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从政治史、军事史的角度,还是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范畴,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都以其无与伦比的精神资源、砥砺苦难的物质构件、创世文明的原型素材和原始典型成长的内涵意象,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史诗与传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征,不只是中国革命传奇的名片,而且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底片;不只是中国从苦难辉煌走向繁荣富强的文化底色,而且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本色。
有人说长征是伟大的远征,有人说长征是光辉的史诗,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文学家,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军事家,对长征的赞颂和研究都很多。长征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呢?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长征”的意义作了如下评述: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毛泽东的讲话,如诗如歌。毛泽东的评论,美轮美奂。穿越时空,读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多么经典的概括啊!但是,世界究竟是如何知道长征的呢?到底是谁最早记录或口述长征的呢?
为此,笔者经过多年研究,集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收藏之大成,考古式地挖掘和研究国内外记述长征的各种早期书、报、刊文章,及其背后创作、编辑、出版的历史往事,从长征出版物版本学的视角,著述《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完整、系统、准确地考证了长征的叙述史,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长征叙述史上的9个“第一”,简要列举如下:
——1935年10月,参加完遵义会议的陈云,按照中共中央命令,经四川、重庆到上海,随后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长征情况,并著述《随军西行见闻录》,成为世界宣传长征第一人。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陈云化名“廉臣”,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的身份,以第一人称详细生动地叙述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行至贵州的传奇经历。此文最早以连载形式发表在1936年1月创刊的《全民月刊》,后来收入了《陈云文选》第一卷。
——1935年12月30日,朱瑞在《战士》报第206期发表《伟大的一年,艰苦的一年》,成为红军总结、报道长征第一人。时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朱瑞,以散文一样的语言和清晰的历史记忆,回顾了长征的原因、经过,并对未来给予展望。遗憾的是,被毛泽东誉为中国“炮兵元帅”的朱瑞,在辽沈战役中不幸触雷牺牲。
——1935年至1937年间,范长江在《大公报》发表了有关红军长征和西北军事形势的系列报道,完成了他的成名作《中国的西北角》,并在西安事变后再次奔赴西北,在延安采访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诸多中共领导人,写下《塞上行》,成为中国记者中全面报道红军长征和中共革命真相的第一人。
——1936年12月至1937年7月,邓发化名“杨定华”在巴黎《救国时报》连载发表《雪山草地行军记》(1936年12月28日至1937年6月25日)和《由甘肃到山西》(1937年7月5日至1938年1月20日),是在境外连载报道长征第一人。《救国时报》是中共在巴黎主办的一份最有影响力的海外报纸。1938年初,该报将陈云所著《随军西行见闻录》,与邓发所著《雪山草地行军记》《由甘肃到山西》合集为《长征记》出版。毫无疑问,这部《长征记》应该是系统、完整地叙述长征历史的第一部单行本图书,更为重要的是两位作者陈云和邓发均是长征的亲历者,其史料性、文献性和真实性无与伦比。不久,《长征记》的俄文版由苏联国家政治读物出版社在莫斯科出版,32开,80页,封面图片为长征路线地图,收入周恩来、彭德怀和红军照片10幅,正文收入标明红军革命根据地和长征路线图的地图一幅,并配素描插图两幅,十分罕见。
——1936年12月,英国传教士薄复礼(鲁道夫·艾尔弗雷德·博斯哈德·勃沙特)著述《神灵之手》。他是亲历长征的唯一口述长征历史的外国人。1934年10月1日,是薄复礼来到中国第12年的纪念日,他和妻子露茜在完成“复活”祈祷活动之后回家的路上,遭遇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部队红六军团,并被以“间谍”之名“逮捕”。随后,他“吃盡了他一辈子也没有吃过的苦”,跟随萧克、王震等一起行军,完成了他一生中最神奇的经历。在《神灵之手》中,薄复礼如实记录了红军的行动,并在《自序》中感谢在红军长征途中的“被捕”经历。1939年,薄复礼夫妇辗转美国、加拿大、日本,再次返回中国贵州,回到被红军“抓捕”的地方进行传教。后来,他十分真诚地对教友说:“别的外国传教士都怕共产党,我就不怕。因为我了解他们,只要共产党是我见到过的红军,就不用害怕。他们是讲友谊的,是信得过的朋友。我之所以要回国,主要是新中国还没有加入联合国,国际教会组织没有把这里作为传教的国家,所以几次通知我回国。这就是我要回国的原因,绝不是害怕共产党才回国的。”由此,萧克和薄复礼成了朋友,双方念念不忘长征路上的情谊。1987年,他们重获联系,互相致信问候,写下了红军长征与一个传教士的历史传奇。 ——1936年8月5日,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和部队发出信函、电报,为出版《长征记》征稿,可谓号召集体回忆长征的首倡人。这次征稿,也是中共和红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征稿活动。中央领导、军委领导如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李富春、张云逸等带头写作,做政治工作的陆定一、李一氓、萧华、王首道、熊伯涛等身体力行。在保安红军大学第一科学习的36名学员都是红军的高级干部,他们纷纷响应号召,如张爱萍、彭雪枫、刘亚楼、杨成武、谭政、耿飚、周士第、陈士榘、莫文骅、彭加伦、舒同、贾拓夫、童小鹏等都积极写稿。童小鹏在通知发出第二天的日记中这么写道:“杨(尚昆)主任、陆(定一)部长又来要我们写长征的记载,据说是写一本《长征记》。用集体创作的办法来征集大家——长征英雄们的稿件,编成后由那洋人带出去印售,并云利用去募捐,购买飞机送我们,這真使我们高兴极了。”童小鹏在日记中所说的“洋人”,正是埃德加·斯诺。《长征记》征文由徐梦秋、丁玲负责编辑整理,初步定书名为《二万五千里》,1942年11月最终定书名为《红军长征记》,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刊印。
——1937年7月5日,“红色牧师”董健吾化名“幽谷”,在上海《逸经》杂志发表《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成为在国统区综述报道长征第一人。董健吾写作长征的材料,正是来源于丁玲等编辑的《二万五千里》。当时,《二万五千里》编辑完毕后,由冯雪峰带了一份誊清稿到上海准备出版。但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无法达到这个目标。于是,董健吾在阅读了这些回忆文章后,自己重新撰写了这篇作品,以笔名“幽谷”发表。
——1937年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1936年10月采访毛泽东和红军将领的材料整理,在《亚细亚》(ASIA)连载发表《长征》(Long March),中文则由汪衡最早翻译为《两万五千里长征》,同年11月8日在《文摘战时旬刊》第五号开始连载,1938年1月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单行本《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为最早完整报道中央红军长征全过程的作品。后来,斯诺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出版后,《长征》成为这部著作最为重要的章节。美国历史学家里奥·胡柏曼说:“长征是《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高潮,我们一直在反复阅读斯诺的有关记述。”中美关系史学者迈克尔·沙勒说:“第一个公布长征真相的西方人是与毛泽东谈话的年青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在《红星照耀中国》里的经典叙述,至今仍是有关长征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
——1938年10月,著名文学家阿英(钱杏邨)编辑的《西行漫画》由上海风雨书屋出版。因受当时条件限制,阿英误将转送这组漫画的萧华视为作者。看到这一组漫画后,阿英极其兴奋,专门写了序言,说:“我以为,在中国漫画里之有这一束作品出现,是如俄国诗坛之生长了普希金。俄国是有了普希金,才有自己民族的文学,中国也是有了这神话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生活纪录画片,才有了自己的漫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此书辗转找到萧华时才知道,作者并不是他。后来,经过多方努力,出版单位于1961年终于找到了《西行漫画》真正的作者——原红五军团宣传部文化娱乐科科长、著名的“将军大使”黄镇。1962年4月,《西行漫画》第三版改名《长征画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一部长征叙述史,就是一代人的革命史。诚如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的《长征》一章中所言:“这是一次可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远征……烈焰般贯穿其中的是千万青年那不息的热情、永不泯灭的希望和惊人的革命乐观主义,他们从不向人或自然、或上帝、或死亡认输——所有这一切和更多的东西,都已载入了这部举世无双的现代史诗中了。”
长征,就是这样进入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的。它以共产主义这个巨大的信仰和理想作为精神支柱,以战胜危机就是战胜敌人、战胜苦难就是战胜自己的伟大信念,给了我们生命的昭示——长征,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
(作者系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
有人说长征是伟大的远征,有人说长征是光辉的史诗,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文学家,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军事家,对长征的赞颂和研究都很多。长征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呢?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长征”的意义作了如下评述: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毛泽东的讲话,如诗如歌。毛泽东的评论,美轮美奂。穿越时空,读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多么经典的概括啊!但是,世界究竟是如何知道长征的呢?到底是谁最早记录或口述长征的呢?
