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您翻开地图,找到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那里就是上海。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她拥有1600万人口,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接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上海正处在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了解上海的人都说,上海是一座理性的城市,因为上海人有睿智的头脑,更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上海是一座为金融而生的城市,也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现在,上海人正试图建设一座世界级大城市。这件事情很考验这个大上海的智慧。
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遥相呼应,2010年,素有“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之称的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届时,整个长江三角洲都将成为东道主。上海人骄傲地认为,通过举办世博会,上海将完成由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向世界级城市转变,并由此增强对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会展业、金融服务业和旅游业等行业的整合能力。
何为世界级城市?在城市高速发展时,上海人已经在用理性的头脑思考这个问题了。具体说来,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突破什么样的瓶颈,才能使整个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因此,上海永远是充满活力的,上海人永远有办法在瓶颈中驾驭和发展。
创新之地缺少创新
在上海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和谐辉映着的大都市里,快节奏和高效率随时随地考验你的灵感,也许,这就是上海的与众不同。上海虽大,却不失活力,因为上海人不因循守旧,他们总在思考,他们的意识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创新情结。比如,当北京人还在吃5分钱的奶油冰棍时,上海人已经做出了很受青睐的雪人冰糕,其实,这就是上海人市场意识的领先和创新。上海人曾经生产出全国最棒的凤凰牌自行车,还有上海牌小汽车。
然而,这几年来,与北京、青岛、深圳等城市相比,上海人在科技创新方面似乎慢人一拍了。上海既有装备制造、纺织轻工、旅游业等长三角传统优势支柱产业,也有以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兴产业,然而,当北京出现了号称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当北京的中星微电子公司生产出第一代“中国芯”,联想集团生产出品牌电脑,华旗集团生产出爱国者MP3,青岛生产出海尔手机……上海在这些方面还基本上保持空白。上海太需要高科技领域的创新。创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的灵魂。就目前而言,由于上海的创新体系并不完善,不少科技成果通过企业转化为市场产品慢人一拍。
为此,上海人也曾绞尽脑汁思考原因和出路。其实,在科技创新方面遭遇的瓶颈可以归结为理念瓶颈,而这种理念瓶颈存在于每个上海人心中。上海原本是个移民城市,且处于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文化本质上是容纳百川、追崇时尚的。但由于受到现实环境条件的约束,上海文化又表现为目光短视、小富即安,探索性、进取性、冒险性都很弱。
上海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当你发现她具有某一方面的优势的同时,很容易就在另一方面找到与这种优势不相匹配的劣势。比如,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金融贸易功能和信息辐射功能在长三角地区堪称之最,如果这些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前景将不可估量。为此,上海开始放弃对低端制造业的争夺,改而向高端生产、服务业融合领域进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生产上下游活动开始向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服务领域延伸,从而为长三角世界级制造基地提供服务支撑。但是,退出低端制造业竞争,也可能使上海的GDP增速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制约。一方面,上海绝不愿轻易舍弃具有传统优势的制造业;另一方面,又必须尽快接上服务业这条“短腿”。这是上海的两难,但这或许又是突破土地制约、商务成本高企,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迎接世博会,建设世界级大上海,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去干。然而,为了迎接这样的转变,上海需要大力建设一批具有现代规模的场馆设施,同时还需拆除一批旧建筑,在这样的大拆大建之后,必然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城市管理水平如何跟上?上海人也已看到这一问题,提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管理城市,要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国家使命考验上海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建设世界级城市的目标和追求并非完全出自上海人。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上海已经被赋予了这样一个神圣的、不得不去完成的使命。比如,建设一个世界级的城市,首先必须建设世界级的金融服务业。大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在这项使命上责无旁贷,但以其现有的规模和支撑力,能承接这样的使命吗?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所言,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世界最大资本市场,以及世界金融中心。与其说这一重任是落在证监会层面还不如说是直接落在上海市,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上海而言,有什么能力可以建设中国最大的资本市场?美国纽交所、泛欧交易所、东京证交所是全球性大型证交所,上海有哪些能力可以与这些交易所企及?如果以上海现有的经济支撑力,建立世界最大资本市场,不仅需要上海做中国的金融中心角色,而且要的的确确能在国际上扮演一个金融中心角色,至少应该扮演亚洲金融中心。
反观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7年来,走过了非同寻常的道路。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建国以来内地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92年1月,上证综合指数最低时曾跌至292.76点,邓小平南巡之后,当年5月21日上海股票交易价格全部放开,由市场引导,结果从5月21日至23日,股票价格一飞冲天,3天内暴涨570%,这一天被称为中国股市真正诞生的一天。经过17年的发展,年轻的中国股市取得了惊人的发展。2005年时股市总市值还仅有3万亿元,而到2007年,由于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资本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总市值已达到32万亿元,已经成为具有超大规模的资本市场,而且沪指曾一度突破6000点。上海人预测,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引发的千亿元资金投入,并必将在我国股市中“引爆”世博大行情。可以肯定地说,上海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兴衰与繁荣。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资本市场已经成为21世纪大国金融博弈的核心金融平台,我们必须用这样的理念,以这样的视角去理解资本市场。”而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如果想实现向经济强国的迈进,则必须接受并参与这样一个博弈。问题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在这样一场博弈中,能否顺利摆脱一些固有的羁绊,从而放手一搏?
