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王”万土英的心愿
巴冶村是一个位于贵州省三穗县良上乡的苗族村寨,距离县城30公里,依山傍水,绿柳婆娑,风景优美堪比江南水乡。每年的农历3月22日至25日,是巴冶最为热闹的民族风俗节“土王戊”。节日期间,周边几十个村寨的上万人齐聚巴冶,祭祖、踩芦笙、唱情歌、盘古歌、斗鸡、斗画眉……场景壮观热烈,颇具民族风味。
2014年4月19日下午两点,一年一度的“土王戊”节在三穗县良上乡巴冶村举行,巴冶民族小学苗歌合唱队孩子们合唱的一首《土王neib》,拉开了为期四天的“土王戊”民族文化活动序幕。孩子用朴实动人的苗族歌曲,欢迎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嘉宾。
在这次“土王戊”节上,巴冶民族小学共推出了苗歌、苗舞、腰鼓等八个节目参演,成为文化节“曝光率”最高的群体。孩子们用一曲曲韵律悠扬、悦耳动听的苗歌,一支支风姿绰约、仪态万千的苗舞,在展示苗族服饰文化、银饰文化、歌舞文化和神秘文化的同时,把人们带到了充满神秘意境的高山苗寨之中,展现了苗乡人民热情好客、勤劳质朴的民族特色。
在开幕式上,由万土英等十多个孩子共同表演的舞蹈《那时花》成为最靓丽的风景,这群苗家少女戴着精心准备的银饰,穿着质地优良的苗装,像一朵朵初春里盛放的鲜花,一出场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而领舞的万土英在舞蹈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准,更引起了阵阵惊叹,翩翩起舞的她俨然成了一群小明星中的明星。而此时,她接受系统训练尚不足一年。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在电视上看见别人跳舞,服装很好看,舞姿也很优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一心想学跳舞。”现在也“很小”的万土英说。对于自己想学跳舞的心愿,父母非常支持,但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而无法实现。
“由于条件所限,以前农村学生除了学习文化课外,基本没有什么课外活动,素质教育开展得不好,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巴冶民族小学校长张庭说。2013年,在省、市、县文明办和各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巴冶民族小学获得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资助的“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成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学校师资条件、地方文化特色等情况,配置了专门的场地和设施,精心设置活动项目,编制教学课程,开设了经典朗读、图书阅览、计算机、舞蹈、音乐、绘画、书法、芦笙吹奏、腰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棋类活动等十余个活动项目。
当听说学校少年宫能免费学跳舞,万土英可开心了,她终于可以一圆自己的舞蹈梦了。进入少年宫学习跳舞后,很有舞蹈天赋又特别能吃苦的万土英倍加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付出的努力也比别的孩子多,提高得很快,因而被选为这次“土王戊”节开幕式舞蹈《那时花》的领舞。“同学们都很羡慕我能跳舞,班里也有一些同学在我的带动下开始练习了。”万土英说。
“现在我们学校的乡村少年宫里,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科技等活动项目设备一应俱全,所有项目都对孩子们免费开放。这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为学校的少年儿童构建了实现梦想的平台。”负责舞蹈教学的杨依依老师说。
如今,民族歌舞已成为巴冶民族小学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多次组织民族歌舞队到县里参赛,并经常到乡镇民族节日参加演出,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技艺,受到了县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赞誉,展示了巴冶民族小学少年宫的丰硕成果和校园文化特色,在陶冶着学生的艺术情操的同时,还传承和推动了本地区民族歌舞文化的健康发展。
“导游” 万芝英的转变
“相传,巴冶的先民们迁徒到此,耕作的农作物常遭病虫害致使庄稼不茂、棉花不开、谷穗不壮,他们便请占卜先生测算。占卜先生说,是管土地的土王神在作祟,只有在春天谷物下种后的第一个戊日祭祀土王神,在祭祀之日,禁动土、忌农活。用诚心感动土王神,才能免除灾害。巴冶的先民们就按占卜先生说的,在谷物下种后的第一个戊日到干阳江祭祀土王神。人们以猪牛、棉菜粑、米酒、大米、刀头肉作为祭品,焚烧香纸、默念祭词举行祭祀,以表示对土王神的敬畏,祈求他赐予巴冶人民庄稼茂盛、谷物丰收。在祭祀期间,人们也按照禁忌要求,全寨男女老少都不动土、不做农活。通过祭祀,当年果然风调雨顺、无病虫灾害,庄稼茂盛、五谷丰登,人们认为是土王神显灵了。此后,每年清明节过后第十三天左右的戊日,全寨都会自发地聚集起来祭祀土王神,日长天久,便演变成了巴冶村一年一度的民族节日‘土王戊’,而且参加的人也扩大至周边的苗族村寨,到今天,便成了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的‘土王戊’节……”
如今已从巴冶民族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的万芝英,解说起“土王戊”的来历头头是道,俨然一个经验丰富的小“导游”。而在学校建立少年宫之前,万芝英因为成长于单亲家庭里,爸爸在坐牢,性格孤僻内向,不爱说话。课间休息时,她常常远离同学,独自在一边呆着、闲着,目光表情游离、呆滞,下课热闹的活动气氛跟她无缘,她最多在边上看着,有时偶尔冲玩兴正浓的同学笑笑,有时索性坐在位置上不出教室,没有一点儿童好动爱玩的劲头,情绪异常低落。每当这时,知道她家庭情况的老师们便鼓励她:“去和同学一起玩呀,下课要玩好休息好,才有精神继续学习呢!”而她总是冲老师笑着摇头,腼腆地低下头不说话,没有任何灵气,令老师们深感担忧。