为此,笔者经过多年研究,集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家收藏之大成,考古式地挖掘和研究国内外记述长征的各种早期书、报、刊文章,及其背后创作、编辑、出版的历史往事,从长征出版物版本学的视角,著述《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完整、系统、准确地考证了长征的叙述史,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长征叙述史上的9个“第一”,简要列举如下:
——1935年10月,参加完遵义会议的陈云,按照中共中央命令,经四川、重庆到上海,随后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长征情况,并著述《随军西行见闻录》,成为世界宣传长征第一人。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陈云化名“廉臣”,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的身份,以第一人称详细生动地叙述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行至贵州的传奇经历。此文最早以连载形式发表在1936年1月创刊的《全民月刊》,后来收入了《陈云文选》第一卷。
——1935年12月30日,朱瑞在《战士》报第206期发表《伟大的一年,艰苦的一年》,成为红军总结、报道长征第一人。时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的朱瑞,以散文一样的语言和清晰的历史记忆,回顾了长征的原因、经过,并对未来给予展望。遗憾的是,被毛泽东誉为中国“炮兵元帅”的朱瑞,在辽沈战役中不幸触雷牺牲。
——1935年至1937年间,范长江在《大公报》发表了有关红军长征和西北军事形势的系列报道,完成了他的成名作《中国的西北角》,并在西安事变后再次奔赴西北,在延安采访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诸多中共领导人,写下《塞上行》,成为中国记者中全面报道红军长征和中共革命真相的第一人。
——1936年12月至1937年7月,邓发化名“杨定华”在巴黎《救国时报》连载发表《雪山草地行军记》(1936年12月28日至1937年6月25日)和《由甘肃到山西》(1937年7月5日至1938年1月20日),是在境外连载报道长征第一人。《救国时报》是中共在巴黎主办的一份最有影响力的海外报纸。1938年初,该报将陈云所著《随军西行见闻录》,与邓发所著《雪山草地行军记》《由甘肃到山西》合集为《长征记》出版。毫无疑问,这部《长征记》应该是系统、完整地叙述长征历史的第一部单行本图书,更为重要的是两位作者陈云和邓发均是长征的亲历者,其史料性、文献性和真实性无与伦比。不久,《长征记》的俄文版由苏联国家政治读物出版社在莫斯科出版,32开,80页,封面图片为长征路线地图,收入周恩来、彭德怀和红军照片10幅,正文收入标明红军革命根据地和长征路线图的地图一幅,并配素描插图两幅,十分罕见。
——1936年12月,英国传教士薄复礼(鲁道夫·艾尔弗雷德·博斯哈德·勃沙特)著述《神灵之手》。他是亲历长征的唯一口述长征历史的外国人。1934年10月1日,是薄复礼来到中国第12年的纪念日,他和妻子露茜在完成“复活”祈祷活动之后回家的路上,遭遇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部队红六军团,并被以“间谍”之名“逮捕”。随后,他“吃盡了他一辈子也没有吃过的苦”,跟随萧克、王震等一起行军,完成了他一生中最神奇的经历。在《神灵之手》中,薄复礼如实记录了红军的行动,并在《自序》中感谢在红军长征途中的“被捕”经历。1939年,薄复礼夫妇辗转美国、加拿大、日本,再次返回中国贵州,回到被红军“抓捕”的地方进行传教。后来,他十分真诚地对教友说:“别的外国传教士都怕共产党,我就不怕。因为我了解他们,只要共产党是我见到过的红军,就不用害怕。他们是讲友谊的,是信得过的朋友。我之所以要回国,主要是新中国还没有加入联合国,国际教会组织没有把这里作为传教的国家,所以几次通知我回国。这就是我要回国的原因,绝不是害怕共产党才回国的。”由此,萧克和薄复礼成了朋友,双方念念不忘长征路上的情谊。1987年,他们重获联系,互相致信问候,写下了红军长征与一个传教士的历史传奇。 ——1936年8月5日,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和部队发出信函、电报,为出版《长征记》征稿,可谓号召集体回忆长征的首倡人。这次征稿,也是中共和红军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征稿活动。中央领导、军委领导如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李富春、张云逸等带头写作,做政治工作的陆定一、李一氓、萧华、王首道、熊伯涛等身体力行。