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四军扛鼎华中抗战
新四军作为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主力部队之一,是开辟和建立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坚持华中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军事力量。抗日战争胜利的实践证明,新四军是华中抗战的生力军,为坚持华中进而赢得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国共合作铁军诞生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要求同国民党“合作”,实行全民族的抗战。同月,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而新四军改编的谈判,要比八路军的改编谈判更为复杂。国民党采取“北和南剿”的方针,千方百计要消灭南方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清剿”失败后,国民党被迫承认红军游击队的存在。9月23日,中共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宣告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国共两党继续就南方红军游击队的问题进行谈判,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新四军组建成4个支队8个团、2个直属大队的编制序列,成为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8年1月,经历了3年游击战争的南方8省14个地区的1.03万红军游击队员陆续奉命集结。4月18日,新四军在岩寺对部队进行了全面的军政训练,以提高部队素质和战斗力。这次整训把新四军由一支游击队改变成为正规部队,为挺进敌后和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挺进敌后打击日军
新四军组建之初,由于国民党顽固派无诚意与中共合作,决定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战的斗争是艰难复杂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国民党规定新四军只能在皖南、苏南、淮南等地活动,不能跨界越境,也不能成立地方政权,更不能发动群众武装,这实际上是套在新四军头上的“紧箍咒”,置新四军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鉴于这种情况,陈毅积极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到敌人后方去发展。
在新四军集结整训期间,中共中央、毛泽东对新四军的任务和行动方针作了系列指示,要求新四军主动地、积极地深入敌人后方去,在大江南北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创立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实施战略展开指明了正确方向。1938年,新四军初入江南就相继取得了韦岗伏击战、新丰车站战斗、夜袭句容县等振奋人心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江南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日军的信心。
在1年多的時间里,新四军第一、二支队挺进苏南,一部跨越长江、剑指苏北;第一支队鏖战皖南;新编第四、五支队挺进皖中、皖东;游击支队挺进豫皖苏边;豫鄂独立游击大队挺进武汉外围。同时出现了新编五支队三打来安城、游击支队窦楼歼敌、豫鄂独立游击大队鏖战余家店和“江抗”东进苏、常、太,激战黄土岭,夜袭浒墅关,火烧上海虹桥机场等光辉战绩。为此,国民党繁昌县县长发出感叹:“在沦陷一半的繁昌主政,主要是靠新四军的支持和帮助。”
——凤凰涅槃铁军重建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在及时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重建新四军,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将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列入新四军建制,经过短时间的调整,重建新四军部队完成编制,全军部队扩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第一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兼)、政治委员郑位三;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政治委员曾希圣;八路军教导第五旅改编为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新四军军部的重建和部队编组的调整,标志着新四军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从此,新四军在刘少奇、陈毅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担负起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
