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解疑而展开学习,重视发展学习的原动力,的确是组织学生学习的一个好办法。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要求学生在两个由二至六名学生组成的异质性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
关键词:合作学习 讨论 交流 评价 小组学习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解疑而展开学习,重视发展学习的原动力,的确是组织学生学习的严格好办法。然而,这个“疑”是怎样产生的呢?不外乎老师提出的,教材提供的和学生自主产生的这三种情况。若比较以下这三种情况的异同,我们不难发现,前两者是强加于学生的,是“舶来品”而后者是学生内在形成的,是“土地产”。通过哪一种途径产生的疑问更能激发学生释疑的原动力呢?答案无疑是后者。正式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重视问题的提出,从学习目标的产生上,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应组织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其中课内组织合作学习,开展小组讨论,则是一种好形式。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要求学生再两个由二至六名学生组成的异质性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我把学习基础较好的、一般的和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搭配成由4名学生组成的若干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个问题发表看法。并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完成某一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人人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并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展合作学习形成智慧互补,提供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从而大面积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具体做法如下:
一、探究型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新授课上,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师应有目的的设计点小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在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探索,在参与中获取新知识。
如:在教学四年级第二册“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量一量,书上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2、数一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长方形的面积到底应该怎样求?
学生从原有的认识(长方形的长、宽及面积)中一下子转到长方形面积计算这个新问题上,兴趣较浓,尤其是通过这短短的三五分钟的讨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很快就探索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正确结论,并完成了一节课中相当重要的学习任务。
二、尝试型的讨论,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在新的知识、技能形成时,小组讨论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想一想,说一说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及时暴露学生知识、技能的缺点,有利于借助集体的智慧辩明是非,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技能的掌握更及时。
如: 教学四年级第二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师先分析、讲解例题,得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然后在算一算例题组织讨论,要求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怎样设未知数X?等量关系是什么?方程怎么列?然后再到小组里说一说题目:小华看一本书共120页,已经看了66页,剩下的页数要在3天内看完,平均每天应看多少页?
学生们讨论后踊跃发言:
1、以一本书共12页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6+3X=120
2、以剩下的要在3天内看完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3X=120—66
3、以已经看了66页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6=120—3X
4、以平均每天应看页数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X=(120—66)/3
教师在听取意见后发现问题(4),就让大家对这种解法发表意见,学生们议论纷纷,指出这个式子虽然是方程,实质仍是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而前面的(1)、(2)、(3)都把X当作已知数按照题意中的等量关系来列式,这才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正确思路。通过这次讨论,学生逐步学会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又学习了一个新本领。
三、归纳型的讨论,能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参与教学
在复习巩固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加以整理、归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利于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情感发展。
如:再四年级第一册“用两位数除”这章内容的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高两位试商法后,教师提出问题:“165/28有几种试商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果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当一个学生介绍某种试商方法时,其他学生都津津乐道,“高位试商较稳,但速度太慢”“末位四舍五入试商”是个好方法。通过讨论,把“用二、三位数除”的试商技能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一方面掌握了试商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发展了思维,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再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巡视,即时捕捉有用信息,向其他小组传输,以发挥组与组之间“对话中转站“的作用,以激起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得劲头。小组讨论后,要组织小组代表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一般多采用以下两种评价:
1、讨论态度的评价
教师应有心观察各组讨论的情况,并及时进行评价,表扬讨论态度认真的小组,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以此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个别力量比较弱或态度不够认真的小组,教师则有意识的再以后讨论时深入组内进行指导,帮助这些小组逐步提高讨论质量,力争达到全班各小组共同提高参与水平的目的。
2、讨论效果的评价
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讨论,对他们在讨论中得到的大大小小的成果,教师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充分的肯定。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些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算式间的“相等答案”这个秘密。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索,再小组讨论中又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结果有几个小组能将“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 相同的数,商不变”这个“秘密”提示出来。虽然学生对这个“秘密”的叙述不够规范,但教师对学生的这一参与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把这个“秘密”讲述的规范、科学,学生既在参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提高了参与的水平。
通过数学教学实践证明,再教师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的小组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小组中的互相学习,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关键词:合作学习 讨论 交流 评价 小组学习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解疑而展开学习,重视发展学习的原动力,的确是组织学生学习的严格好办法。然而,这个“疑”是怎样产生的呢?不外乎老师提出的,教材提供的和学生自主产生的这三种情况。若比较以下这三种情况的异同,我们不难发现,前两者是强加于学生的,是“舶来品”而后者是学生内在形成的,是“土地产”。通过哪一种途径产生的疑问更能激发学生释疑的原动力呢?答案无疑是后者。正式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重视问题的提出,从学习目标的产生上,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应组织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其中课内组织合作学习,开展小组讨论,则是一种好形式。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要求学生再两个由二至六名学生组成的异质性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我把学习基础较好的、一般的和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搭配成由4名学生组成的若干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个问题发表看法。并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完成某一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人人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并发挥集体的智慧、开展合作学习形成智慧互补,提供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从而大面积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具体做法如下:
一、探究型的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新授课上,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师应有目的的设计点小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在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探索,在参与中获取新知识。
如:在教学四年级第二册“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量一量,书上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2、数一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长方形的面积到底应该怎样求?
