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毅夫自己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每当夜深人静,他就悄悄地收听大陆电台,遥望对岸星星点点自勺灯火,心潮澎湃。林毅夫曾听人说,十年前,金东题旅部某连有一名搜索排长,从天摩山下由后屿坡泅水到对岸。于是,他心一沉,毅然跳进了海水中……
由于在台军服役期间横渡台湾海峡投奔大陆,现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林毅夫遭到台当局通缉,一直无法返台。近日,林毅夫何时能登岛的问题再度被提出来时,台湾方面的答复仍是“遥遥无期”。 马英九很早就认识林毅夫,“我大学时就认识他,长得壮壮的,蛮有理想情操,大学没毕业就去念军校,是个很传奇的人物。但关于他回台湾的问题,不是最优先需要解决的。”在接受媒体追问是否考虑“特赦林毅夫”时,他表示曾经希望把结果寄托给时间。然而,台“国防部”态度却依然强硬,称林毅夫的“投敌罪行”仍在继续,因此不存在追诉期届满的问题,“按法令可以判死刑”。
金门连长神秘“失踪”
熟悉林毅夫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句座右铭:“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这句话,十分贴切地勾勒出了这位经济学家两段不同的人生。
其分水岭是1979年5月16日的那个傍晚。当时的林毅夫还叫林正义,也有说是林正谊,身份是台湾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下属的一名连长,时年27岁。他看了一眼隐隐夜色中的福建厦门海岸,心一沉,跳进了海水中一一当然不是自杀,他水性很好,他甚至不承认媒体上报道的“他抱着两个篮球从金门游过台湾海峡”。
从此,台湾少了一个林连长,大陆多了一个“林毅夫”。多年后台湾媒体披露,当时与他一同失踪的物品包括“两个篮球、一面连旗、一件救生衣、一顶指南针”。他的家人事先毫不知情,第二个孩子还在妻子腹中。直到2002年,台湾军方才发布了对其“投敌”的通缉△o
此前,由于以台湾大学学生的身份从军,林正义成了军中宠儿。蒋经国专门接见他,并嘱人关照。他先后从军校和政治大学毕业,后被派往金门,任最前线的连长。
时至今日,人们仍难以理解:这个地道的台湾本省人,不需要蹈海以解乡愁之苦。而1979年的大陆,经历了十年动荡,经济凋敝,将走向何处,一切都未确定,亦非乐土,是什么使他抛妻离子,放弃前程,冒着生命危险前往?
当时,林毅夫自己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每当夜深人静,他就悄悄地收听大陆电台,遥望对岸星星点点的灯火,心潮澎湃,对祖国大陆充满了无限向往之情。然而,台湾海峡如一道屏障,硬是生生地将两岸人民骨肉分离,使他心中的“大中国思想”无法实现。他痛恨这种人为的分离,却又无法改变现实。
林毅夫曾听人说,十年前,金东题旅部某连有一名搜索排长,从天摩山下由后屿坡泅水到对岸。当时这名排长事前向蛙人借了“蛙鞋”,只说要下海学游泳,泅水的当晚到一家小店吃了一碗绿豆汤,第二天一早对岸就广播,宣布那名排长“起义归来”。这个故事给了林毅夫极大的启发,他的心情豁然开朗。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起义”。
来历不明的学生
或许是巧合,他刚来大陆的两个月里,有两项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变革先后出现一一1979年6月15日,万里在安徽凤阳县农村考察,肯定了当地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尝试;7月15日,争论不休中,邓小平决定“不争论”,宣布设立深圳等四个特区。
林毅夫此后的经历,虽不平常,但已在与中国相关的既定航道内。他泅渡来到大陆,经福建辗转到北京读书,他至今还对北京大学能够接收他这样一个“来历不明”的学生心存感激。林毅夫在台湾时曾是样板好青年,学术功底扎实,英语流利。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就读经济学硕士的时候,林毅夫以其流利的英语,良好的西方经济学功底在众多的研究生中显得鹤立鸡群。人们回忆,长期与世隔绝之后,最初的中外交流颇有些类似巴别塔故事:边际成本被译成“零碎材料的成本”;而收支平衡点则是“破碎了摸平的一点”。
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又通晓英文的林毅夫赢得了意外的礼物:他为到访北大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担任翻译,对他印象深刻的舒尔茨主动邀请他到美国留学。当时舒尔茨教授已经退休10年,未再带博士生,林毅夫入学后,舒尔茨教授破例将其招为入门弟子……
彼时,林毅夫远在台湾的妻子突然接到他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欣喜若狂,当即决定前往美国,与丈夫团聚。