——铁军功绩彪炳史册
新四军在华中地区与华北八路军遥相呼应,迫使华中日军处于腹背受敌、首尾难以兼顾的不利处境,牵制和消耗了大量的日军,从战略上配合和支援了正面战场。为此,华中新四军成为日军侵袭的重点目标。从1941年至1943年,新四军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摩擦”斗争,华中军民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对日伪军作战8400余次,歼敌9万余人,新四军部队进行了盐(城)阜(宁)、苏中、淮海、淮北抗日军民反敌大“扫荡”和车桥等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
铁血新四军在全面抗战中,以不到全国军队总数4%的人数,抗击侵华日军总数的20%、伪军总数的31%。据资料显示:新四军共对敌作战2.46万多次,歼灭日伪军47万余人,并且创建了横跨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南、湖南等8省的抗日根据地,光复国土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00余万。新四军组建时才1万余人,全面抗战期间付出了12.46万官兵的伤亡,其中团级及团级以上干部伤亡323人,到抗战胜利时主力部队发展到21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发展到96万余人,成为华中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
陈毅的统战艺术
新四军在华中战场上面对的不单是日军、伪军,还有坚持反共立场的国民党顽固派。新四军就是在这三股反动势力的夹击中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在新四军中,陈毅开展统战工作的佳话广为流传。他的统战艺术至今仍值得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发扬。
——团结争取爱国绅士
在苏南抗日期间,陈毅提出要团结全体中国人民抗战,使日寇、汉奸、卖国贼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才可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争取纪振纲,就是陈毅在苏南地区开展统战工作最成功的一个例子。
纪振纲,早年跟随孙中山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黎元洪的秘书、冯玉祥的军事参谋等职务,退出政坛后,在江苏茅山开办了茅麓公司,拥有一支200多人装备精良的自卫队。全面抗战时期,纪振纲成了日、伪、共三方面都积极争取的对象。陈毅十分重视争取纪振纲,三顾茅麓使纪振纲深受感动。他常常对人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陈司令也。”新四军团结争取纪振纲获得成功,迅速打开了茅山地区统一战线工作和抗战的新局面。陈毅为人豪爽、才华横溢,每到一地都乐于结识当地贤士,苏北士绅及党外知识分子都乐意与陈毅交朋友,使陈毅从事统战工作如鱼得水。黄桥决战前夕,陈毅给各方著名人士写信,说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军队进攻和封锁黄桥的真相,一时间老百姓都痛骂常败将军韩德勤是日军帮凶,苏北各界名流更是在江苏前省长韩国钧的领衔之下,3次致电蒋介石,要求对韩德勤的失当行为进行严惩。陈毅在黄桥决战前后的统战工作,受到中共中央、毛泽东等领导的高度赞扬,并将其经验及时在全军宣传推广。 ——三进泰州结同盟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根据中共中央确立的“东进北上”的战略方针,陈毅命所领导的部队中的苏皖支队、挺进纵队先后以扬中为跳板,在苏北长江北岸的吴家桥等地建立桥头堡,进军苏中、苏北。陈毅在8个月内先后3次进入泰州城,开展对苏北地区最大的地方实力派李明扬的统战工作,并制订了“联李、孤韩、击敌”的斗争策略,为“东进北上”抗日掌握主动权。
1939年8月,陈毅“一进泰州”,李明扬避而不见,派副总指挥李长江出面接待。同年秋,陈毅派部队穿越日伪重重封锁,帮助李明扬从300公里外的江南顺利运回13万发子弹。这使李明扬大为感动,声称陈毅是“可依靠的朋友”。12月初,陈毅“二进泰州”,与李明扬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口头协议:新四军东进沿海一带抗日,李明扬部让道所有防区协助新四军东进;李明揚部在经济上援助新四军,在其防区内帮助新四军发展;韩德勤如欲吞并李部,新四军给予李部援助等。
1940年春,韩德勤奉蒋介石之命加紧拉拢李明扬、李长江(简称“二李”)。正在此时,李明扬所属第九纵队盛子瑾部在淮南抗日根据地遭新四军第五支队拦截,此举引起“二李”不满。韩德勤一方面趁机挑拨“二李”,令其攻打新四军;另一方面于3月21日对皖东半塔集发起全面进攻。在此危急时刻,陈毅冒着生命危险“三进泰州”,消除李明扬的误解。陈毅三进泰州城,成功争取了李明扬在顽固派与新四军的摩擦中保持中立,为新四军东进以及黄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痛打顽固派韩德勤
1939年,国民党顽固派第一次反共高潮失败后,将摩擦中心由华北移向华中。他们一方面在华中不断制造军事摩擦,打算用武力消灭新四军;另一方面又企图通过谈判来限制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压迫八路军、新四军撤到黄河以北。在此关键时刻,陈毅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坚定性和远见卓识,毅然决然派部北上进入苏北。但有韩德勤这一“拦路虎”,新四军根本无法在苏北立足,更谈不上建立抗日根据地。用陈毅的话说,是“脚跟尚未站稳,同八路军联系尚未打通,根据地尚未开拓”。
