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勾画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为我们在新起点上推动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作为党的工作的一条主战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主阵地、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支主力军,加快建设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重点是显著提升文化凝聚引领、文化惠民服务、文化创作生产、文化产业竞争、文化改革创新、文化队伍建设“六个能力”,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代传播体系建设、繁荣发展文化创作、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文化“走出去”、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八大行动”,努力开创江苏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强大动力。
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既要有经济的硬实力,又要有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首先要高度重视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精神支柱和思想道德基础。
增强文化凝聚力引领力,必须弘扬时代主旋律。从精神层面来讲,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紧紧围绕主旋律,提高主流舆论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思潮、疏导公众情绪、增进社会共识。特别是要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潮流,重视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
增强文化凝聚力引领力,必须铸造新时期江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正是有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等精神,才有了江苏大地上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江苏人的精神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集中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
增强文化凝聚力引领力,必须提升全民文明素质。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放大“双百”以及“江苏好人榜”示范效应,引导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单位里做一个好工作者、家庭中做一个好成员。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江苏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区域文明城市群和文明城镇群。
二、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我们将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做到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到2015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快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鼓励文化单位开展面向农村的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保障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更加重视软件建设,努力提供更具针对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同时,要提高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培育基层特色文化品牌。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丰富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生活。我们将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成为江苏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工作中更加注重“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培育特色,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动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告会展等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二是突出龙头带动,推动各地、各行业形成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上市文化企业,打造资本市场“江苏文化板块”。三是突出集聚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统筹规划,培育形成一批千亿级行业、百亿级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三、坚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科技创新同步推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江苏的文化建设因改革而出名、因改革而得益。我们要按照中央总体部署,更大力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从“盆景”走向“百花园”,从“试验田”走向大面积“丰收田”。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重点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培育发展活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全面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科技进步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把江苏的文化和科技双重优势结合起来,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一是创新文化发展业态,大力培育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到2015年全省新兴文化业态占文化产业的比重达60%。二是创新文化表现形式,鼓励文化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采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营销环节,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原创作品和自主品牌。三是创新文化传播手段,支持省主要媒体拓展网络多媒体、移动多媒体等传播载体,建设云媒体电视内容集成平台,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四、坚持多出精品和多出人才互动并进,加快建设江苏文化高地。
江苏自古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也要给后人留下时代的文化记忆,创造更多更好的江苏文化品牌。
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文化苏军”。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深入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尤其要培养引进一批国内一流、业内公认的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造就更多的名家大师。要加强青年文化人才的培养,重视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生根开花。
着力推出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江苏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影视文学作品,有很多艺术门类相继获得全国大奖。我们将继续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按照“三贴近”要求,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作品。
着力营造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良好环境。完善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制度环境。评选颁发“紫金文化奖章”、文学艺术奖,开展年度杰出文化人物评选活动,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重奖,真情呵护、特殊关爱从事原创的作家艺术家。
五、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提升江苏文化影响力。
江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大家园的瑰宝。提升新时期江苏文化影响力,必须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相结合。大力弘扬江苏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新时期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昆曲、评弹、扬剧、锡剧、淮剧等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加大南京云锦、苏州刺绣、宜兴紫砂、扬州玉器漆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二是特色优势和开放优势相结合。充分利用江苏对外开放优势,大力实施苏版图书、优秀影视作品海外推广计划,推动江苏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传统文化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的叠加效应。三是整体提升与打造品牌相结合。在提升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同时,建设一批标志性的重要文化建筑,打造一批文化建设品牌,扩大江苏文化的影响力。
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作为党的工作的一条主战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主阵地、推进“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支主力军,加快建设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重点是显著提升文化凝聚引领、文化惠民服务、文化创作生产、文化产业竞争、文化改革创新、文化队伍建设“六个能力”,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代传播体系建设、繁荣发展文化创作、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文化“走出去”、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八大行动”,努力开创江苏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强大动力。
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既要有经济的硬实力,又要有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首先要高度重视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精神支柱和思想道德基础。
增强文化凝聚力引领力,必须弘扬时代主旋律。从精神层面来讲,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紧紧围绕主旋律,提高主流舆论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思潮、疏导公众情绪、增进社会共识。特别是要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潮流,重视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
增强文化凝聚力引领力,必须铸造新时期江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正是有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等精神,才有了江苏大地上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江苏人的精神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集中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
增强文化凝聚力引领力,必须提升全民文明素质。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放大“双百”以及“江苏好人榜”示范效应,引导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单位里做一个好工作者、家庭中做一个好成员。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江苏人。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区域文明城市群和文明城镇群。
二、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我们将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做到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到2015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快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鼓励文化单位开展面向农村的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推动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保障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更加重视软件建设,努力提供更具针对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同时,要提高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培育基层特色文化品牌。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丰富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生活。我们将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成为江苏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工作中更加注重“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培育特色,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动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告会展等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二是突出龙头带动,推动各地、各行业形成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上市文化企业,打造资本市场“江苏文化板块”。三是突出集聚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统筹规划,培育形成一批千亿级行业、百亿级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三、坚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科技创新同步推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江苏的文化建设因改革而出名、因改革而得益。我们要按照中央总体部署,更大力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从“盆景”走向“百花园”,从“试验田”走向大面积“丰收田”。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重点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资产经营责任制,培育发展活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全面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科技进步是加快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把江苏的文化和科技双重优势结合起来,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一是创新文化发展业态,大力培育数字广播、数字电视、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到2015年全省新兴文化业态占文化产业的比重达60%。二是创新文化表现形式,鼓励文化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采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营销环节,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原创作品和自主品牌。三是创新文化传播手段,支持省主要媒体拓展网络多媒体、移动多媒体等传播载体,建设云媒体电视内容集成平台,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四、坚持多出精品和多出人才互动并进,加快建设江苏文化高地。
江苏自古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我们也要给后人留下时代的文化记忆,创造更多更好的江苏文化品牌。
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文化苏军”。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深入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尤其要培养引进一批国内一流、业内公认的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造就更多的名家大师。要加强青年文化人才的培养,重视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生根开花。
着力推出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江苏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影视文学作品,有很多艺术门类相继获得全国大奖。我们将继续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按照“三贴近”要求,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作品。
着力营造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良好环境。完善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制度环境。评选颁发“紫金文化奖章”、文学艺术奖,开展年度杰出文化人物评选活动,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重奖,真情呵护、特殊关爱从事原创的作家艺术家。
五、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发展,提升江苏文化影响力。
江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大家园的瑰宝。提升新时期江苏文化影响力,必须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相结合。大力弘扬江苏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新时期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昆曲、评弹、扬剧、锡剧、淮剧等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加大南京云锦、苏州刺绣、宜兴紫砂、扬州玉器漆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二是特色优势和开放优势相结合。充分利用江苏对外开放优势,大力实施苏版图书、优秀影视作品海外推广计划,推动江苏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传统文化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的叠加效应。三是整体提升与打造品牌相结合。在提升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同时,建设一批标志性的重要文化建筑,打造一批文化建设品牌,扩大江苏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