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65人。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中医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6.78±4.53)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7.84±7.21),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2.32±3.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53±3.42),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疾病护理中联合应用中医护理能有效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更快康复,临床上有应用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护理过程;中医护理;效果
近些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临床护理是影响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配合积极的内科治疗对防治心血管类疾病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1]。因此,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刻不容缓。护理干预对患者疾病的缓解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并且研究表明,中医护理对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效果[2]。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护理中运用中医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7年5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65人。其中,对照组男39人,女26人,年龄范围为48-72岁,平均年龄(54.43±4.34)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2例,心绞痛13例,心脏病14例,冠心病12例,高血压病14例。实验组男36例,女29例,年龄范围为47-70岁,平均年龄(54.18±5.12)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4例,心绞痛13例,心脏病12例,冠心病15例,高血压病11例。两组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且表示同意参加,均无精神疾病史,没有交流以及沟通障碍,神志清晰且有主观的判断能力[3]。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后表明差异没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实验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按时检查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预防昏迷、呼吸道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并需要关注患者的按时用药情况。实验组采用中医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①饮食护理:气滞血瘀者可食用当归、山楂和葡萄等;气阴两虚者应注意多加休息,多食用百合、红枣等补气类的食物;心阳虚证者可进食百合、甲鱼、银耳等食物;胸闷胸痛者要口服沉香和肉桂粉的调和剂等。
②按摩护理:有效按摩可增加心血管患者的心脏射血量,改善其心血管功能,促进身体内血液循环。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医按摩护理主要是通过刺激患者的穴位,配合捏、按、揉、滚等手法,作用于患者心包经的母经、子經,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经络的巡行位置以及一些相关的经络如心脏发射区、足部的涌泉等进行按摩刺激,进而达到改善其血液循环的目的。按摩时需要注意手法由轻及重,避免突然加重手法对患者造成刺激,进而导致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
③情志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要做到“喜怒有度”,采用借情法、移情法等,通过
“喜”这一情志来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烦躁、焦虑以及忧虑等负面情绪的发生次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要多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给患者,帮助其建立起治疗的信心和勇气。
④中药浴足:中医理论中认为足底是人体的全息胚,可通过一些祛瘀活血类中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浴足的护理方法,改善患者血液循环。通常来说可选用肉桂、川芍、罗布麻、牛膝等作为浴足的中药,水温不能太热,38~45℃为最佳的沐足温度,可在患者适应浴足温度后再逐渐调高温度,浴足时间一般要控制在20~30min之间,可以避免太快的血液循环以及避免过快血液循环给患者心脏带来负担。
⑤耳针护理:选择患者心、肝、交感、神门与皮质下为基础耳穴,有脾虚症状的患者加脾,有肾虚症状的患者加肾,在耳穴上贴敷王不留行籽(0.5cm×0.5cm大小),每3天要更换1次,两耳交替进行贴敷,每日分早、中、晚三次进行按压,各30下,可按压至患者局部感到酸麻胀。
1.3指标观察
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生活质量评分。
1.4疗效标准
本次研究心血管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采用QOL-BREF(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进行作为评价标准[3]。
1.5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所有心血管患者资料进行SPSS17.0软件分析,平均住院时间以及生活质量数据均用( ±s)表示,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的,表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表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2。
3讨论
心血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且治疗周期较长,容易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病情的预后和恢复[4],在以往的临床护理中,通常是给予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规护理方法,但是此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较为普通,痊愈所花费的时间较长,还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5]。有研究表明,中医护理的发展正逐渐成熟,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等各个方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
在本次研究中,经过中医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6.78±4.53)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7.84±7.21),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2.32±3.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53±3.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结果表明,中医护理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娟.临床心血管疾病护理过程中实施中医护理的作用与效果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7(43):24.
[2]仇中叶,曹树红,孟宪杰.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1):185-187.
[3]李希玲.中医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6,38(2):292-293.
[4]李丽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J].养生保健指南,2018(36):2.
[5]邹莉娜.中医护理对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影响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1):235.
