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周期训练理论的概念、研究现状、影响篮球运动训练年度周期划分的因素分析、篮球运动训练贯彻周期性原则的特点和要求、以及篮球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未来动态走向。
关键词 篮球 运动训练 训练周期理论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俄罗斯运动训练理论家维尔霍山斯基教授为代表的俄罗斯及前苏联的一些学者,对世界著名运动训练理论家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继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有关训练周期理论的论战,我国诸多学者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训练周期理论简介
从“训练周期”理论的产生来看,最早应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1950年和1959年,前苏联的莱图诺夫和普洛考普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对训练过程进行阶段划分,提出了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过程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并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这是“训练周期”理论提出的基础。1964年,马特维耶夫出版了《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这标志着“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训练周期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项群训练学下的训练大周期划分
在项群训练理论的带动下,训练大周期的划分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能不能使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适应于特定日程重大比赛的参赛需要。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重要表现特征是不同的,其训练大周期的划分也应该有着明顯的区别。而经典的马特维耶夫的周期学说的主题内容,是在体能主导类项目训练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少顾及到技能、技心能、技战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和表现的特点。田麦久关注到这一问题,并专题研究了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根据田麦久教授对不同类型的训练周期及时间构成的描述,运动周期的类型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的训练周期及时间构成(田麦久1999年)
周期类型 时间构成
多年周期 2~20年
年度训练 1~3个大周期
大周期 准备、比赛、恢复期各一
每个大周期10~30 周
中周期 4~15周
小周期 4~10天
日周期 1~3次训练课
(二)“板块结构”下的训练周期理论
相对于传统训练周期理论在准备期中平行发展多种身体素质,“板块结构”则集中在3-4周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需要达到的训练发展目标(不超过2个),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单一的或是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并且便于在每个训练板块中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检验训练效果。3-4个这样的板块构成了单个训练阶段,同时在年训练周期中通过较高的训练负荷完成训练目标的转换,完成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准备,完成各项赛事的检验,而这就是“板块结构”的核心思想。在“板块结构”理论中,各个训练阶段都安排比赛。在高水平运动训练中,经常是训练刺激达不到对运动员的强度要求和兴奋点,这就必须通过比赛来实现,因此“以赛代练”“以赛促练”逐渐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一种重要训练方式。准备比赛时也安排主要的基础训练(如最大力量训练),而这种方式也属于“板块结构”理论的重要内容[1]。
(三)训练周期理论下的“以赛代练”
一直以来,中国运动员讲究“以赛代练”,就是以比赛来促进训练,比赛可以作为训练的镜子[2]“以赛代练”,看似可以理解为采用比赛手段来代替训练的训练方法。但实际上“以赛代练”,不是不练,而是通过高水平的比赛来完成训练不能完成的任务,如比赛经验、比赛的心理和运动员的自信心等方面[3]。因此,在我国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取得一定突破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认真总结训练方法的科学性问题,正确处理好“比赛”与“训练”的关系。这不仅是竞技体育的科学理论问题,更是竞技体育技术实践与管理的指导性问题[4]。
三、运动训练理论展望
运动训练实践证明,训练理论是训练过程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基础,是快速提高运动水平的保障,未来运动竞技能力的增长主要依赖于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在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思路的指导下,使训练设计更有针对性,并采用更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解决具体的篮球训练问题,提升每个高水平运动员的赛场发挥水平,最终赢得比赛,则是摆在我国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倪俊嵘,杨威.从运动训练周期的“板块结构”理论看刘翔的训练特点[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2):60-63.
[2] 邰峰.浅析“周期训练”和“以赛代练”理论的冲突[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65-66.
[3] 陶于.“以赛代练”:我国运动训练界需要科学认识的问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7):1-3.
[4] 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3(4):6-9.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周期训练理论的概念、研究现状、影响篮球运动训练年度周期划分的因素分析、篮球运动训练贯彻周期性原则的特点和要求、以及篮球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未来动态走向。
关键词 篮球 运动训练 训练周期理论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俄罗斯运动训练理论家维尔霍山斯基教授为代表的俄罗斯及前苏联的一些学者,对世界著名运动训练理论家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继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有关训练周期理论的论战,我国诸多学者也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训练周期理论简介
从“训练周期”理论的产生来看,最早应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1950年和1959年,前苏联的莱图诺夫和普洛考普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对训练过程进行阶段划分,提出了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过程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并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这是“训练周期”理论提出的基础。1964年,马特维耶夫出版了《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这标志着“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训练周期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项群训练学下的训练大周期划分
在项群训练理论的带动下,训练大周期的划分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能不能使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适应于特定日程重大比赛的参赛需要。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重要表现特征是不同的,其训练大周期的划分也应该有着明顯的区别。而经典的马特维耶夫的周期学说的主题内容,是在体能主导类项目训练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少顾及到技能、技心能、技战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和表现的特点。田麦久关注到这一问题,并专题研究了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根据田麦久教授对不同类型的训练周期及时间构成的描述,运动周期的类型见表1。
表1 不同类型的训练周期及时间构成(田麦久1999年)
周期类型 时间构成
多年周期 2~20年
年度训练 1~3个大周期
大周期 准备、比赛、恢复期各一
每个大周期10~30 周
中周期 4~15周
小周期 4~10天
日周期 1~3次训练课
(二)“板块结构”下的训练周期理论
相对于传统训练周期理论在准备期中平行发展多种身体素质,“板块结构”则集中在3-4周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需要达到的训练发展目标(不超过2个),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单一的或是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并且便于在每个训练板块中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检验训练效果。3-4个这样的板块构成了单个训练阶段,同时在年训练周期中通过较高的训练负荷完成训练目标的转换,完成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准备,完成各项赛事的检验,而这就是“板块结构”的核心思想。在“板块结构”理论中,各个训练阶段都安排比赛。在高水平运动训练中,经常是训练刺激达不到对运动员的强度要求和兴奋点,这就必须通过比赛来实现,因此“以赛代练”“以赛促练”逐渐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一种重要训练方式。准备比赛时也安排主要的基础训练(如最大力量训练),而这种方式也属于“板块结构”理论的重要内容[1]。
(三)训练周期理论下的“以赛代练”
一直以来,中国运动员讲究“以赛代练”,就是以比赛来促进训练,比赛可以作为训练的镜子[2]“以赛代练”,看似可以理解为采用比赛手段来代替训练的训练方法。但实际上“以赛代练”,不是不练,而是通过高水平的比赛来完成训练不能完成的任务,如比赛经验、比赛的心理和运动员的自信心等方面[3]。因此,在我国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取得一定突破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认真总结训练方法的科学性问题,正确处理好“比赛”与“训练”的关系。这不仅是竞技体育的科学理论问题,更是竞技体育技术实践与管理的指导性问题[4]。
三、运动训练理论展望
运动训练实践证明,训练理论是训练过程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基础,是快速提高运动水平的保障,未来运动竞技能力的增长主要依赖于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在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思路的指导下,使训练设计更有针对性,并采用更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解决具体的篮球训练问题,提升每个高水平运动员的赛场发挥水平,最终赢得比赛,则是摆在我国广大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倪俊嵘,杨威.从运动训练周期的“板块结构”理论看刘翔的训练特点[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2):60-63.
[2] 邰峰.浅析“周期训练”和“以赛代练”理论的冲突[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65-66.
[3] 陶于.“以赛代练”:我国运动训练界需要科学认识的问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7):1-3.
[4] 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