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爱因斯坦的这段话恰恰是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注解,我个人对这个论述非常认同。让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去探讨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方法吧:
一、带上道,领进门——引导学生对本学科正确认识
新课标认为以往的思品课教学中过于强调“政治性”忽视“人文性”,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现实看来,不少学校与家庭的认识也常常把“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副科”,种种原因交织起来就把学生引上了不重视不喜欢这门课的方向上了。
由此来讲,不管是带七年级初始班还是带九年级毕业班,只要是第一次与学生接触,都要投入一周的课时用于引导学生提高对本学科的认识,甚至是改变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一些偏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改变的方法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许多方法的组合,但无论怎样,我们一定要注意,在老师准确有效地传达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不能空洞无物,更不能枯燥说教。只有运用生动且贴近生活的论据才能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对课程产生兴趣,可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例如采用歌曲、故事、小品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才能真正认识到这门朴素却不失生动的知识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学生自己身上的典型事例来论证学好“思想品德”对一个人成才和往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兴趣会逐渐提高……我们的工作也可能已经顺利的展开了。接下去,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打基础,继续扩大“胜利果实”,向学生介绍学科的特点、学习课程的基本方法以及对学生提出合理的课内课外要求。以上这些,不过是将孩子们领进了门,接下去的修行不仅要看孩子们的,还有老师。
二、共同修行——提高教法,改善学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
首先,老师必须要加强自身对学科的深入研究,仔细推敲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活动轨迹,在自己认真备课、精心备课的同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有针对地选择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能自主设计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做到:1、认真研究单元课题、框题,对于教材的主要线索和核心内容一定深入领会;2、认真研究书本辅助材料,并结合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筛选;3、准确把握课标,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及教材结构,准确制订“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使课堂教学高效率,有针对性,让学生能得到“干货”。4、精心研究课堂问题的设计,兼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时间允许的前提下,新课问题尽量设计的浅显易通且有针对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难度大的问题要分解成易于学生认知的若干小问题的组合。然学生在抽丝剥茧的解题过程中感受既轻松又有所收获,这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就会大幅提升,而教师也能感到顺畅无比,一气呵成!值得指出的是,上述这些要求不是一个时间点的行为,而是应当长期贯穿在教学活动中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兴趣提升,才能让学生积极性得到保护,才能让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其次,构建良好的课堂生态,把课堂真正留给学生也是培育持久积极性的一剂良方。新课标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以及学生之间互助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这就又回到了本文开篇中爱因斯坦所讲到的那番话。同时,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自然或社会学科的特点又不尽相同,它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能够运用全面主流的思想观点对某种行为或社会现象进行评判。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理论观点往往已经蕴藏在现实生活中了。怎样带领学生们发现这些寓于生活中的朴素真理,怎样让学生学会发现真理的方法,一方面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一方面也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会持续被调动起来。
三、送一程——理论指导实际,知行和谐统一
“思想品德”单从字面上看就是一门教育人爱生活、爱他人、爱社会、爱自己的学问。要注重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构建的打造生活化得思品课堂买到的用生活来教育。2011年版的思品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作出了思品课程一“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表述”。它鲜明地体现出思品课程的德育性,既是思品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检验思品课教学高效与否的首要标准。思品课程涉及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方面的知识,但要充分认清上述知识的学习必须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教学时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为了增强教学建议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2011年版思品课标对2003年版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作了重要调整和有益补充并增加了一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建议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只有遵循和落实上述建议,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首先,教师要依据而不拘泥于教材,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在了解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我叫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的前提下,重新整合教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其次,教师依据学情和吸纳互动中产生的新知识适当扩展、补充、完善教材及建构教材,以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再次,创设学科合理的教学结构。最后,创设思路清晰、简明顺畅的教学过程。
因此,我想教师还应当把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只有让学生在无论什么时候都去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看世界,去融入世界。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反观之,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思想品德成熟高尚的人的话,我们的课堂积极性又怎么会不高涨呢?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老师个人的事,是师生之间互动互融的系统工程。老师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根本宗旨。脚踏实地地工作,只要这样,调动好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就不是一件难事!