学校建立少年宫后,通过参加各种精彩纷呈的集体活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万芝英逐渐向老师同学敞开心扉,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越来越自信。在参加少年宫活动的过程中,她还喜欢上了苗族刺绣。
刺绣室的万静老师是学校特别从校外聘来辅导学生学习苗族刺绣的,据她介绍,苗族素有“无花不成衣”之美誉,这“花”指的就是精致的苗族刺绣。苗族刺绣是苗族服饰中最主要的装饰之一,其历史悠久,技艺古老,题材广泛,想像丰富,色彩艳丽,装饰性强,图案造型稚拙古朴,是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重要资源,代表着我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技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历史研究价值。让这种古老的艺术走进课堂,有利于让刺绣这种苗族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万老师颇具专业水平的指导下,万芝英经过一年的培训,到毕业时,已经能熟练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学习苗族刺绣的过程中,她知道了苗族刺绣种类丰富,分为平绣、破绣、辫绣、皱绣、挑花、打籽绣、锁绣、堆绣、锦上绣、织锦……知道了苗族刺绣被誉为继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名绣,知道了艺术大师刘海栗评价苗族刺绣工艺“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参加完“土王戊”节后,她又对这一节日的来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一了解,才知道里面有着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传说,对苗族文化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如今,已上初中的万芝英最大的理想就是将来考上大学,将苗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宫主”张庭的目标
“我们少年宫的主人是农村未成年人。”这是巴冶民族小学校长张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也是巴冶民族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分管领导。这位出生于1981年的“80后”年轻校长对如何建设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很有想法。
“曾经,少年宫活动是城里孩子的‘专利’。近年来,随着贵州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工程的大力推进,农村的孩子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活动阵地。”张庭说。“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对课外活动的需求更加迫切,现在有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农村的孩子在学校就可以学习琴、棋、书、画,既减轻了课业压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
然而,张庭觉得,除了以上功能,少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还应该有创新,充分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开设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活动项目,这样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普及和传承了民族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一个独具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少年宫。
张庭认为,近年来,科技进步带来了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民族文化遭受很大的冲击,许多传统习俗在日渐淡化和流失。此外,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贫穷。“民工潮”的兴起,就是这一原因的直接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成了一股潮流,大量青少年的外出务工,虽然使古老的苗寨增加了一些新的砖房瓦檐,但却使苗族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窘境,许多苗族民间文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而一些尚在举行的传统活动,参加的人也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使活动的魅力大大削弱。张庭深知,离开青少年的参与,任何历史再悠久的传统文化都终将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