韩德勤急欲把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这根“眼中钉”“肉中刺”拔掉,调集3万多兵力,扬言要把新四军赶到长江去喝水。当时,新四军在黄桥地区只有7000多人,实力悬殊。陈毅率领新四军积极做好迎击韩德勤部进攻的准备,并灵活运用斗争策略,争取了驻泰州地区的李明扬部和陈泰运部等保持中立。新四军在黄桥人民的大力支援和配合下,先后对韩德勤部进行了5次作战,共歼灭其主力12个团,陈毅亲自率领部队乘胜追击,进占海安、东台等地并重占姜堰……这一战役的胜利,预示着新四军在苏北地区站稳了脚跟。从此,新四军夺得了华中战争的领导权。
——建立国际统一战线
新四军从组建到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同地方开明士绅、地方实力派和各个社会阶层,以及国民党军队中的部分力量和美国盟军,甚至同日军、伪军中的进步力量,都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陈毅创造性地运用党中央对待日伪战俘的政策,指出敌军内变是对付敌人最好的办法,因而提出开展日伪军工作要讲究领导艺术。新四军制定《敌军政治工作纲要》时,就明确要求“正确执行优待日军俘虏的政策,可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并从事实中粉碎敌人的欺骗宣传”。1940年2月,香河正男、田烟作造、后藤勇、滨中政志、冈本进5个日本兵,在云岭新四军军部宣誓参加新四军。被释放的日伪俘虏以其亲身经历,在日伪军中进行策动,起到了很好的攻心瓦解作用。在新四军的大力宣传之下,日军中厌战、怠战、反战的情绪日益高涨。
陈毅还把做好国际友人、在华人士的工作,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四军中树立起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旗帜。他积极组织在华外国人士建立“反战联盟”,如“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日本人民解放联盟”,特别是组织流亡中国的朝鲜人成立“朝鲜青年联合会苏北分会”。他提出,对于流亡中国的朝鲜人,在政治上与中国人平等,在生活上给予国际友人的待遇,在工作上给予指导和信任。1942年春,在苏北工作的朝鲜人王信虎、李成镐、卢希必等人不顾炮火的危险,靠近阵地前沿向日军喊话,日军中不少朝鲜士兵倒戈逃跑,成效显著。据统计,仅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华中各地争取伪军反正人数达2.2万余人。
新四军作为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主力部队之一,是开辟和建立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坚持华中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军事力量。抗日战争胜利的实践证明,新四军是华中抗战的生力军,为坚持华中进而赢得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国共合作铁军诞生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要求同国民党“合作”,实行全民族的抗战。同月,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而新四军改编的谈判,要比八路军的改编谈判更为复杂。国民党采取“北和南剿”的方针,千方百计要消灭南方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清剿”失败后,国民党被迫承认红军游击队的存在。9月23日,中共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宣告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国共两党继续就南方红军游击队的问题进行谈判,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新四军组建成4个支队8个团、2个直属大队的编制序列,成为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8年1月,经历了3年游击战争的南方8省14个地区的1.03万红军游击队员陆续奉命集结。4月18日,新四军在岩寺对部队进行了全面的军政训练,以提高部队素质和战斗力。这次整训把新四军由一支游击队改变成为正规部队,为挺进敌后和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挺进敌后打击日军
新四军组建之初,由于国民党顽固派无诚意与中共合作,决定了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战的斗争是艰难复杂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国民党规定新四军只能在皖南、苏南、淮南等地活动,不能跨界越境,也不能成立地方政权,更不能发动群众武装,这实际上是套在新四军头上的“紧箍咒”,置新四军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鉴于这种情况,陈毅积极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到敌人后方去发展。