一、带上道,领进门——引导学生对本学科正确认识
新课标认为以往的思品课教学中过于强调“政治性”忽视“人文性”,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现实看来,不少学校与家庭的认识也常常把“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副科”,种种原因交织起来就把学生引上了不重视不喜欢这门课的方向上了。
由此来讲,不管是带七年级初始班还是带九年级毕业班,只要是第一次与学生接触,都要投入一周的课时用于引导学生提高对本学科的认识,甚至是改变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一些偏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改变的方法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许多方法的组合,但无论怎样,我们一定要注意,在老师准确有效地传达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不能空洞无物,更不能枯燥说教。只有运用生动且贴近生活的论据才能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对课程产生兴趣,可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例如采用歌曲、故事、小品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才能真正认识到这门朴素却不失生动的知识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学生自己身上的典型事例来论证学好“思想品德”对一个人成才和往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兴趣会逐渐提高……我们的工作也可能已经顺利的展开了。接下去,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打基础,继续扩大“胜利果实”,向学生介绍学科的特点、学习课程的基本方法以及对学生提出合理的课内课外要求。以上这些,不过是将孩子们领进了门,接下去的修行不仅要看孩子们的,还有老师。
二、共同修行——提高教法,改善学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
首先,老师必须要加强自身对学科的深入研究,仔细推敲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活动轨迹,在自己认真备课、精心备课的同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有针对地选择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能自主设计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做到:1、认真研究单元课题、框题,对于教材的主要线索和核心内容一定深入领会;2、认真研究书本辅助材料,并结合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筛选;3、准确把握课标,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及教材结构,准确制订“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使课堂教学高效率,有针对性,让学生能得到“干货”。4、精心研究课堂问题的设计,兼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时间允许的前提下,新课问题尽量设计的浅显易通且有针对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难度大的问题要分解成易于学生认知的若干小问题的组合。然学生在抽丝剥茧的解题过程中感受既轻松又有所收获,这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就会大幅提升,而教师也能感到顺畅无比,一气呵成!值得指出的是,上述这些要求不是一个时间点的行为,而是应当长期贯穿在教学活动中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兴趣提升,才能让学生积极性得到保护,才能让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其次,构建良好的课堂生态,把课堂真正留给学生也是培育持久积极性的一剂良方。新课标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以及学生之间互助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这就又回到了本文开篇中爱因斯坦所讲到的那番话。同时,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自然或社会学科的特点又不尽相同,它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能够运用全面主流的思想观点对某种行为或社会现象进行评判。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理论观点往往已经蕴藏在现实生活中了。怎样带领学生们发现这些寓于生活中的朴素真理,怎样让学生学会发现真理的方法,一方面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一方面也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会持续被调动起来。
三、送一程——理论指导实际,知行和谐统一
“思想品德”单从字面上看就是一门教育人爱生活、爱他人、爱社会、爱自己的学问。要注重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构建的打造生活化得思品课堂买到的用生活来教育。2011年版的思品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作出了思品课程一“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表述”。它鲜明地体现出思品课程的德育性,既是思品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检验思品课教学高效与否的首要标准。思品课程涉及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方面的知识,但要充分认清上述知识的学习必须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
教学时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为了增强教学建议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2011年版思品课标对2003年版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作了重要调整和有益补充并增加了一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建议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只有遵循和落实上述建议,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首先,教师要依据而不拘泥于教材,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在了解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我叫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的前提下,重新整合教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其次,教师依据学情和吸纳互动中产生的新知识适当扩展、补充、完善教材及建构教材,以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再次,创设学科合理的教学结构。最后,创设思路清晰、简明顺畅的教学过程。
因此,我想教师还应当把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只有让学生在无论什么时候都去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看世界,去融入世界。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反观之,假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思想品德成熟高尚的人的话,我们的课堂积极性又怎么会不高涨呢?
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老师个人的事,是师生之间互动互融的系统工程。老师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根本宗旨。脚踏实地地工作,只要这样,调动好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就不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