在保安红军大学第一科学习的36名学员都是红军的高级干部,他们纷纷响应号召,如张爱萍、彭雪枫、刘亚楼、杨成武、谭政、耿飚、周士第、陈士榘、莫文骅、彭加伦、舒同、贾拓夫、童小鹏等都积极写稿。童小鹏在通知发出第二天的日记中这么写道:“杨(尚昆)主任、陆(定一)部长又来要我们写长征的记载,据说是写一本《长征记》。用集体创作的办法来征集大家——长征英雄们的稿件,编成后由那洋人带出去印售,并云利用去募捐,购买飞机送我们,這真使我们高兴极了。”童小鹏在日记中所说的“洋人”,正是埃德加·斯诺。《长征记》征文由徐梦秋、丁玲负责编辑整理,初步定书名为《二万五千里》,1942年11月最终定书名为《红军长征记》,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刊印。
——1937年7月5日,“红色牧师”董健吾化名“幽谷”,在上海《逸经》杂志发表《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成为在国统区综述报道长征第一人。董健吾写作长征的材料,正是来源于丁玲等编辑的《二万五千里》。当时,《二万五千里》编辑完毕后,由冯雪峰带了一份誊清稿到上海准备出版。但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无法达到这个目标。于是,董健吾在阅读了这些回忆文章后,自己重新撰写了这篇作品,以笔名“幽谷”发表。
——1937年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1936年10月采访毛泽东和红军将领的材料整理,在《亚细亚》(ASIA)连载发表《长征》(Long March),中文则由汪衡最早翻译为《两万五千里长征》,同年11月8日在《文摘战时旬刊》第五号开始连载,1938年1月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单行本《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为最早完整报道中央红军长征全过程的作品。后来,斯诺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西行漫记》)出版后,《长征》成为这部著作最为重要的章节。美国历史学家里奥·胡柏曼说:“长征是《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高潮,我们一直在反复阅读斯诺的有关记述。”中美关系史学者迈克尔·沙勒说:“第一个公布长征真相的西方人是与毛泽东谈话的年青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在《红星照耀中国》里的经典叙述,至今仍是有关长征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
——1938年10月,著名文学家阿英(钱杏邨)编辑的《西行漫画》由上海风雨书屋出版。因受当时条件限制,阿英误将转送这组漫画的萧华视为作者。看到这一组漫画后,阿英极其兴奋,专门写了序言,说:“我以为,在中国漫画里之有这一束作品出现,是如俄国诗坛之生长了普希金。俄国是有了普希金,才有自己民族的文学,中国也是有了这神话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生活纪录画片,才有了自己的漫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再版此书辗转找到萧华时才知道,作者并不是他。后来,经过多方努力,出版单位于1961年终于找到了《西行漫画》真正的作者——原红五军团宣传部文化娱乐科科长、著名的“将军大使”黄镇。1962年4月,《西行漫画》第三版改名《长征画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一部长征叙述史,就是一代人的革命史。诚如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的《长征》一章中所言:“这是一次可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远征……烈焰般贯穿其中的是千万青年那不息的热情、永不泯灭的希望和惊人的革命乐观主义,他们从不向人或自然、或上帝、或死亡认输——所有这一切和更多的东西,都已载入了这部举世无双的现代史诗中了。”
长征,就是这样进入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的。它以共产主义这个巨大的信仰和理想作为精神支柱,以战胜危机就是战胜敌人、战胜苦难就是战胜自己的伟大信念,给了我们生命的昭示——长征,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
(作者系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