林毅夫的妻子名叫陈云英,与林毅夫一样,陈云英也出生于台湾。两人婚后,感情非常融洽。陈云英在一所中学里教授语文。一天下课回到家里,林毅夫给陈云英端来一杯开水,然后坐在她身边,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样,苦守寒窑十八年……”陈云英以为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1979年5月16日夜里,林毅夫真的突然不见了口当时,陈云英的大儿子已经三岁了她又身怀六甲。家人都以为林毅夫不在人世了立了林毅夫的牌位。但是,生性倔强的陈云英坚决不相信丈夫已去世,她经常嘶目洗面,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1983年,陈云英带着6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辗转赶到美国,见到了魂牵梦萦的丈夫。四年后,林毅夫回国,同年的6月蝎日,陈云英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的第八天,就追随丈夫回到了北京。
做儿子忠孝难全
林毅夫、陈云英回国后,两人多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被人们称为“夫妻议政”的典范。林毅夫是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经常出入于中南海,为国家大计献策。
多年来,仍然清晰保留着台、湾腔的林毅夫总有一种遗隧,那就是20多年来—直未能回到台湾去看望父母。1995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前后,他的母亲长眠地下,他却未能在榻前尽孝。初闻噩耗,林毅夫失声痛哭,汩流满面。林毅夫因台湾当局的阻挠而未能成性此事或了林毅夫的终生遗憾。
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亲林火树在宜兰老家溘然长逝,享年84岁:当时,林毅夫应邀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一项国际经济学术研讨会,面对记者的镜头,他潸然泪下悲痛之余,林毅夫向台湾有关方面提出赴台祭父的申请,引起了海峡两岸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有关20多年前尘封的往事再次成为报刊连篇累牍爆炒的话题。台湾“总统府”和“国防部”高官纷纷发表谈话,对林毅夫当年的“叛国”“投共”极尽严厉之辞,在台湾社会中引起轩然大波,给林毅夫奔丧之事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
林火树的灵柩一直停放在宜兰县员山乡福园,20多天都未入殓,家人想让林毅夫见父亲最后一面。林毅夫的大哥林旺松表示,父亲生前经常提到想再看看弟弟一家人,希望台“政府”能以人道考量,尽快让他回台,以尽其孝思。由于林毅夫回台奔丧的问题已被泛政治化,最终,只得由妻子陈云英代为奔丧。6月4日,陈云英披麻戴孝,背上还背着林毅夫的麻衣,在林火树灵前难抑悲痛,放声大哭。她哀伤地说,麻衣让她感到很沉重,她的心也因为丈夫不能回台奔丧感到痛苦。她还说,她这一代40岁以上的人所怀抱的情感,不是今天这个时代所能理解的,她和台湾的感情是割不断的,她是台湾人,也是福建泉州人,她爱台湾,也爱大陆。随后,她又到龙潭公墓上香祭拜婆婆。
同日上,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和女儿林曦亲手布置灵堂透过互联网现场连线直播方式参与父亲告别式。林毅夫写的《祭父文》凄婉感伤,对于父母过世而自己却无法“执手扶送”,表达了无尽的哀思和遗隧。(据《看世界》《齐鲁周刊》)
由于在台军服役期间横渡台湾海峡投奔大陆,现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林毅夫遭到台当局通缉,一直无法返台。近日,林毅夫何时能登岛的问题再度被提出来时,台湾方面的答复仍是“遥遥无期”。 马英九很早就认识林毅夫,“我大学时就认识他,长得壮壮的,蛮有理想情操,大学没毕业就去念军校,是个很传奇的人物。但关于他回台湾的问题,不是最优先需要解决的。”在接受媒体追问是否考虑“特赦林毅夫”时,他表示曾经希望把结果寄托给时间。然而,台“国防部”态度却依然强硬,称林毅夫的“投敌罪行”仍在继续,因此不存在追诉期届满的问题,“按法令可以判死刑”。
金门连长神秘“失踪”
熟悉林毅夫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句座右铭:“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这句话,十分贴切地勾勒出了这位经济学家两段不同的人生。
其分水岭是1979年5月16日的那个傍晚。当时的林毅夫还叫林正义,也有说是林正谊,身份是台湾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下属的一名连长,时年27岁。他看了一眼隐隐夜色中的福建厦门海岸,心一沉,跳进了海水中一一当然不是自杀,他水性很好,他甚至不承认媒体上报道的“他抱着两个篮球从金门游过台湾海峡”。
从此,台湾少了一个林连长,大陆多了一个“林毅夫”。多年后台湾媒体披露,当时与他一同失踪的物品包括“两个篮球、一面连旗、一件救生衣、一顶指南针”。他的家人事先毫不知情,第二个孩子还在妻子腹中。直到2002年,台湾军方才发布了对其“投敌”的通缉△o
此前,由于以台湾大学学生的身份从军,林正义成了军中宠儿。蒋经国专门接见他,并嘱人关照。他先后从军校和政治大学毕业,后被派往金门,任最前线的连长。
时至今日,人们仍难以理解:这个地道的台湾本省人,不需要蹈海以解乡愁之苦。而1979年的大陆,经历了十年动荡,经济凋敝,将走向何处,一切都未确定,亦非乐土,是什么使他抛妻离子,放弃前程,冒着生命危险前往?
