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浪漫主义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比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35306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象是承載诗人情愫的最小单位,比较中西诗歌中意象运用上的不同,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本文从中文是各种的常见意象月亮入手,将李贺和济慈的诗歌按照主题进行分类研究。得出中国的儒家思想给中国由士大夫组成的文人群体安上了沉重的家国包袱,这个包袱和道家的隐士思想一道铸就了中国诗人之魂。相比之下,英诗中的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核。
  关键词:李贺;济慈;意象
  作者简介:袁佳珂(1994-),女,汉族,江西宜春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2
  李贺和济慈同为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二者分别为中国浪漫派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济慈的诗歌主张药物麻痹,极乐的催眠,超道德的享乐主义和追求超现实和超时间的另一个世界,代表作包括《忧郁颂》和《今夜我为什么笑》等,是英国颓废派和唯美派的前驱人物。中国的神话和以庄子为源头的道家思想、道教传说是中国浪漫主义诗人主要的思想依托和素材来源。道家强调天人合一,鲜有个人的位置。李贺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统,他的目光从外界转向了内心,从功业关注转移到个人的生命意识。他为中国的诗歌美学加入了坚锐、简洁和空灵虚幻的因素。
  意象,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诗人的艺术思维来说,象即客观物象,包括自然界以及人身以外的其他社会联系的客体,是思维的材料;意即作者主观方面的思想、观念、意识,是思维的内容。物质世界的“象”一旦根据作家的‘意’被反映到一定的语言组合之中并列用书面文字固定下来之后,便成为一种心灵化了的意象。月亮是中文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之一,英文诗歌中月亮意象出现频率则较低,用法也不尽相同。为更好地认识这一差别,本文选取了李贺和济慈两位诗人的作品,依诗歌主题进行分类,对二者在月亮意象的使用上进行比较。二人的浪漫风格是将其诗歌进行比较的基础。
  一、作为天体的月亮
  《苦昼短》一诗中有“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据《诗选》对,该诗表达了白昼永驻的奇思幻想,字里行间透着理性绝望。“月寒日暖”表示日月运行,昼夜变更,寒暑交替。与给人温暖乃至炙热印象的太阳相比,月亮让人感觉寒冷凄凉,因此诗文中常用月亮渲染较冷清幽静的氛围。在《秦王饮酒》中,有“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喝月”句与之前的“劫灰飞尽古今平”遥相呼应,意在凸显秦王为求长生,试图凭借其威力阻挡时光的行驶。此处的月亮也是作为天道变化的象征出现的。在《官街鼓》中,有“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此诗表达天道变化的悠远无穷与人的命运短促飘忽之间的矛盾。钱钟书对此诗有评价云:他人或以吊古兴怀,道尔及时行乐,长吉纯从天运著眼,亦其出世法、远人情之一端也。诗歌首联将日转与月出写作由鼓声“催”“呼”而出一般,鼓声成为诗歌的背景音响,日月意象的使用更为诗歌增势不少。
  济慈的诗中也有类似用法,如下第一首月亮与太阳和星辰一道作为天文景观为人们指引方向,如在Robin Hood – To a friend中On the fairest time of June/ You may go with sun or moon/ Or the seven stars to light you/ Or the polar ray to right you另一首Ode则歌颂了诗人天马行空般绮丽变幻的想象力,太阳和月亮代表日月光华、自然精华、想象力的来源, Bards of passion and of mirth/ Ye have left your souls on earth!/ Have ye souls in heaven too/ Double-lived in regions new?/ Yes, and those of heaven commune/ With the spheres of sun and moon;
  二、渲染氛围的月亮
  除了在日月星辰的意义上被使用之外,月亮意象也出现在其它类型的环境描写中。如《五粒小松歌》中的“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两句写小松在秋月下沾露滴泪,怀念山中石笋、溪云,不知石笋、溪云是否肯寄书给它?以拟人手法写出了小松的可爱。以月明写秋景,渲染一种冷清的气氛,表达小松的寂寞,以及对山中伙伴的思念。《巫山高》中“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涧”。此诗以景语代情语,末两句曾益之《诗解》之解颇为精道。古祠,见年远;近月,明山高;蟾桂寒,凄寂也。《感讽五首(其三)》中“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此诗抒写死藏之意。“月午”两句写秋月高悬,惨白的月光照得一山虚明如晓;由于月出中天,树影短小如同无影一般,景色越发可怖。
