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張二奎,早期京剧代表人物,京剧前三杰之一,与程长庚、余三胜齐名。张二奎与程、余二人不同的是,他非科班出身,但嗜好戏曲,常以票友身份演唱。因其嗓音高亢嘹亮常被邀请在和春班演唱,出演即成名。后加入四喜班,成为主演和掌班人。在当时有这样一首诗:“四喜来个张二奎,三庆长庚皱皱眉,和春段二不上座,急的三胜唱两回。”[1]可见张二奎在当时颇具影响力。因其在演唱中善用北京声调,被称作“京派”或“奎派”,代表剧目有《打金枝》、《取荥阳》、《黄鹤楼》、《天水关》、《上天台》等。
张二奎所处年代较早,没有留下任何录音、唱片等资料,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弟子、传承人留下的资料来进一步分析张二奎的唱腔。关于宗奎派者下列资料有相关记述,如《旧剧丛谈》:“张二奎…其人亦早故,继其传者有周春奎,许荫堂。春奎气盛言宜,年七十余,犹能声振屋瓦。”[2]聊生《奎派老生领袖人物》:“张二奎…其后有票友许荫棠,最能得其神髓,故许氏可称为奎派之健将。”[3]《京剧老生流派综说》:“虽逝世较早,而承衣钵者颇有人在,如杨月楼、周春奎、许荫棠等,都是奎派余绪。”[4]王芷章《京剧编年史》:“许荫棠独能跻于名角之列,亦为在奎派中享盛名的最后一个。”[5]《京剧二百年历史》记载:“张二奎之直传门下,有杨月楼…杨虽后继程长庚而成三庆班主,实为张二奎之弟子,然彼文武兼长,目为纯碎之奎派老生,则稍有不当。试再举奎派之明星者,彼何人斯,即许荫棠是也。‘荫棠’称为‘许大嗓’,其宽博洪大之音,可直陷菊仙之垒。”[6]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许荫棠、杨月楼和周春奎都宗奎派,且许荫棠学张二奎最为盛名。许荫棠于1908年在百代公司灌有《黄鹤楼》、《赶三关》和《取荥阳》三段唱腔,这三段唱腔留存至今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从中可以分析中奎派唱腔的基本特点。许荫棠的三个唱段分别是[西皮慢板]转[原板]、[西皮慢板]和一段[西皮二六]转[快板],现在我们依次来分析下他们各自的唱腔。
许荫棠《黄鹤楼》唱词为:[西皮慢板] 先生把话错来讲,休提当年赴会在河梁。孙刘结仇山海样,转[西皮原板]孤岂肯把性命送与周郎。这段唱腔过门为八小节,与今天所唱过门长度一致。整段唱腔音区高,音域基本在5—5之间。前三句为[西皮慢板],第一分句旋律基本一致,开始音为色彩音“4”音,增加了调式的不稳定性。第二句的第三分句“赴会在河梁”加入衬字“会”和“在”,虽加入衬字,但并没有增加唱腔时值,唱腔结构省去垫头,听起来更加紧凑。第三句在第二分句之后,唱腔“变宫为角”作上五度暂转调处理,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做法。在第三句后过门处转为[西皮原板],目前在“中国京剧老唱片”官网记录的该段唱腔为[西皮慢板],通过听唱片可以分析出在第三句过门处已转为[西皮原板],在最后一个唱词唱散结束。整段唱腔唱词属于不规整格式,七字句和多字句格式混用。
许荫棠《赶三关》的唱词为:[西皮慢板]夫妻们对坐饮琼浆,她哪知血书袖内藏。停杯不饮暗思量,怕的是南朝动刀枪。这段唱腔过门为八小节,同《黄鹤楼》起始过门长度一致,由此看出,张二奎演唱的[西皮慢板]起始过门为固定的八个小节。与《黄鹤楼》相比,旋律大致一样,稍有变化。唱腔共四句,第一句和第三句唱腔同《黄鹤楼》的旋律一致,第三句句尾结构扩展,旋律往高音区发展,最高到高音1,音区跨度大,句尾行腔落“2”音。第二句唱腔不同,旋律下行,往低音区发展,很好的表现了薛平贵此时内心的复杂和忐忑。第四句唱腔结束句为最后一词唱散结束,落“1”音。这段唱腔,在结构方面会根据剧情、唱词内容做相应的扩展。旋律发展比较平稳,很少运用大跳进行,更加说明了奎派唱腔“直腔直调”的特点。