[6]吴丽丽.老年心血管疾病82例的中医情志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3):158-159.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护理过程;中医护理;效果
近些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临床护理是影响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配合积极的内科治疗对防治心血管类疾病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1]。因此,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刻不容缓。护理干预对患者疾病的缓解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并且研究表明,中医护理对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效果[2]。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护理中运用中医护理的效果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7年5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护理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65人。其中,对照组男39人,女26人,年龄范围为48-72岁,平均年龄(54.43±4.34)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2例,心绞痛13例,心脏病14例,冠心病12例,高血压病14例。实验组男36例,女29例,年龄范围为47-70岁,平均年龄(54.18±5.12)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4例,心绞痛13例,心脏病12例,冠心病15例,高血压病11例。两组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且表示同意参加,均无精神疾病史,没有交流以及沟通障碍,神志清晰且有主观的判断能力[3]。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后表明差异没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实验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按时检查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预防昏迷、呼吸道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并需要关注患者的按时用药情况。实验组采用中医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①饮食护理:气滞血瘀者可食用当归、山楂和葡萄等;气阴两虚者应注意多加休息,多食用百合、红枣等补气类的食物;心阳虚证者可进食百合、甲鱼、银耳等食物;胸闷胸痛者要口服沉香和肉桂粉的调和剂等。
②按摩护理:有效按摩可增加心血管患者的心脏射血量,改善其心血管功能,促进身体内血液循环。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医按摩护理主要是通过刺激患者的穴位,配合捏、按、揉、滚等手法,作用于患者心包经的母经、子經,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经络的巡行位置以及一些相关的经络如心脏发射区、足部的涌泉等进行按摩刺激,进而达到改善其血液循环的目的。按摩时需要注意手法由轻及重,避免突然加重手法对患者造成刺激,进而导致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
③情志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要做到“喜怒有度”,采用借情法、移情法等,通过
“喜”这一情志来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烦躁、焦虑以及忧虑等负面情绪的发生次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要多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给患者,帮助其建立起治疗的信心和勇气。
④中药浴足:中医理论中认为足底是人体的全息胚,可通过一些祛瘀活血类中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浴足的护理方法,改善患者血液循环。通常来说可选用肉桂、川芍、罗布麻、牛膝等作为浴足的中药,水温不能太热,38~45℃为最佳的沐足温度,可在患者适应浴足温度后再逐渐调高温度,浴足时间一般要控制在20~30min之间,可以避免太快的血液循环以及避免过快血液循环给患者心脏带来负担。
⑤耳针护理:选择患者心、肝、交感、神门与皮质下为基础耳穴,有脾虚症状的患者加脾,有肾虚症状的患者加肾,在耳穴上贴敷王不留行籽(0.5cm×0.5cm大小),每3天要更换1次,两耳交替进行贴敷,每日分早、中、晚三次进行按压,各30下,可按压至患者局部感到酸麻胀。
1.3指标观察
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生活质量评分。
1.4疗效标准
本次研究心血管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采用QOL-BREF(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进行作为评价标准[3]。
1.5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所有心血管患者资料进行SPSS17.0软件分析,平均住院时间以及生活质量数据均用( ±s)表示,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的,表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表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2。
3讨论
心血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且治疗周期较长,容易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病情的预后和恢复[4],在以往的临床护理中,通常是给予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规护理方法,但是此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较为普通,痊愈所花费的时间较长,还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5]。有研究表明,中医护理的发展正逐渐成熟,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等各个方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
在本次研究中,经过中医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6.78±4.53)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7.84±7.21),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2.32±3.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53±3.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结果表明,中医护理对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娟.临床心血管疾病护理过程中实施中医护理的作用与效果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7(43):24.
[2]仇中叶,曹树红,孟宪杰.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1):185-187.
[3]李希玲.中医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6,38(2):292-293.
[4]李丽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J].养生保健指南,2018(36):2.
[5]邹莉娜.中医护理对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影响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1):235.
[6]吴丽丽.老年心血管疾病82例的中医情志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3):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