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论述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制约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及提升地方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地方高校 核心竞争力 构建
[作者简介]韦巧燕(1965-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工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9-0041-02
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地方高校基于自身条件和定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有效获取资源,优化内部运行,强化办学特色,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地方高校存在的问题,指导地方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获取资源,优化运行,构建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首先提出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核心竞争力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组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虽然企业与学校具有很大的不同,但作为特殊性的社会组织,我们仍可以将这种企业理论运用到大学中。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以其核心资源为中心,通过对战略决策、教学、科研、人力资源开发等的组织管理,使某一资源的效用凸显,从而使学校在长时期内获得较大竞争优势的能力,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普遍特征:
1.核心优势形成的长期性。核心优势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教学、科研、文化、社会认同等各个方面。一般来讲,一所大学的核心优势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历史沉淀才能获得,但也存在经过大力投入、关键人才引进在短时期内形成自己核心优势的特例。
2.核心技能的独特性。核心技能是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包括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培训等技能。没有一所学校在各种技能上都很出色,但成功的学校往往是因为在关键技能上具有显著优势。
3.核心价值的用户性。学校作为类企业组织,其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追求也体现在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上,并最终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4.核心资源的隐形性。有形资源的多少可以通过短期投入获得更强的优势,而隐形资源的优势是竞争对手无法在短期内超越的,即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隐形资源是最重要的。隐形资源又包括大学理念、社会声誉、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等。各种隐形资源的积聚形成了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资源的隐形化特征是学校长期积淀的结果,难以复制和模仿,因而成为形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地方高校的办学特征
地方高校要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认识自身的特点。与部属等全国性高校相比,地方性高校具有如下特征:
1.办学经费的地方性。从行政上看,地方性大学一般都是地方政府的附属机构,其办学资金大部分都来源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因此,当地政府也要求学校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2.学校生源的地域性。由于地方性大学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当地财政拨款,政府一般也会要求学校对当地学生的招生比例保证在一定的规模,因而地方性大学中绝大部分都是本地学生,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是外地生源。此外,地方性大学在高校招生中的录取权力一般被限制在第三、四批,生源质量较差,特别是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生源质量就更差。
3.产品的应用性。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生源质量较差等原因,地方性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为主要任务。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地方性大学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但这种地域性特征恰恰也是地方性普通高校的比较优势所在。地方性高校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只能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研究社会人才需求趋势,培养满足地方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要加强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才能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制约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办学资源的稀缺性。办学资源是高校在运行过程中所拥有或支配的能够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组合,包括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品牌资源、物力和信息资源等。就其普遍性而言,办学资源的稀缺已成为制约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瓶颈。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办学资源不仅成为地方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而且成为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与载体。由于资源的可选择性和稀缺性特点,相对于其他部属重点高校而言,多数地方高校处于资源竞争的劣势地位,能否获取办学所需的有效资源就成为地方高校生存、发展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约束和制约条件。
2.发展空间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允许空间小。部属重点院校具有更广泛的办学自主权,而地方高校则受到诸多限制,办学自主权较小。二是生源范围小,质量差。部属重点高校生源广泛,可供选择的几率较大,生源质量也较高;地方高校生源绝大部分来自本地区,即使有一些地方院校能够跨省招生,但因学校知名度小等原因也难有较好的生源。同时,生源质量的降低也加大了地方高校的培养难度。三是毕业生就业难。由于地方高校本身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决定了其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面向地方,而地方高校一般地处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故毕业生的选择面窄,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
3.地理位置的偏远性。地方高校一般地处中小城市,大多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经济环境、人文环境较差,难以受到中心城市的强势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所形成的光环。不利的地理条件既提高了办学成本,也使学校在获取优质师资与生源、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制约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4.学术研究的低效性。学术研究是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大学的学术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纯理论的研究;二是应用研究。纯理论的研究集中于前沿的基础性学科,主要是为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应用研究则是面向应用领域和社会实际生活,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研究。地方高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学术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及推广运用的范围和价值均显得难如人意:在纯理论研究方面,多是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较少;在应用研究方面,能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的成果寥寥无几。
四、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国内各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目前状况的差异,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也各不相同。地方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应重点从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几个要素着手整合内部资源,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1.构建富有特色的文化体系,打造高校品牌。(1)从内部出发,找准自己的定位。各个大学将以不同层次、类型、形式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不同层次的市场,办学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有不同。大学办学定位关系到大学方向的选择、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因此,各大學结合自身优势给自己定位,这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尤为重要。合理的定位既可以推动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将学科体系的建设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也对高校最终形成品牌及核心竞争力有着较大的影响。(2)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以其独特的大学精神打造高校品牌。校园文化具有独特性,它不能迁移到其他大学环境中。因为校园文化所体现的大学成员群体行为风格、价值取向、潜意识的制度规范,只存在于大学组织成员的无意识行为中,随着行为的结束而消隐。隐形资源无法考察模仿和在短时间内形成,只有在群体行为长期的熏陶下获得,这使得大学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超越对手的整体竞争能力。长期积淀而成的校园文化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每个教职工,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成为校园师生的精神动力源泉,为建设学校品牌打下基础。