  济慈的一首The Eve of St. Agnes中也多次将月亮用于营造氛围,Feebly she laugheth in the languid moon/While Porphyro upon her face doth look……Out went the taper as she hurried in/Its little smoke, in pallid moonshine, died…Then by the bed-side, where the faded moon/Made a dim, silver twilight, soft he set……The lustrous salvers in the moonlight gleam济慈诗中对景的描写比较直白, 从修饰的形容词即可看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如上文中silver-proud是冷艳高贵之意,而languid, pallid, fade等词中则明显能看出凄清的意味。另有一首Daisy’s Song, 月亮被认为是闪着银光冷艳骄傲的,诗中用月亮来衬托雏菊内心的骄傲,And the moon, all silver-proud/Might as well be in a cloud.   中文诗中的月亮,因其阴晴圆缺的变化,常常与“团圆”之意相联系,因此诗人们往往睹月思人,李贺的《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中写“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该句写李贺遥想小弟对月伤怀。第二首中则有“靑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该句则抒写老母因思念而梦见身在异乡的小儿子,树影随着月的运行而移转,月亮的光辉洒满整个床铺,突显冷清寂寞。而《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则有“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水一句。金铜仙人建造于汉武帝时代,作为一项文化建设,为汉王朝繁荣昌盛的标志物。然而随着汉室的败落,他亦不免辞别了曾经辉煌的汉都长安。
  另外中英文诗歌中也都不乏对月亮刚劲一面的描写,如济慈在To Lord Byron中,将拜伦直面艰难人生的能量比喻为月光,其光辉能够穿透乌云, As when a cloud a golden moon doth veil/Its sides are/tinged with a resplendent glow/Through the dark robe oft amber rays prevail与此相对,李贺的《马诗》中也有一句著名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以弯月的锋利和散发的寒光比拟兵器的利刃,衬托出战场的肃杀。
  三、仙境中的月亮
  因月亮本是天上之物,因此描写仙界的诗歌中自然要用到月亮意象,李贺和济慈的诗歌中都有体现。如李贺在《梦天》中写到“老兔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梦天是一首仙游诗,充分发挥了超乎其恢的想象力,通过营造辽阔瑰丽的天上月宫境界反衬人世的短促与无常。“老兔”“寒蟾”皆为中国古代神话中月宫中应有之物,玉轮则更为直接地援用了月亮的形象。诗中情景,隐约透露着道家的思想境界。另一首《天上谣》和梦天极其相似,主题为神游天界,与仙为邻,俯瞰人世间的沧海桑田,其中“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一句间接地提到了月亮意象。济慈的Ode to a Nightingale中也有类似用法And haply the Queen – Moon is on her throne/ Clustered by all her starry fays.
  李贺和济慈的诗歌对仙境的描绘明显不同。中式的仙境与嫦娥奔月的故事密切相关,中国人的仙境更像一个世外桃源,体现一种避世倾向。英诗中的仙境则源于希腊神话,与人世并无二致,众神也有七情六欲。西方的月神更不似中国的嫦娥独自幽居在广寒宫,而是集雍容华贵于一身,受到敬仰和爱戴。
  四、衬托美人的月亮
  除了环境描写外,李贺和济慈都用月亮来象征或修饰美丽的女性。如李贺在《十月》诗中写“长眉对月斗弯环”。曹益《诗解》将其解为“月初弦而未上”,眉既曲且长,两相借,故曰斗弯环也。另一首《大堤曲》中则有“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一句借用大堤女子口吻,倍写其与行客的炙热恋情,明月作珰用来烘托女子貌美,如月般皎洁。
  济慈诗歌中有三首涉及用月亮意象形容女子的容貌,其一是Ode to Psyche中,为了形容心灵神的美貌,用月神做衬托Fairer than Phoebe’s sapphinre-regioned star。在另一首诗人写给弟弟乔治的诗中,也提到了月神,其形象娇羞,性感美丽Cynthia is from her silken curtains peeping/So scantly that it seems her bridal night。另一首Sleep and Poetry中,月神也以类似的形象出现Cherishingly Diana’s timorous limbs, 此处写了月神美好的身体。
  相比之下,李贺描写女性的诗歌在数量上较少,并且对女性的描写较为间接,侧重的部位也与济慈也不同,刻画集中在衣着、发髻和饰物上,济慈则侧重于对皮肤、姿态和身体的描写上。
  总体而言,李贺诗歌中的月亮意象相比于济慈,在用法上多了含蓄内敛,多了包袱,多了避世趋向,少了热情奔放,少了率真,少了声色犬马。以上对比中体现着儒家和道家思想塑造下,由士大夫阶层构成的中国诗人群体,和文艺复兴“以人为本”思想引导下的西方诗人的精神面貌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济慈,《济慈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陈允吉,吴海勇,《李贺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陳植锷,《诗歌意象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陈人杰(2001-),男,长春市实验中学在读。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简注】  ①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