许荫棠的第三段唱腔为《取荥阳》,唱词为:[西皮二六] 站立在城楼把话讲,
开言尊声楚霸王。休言沛县一亭长,提起了当年事孤就怒满在胸膛。同扶怀王把疆创,楚汉分兵进咸阳。先到咸阳为皇上,后到咸阳扶保朝廊。不亏韩信韬略广,人马不能够暗渡陈仓。复夺三秦军威壮,岂不知强中自有强。[西皮快板] 霸王不必夸口讲,肉眼不识紫金梁。当初同把基业创,分茅列土古之常。明知韩信燕赵往,乘虚出兵取荥阳。任你的兵多将又广,要想刘邦来归降,枉费心肠。此段唱腔为[西皮二六]转[快板],开唱形式没有过门和垫头,直接演唱,与今天的[碰板]形式相似。因为没有[西皮原板]的唱腔录音,所以通过与《赶三关》、《黄鹤楼》[西皮慢板]两段唱腔相比较可以看出,这段[西皮二六]唱腔旋律是[西皮慢板]旋律的紧缩和简化,旋律轮廓相近。整段[西皮二六]唱腔2/4节拍,一板一眼,第一句唱腔“板”上起唱,与西皮其他板式“眼”起不同,并且其余各句开始均“眼”起,这种格式规律与今天的[西皮二六]格式相同。第一句的第一分句摆字用四个小节的时值,其中第二个唱词用两个小节。这与现在[西皮二六]第一句第一分句“每一个字为一个小节”的摆字特点不同,由此可见,现在的唱法是后来发展而成的,结构更为紧凑。这段唱腔唱词主要是七字句,句式结构除了开唱句和第四句的多字句以外,每句唱腔结构都为六小节,这与我们今天七字句的基本句式结构一致。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句唱腔,唱词为多字句,在“孤就怒满”处,旋律上行,在一个小节内音区跨度大,由“6到5”跨七度音程,且有一处四度音程大跳,表现了此时的愤怒心情,伴随着旋律上行,在唱法上力度渐强,用充足的气息将唱词唱出,突出了奎派唱腔的“气大声洪”,是整个唱段的重点唱句。在[西皮二六]板式中的上下句落音,上句唱腔尾腔落“2”音,个别唱句尾腔上行落“3”音,下句落“1”音。整段唱腔演唱语音不仅用京音,而且湖广音的运用也比较多。由此看出,在张二奎时期,湖广音已经成为演唱语音的一部分。后半部分是[西皮快板],这段唱腔第一句“板”上开唱,其余各句均为“闪板”唱,唱句“干板夺字”,一气呵成,具有紧迫感。
综合以上唱腔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一、奎派[西皮慢板]的起始过门为八小节,唱腔上句落“2”音,下句落“1”音,并且句与句之间用五或七个小节过门连接,这样的唱腔旋律、结构在早期已形成基本模式。二、相同板式的唱腔,旋律基本相同,不会做大的变化,但是在表达情感的地方,会稍作变化。三、[西皮二六]的开唱形式与今天的形式相近,后来加入垫头成为[碰板]形式开唱,张二奎时期为这种开唱形式奠定基础。四、[西皮二六]板式开唱句“板”上起唱,其余各句均为“眼”起,在京剧早期就已形成基本模式。五、[西皮二六]首句第一分句摆字结构为“一字一小节”或“一字两小节”的格式。六、[西皮快板]在早期就以四分、八分音型的“干板夺字”唱法为主要特点。七、湖广音在谭鑫培以前就已成为京剧演唱语音的一部分。早期京剧艺人留下的资料有限,通过对老唱片的挖掘和分析,还是可以窥探出京剧早期的唱腔特点。
注释:
[1]苏移《京剧二百年概观》,北京燕山出版1989年,第40-41页。
[2]〔清〕陈彦衡《旧剧丛谈》,张次溪编篆《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第875页。
[3]聊生《奎派老生领袖人物》,载《三六九画报》1994年第25卷第2期。18页
[4]吴小如《京剧老生流派综说》,中华书局2004年6月,第1—2页。第1-2页。