首先,目前的中国资本市场,还基本上是一个“政策市”,其市场功能尚不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还未充分发育;其次,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再加上上市公司质量等问题,投资者担心的是,难保不会再出现类似蓝田、银广夏、中科创、德隆等等那样的由于信息造假、股价虚高导致崩盘,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多米诺危机?另外,通过QFII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外国投资者越来越多时,如何加强对他们的监管?谁敢保证美国的安然事件一定不会在中国发生?最重要的是,一旦危机发生,谁来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从大的方面说,建立世界最大资本市场,就意味着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市场,它的包容性表现在可以吸引全球的企业在那里上市,如纽交所、纳斯达克那样,但中国是个外汇管制的国家,光这一点要想做成一个世界性交易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深远的问题需要思考,因为在这样的变革过程中,稍有疏漏,瓶颈就可能转变成危机。所以,这件事情很考验大上海的智慧。
了解上海的人都说,上海是一座理性的城市,因为上海人有睿智的头脑,更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上海是一座为金融而生的城市,也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现在,上海人正试图建设一座世界级大城市。这件事情很考验这个大上海的智慧。
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遥相呼应,2010年,素有“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之称的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届时,整个长江三角洲都将成为东道主。上海人骄傲地认为,通过举办世博会,上海将完成由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向世界级城市转变,并由此增强对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会展业、金融服务业和旅游业等行业的整合能力。
何为世界级城市?在城市高速发展时,上海人已经在用理性的头脑思考这个问题了。具体说来,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突破什么样的瓶颈,才能使整个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因此,上海永远是充满活力的,上海人永远有办法在瓶颈中驾驭和发展。
创新之地缺少创新
在上海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和谐辉映着的大都市里,快节奏和高效率随时随地考验你的灵感,也许,这就是上海的与众不同。上海虽大,却不失活力,因为上海人不因循守旧,他们总在思考,他们的意识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创新情结。比如,当北京人还在吃5分钱的奶油冰棍时,上海人已经做出了很受青睐的雪人冰糕,其实,这就是上海人市场意识的领先和创新。上海人曾经生产出全国最棒的凤凰牌自行车,还有上海牌小汽车。
然而,这几年来,与北京、青岛、深圳等城市相比,上海人在科技创新方面似乎慢人一拍了。上海既有装备制造、纺织轻工、旅游业等长三角传统优势支柱产业,也有以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兴产业,然而,当北京出现了号称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当北京的中星微电子公司生产出第一代“中国芯”,联想集团生产出品牌电脑,华旗集团生产出爱国者MP3,青岛生产出海尔手机……上海在这些方面还基本上保持空白。上海太需要高科技领域的创新。创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的灵魂。就目前而言,由于上海的创新体系并不完善,不少科技成果通过企业转化为市场产品慢人一拍。
为此,上海人也曾绞尽脑汁思考原因和出路。其实,在科技创新方面遭遇的瓶颈可以归结为理念瓶颈,而这种理念瓶颈存在于每个上海人心中。上海原本是个移民城市,且处于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文化本质上是容纳百川、追崇时尚的。但由于受到现实环境条件的约束,上海文化又表现为目光短视、小富即安,探索性、进取性、冒险性都很弱。
上海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当你发现她具有某一方面的优势的同时,很容易就在另一方面找到与这种优势不相匹配的劣势。比如,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金融贸易功能和信息辐射功能在长三角地区堪称之最,如果这些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前景将不可估量。为此,上海开始放弃对低端制造业的争夺,改而向高端生产、服务业融合领域进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生产上下游活动开始向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服务领域延伸,从而为长三角世界级制造基地提供服务支撑。