当时,林毅夫自己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每当夜深人静,他就悄悄地收听大陆电台,遥望对岸星星点点的灯火,心潮澎湃,对祖国大陆充满了无限向往之情。然而,台湾海峡如一道屏障,硬是生生地将两岸人民骨肉分离,使他心中的“大中国思想”无法实现。他痛恨这种人为的分离,却又无法改变现实。
林毅夫曾听人说,十年前,金东题旅部某连有一名搜索排长,从天摩山下由后屿坡泅水到对岸。当时这名排长事前向蛙人借了“蛙鞋”,只说要下海学游泳,泅水的当晚到一家小店吃了一碗绿豆汤,第二天一早对岸就广播,宣布那名排长“起义归来”。这个故事给了林毅夫极大的启发,他的心情豁然开朗。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起义”。
来历不明的学生
或许是巧合,他刚来大陆的两个月里,有两项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变革先后出现一一1979年6月15日,万里在安徽凤阳县农村考察,肯定了当地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尝试;7月15日,争论不休中,邓小平决定“不争论”,宣布设立深圳等四个特区。
林毅夫此后的经历,虽不平常,但已在与中国相关的既定航道内。他泅渡来到大陆,经福建辗转到北京读书,他至今还对北京大学能够接收他这样一个“来历不明”的学生心存感激。林毅夫在台湾时曾是样板好青年,学术功底扎实,英语流利。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就读经济学硕士的时候,林毅夫以其流利的英语,良好的西方经济学功底在众多的研究生中显得鹤立鸡群。人们回忆,长期与世隔绝之后,最初的中外交流颇有些类似巴别塔故事:边际成本被译成“零碎材料的成本”;而收支平衡点则是“破碎了摸平的一点”。
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又通晓英文的林毅夫赢得了意外的礼物:他为到访北大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担任翻译,对他印象深刻的舒尔茨主动邀请他到美国留学。当时舒尔茨教授已经退休10年,未再带博士生,林毅夫入学后,舒尔茨教授破例将其招为入门弟子……
彼时,林毅夫远在台湾的妻子突然接到他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欣喜若狂,当即决定前往美国,与丈夫团聚。
林毅夫的妻子名叫陈云英,与林毅夫一样,陈云英也出生于台湾。两人婚后,感情非常融洽。陈云英在一所中学里教授语文。一天下课回到家里,林毅夫给陈云英端来一杯开水,然后坐在她身边,一本正经地说:“如果我不见了你可能要像王宝钏—样,苦守寒窑十八年……”陈云英以为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1979年5月16日夜里,林毅夫真的突然不见了口当时,陈云英的大儿子已经三岁了她又身怀六甲。家人都以为林毅夫不在人世了立了林毅夫的牌位。但是,生性倔强的陈云英坚决不相信丈夫已去世,她经常嘶目洗面,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1983年,陈云英带着6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辗转赶到美国,见到了魂牵梦萦的丈夫。四年后,林毅夫回国,同年的6月蝎日,陈云英在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的第八天,就追随丈夫回到了北京。
做儿子忠孝难全
林毅夫、陈云英回国后,两人多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被人们称为“夫妻议政”的典范。林毅夫是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经常出入于中南海,为国家大计献策。
多年来,仍然清晰保留着台、湾腔的林毅夫总有一种遗隧,那就是20多年来—直未能回到台湾去看望父母。1995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前后,他的母亲长眠地下,他却未能在榻前尽孝。初闻噩耗,林毅夫失声痛哭,汩流满面。林毅夫因台湾当局的阻挠而未能成性此事或了林毅夫的终生遗憾。
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亲林火树在宜兰老家溘然长逝,享年84岁:当时,林毅夫应邀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一项国际经济学术研讨会,面对记者的镜头,他潸然泪下悲痛之余,林毅夫向台湾有关方面提出赴台祭父的申请,引起了海峡两岸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有关20多年前尘封的往事再次成为报刊连篇累牍爆炒的话题。台湾“总统府”和“国防部”高官纷纷发表谈话,对林毅夫当年的“叛国”“投共”极尽严厉之辞,在台湾社会中引起轩然大波,给林毅夫奔丧之事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
林火树的灵柩一直停放在宜兰县员山乡福园,20多天都未入殓,家人想让林毅夫见父亲最后一面。林毅夫的大哥林旺松表示,父亲生前经常提到想再看看弟弟一家人,希望台“政府”能以人道考量,尽快让他回台,以尽其孝思。由于林毅夫回台奔丧的问题已被泛政治化,最终,只得由妻子陈云英代为奔丧。6月4日,陈云英披麻戴孝,背上还背着林毅夫的麻衣,在林火树灵前难抑悲痛,放声大哭。她哀伤地说,麻衣让她感到很沉重,她的心也因为丈夫不能回台奔丧感到痛苦。她还说,她这一代40岁以上的人所怀抱的情感,不是今天这个时代所能理解的,她和台湾的感情是割不断的,她是台湾人,也是福建泉州人,她爱台湾,也爱大陆。随后,她又到龙潭公墓上香祭拜婆婆。
同日上,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和女儿林曦亲手布置灵堂透过互联网现场连线直播方式参与父亲告别式。林毅夫写的《祭父文》凄婉感伤,对于父母过世而自己却无法“执手扶送”,表达了无尽的哀思和遗隧。(据《看世界》《齐鲁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