机会了。
相似的悲剧发生在安徽芜湖。
2017年4月16日,6岁的男孩昊昊在小区里被宠物狗咬伤面部。17日上午,父母送昊昊到醫院,注射了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注射完疫苗,在医院住了一周,昊昊的父母本以为可以放心了。但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5月22日,昊昊因狂犬病病发抢救无效死亡。
据了解,龙女士和昊昊是在医务人员指导下按期注射疫苗的,但不清楚医务人员的处理是否规范、所用疫苗是否有效。
在严峻的狂犬病防治现实面前,狗咬人事件频频发生,人们对狂犬病的恐慌也在蔓延。
接种疫苗仍是预防狂犬病的最有效手段
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病毒性传染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描述,高达99%的人类狂犬病毒都由家养狗传播。
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为一到三个月,短则不到一周,长则一年,这取决于狂犬病毒入口位置和狂犬病毒载量等因素。
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狂躁性狂犬病,患者表现为机能亢进,躁动、恐水,有时还怕风,数日后患者因心肺衰竭而死亡;另一种是麻痹性狂犬病,它的病程不及狂躁性狂犬病剧烈,且通常较长。从咬伤或抓伤部位开始,患者肌肉逐渐麻痹,然后陷入昏迷,最后死亡。
人一旦患狂犬病且发病,病死率几近100%。很多人因此对狂犬病感到恐慌,甚至产生了因被狗咬后而过度担忧的“恐狂”群体。这也跟夏天各地曝出的密集的狗咬人事件,甚至狂犬病发作的新闻有关。
夏天是狂犬病的高发季节。中国的狂犬病监测数据显示,每年的发病高峰大多出现在8月左右。每到此时,由于天气炎热,动物尤其是犬类动物易烦躁和冲动,加上人们穿戴较薄,一旦被带有狂犬病毒的动物所伤,易感染狂犬病,因此夏季成为狂犬病发病的高峰期。
被狗咬伤以后,最能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就是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接种疫苗的原理是,尽快让被咬者的体内产生狂犬病毒抗体,以对抗可能出现的狂犬病毒。
这些抗体能防止病毒在细胞间直接传播,减少病毒的增殖量,同时还能清除游离的狂犬病毒,阻止病毒的繁殖和扩散,从而达到预防狂犬病的目的。
理论上,被狗咬了以后接种狂犬病疫苗,的确还是存在发病的可能,只不过,这种被业界称为“暴露后预防处置失败”的结果,可能性极低。
“恐狂”心理代表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恐慌
狂犬病病毒的最大特征是侵犯神经系统。当下,“恐狂”心理也像病毒一样正由个体向群体蔓延,侵蚀社会神经,造成社会恐慌。继兽狂犬病和人狂犬病之后,似乎一种新的疾病——社会“狂犬病”正在形成。
“恐狂”心理代表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恐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俞永新表示,“恐狂”很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对家庭、个人心理的影响也很大。
由于狂犬病的潜伏期较长,有些人即使采取了正确及时的防范措施,还是长时期处于恐慌不安之中。
现实也恰恰如此,一方面打疫苗的人中有很多人没必要打,相当于陪打;另一方面发病的人数中大多数人没有打疫苗。俞永新说:“这其中既有认识不到位、怕麻烦等问题,也有经济负担的问题。”
因为被狗咬伤事件频繁发生,中国每年人狂犬病疫苗的消耗量巨大。
“中国狂犬病疫苗大量用于人而不是狗,这是对狂犬病疫苗的最大滥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研究员严家新表示。
被犬只咬伤后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以显著降低狂犬病发病率,但这只是事后的紧急应对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狂犬病对人类的威胁。
“为犬类接种疫苗是预防人类狂犬病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公开指出,狗的发病率被控制,人类狂犬病的发病率自然降低。只要将一个地区犬只的免疫率控制在70%以上,就足以阻断犬间的狂犬病传播链,从而防止狂犬病病毒的传播和扩散。
然而,中国犬只数量近年来大幅增加,流浪狗肆虐,这导致狂犬病的防治并不乐观。而且,很多养狗的家庭并未习惯给犬只接种疫苗。
2017年6月,中国农业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016年上报的狂犬病死亡人数仍高达592例,死亡人数仍旧连续多年位居全国27种法定传染病的前三位。
目前,为犬只接种疫苗也在受到重视。
在《国家动物狂犬病防治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中,到2020年,中国将达到狂犬病控制标准。注册犬或可管理的犬免疫密度达90%以上,免疫犬建档率达到100%。
有关主管部门计划,到2025年要在全国范围内消除人狂犬病。
(《科学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