在新四军集结整训期间,中共中央、毛泽东对新四军的任务和行动方针作了系列指示,要求新四军主动地、积极地深入敌人后方去,在大江南北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创立抗日根据地,为新四军实施战略展开指明了正确方向。1938年,新四军初入江南就相继取得了韦岗伏击战、新丰车站战斗、夜袭句容县等振奋人心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江南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日军的信心。
在1年多的時间里,新四军第一、二支队挺进苏南,一部跨越长江、剑指苏北;第一支队鏖战皖南;新编第四、五支队挺进皖中、皖东;游击支队挺进豫皖苏边;豫鄂独立游击大队挺进武汉外围。同时出现了新编五支队三打来安城、游击支队窦楼歼敌、豫鄂独立游击大队鏖战余家店和“江抗”东进苏、常、太,激战黄土岭,夜袭浒墅关,火烧上海虹桥机场等光辉战绩。为此,国民党繁昌县县长发出感叹:“在沦陷一半的繁昌主政,主要是靠新四军的支持和帮助。”
——凤凰涅槃铁军重建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在及时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重建新四军,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将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列入新四军建制,经过短时间的调整,重建新四军部队完成编制,全军部队扩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第一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兼)、政治委员郑位三;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政治委员曾希圣;八路军教导第五旅改编为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新四军军部的重建和部队编组的调整,标志着新四军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从此,新四军在刘少奇、陈毅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担负起华中敌后抗战的重任。
——铁军功绩彪炳史册
新四军在华中地区与华北八路军遥相呼应,迫使华中日军处于腹背受敌、首尾难以兼顾的不利处境,牵制和消耗了大量的日军,从战略上配合和支援了正面战场。为此,华中新四军成为日军侵袭的重点目标。从1941年至1943年,新四军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反“摩擦”斗争,华中军民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对日伪军作战8400余次,歼敌9万余人,新四军部队进行了盐(城)阜(宁)、苏中、淮海、淮北抗日军民反敌大“扫荡”和车桥等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
铁血新四军在全面抗战中,以不到全国军队总数4%的人数,抗击侵华日军总数的20%、伪军总数的31%。据资料显示:新四军共对敌作战2.46万多次,歼灭日伪军47万余人,并且创建了横跨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南、湖南等8省的抗日根据地,光复国土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00余万。新四军组建时才1万余人,全面抗战期间付出了12.46万官兵的伤亡,其中团级及团级以上干部伤亡323人,到抗战胜利时主力部队发展到21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发展到96万余人,成为华中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
陈毅的统战艺术
新四军在华中战场上面对的不单是日军、伪军,还有坚持反共立场的国民党顽固派。新四军就是在这三股反动势力的夹击中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在新四军中,陈毅开展统战工作的佳话广为流传。他的统战艺术至今仍值得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发扬。
——团结争取爱国绅士
在苏南抗日期间,陈毅提出要团结全体中国人民抗战,使日寇、汉奸、卖国贼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才可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争取纪振纲,就是陈毅在苏南地区开展统战工作最成功的一个例子。