但是,退出低端制造业竞争,也可能使上海的GDP增速在一段时间内受到制约。一方面,上海绝不愿轻易舍弃具有传统优势的制造业;另一方面,又必须尽快接上服务业这条“短腿”。这是上海的两难,但这或许又是突破土地制约、商务成本高企,进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迎接世博会,建设世界级大上海,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去干。然而,为了迎接这样的转变,上海需要大力建设一批具有现代规模的场馆设施,同时还需拆除一批旧建筑,在这样的大拆大建之后,必然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城市管理水平如何跟上?上海人也已看到这一问题,提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管理城市,要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国家使命考验上海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建设世界级城市的目标和追求并非完全出自上海人。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上海已经被赋予了这样一个神圣的、不得不去完成的使命。比如,建设一个世界级的城市,首先必须建设世界级的金融服务业。大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在这项使命上责无旁贷,但以其现有的规模和支撑力,能承接这样的使命吗?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所言,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世界最大资本市场,以及世界金融中心。与其说这一重任是落在证监会层面还不如说是直接落在上海市,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上海而言,有什么能力可以建设中国最大的资本市场?美国纽交所、泛欧交易所、东京证交所是全球性大型证交所,上海有哪些能力可以与这些交易所企及?如果以上海现有的经济支撑力,建立世界最大资本市场,不仅需要上海做中国的金融中心角色,而且要的的确确能在国际上扮演一个金融中心角色,至少应该扮演亚洲金融中心。
反观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7年来,走过了非同寻常的道路。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建国以来内地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92年1月,上证综合指数最低时曾跌至292.76点,邓小平南巡之后,当年5月21日上海股票交易价格全部放开,由市场引导,结果从5月21日至23日,股票价格一飞冲天,3天内暴涨570%,这一天被称为中国股市真正诞生的一天。经过17年的发展,年轻的中国股市取得了惊人的发展。2005年时股市总市值还仅有3万亿元,而到2007年,由于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资本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总市值已达到32万亿元,已经成为具有超大规模的资本市场,而且沪指曾一度突破6000点。上海人预测,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引发的千亿元资金投入,并必将在我国股市中“引爆”世博大行情。可以肯定地说,上海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兴衰与繁荣。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资本市场已经成为21世纪大国金融博弈的核心金融平台,我们必须用这样的理念,以这样的视角去理解资本市场。”而中国作为经济大国,如果想实现向经济强国的迈进,则必须接受并参与这样一个博弈。问题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在这样一场博弈中,能否顺利摆脱一些固有的羁绊,从而放手一搏?
首先,目前的中国资本市场,还基本上是一个“政策市”,其市场功能尚不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还未充分发育;其次,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再加上上市公司质量等问题,投资者担心的是,难保不会再出现类似蓝田、银广夏、中科创、德隆等等那样的由于信息造假、股价虚高导致崩盘,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多米诺危机?另外,通过QFII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外国投资者越来越多时,如何加强对他们的监管?谁敢保证美国的安然事件一定不会在中国发生?最重要的是,一旦危机发生,谁来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从大的方面说,建立世界最大资本市场,就意味着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市场,它的包容性表现在可以吸引全球的企业在那里上市,如纽交所、纳斯达克那样,但中国是个外汇管制的国家,光这一点要想做成一个世界性交易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深远的问题需要思考,因为在这样的变革过程中,稍有疏漏,瓶颈就可能转变成危机。所以,这件事情很考验大上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