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情感体验、中国历史与国际背景、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并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 实效性四个“结合”
[作者简介]陈永亮(1981- ),男,山东济南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政法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黑龙江 牡丹江15701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9-0150-02
一、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理论学习与情感体验相结合
诚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全面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是必要的,然而单纯的理论学习方式单一,效果有限,必须融入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采用情感体验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关注、领悟、体验、咀嚼,通过想象、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撞击,完全接纳该知识点并使之交融到自己的生命情感世界之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融入情感教学是必要的,一个对本民族痛苦与奋斗的历史毫无情感的学生,是很难读懂中国近现代史的,更无从深刻领会“三个选择”。
融入情感教学,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带动学生,给学生一种亲近感、期望感和理解感。优秀的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不把学生看做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他们相信学生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他们在课堂上不是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其次,创设历史情境,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资源,选好情感交往的突破口,并善于运用图片、视频、电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笔者在讲抗日战争的时候,让学生观看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和纪录片,学生和我一样,都为那些有着惨烈记忆的历史资料所震撼,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民族痛苦屈辱的历程。让他们了解那段历史,“勿忘国耻,发愤图强”,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国家、民族的意义,更加珍惜今天和平稳定的大好局面。电影《太行山上》深刻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歌颂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历史功绩,全面印证了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党克服一切困难,带领人民赢得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根本立足点。通过观看电影,让学生在影视欣赏中得到爱国主义教育。最后,要善于正确及时梳理和引导学生业已形成的情感因素,这是情感体验法的核心和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回归于历史的背景之下,将情感因素转变为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认识,从而内化成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的信息得到了交流,情感实现了交往,增添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加了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二、教学视角上,把握中国历史与分析国际格局相结合
中国的历史发展不是处在真空中的,而是整个世界历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历史发展的每一次大变动都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不能离开世界发展的大背景,即不能孤立地讲中国史,而是要把中国历史放在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关联中来审视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讲授,要联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以世界的视野、发展的眼光去解读,而非单纯为历史而讲历史。通过比较分析来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笔者在讲授鸦片战争的时候,首先简要地介绍了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局势,指出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必然产物。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18世纪,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随即拥有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而国力日渐衰弱的中国自然就成为西方国家的入侵目标。这样,在中国衰落与西方崛起的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深刻教训。
最近流行一种观点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扫清了障碍,带来了文明,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殖民侵略不是有罪,而是“有理”“有功”,学生中也存在这样的观点。对于近代西方入侵的性质,存在着不同程度认识上的含糊不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在分析这个问题时,首先必须了解近代西方殖民侵略和资本全球扩张的相关历史背景,进而全面分析把握帝国主义殖民侵略与传播资本主义文明的关系问题。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国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定的障碍,但其本质上不是要让中国发展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要把中国变为它们的世
界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和殖民地。
三、教学内容上,讲授历史与分析当前中国现实相结合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做到有的放矢。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首先明确和始终注意贯彻的一个基本思想。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认识现实生活,在古今关联中继承优秀传统,汲取经验教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根本宗旨和重要任务。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日趋多元,电视、网络充斥着大量信息,而且内容庞杂,良莠不齐,容易诱使大学生产生认识误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社会上的有关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和感到困惑的问题,说明相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注重在深度把握历史的同时,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及时答疑解惑。比如,最近被热炒的“圆明园兽首海外拍卖事件”即是很好的例证。1860年英法联军自圆明园掠走、流失海外辗转多年的鼠首和兔首铜像在法国拍卖,消息传出,国内外各大媒体、官方和公众对此各持己见,各种新闻和评论沸沸扬扬,对此很多大学生也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笔者认为可以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析中去认识和把握这一事件,使他们懂得应该如何正确发扬爱国主义和弘扬民族精神。
我们伟大的祖国今年迎来了她60岁生日。60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这也为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素材和契机。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结合当前中国现实以及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在与旧中国历史的比较分析
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教学手段上,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当前,我国各高校基本实行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形象直观、声画皆备,颇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中黑板和教材打遍天下的局面,可以有效地处理传统教学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便于学生生动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加深记忆,提高学习兴趣,极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在讲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播放电影《甲午风云》,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凌辱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英勇献身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他们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和舍身为国的英雄气魄,无不使学生深受激励和感动。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学习历史知识、弘扬爱国主义与影视艺术欣赏很好地融为一体,寓教于乐,寓教于情,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单纯的板书讲授所不可能达到的。
采用多媒体教学,其效果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但是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有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比如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件的信息量大,容易形成课堂无重点的现象等。因此,多媒体教学必须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势互补。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不能被任何教学手段所替代的。多媒体给学生传达的仅仅是信息,它不可能代替教师人性化的讲解和教学中的地位。教师的行为表现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体态、手势和语言不断与学生沟通,通过设问、质疑、提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讲课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使用多媒体需要因教学内容而异,要为教学服务。所以,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资料,宜精不宜多,防止学生兴趣迁移。在教学中,还应对所放资料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课堂的主体作用。
所以,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因材选媒”。总之,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既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卞玲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三个关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解建红.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初探[J].文教资料,2008(9).
[4]娜芹.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中的几个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
[5]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
[6]刘玉珍,李秀玲,汪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14).