摘 要: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内容丰富,成功塑造了众多艺术典型,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本文着眼于《聊斋志异》的文本,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中的狐狸精形象进行分类,将其分为独立型、性情型、对抗型和其他类型。通过分析这些狐狸精形象,进一步探析作者初步具备的女性主义意识,展现了当时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新婚恋观的萌发以及与传统习俗的对抗。  关键词
摘 要:史铁生的长篇抒情散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我与地坛有着相似的处境,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我”虽身残但志坚。地坛成了“我”的精神支柱。而母亲则默默支持我,陪伴我,成了我心灵的依靠。  关键词:《我与地坛》;生命;母亲  作者简介:高雅娜,女,黑龙江省大庆市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基金项目:论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薇拉.凯瑟荒原系列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项目编号17WWE368。  摘 要:薇拉·凯瑟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代表作有《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百灵鸟的歌声》、《青春和聪明的梅杜萨》、《我们中间的一个》等,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大多聪慧、坚强、乐观、独立,她们身上充分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审美
朔風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摘 要:以塞义德的东方主义为理论基础,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为文本,从东方主义视角出发,重新解读谭恩美小说,通过其反东方主义元素以及其展现方式,提出谭恩美并不是在迎合东方主义,而是通过正视东方主义解构东方主义并获得文化身份的真实回归。  关键词:谭恩美;《喜福会》;反东方主义;文化身份  作者简介:项聿培(1996-),女,江苏常州人,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
摘 要:20世纪70年代的俄亥俄州,有一个五口之家的华裔混血家庭,他们看似美满和谐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莉迪亚之死”打入深渊。在这个悲剧里,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他们让人心疼,但又都背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爱”让每个人的内心都藏了一座孤岛,“爱”让这个家庭脆弱的不堪一击,深深埋藏着那些无法言说的秘密、恐惧和痛。本文将从莉迪亚、内斯和汉娜三个孩子的视角,细说那些从未诉说的秘密。  关键词:无声告白;莉迪亚
杯酒人生  ——再而三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有感  多情还酹江心月,若以诗投向子瞻;  况恁时已越千年,孰未知学从名篇?  明月好渡长江水,赤壁何事教鏖战?  倩君高会苏翁句,大江东去焉复返?  小乔初嫁因谁念?三国周郎谁比肩?  邈焉难继事东吴,英雄儿女定坤乾。  故垒西边人道是,赖倩得想犹气岸;  揾巾红泪苦因甚?天妒英才不教还。  浪淘几尽英雄去?长河吟来泪已断;  浮生如梦怯苦短,大江长是
摘 要: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女性运动发展的发展,伊迪丝·华顿逐渐展露才华。华顿不是女性主义者,但是在作品中描写了当时女性的束缚和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女性的同情,反映了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女性运动的兴起对于女性有很大的影响,不仅是对于华顿,也在她的作品《纯真年代》中的艾伦有所反映。  关键词:华顿;女性运动;觉醒;艾伦  作者简介:冯坦(1990-),女,汉族,重庆人,硕士,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
摘 要:苏青的作品主要是以上海这个大都市为背景而创作出来的,她通过对于人性、爱情、婚姻、性别以及事业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了她对于上海都市的批判,而在批判之中也表现了她对于人性的讽刺以及对于女性的同情,而这些情感同时反映出苏青的内心对于当时社会的忧虑之情。  关键词:苏青;《歧途佳人》;都市  作者简介:姚雨佳(1994-),女,满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6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