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1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3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4 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孙伟娜
“用审美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荟萃了中外名著佳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呢?下面是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1 启发想象,感知美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的直接的心理基础。唯有形状、色彩和声音等可感知具体形象才能刺激儿童感觉器官的兴奋,从而获得对事物美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审美感知。
要把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语言文字的各种美的形态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形象,因而需要从唤起学生的审美想象去寻觅。
如《鸟的天堂》一文,第一段写傍晚时分,作者和他的朋友划船去玩,描绘了鸟的天堂所处的特定的背景。教学时,我以“向河中心移去”的“移”字为突破口,让学生讨论“移”字能否改成“驶”字,为什么会听到“一曲音乐”?同时又板书“太阳、山坡、红霞、石子路、小船、竹竿、河面”等表示物象的词语,作为学生探景的拐杖。继而,我又用“美”的声调,平静幽雅的语气,以白描手法描绘“乡村黄昏图”:天晚了,太阳落山处,留得一抹灿烂的红霞。一条洁白的石子路从乡村蜿蜒而出,静静地躺着。石子路的尽头是条大河。河边几棵大树底下停着几只小船。“移”字的咀嚼,“拐杖”的提示,绘声绘色的描述,开启了学生的想象思路,他们依据生活经验重新组合表象,从而感知了“鸟的天堂”多姿、宁静的形态美。
2 品词品句,理解美语文教材具有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时我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时节傍晚江上的优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类似的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还有许多。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去阅读,去品尝,去体会,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3 指导观察,发现美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为了帮助学生发现美的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我常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美的踪迹,领略美的意境。早春,嫩芽吐绿,细雨蒙蒙;初夏,繁花似锦,瓜果飘香;秋天,稻谷金黄,硕果累累;隆冬,青松挺立,白雪茫茫。为了观赏这些美景,田间小路上留下了同学们的足迹,晚霞出现过同学们的身影,他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
在指导学生观察青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经常看见在工厂学校机关或是在庭院,人们都喜爱栽上青松。那么,青松为什么赢得人们喜爱,它究竟美在哪里呢?”同学生经过观察以及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懂得了:青松高大挺拔、枝叶茂盛,外形象宝塔,十分美观,可以用来美化环境;同时它是质地较好的木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青松不畏严寒,四季常青,在任何艰难的困境中都能生存。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人们常用青松来形容什么呢?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的教育。
4 对比分析。鉴赏美美,往往在比较中产生,如讲《落花生》时那些埋在地里的不起眼的花生,与那些高挂在树上的鲜红耀眼的果实对比,更显花生的内在美。再理解父亲的那段话:“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从而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通过鉴赏,明白了应该怎样做人的道理。
1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3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4 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孙伟娜
“用审美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荟萃了中外名著佳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呢?下面是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1 启发想象,感知美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的直接的心理基础。唯有形状、色彩和声音等可感知具体形象才能刺激儿童感觉器官的兴奋,从而获得对事物美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审美感知。
要把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语言文字的各种美的形态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形象,因而需要从唤起学生的审美想象去寻觅。
如《鸟的天堂》一文,第一段写傍晚时分,作者和他的朋友划船去玩,描绘了鸟的天堂所处的特定的背景。教学时,我以“向河中心移去”的“移”字为突破口,让学生讨论“移”字能否改成“驶”字,为什么会听到“一曲音乐”?同时又板书“太阳、山坡、红霞、石子路、小船、竹竿、河面”等表示物象的词语,作为学生探景的拐杖。继而,我又用“美”的声调,平静幽雅的语气,以白描手法描绘“乡村黄昏图”:天晚了,太阳落山处,留得一抹灿烂的红霞。一条洁白的石子路从乡村蜿蜒而出,静静地躺着。石子路的尽头是条大河。河边几棵大树底下停着几只小船。“移”字的咀嚼,“拐杖”的提示,绘声绘色的描述,开启了学生的想象思路,他们依据生活经验重新组合表象,从而感知了“鸟的天堂”多姿、宁静的形态美。
2 品词品句,理解美语文教材具有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时我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时节傍晚江上的优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类似的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还有许多。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去阅读,去品尝,去体会,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3 指导观察,发现美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为了帮助学生发现美的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我常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美的踪迹,领略美的意境。早春,嫩芽吐绿,细雨蒙蒙;初夏,繁花似锦,瓜果飘香;秋天,稻谷金黄,硕果累累;隆冬,青松挺立,白雪茫茫。为了观赏这些美景,田间小路上留下了同学们的足迹,晚霞出现过同学们的身影,他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
在指导学生观察青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我们经常看见在工厂学校机关或是在庭院,人们都喜爱栽上青松。那么,青松为什么赢得人们喜爱,它究竟美在哪里呢?”同学生经过观察以及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懂得了:青松高大挺拔、枝叶茂盛,外形象宝塔,十分美观,可以用来美化环境;同时它是质地较好的木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青松不畏严寒,四季常青,在任何艰难的困境中都能生存。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人们常用青松来形容什么呢?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的教育。
4 对比分析。鉴赏美美,往往在比较中产生,如讲《落花生》时那些埋在地里的不起眼的花生,与那些高挂在树上的鲜红耀眼的果实对比,更显花生的内在美。再理解父亲的那段话:“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从而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通过鉴赏,明白了应该怎样做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