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网络社会发展迅速,网络推进了诸多重大公共决策的实施。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互联网等新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表达政治意愿的窗口。而随着新时期我国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网络化伙伴关系已经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趋势,促使社区治理转型与再造。然而当前社区治理仍存在搭便车等集体主义困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拉动和推力作用,促进社区居民的合作参与,对于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治理;集体主义困境;合作参与
一、互联网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促进公众政治参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改革也在不断推进,社会环境日益宽松,人们的政治参与和表达欲望也日趋强烈。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互联网等新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表达政治意愿的窗口。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推进了诸多重大公共决策。互联网正逐渐成为传递原生态民意的重要渠道。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进行信息交流和发表政治见解。
(二)增强了社会对政务工作的监督
网民发动的网络政治动员成为监督政府行为的新机制。传统的社会监督是一种间接监督,依赖于一定的中介组织和渠道来完成。在这种间接的监督过程中,时间的拖延和信息量的损耗不可避免,加之许多非正常因素的干扰,原本就缺乏强制力的社会监督效力则有可能化为乌有。随着网络技术的介入,使得政府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互动化,提供了公民政治监督的可能性,有助于公民在网上的舆论监督,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
(三)作为政治动员力量,推进民主化进程
作为一种政治动员力量,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表达民意,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能更好的了解真实的民意,引导控制舆论,更好的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利于推动国家的民主化进程,赋予了公民更多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改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技术手段,使之成为政治对话的一种途径,公民与政府之间实现了没有中间环节的沟通,公民可以直接与政府官员对话或向政权机关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
二、当前我国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中的合作治理机制分析
(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合作困境
1.强国家——弱社会结构下政府强烈的行政干预色彩
强国家——弱社会是中国社会管理体制中最强烈和最典型的特征,随着社会建设的逐步展开,国家之强和社会之弱都有所改观,但其根本的强弱对比的格局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特别是在社区管理方面,国家并未放开对社区发展的过度干预,在社区事务处理和社区社会建设上体现出强烈的行政干预色彩,没有走出大政府的治理模式,社区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成为基层政权或派出机构的附属物,承担了大量本应由政府履行的职能。不利于居民形成对社区组织的认同感。
2.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缺乏合作意识,存在搭便车的行为。
社区大多数公民认为,参加不参加社区活动并不影响他们的个体利益,社区公共利益与公共事务也并不因个体的参与或不参与而增多或减少。缺乏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公民,在面对社区治理公共事务,即使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也不是以积极独立的社区主体去参与,而是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3.多元治理模式下,各级权力主体间存在矛盾,不利于合作机制的形成。
社区组织准入门槛高,监管不到位。社区组织内部没有形成一整套组织运行体系。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各级部门间存在推诿现象,严重影响了社区委员会的办事效率。组织内部缺乏规则意识,目前成立的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多数为初级形态存在责、权、利关系不清,内部管理欠佳,组织本身自律性差、履行职责不到位等问题。
三、“互联网+”视角下我国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新进展
(一)互联网推动解决社区治理合作困境意义
针对我国目前参与机制不太健全的状况,网络参与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制度外的参与机制和参与渠道。2015年7月初,被称为“互联网+”顶层设计的文件——《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为“互联网+”时代指明了未来的方向。11项重点行动中,“互联网+”益民服务由于事关民生,备受关注。政府提出“互联网+”理念,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标志着政府借助互联网来完成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目标的思路变化。
(二)改善社区治理困境的措施
1.社区治理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通过完善社区居民的民治选举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民主监督让社区事务的治理更好的体现民意。均衡各个年龄层参加选举的比例,提高高素质人群参与的比例。举行听证会等活动,充分吸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民主决策的水平。
2.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的有效机制,树立社会组织的公信力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缺失的现象与政府的监管缺位有关。为此,必须重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政府应重点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宏观调控,规范它们的运作。充分利用新媒体,提高社区居民间合作,增强其合作意识。
3.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加强公民教育,培育公民意识,促进社会的成长。社会的发育和健全与每一个公民都密切相关。在一个没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人伦精神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很可能就是一句空话。可以通过建立社区网站,并及时发社区公告、社区新闻、社区政务、社区文化、社区警务、文明创建、办事指南、居民论坛等栏目,网站的互动性使社区居民不出家门就能反映各种問题,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得到各种帮助和服务。
四、构建智慧社区——社区合作治理的新展望
智慧社区的提出,是从强调以技术为核心到强调以技术为人服务为核心的一种转变。通过智慧社区建设,能改变以往封闭,单一的社区治理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人性化环境,使人们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智慧社区”的建设对助推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智能化、信息化、智慧化,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区治理变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还不完善,传统的全能主义型政府治理社区的模式并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传统的治理模式使得政府与公民合作治理城市社区的实现面临着诸多困境,要想切实达成我国转型时期公民对政府社区治理的绩效要求,满足公民对自主参与社区治理的民主诉求,必须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积极构建社区参与合作机制,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这对于建设我国社会的新型社区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源源.公共物品中的合作与责任[J].2015(2).