学生从原有的认识(长方形的长、宽及面积)中一下子转到长方形面积计算这个新问题上,兴趣较浓,尤其是通过这短短的三五分钟的讨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很快就探索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正确结论,并完成了一节课中相当重要的学习任务。
二、尝试型的讨论,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在新的知识、技能形成时,小组讨论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想一想,说一说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及时暴露学生知识、技能的缺点,有利于借助集体的智慧辩明是非,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技能的掌握更及时。
如: 教学四年级第二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师先分析、讲解例题,得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然后在算一算例题组织讨论,要求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怎样设未知数X?等量关系是什么?方程怎么列?然后再到小组里说一说题目:小华看一本书共120页,已经看了66页,剩下的页数要在3天内看完,平均每天应看多少页?
学生们讨论后踊跃发言:
1、以一本书共12页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6+3X=120
2、以剩下的要在3天内看完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3X=120—66
3、以已经看了66页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66=120—3X
4、以平均每天应看页数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X=(120—66)/3
教师在听取意见后发现问题(4),就让大家对这种解法发表意见,学生们议论纷纷,指出这个式子虽然是方程,实质仍是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而前面的(1)、(2)、(3)都把X当作已知数按照题意中的等量关系来列式,这才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正确思路。通过这次讨论,学生逐步学会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又学习了一个新本领。
三、归纳型的讨论,能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参与教学
在复习巩固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加以整理、归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利于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情感发展。
如:再四年级第一册“用两位数除”这章内容的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了高两位试商法后,教师提出问题:“165/28有几种试商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果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当一个学生介绍某种试商方法时,其他学生都津津乐道,“高位试商较稳,但速度太慢”“末位四舍五入试商”是个好方法。通过讨论,把“用二、三位数除”的试商技能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一方面掌握了试商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发展了思维,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再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巡视,即时捕捉有用信息,向其他小组传输,以发挥组与组之间“对话中转站“的作用,以激起组与组之间相互竞争得劲头。小组讨论后,要组织小组代表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一般多采用以下两种评价:
1、讨论态度的评价
教师应有心观察各组讨论的情况,并及时进行评价,表扬讨论态度认真的小组,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以此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个别力量比较弱或态度不够认真的小组,教师则有意识的再以后讨论时深入组内进行指导,帮助这些小组逐步提高讨论质量,力争达到全班各小组共同提高参与水平的目的。
2、讨论效果的评价
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讨论,对他们在讨论中得到的大大小小的成果,教师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充分的肯定。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些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算式间的“相等答案”这个秘密。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索,再小组讨论中又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结果有几个小组能将“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 相同的数,商不变”这个“秘密”提示出来。虽然学生对这个“秘密”的叙述不够规范,但教师对学生的这一参与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把这个“秘密”讲述的规范、科学,学生既在参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提高了参与的水平。
通过数学教学实践证明,再教师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的小组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小组中的互相学习,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