纪振纲,早年跟随孙中山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黎元洪的秘书、冯玉祥的军事参谋等职务,退出政坛后,在江苏茅山开办了茅麓公司,拥有一支200多人装备精良的自卫队。全面抗战时期,纪振纲成了日、伪、共三方面都积极争取的对象。陈毅十分重视争取纪振纲,三顾茅麓使纪振纲深受感动。他常常对人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陈司令也。”新四军团结争取纪振纲获得成功,迅速打开了茅山地区统一战线工作和抗战的新局面。陈毅为人豪爽、才华横溢,每到一地都乐于结识当地贤士,苏北士绅及党外知识分子都乐意与陈毅交朋友,使陈毅从事统战工作如鱼得水。黄桥决战前夕,陈毅给各方著名人士写信,说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军队进攻和封锁黄桥的真相,一时间老百姓都痛骂常败将军韩德勤是日军帮凶,苏北各界名流更是在江苏前省长韩国钧的领衔之下,3次致电蒋介石,要求对韩德勤的失当行为进行严惩。陈毅在黄桥决战前后的统战工作,受到中共中央、毛泽东等领导的高度赞扬,并将其经验及时在全军宣传推广。 ——三进泰州结同盟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根据中共中央确立的“东进北上”的战略方针,陈毅命所领导的部队中的苏皖支队、挺进纵队先后以扬中为跳板,在苏北长江北岸的吴家桥等地建立桥头堡,进军苏中、苏北。陈毅在8个月内先后3次进入泰州城,开展对苏北地区最大的地方实力派李明扬的统战工作,并制订了“联李、孤韩、击敌”的斗争策略,为“东进北上”抗日掌握主动权。
1939年8月,陈毅“一进泰州”,李明扬避而不见,派副总指挥李长江出面接待。同年秋,陈毅派部队穿越日伪重重封锁,帮助李明扬从300公里外的江南顺利运回13万发子弹。这使李明扬大为感动,声称陈毅是“可依靠的朋友”。12月初,陈毅“二进泰州”,与李明扬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口头协议:新四军东进沿海一带抗日,李明扬部让道所有防区协助新四军东进;李明揚部在经济上援助新四军,在其防区内帮助新四军发展;韩德勤如欲吞并李部,新四军给予李部援助等。
1940年春,韩德勤奉蒋介石之命加紧拉拢李明扬、李长江(简称“二李”)。正在此时,李明扬所属第九纵队盛子瑾部在淮南抗日根据地遭新四军第五支队拦截,此举引起“二李”不满。韩德勤一方面趁机挑拨“二李”,令其攻打新四军;另一方面于3月21日对皖东半塔集发起全面进攻。在此危急时刻,陈毅冒着生命危险“三进泰州”,消除李明扬的误解。陈毅三进泰州城,成功争取了李明扬在顽固派与新四军的摩擦中保持中立,为新四军东进以及黄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痛打顽固派韩德勤
1939年,国民党顽固派第一次反共高潮失败后,将摩擦中心由华北移向华中。他们一方面在华中不断制造军事摩擦,打算用武力消灭新四军;另一方面又企图通过谈判来限制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压迫八路军、新四军撤到黄河以北。在此关键时刻,陈毅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坚定性和远见卓识,毅然决然派部北上进入苏北。但有韩德勤这一“拦路虎”,新四军根本无法在苏北立足,更谈不上建立抗日根据地。用陈毅的话说,是“脚跟尚未站稳,同八路军联系尚未打通,根据地尚未开拓”。
韩德勤急欲把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这根“眼中钉”“肉中刺”拔掉,调集3万多兵力,扬言要把新四军赶到长江去喝水。当时,新四军在黄桥地区只有7000多人,实力悬殊。陈毅率领新四军积极做好迎击韩德勤部进攻的准备,并灵活运用斗争策略,争取了驻泰州地区的李明扬部和陈泰运部等保持中立。新四军在黄桥人民的大力支援和配合下,先后对韩德勤部进行了5次作战,共歼灭其主力12个团,陈毅亲自率领部队乘胜追击,进占海安、东台等地并重占姜堰……这一战役的胜利,预示着新四军在苏北地区站稳了脚跟。从此,新四军夺得了华中战争的领导权。
——建立国际统一战线
新四军从组建到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同地方开明士绅、地方实力派和各个社会阶层,以及国民党军队中的部分力量和美国盟军,甚至同日军、伪军中的进步力量,都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陈毅创造性地运用党中央对待日伪战俘的政策,指出敌军内变是对付敌人最好的办法,因而提出开展日伪军工作要讲究领导艺术。新四军制定《敌军政治工作纲要》时,就明确要求“正确执行优待日军俘虏的政策,可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并从事实中粉碎敌人的欺骗宣传”。1940年2月,香河正男、田烟作造、后藤勇、滨中政志、冈本进5个日本兵,在云岭新四军军部宣誓参加新四军。被释放的日伪俘虏以其亲身经历,在日伪军中进行策动,起到了很好的攻心瓦解作用。在新四军的大力宣传之下,日军中厌战、怠战、反战的情绪日益高涨。
陈毅还把做好国际友人、在华人士的工作,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四军中树立起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旗帜。他积极组织在华外国人士建立“反战联盟”,如“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日本人民解放联盟”,特别是组织流亡中国的朝鲜人成立“朝鲜青年联合会苏北分会”。他提出,对于流亡中国的朝鲜人,在政治上与中国人平等,在生活上给予国际友人的待遇,在工作上给予指导和信任。1942年春,在苏北工作的朝鲜人王信虎、李成镐、卢希必等人不顾炮火的危险,靠近阵地前沿向日军喊话,日军中不少朝鲜士兵倒戈逃跑,成效显著。据统计,仅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华中各地争取伪军反正人数达2.2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