[7]毛圣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创新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7(8).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 实效性四个“结合”
[作者简介]陈永亮(1981- ),男,山东济南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政法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黑龙江 牡丹江15701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9-0150-02
一、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理论学习与情感体验相结合
诚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全面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是必要的,然而单纯的理论学习方式单一,效果有限,必须融入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采用情感体验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关注、领悟、体验、咀嚼,通过想象、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撞击,完全接纳该知识点并使之交融到自己的生命情感世界之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融入情感教学是必要的,一个对本民族痛苦与奋斗的历史毫无情感的学生,是很难读懂中国近现代史的,更无从深刻领会“三个选择”。
融入情感教学,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带动学生,给学生一种亲近感、期望感和理解感。优秀的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不把学生看做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他们相信学生并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他们在课堂上不是一味灌输,包办代替,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之中享受成功。其次,创设历史情境,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资源,选好情感交往的突破口,并善于运用图片、视频、电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笔者在讲抗日战争的时候,让学生观看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和纪录片,学生和我一样,都为那些有着惨烈记忆的历史资料所震撼,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民族痛苦屈辱的历程。让他们了解那段历史,“勿忘国耻,发愤图强”,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国家、民族的意义,更加珍惜今天和平稳定的大好局面。电影《太行山上》深刻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歌颂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历史功绩,全面印证了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党克服一切困难,带领人民赢得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根本立足点。通过观看电影,让学生在影视欣赏中得到爱国主义教育。最后,要善于正确及时梳理和引导学生业已形成的情感因素,这是情感体验法的核心和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回归于历史的背景之下,将情感因素转变为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认识,从而内化成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的信息得到了交流,情感实现了交往,增添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加了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二、教学视角上,把握中国历史与分析国际格局相结合
中国的历史发展不是处在真空中的,而是整个世界历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历史发展的每一次大变动都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不能离开世界发展的大背景,即不能孤立地讲中国史,而是要把中国历史放在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关联中来审视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讲授,要联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以世界的视野、发展的眼光去解读,而非单纯为历史而讲历史。通过比较分析来解决学生的困惑,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笔者在讲授鸦片战争的时候,首先简要地介绍了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局势,指出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必然产物。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18世纪,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随即拥有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而国力日渐衰弱的中国自然就成为西方国家的入侵目标。这样,在中国衰落与西方崛起的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深刻教训。
最近流行一种观点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扫清了障碍,带来了文明,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殖民侵略不是有罪,而是“有理”“有功”,学生中也存在这样的观点。对于近代西方入侵的性质,存在着不同程度认识上的含糊不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在分析这个问题时,首先必须了解近代西方殖民侵略和资本全球扩张的相关历史背景,进而全面分析把握帝国主义殖民侵略与传播资本主义文明的关系问题。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国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定的障碍,但其本质上不是要让中国发展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要把中国变为它们的世
界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和殖民地。
三、教学内容上,讲授历史与分析当前中国现实相结合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做到有的放矢。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首先明确和始终注意贯彻的一个基本思想。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认识现实生活,在古今关联中继承优秀传统,汲取经验教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根本宗旨和重要任务。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日趋多元,电视、网络充斥着大量信息,而且内容庞杂,良莠不齐,容易诱使大学生产生认识误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社会上的有关思潮,联系大学生经常关注和感到困惑的问题,说明相关的历史情况,着重从正面讲清道理,起到释疑、解惑、明理的作用。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注重在深度把握历史的同时,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关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及时答疑解惑。比如,最近被热炒的“圆明园兽首海外拍卖事件”即是很好的例证。1860年英法联军自圆明园掠走、流失海外辗转多年的鼠首和兔首铜像在法国拍卖,消息传出,国内外各大媒体、官方和公众对此各持己见,各种新闻和评论沸沸扬扬,对此很多大学生也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笔者认为可以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析中去认识和把握这一事件,使他们懂得应该如何正确发扬爱国主义和弘扬民族精神。
我们伟大的祖国今年迎来了她60岁生日。60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这也为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素材和契机。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结合当前中国现实以及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在与旧中国历史的比较分析
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教学手段上,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当前,我国各高校基本实行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形象直观、声画皆备,颇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中黑板和教材打遍天下的局面,可以有效地处理传统教学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便于学生生动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加深记忆,提高学习兴趣,极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在讲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播放电影《甲午风云》,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凌辱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英勇献身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他们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和舍身为国的英雄气魄,无不使学生深受激励和感动。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学习历史知识、弘扬爱国主义与影视艺术欣赏很好地融为一体,寓教于乐,寓教于情,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单纯的板书讲授所不可能达到的。
采用多媒体教学,其效果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但是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有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比如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件的信息量大,容易形成课堂无重点的现象等。因此,多媒体教学必须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势互补。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不能被任何教学手段所替代的。多媒体给学生传达的仅仅是信息,它不可能代替教师人性化的讲解和教学中的地位。教师的行为表现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体态、手势和语言不断与学生沟通,通过设问、质疑、提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讲课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使用多媒体需要因教学内容而异,要为教学服务。所以,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资料,宜精不宜多,防止学生兴趣迁移。在教学中,还应对所放资料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课堂的主体作用。
所以,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因材选媒”。总之,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既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卞玲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三个关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解建红.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初探[J].文教资料,2008(9).
[4]娜芹.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中的几个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
[5]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
[6]刘玉珍,李秀玲,汪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14).
[7]毛圣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创新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