[5]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第323页。
[6]日本波多野乾一《京剧二百年历史》,上海启智印务公司1926年,第20页。
张二奎所处年代较早,没有留下任何录音、唱片等资料,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弟子、传承人留下的资料来进一步分析张二奎的唱腔。关于宗奎派者下列资料有相关记述,如《旧剧丛谈》:“张二奎…其人亦早故,继其传者有周春奎,许荫堂。春奎气盛言宜,年七十余,犹能声振屋瓦。”[2]聊生《奎派老生领袖人物》:“张二奎…其后有票友许荫棠,最能得其神髓,故许氏可称为奎派之健将。”[3]《京剧老生流派综说》:“虽逝世较早,而承衣钵者颇有人在,如杨月楼、周春奎、许荫棠等,都是奎派余绪。”[4]王芷章《京剧编年史》:“许荫棠独能跻于名角之列,亦为在奎派中享盛名的最后一个。”[5]《京剧二百年历史》记载:“张二奎之直传门下,有杨月楼…杨虽后继程长庚而成三庆班主,实为张二奎之弟子,然彼文武兼长,目为纯碎之奎派老生,则稍有不当。试再举奎派之明星者,彼何人斯,即许荫棠是也。‘荫棠’称为‘许大嗓’,其宽博洪大之音,可直陷菊仙之垒。”[6]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许荫棠、杨月楼和周春奎都宗奎派,且许荫棠学张二奎最为盛名。许荫棠于1908年在百代公司灌有《黄鹤楼》、《赶三关》和《取荥阳》三段唱腔,这三段唱腔留存至今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从中可以分析中奎派唱腔的基本特点。许荫棠的三个唱段分别是[西皮慢板]转[原板]、[西皮慢板]和一段[西皮二六]转[快板],现在我们依次来分析下他们各自的唱腔。
许荫棠《黄鹤楼》唱词为:[西皮慢板] 先生把话错来讲,休提当年赴会在河梁。孙刘结仇山海样,转[西皮原板]孤岂肯把性命送与周郎。这段唱腔过门为八小节,与今天所唱过门长度一致。整段唱腔音区高,音域基本在5—5之间。前三句为[西皮慢板],第一分句旋律基本一致,开始音为色彩音“4”音,增加了调式的不稳定性。第二句的第三分句“赴会在河梁”加入衬字“会”和“在”,虽加入衬字,但并没有增加唱腔时值,唱腔结构省去垫头,听起来更加紧凑。第三句在第二分句之后,唱腔“变宫为角”作上五度暂转调处理,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做法。在第三句后过门处转为[西皮原板],目前在“中国京剧老唱片”官网记录的该段唱腔为[西皮慢板],通过听唱片可以分析出在第三句过门处已转为[西皮原板],在最后一个唱词唱散结束。整段唱腔唱词属于不规整格式,七字句和多字句格式混用。
许荫棠《赶三关》的唱词为:[西皮慢板]夫妻们对坐饮琼浆,她哪知血书袖内藏。停杯不饮暗思量,怕的是南朝动刀枪。这段唱腔过门为八小节,同《黄鹤楼》起始过门长度一致,由此看出,张二奎演唱的[西皮慢板]起始过门为固定的八个小节。与《黄鹤楼》相比,旋律大致一样,稍有变化。唱腔共四句,第一句和第三句唱腔同《黄鹤楼》的旋律一致,第三句句尾结构扩展,旋律往高音区发展,最高到高音1,音区跨度大,句尾行腔落“2”音。第二句唱腔不同,旋律下行,往低音区发展,很好的表现了薛平贵此时内心的复杂和忐忑。第四句唱腔结束句为最后一词唱散结束,落“1”音。这段唱腔,在结构方面会根据剧情、唱词内容做相应的扩展。旋律发展比较平稳,很少运用大跳进行,更加说明了奎派唱腔“直腔直调”的特点。
许荫棠的第三段唱腔为《取荥阳》,唱词为:[西皮二六] 站立在城楼把话讲,