[2]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6).
[3]侯宙,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以占林省为例[J].行政与法,2010(6).
[4]汪忠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析——以武汉市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2014(7).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治理;集体主义困境;合作参与
一、互联网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促进公众政治参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改革也在不断推进,社会环境日益宽松,人们的政治参与和表达欲望也日趋强烈。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互联网等新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表达政治意愿的窗口。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推进了诸多重大公共决策。互联网正逐渐成为传递原生态民意的重要渠道。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进行信息交流和发表政治见解。
(二)增强了社会对政务工作的监督
网民发动的网络政治动员成为监督政府行为的新机制。传统的社会监督是一种间接监督,依赖于一定的中介组织和渠道来完成。在这种间接的监督过程中,时间的拖延和信息量的损耗不可避免,加之许多非正常因素的干扰,原本就缺乏强制力的社会监督效力则有可能化为乌有。随着网络技术的介入,使得政府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互动化,提供了公民政治监督的可能性,有助于公民在网上的舆论监督,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
(三)作为政治动员力量,推进民主化进程
作为一种政治动员力量,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表达民意,实现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能更好的了解真实的民意,引导控制舆论,更好的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康的网络环境有利于推动国家的民主化进程,赋予了公民更多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改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技术手段,使之成为政治对话的一种途径,公民与政府之间实现了没有中间环节的沟通,公民可以直接与政府官员对话或向政权机关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
二、当前我国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中的合作治理机制分析
(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合作困境
1.强国家——弱社会结构下政府强烈的行政干预色彩
强国家——弱社会是中国社会管理体制中最强烈和最典型的特征,随着社会建设的逐步展开,国家之强和社会之弱都有所改观,但其根本的强弱对比的格局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特别是在社区管理方面,国家并未放开对社区发展的过度干预,在社区事务处理和社区社会建设上体现出强烈的行政干预色彩,没有走出大政府的治理模式,社区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成为基层政权或派出机构的附属物,承担了大量本应由政府履行的职能。不利于居民形成对社区组织的认同感。
2.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缺乏合作意识,存在搭便车的行为。
社区大多数公民认为,参加不参加社区活动并不影响他们的个体利益,社区公共利益与公共事务也并不因个体的参与或不参与而增多或减少。缺乏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公民,在面对社区治理公共事务,即使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也不是以积极独立的社区主体去参与,而是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3.多元治理模式下,各级权力主体间存在矛盾,不利于合作机制的形成。
社区组织准入门槛高,监管不到位。社区组织内部没有形成一整套组织运行体系。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各级部门间存在推诿现象,严重影响了社区委员会的办事效率。组织内部缺乏规则意识,目前成立的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多数为初级形态存在责、权、利关系不清,内部管理欠佳,组织本身自律性差、履行职责不到位等问题。
三、“互联网+”视角下我国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新进展
(一)互联网推动解决社区治理合作困境意义
针对我国目前参与机制不太健全的状况,网络参与无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制度外的参与机制和参与渠道。2015年7月初,被称为“互联网+”顶层设计的文件——《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为“互联网+”时代指明了未来的方向。11项重点行动中,“互联网+”益民服务由于事关民生,备受关注。政府提出“互联网+”理念,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标志着政府借助互联网来完成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目标的思路变化。
(二)改善社区治理困境的措施
1.社区治理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通过完善社区居民的民治选举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民主监督让社区事务的治理更好的体现民意。均衡各个年龄层参加选举的比例,提高高素质人群参与的比例。举行听证会等活动,充分吸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民主决策的水平。
2.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的有效机制,树立社会组织的公信力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公信力缺失的现象与政府的监管缺位有关。为此,必须重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政府应重点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宏观调控,规范它们的运作。充分利用新媒体,提高社区居民间合作,增强其合作意识。
3.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加强公民教育,培育公民意识,促进社会的成长。社会的发育和健全与每一个公民都密切相关。在一个没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人伦精神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很可能就是一句空话。可以通过建立社区网站,并及时发社区公告、社区新闻、社区政务、社区文化、社区警务、文明创建、办事指南、居民论坛等栏目,网站的互动性使社区居民不出家门就能反映各种問题,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得到各种帮助和服务。
四、构建智慧社区——社区合作治理的新展望
智慧社区的提出,是从强调以技术为核心到强调以技术为人服务为核心的一种转变。通过智慧社区建设,能改变以往封闭,单一的社区治理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人性化环境,使人们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智慧社区”的建设对助推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智能化、信息化、智慧化,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区治理变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还不完善,传统的全能主义型政府治理社区的模式并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传统的治理模式使得政府与公民合作治理城市社区的实现面临着诸多困境,要想切实达成我国转型时期公民对政府社区治理的绩效要求,满足公民对自主参与社区治理的民主诉求,必须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积极构建社区参与合作机制,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这对于建设我国社会的新型社区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源源.公共物品中的合作与责任[J].2015(2).
[2]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6).
[3]侯宙,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以占林省为例[J].行政与法,2010(6).
[4]汪忠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析——以武汉市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