2.发挥学科优势,形成整体核心竞争力。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办齐所有学科,也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领域都保持一流水平,与其把有限的资源平均分配给所有学科搞均衡发展,不如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在学科建设中采取重点突破的战略,凝聚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并在国内外占据领先地位,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全面发展。地方高校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合理规划,明确本校特色优势,发挥自己的学科特色,从而发挥整体的核心竞争力。(1)集中优势,发展传统学科。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其打造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应以现有的优势为依托,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学科优势,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之路。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和政策方面,学校应向优势学科倾斜,利用优势学科的特长,有效地凝聚多学科的力量,在一些重大的科学问题上形成高水平的突破,逐步形成研究特色,形成自己的核心专长。(2)结合地方优势,发展特色学科。地方高校一般为地市所属院校,拥有地方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掘利用地方特有的办学资源,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紧密联系地方实际,瞄准市场需求,特别是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从事课程开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同时也成为地方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3)注重核心人才的培养,发挥核心知识竞争力。知识与能力体现在人的身上,更多地是由相互协调配合的学科梯队所拥有和把握的。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建设应围绕核心人才或学术梯队所具有的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来做战略构想,以发挥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知识竞争力为目标,这样既可以明确长期稳定的战略重点,又可以制定较为灵活的实施策略。在構建学科体系的同时,注重选定和培养、引进和聘用优秀学术带头人、学科方向负责人,建设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梯队。
3.实行校长职业化,创新管理体制。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由不同的资源和能力配置而成的,很少有某一种资源或能力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组织管理进行合理配置。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有利于办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挖掘其内部潜力,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学校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提升校长的职业能力和教育理念是最根本的制胜之道。校长职业化,最根本的是要求校长确立专业领导、专业管理的思想,把学校管理作为校长的本职专业,其实质和核心就是校长的专业化、校长的素质和能力的专业化。但是,校长职业应当精英化、品牌化,而不是大众化。校长实行职业化的同时要实行管理体制的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创造制度和文化环境。校长应引领组织,明晰学术使命,整合组织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学校教育理念的定位,优化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创新学术理念,激发学术细胞,完善动力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整体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罗锋.地方性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培育路径[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
[2]唐华生,叶怀凡.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6).
[3]侯俊华,汤作华.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关键词]地方高校 核心竞争力 构建
[作者简介]韦巧燕(1965-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工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西 柳州 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9-0041-02
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地方高校基于自身条件和定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有效获取资源,优化内部运行,强化办学特色,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地方高校存在的问题,指导地方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获取资源,优化运行,构建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首先提出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核心竞争力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组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虽然企业与学校具有很大的不同,但作为特殊性的社会组织,我们仍可以将这种企业理论运用到大学中。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以其核心资源为中心,通过对战略决策、教学、科研、人力资源开发等的组织管理,使某一资源的效用凸显,从而使学校在长时期内获得较大竞争优势的能力,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普遍特征:
1.核心优势形成的长期性。核心优势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教学、科研、文化、社会认同等各个方面。一般来讲,一所大学的核心优势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历史沉淀才能获得,但也存在经过大力投入、关键人才引进在短时期内形成自己核心优势的特例。
2.核心技能的独特性。核心技能是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包括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培训等技能。没有一所学校在各种技能上都很出色,但成功的学校往往是因为在关键技能上具有显著优势。
3.核心价值的用户性。学校作为类企业组织,其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追求也体现在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上,并最终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4.核心资源的隐形性。有形资源的多少可以通过短期投入获得更强的优势,而隐形资源的优势是竞争对手无法在短期内超越的,即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隐形资源是最重要的。隐形资源又包括大学理念、社会声誉、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等。各种隐形资源的积聚形成了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资源的隐形化特征是学校长期积淀的结果,难以复制和模仿,因而成为形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地方高校的办学特征
地方高校要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认识自身的特点。与部属等全国性高校相比,地方性高校具有如下特征:
1.办学经费的地方性。从行政上看,地方性大学一般都是地方政府的附属机构,其办学资金大部分都来源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因此,当地政府也要求学校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2.学校生源的地域性。由于地方性大学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当地财政拨款,政府一般也会要求学校对当地学生的招生比例保证在一定的规模,因而地方性大学中绝大部分都是本地学生,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是外地生源。此外,地方性大学在高校招生中的录取权力一般被限制在第三、四批,生源质量较差,特别是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生源质量就更差。