开言尊声楚霸王。休言沛县一亭长,提起了当年事孤就怒满在胸膛。同扶怀王把疆创,楚汉分兵进咸阳。先到咸阳为皇上,后到咸阳扶保朝廊。不亏韩信韬略广,人马不能够暗渡陈仓。复夺三秦军威壮,岂不知强中自有强。[西皮快板] 霸王不必夸口讲,肉眼不识紫金梁。当初同把基业创,分茅列土古之常。明知韩信燕赵往,乘虚出兵取荥阳。任你的兵多将又广,要想刘邦来归降,枉费心肠。此段唱腔为[西皮二六]转[快板],开唱形式没有过门和垫头,直接演唱,与今天的[碰板]形式相似。因为没有[西皮原板]的唱腔录音,所以通过与《赶三关》、《黄鹤楼》[西皮慢板]两段唱腔相比较可以看出,这段[西皮二六]唱腔旋律是[西皮慢板]旋律的紧缩和简化,旋律轮廓相近。整段[西皮二六]唱腔2/4节拍,一板一眼,第一句唱腔“板”上起唱,与西皮其他板式“眼”起不同,并且其余各句开始均“眼”起,这种格式规律与今天的[西皮二六]格式相同。第一句的第一分句摆字用四个小节的时值,其中第二个唱词用两个小节。这与现在[西皮二六]第一句第一分句“每一个字为一个小节”的摆字特点不同,由此可见,现在的唱法是后来发展而成的,结构更为紧凑。这段唱腔唱词主要是七字句,句式结构除了开唱句和第四句的多字句以外,每句唱腔结构都为六小节,这与我们今天七字句的基本句式结构一致。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句唱腔,唱词为多字句,在“孤就怒满”处,旋律上行,在一个小节内音区跨度大,由“6到5”跨七度音程,且有一处四度音程大跳,表现了此时的愤怒心情,伴随着旋律上行,在唱法上力度渐强,用充足的气息将唱词唱出,突出了奎派唱腔的“气大声洪”,是整个唱段的重点唱句。在[西皮二六]板式中的上下句落音,上句唱腔尾腔落“2”音,个别唱句尾腔上行落“3”音,下句落“1”音。整段唱腔演唱语音不仅用京音,而且湖广音的运用也比较多。由此看出,在张二奎时期,湖广音已经成为演唱语音的一部分。后半部分是[西皮快板],这段唱腔第一句“板”上开唱,其余各句均为“闪板”唱,唱句“干板夺字”,一气呵成,具有紧迫感。
综合以上唱腔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一、奎派[西皮慢板]的起始过门为八小节,唱腔上句落“2”音,下句落“1”音,并且句与句之间用五或七个小节过门连接,这样的唱腔旋律、结构在早期已形成基本模式。二、相同板式的唱腔,旋律基本相同,不会做大的变化,但是在表达情感的地方,会稍作变化。三、[西皮二六]的开唱形式与今天的形式相近,后来加入垫头成为[碰板]形式开唱,张二奎时期为这种开唱形式奠定基础。四、[西皮二六]板式开唱句“板”上起唱,其余各句均为“眼”起,在京剧早期就已形成基本模式。五、[西皮二六]首句第一分句摆字结构为“一字一小节”或“一字两小节”的格式。六、[西皮快板]在早期就以四分、八分音型的“干板夺字”唱法为主要特点。七、湖广音在谭鑫培以前就已成为京剧演唱语音的一部分。早期京剧艺人留下的资料有限,通过对老唱片的挖掘和分析,还是可以窥探出京剧早期的唱腔特点。
注释:
[1]苏移《京剧二百年概观》,北京燕山出版1989年,第40-41页。
[2]〔清〕陈彦衡《旧剧丛谈》,张次溪编篆《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第875页。
[3]聊生《奎派老生领袖人物》,载《三六九画报》1994年第25卷第2期。18页
[4]吴小如《京剧老生流派综说》,中华书局2004年6月,第1—2页。第1-2页。
[5]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第323页。
[6]日本波多野乾一《京剧二百年历史》,上海启智印务公司1926年,第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