3.产品的应用性。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生源质量较差等原因,地方性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为主要任务。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地方性大学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但这种地域性特征恰恰也是地方性普通高校的比较优势所在。地方性高校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只能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研究社会人才需求趋势,培养满足地方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要加强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才能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制约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办学资源的稀缺性。办学资源是高校在运行过程中所拥有或支配的能够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组合,包括财力资源、人力资源、品牌资源、物力和信息资源等。就其普遍性而言,办学资源的稀缺已成为制约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瓶颈。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办学资源不仅成为地方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而且成为培育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与载体。由于资源的可选择性和稀缺性特点,相对于其他部属重点高校而言,多数地方高校处于资源竞争的劣势地位,能否获取办学所需的有效资源就成为地方高校生存、发展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约束和制约条件。
2.发展空间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允许空间小。部属重点院校具有更广泛的办学自主权,而地方高校则受到诸多限制,办学自主权较小。二是生源范围小,质量差。部属重点高校生源广泛,可供选择的几率较大,生源质量也较高;地方高校生源绝大部分来自本地区,即使有一些地方院校能够跨省招生,但因学校知名度小等原因也难有较好的生源。同时,生源质量的降低也加大了地方高校的培养难度。三是毕业生就业难。由于地方高校本身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决定了其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面向地方,而地方高校一般地处中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故毕业生的选择面窄,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
3.地理位置的偏远性。地方高校一般地处中小城市,大多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经济环境、人文环境较差,难以受到中心城市的强势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所形成的光环。不利的地理条件既提高了办学成本,也使学校在获取优质师资与生源、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障碍,制约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4.学术研究的低效性。学术研究是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大学的学术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纯理论的研究;二是应用研究。纯理论的研究集中于前沿的基础性学科,主要是为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应用研究则是面向应用领域和社会实际生活,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研究。地方高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学术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及推广运用的范围和价值均显得难如人意:在纯理论研究方面,多是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较少;在应用研究方面,能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的成果寥寥无几。
四、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国内各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目前状况的差异,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也各不相同。地方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应重点从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几个要素着手整合内部资源,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1.构建富有特色的文化体系,打造高校品牌。(1)从内部出发,找准自己的定位。各个大学将以不同层次、类型、形式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不同层次的市场,办学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各有不同。大学办学定位关系到大学方向的选择、角色定位和办学特色,因此,各大學结合自身优势给自己定位,这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尤为重要。合理的定位既可以推动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将学科体系的建设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也对高校最终形成品牌及核心竞争力有着较大的影响。(2)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以其独特的大学精神打造高校品牌。校园文化具有独特性,它不能迁移到其他大学环境中。因为校园文化所体现的大学成员群体行为风格、价值取向、潜意识的制度规范,只存在于大学组织成员的无意识行为中,随着行为的结束而消隐。隐形资源无法考察模仿和在短时间内形成,只有在群体行为长期的熏陶下获得,这使得大学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超越对手的整体竞争能力。长期积淀而成的校园文化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每个教职工,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成为校园师生的精神动力源泉,为建设学校品牌打下基础。
2.发挥学科优势,形成整体核心竞争力。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办齐所有学科,也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领域都保持一流水平,与其把有限的资源平均分配给所有学科搞均衡发展,不如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在学科建设中采取重点突破的战略,凝聚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并在国内外占据领先地位,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全面发展。地方高校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合理规划,明确本校特色优势,发挥自己的学科特色,从而发挥整体的核心竞争力。(1)集中优势,发展传统学科。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其打造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应以现有的优势为依托,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学科优势,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之路。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和政策方面,学校应向优势学科倾斜,利用优势学科的特长,有效地凝聚多学科的力量,在一些重大的科学问题上形成高水平的突破,逐步形成研究特色,形成自己的核心专长。(2)结合地方优势,发展特色学科。地方高校一般为地市所属院校,拥有地方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掘利用地方特有的办学资源,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紧密联系地方实际,瞄准市场需求,特别是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从事课程开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同时也成为地方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3)注重核心人才的培养,发挥核心知识竞争力。知识与能力体现在人的身上,更多地是由相互协调配合的学科梯队所拥有和把握的。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建设应围绕核心人才或学术梯队所具有的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来做战略构想,以发挥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知识竞争力为目标,这样既可以明确长期稳定的战略重点,又可以制定较为灵活的实施策略。在構建学科体系的同时,注重选定和培养、引进和聘用优秀学术带头人、学科方向负责人,建设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科梯队。
3.实行校长职业化,创新管理体制。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由不同的资源和能力配置而成的,很少有某一种资源或能力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组织管理进行合理配置。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有利于办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挖掘其内部潜力,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学校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提升校长的职业能力和教育理念是最根本的制胜之道。校长职业化,最根本的是要求校长确立专业领导、专业管理的思想,把学校管理作为校长的本职专业,其实质和核心就是校长的专业化、校长的素质和能力的专业化。但是,校长职业应当精英化、品牌化,而不是大众化。校长实行职业化的同时要实行管理体制的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创造制度和文化环境。校长应引领组织,明晰学术使命,整合组织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学校教育理念的定位,优化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创新学术理念,激发学术细胞,完善动力机制,从而更好地发挥整体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罗锋.地方性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培育路径[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
[2]唐华生,叶怀凡.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6).
[3]侯俊华,汤作华.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