巴冶民族小学是三穗县唯一的一所民族小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以各种方式让民族民间文化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小就了解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喜欢上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成为了三穗县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因而早在2006年就被列为三穗县民族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2008年正式被命名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2013年,巴冶民族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创建后,学校成立了管理机构,张庭亲任组长,确立了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的办宫理念,“我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特色的才是成功的。”张庭说。
因此,乡村学校少年宫建立后,除了开设常规的活动项目,巴冶民族小学还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引进苗族织布、苗族刺绣、民族舞蹈等民间传统手工和乡土文化活动项目,将苗族民间文艺倾力打造成学校少年宫的特色项目,成立了民族礼仪队、苗族“芦笙舞”、“竹杆舞”、少数民族歌曲演唱等兴趣小组和“民族歌舞队”,为了增强师资,学校还特聘请本地民间艺人担任校外辅导员,手把手地将技艺传给学生,这样既有效解决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找到了“传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寓教于乐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乡村学校少年宫就应该有乡村的特色,我们的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责任,就是力争让每一位在校的少年儿童都能成为苗族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发展的一粒火种。”张庭说。
学得快乐,玩得高兴,获得自信,增长本领……这是孩子们在巴冶民族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中的最大收获。现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已经成为孩子们快乐的家园,成长的沃土。“苗族织布、苗族刺绣、民族舞蹈等是我校乡村学校少年宫艺术教育成果的一个缩影,孩子们取得的成长证明了学校在艺术教育中坚持传统文化传承、坚持艺术教育的精致化、普及化是一条成功之路。”张庭说。
巴冶民族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一所很普通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因鲜明的民族特色教育而显得风格独树一帜,极具个性。
巴冶村是一个位于贵州省三穗县良上乡的苗族村寨,距离县城30公里,依山傍水,绿柳婆娑,风景优美堪比江南水乡。每年的农历3月22日至25日,是巴冶最为热闹的民族风俗节“土王戊”。节日期间,周边几十个村寨的上万人齐聚巴冶,祭祖、踩芦笙、唱情歌、盘古歌、斗鸡、斗画眉……场景壮观热烈,颇具民族风味。
2014年4月19日下午两点,一年一度的“土王戊”节在三穗县良上乡巴冶村举行,巴冶民族小学苗歌合唱队孩子们合唱的一首《土王neib》,拉开了为期四天的“土王戊”民族文化活动序幕。孩子用朴实动人的苗族歌曲,欢迎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嘉宾。
在这次“土王戊”节上,巴冶民族小学共推出了苗歌、苗舞、腰鼓等八个节目参演,成为文化节“曝光率”最高的群体。孩子们用一曲曲韵律悠扬、悦耳动听的苗歌,一支支风姿绰约、仪态万千的苗舞,在展示苗族服饰文化、银饰文化、歌舞文化和神秘文化的同时,把人们带到了充满神秘意境的高山苗寨之中,展现了苗乡人民热情好客、勤劳质朴的民族特色。
在开幕式上,由万土英等十多个孩子共同表演的舞蹈《那时花》成为最靓丽的风景,这群苗家少女戴着精心准备的银饰,穿着质地优良的苗装,像一朵朵初春里盛放的鲜花,一出场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而领舞的万土英在舞蹈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准,更引起了阵阵惊叹,翩翩起舞的她俨然成了一群小明星中的明星。而此时,她接受系统训练尚不足一年。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在电视上看见别人跳舞,服装很好看,舞姿也很优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一心想学跳舞。”现在也“很小”的万土英说。对于自己想学跳舞的心愿,父母非常支持,但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而无法实现。
“由于条件所限,以前农村学生除了学习文化课外,基本没有什么课外活动,素质教育开展得不好,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巴冶民族小学校长张庭说。2013年,在省、市、县文明办和各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巴冶民族小学获得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资助的“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成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学校师资条件、地方文化特色等情况,配置了专门的场地和设施,精心设置活动项目,编制教学课程,开设了经典朗读、图书阅览、计算机、舞蹈、音乐、绘画、书法、芦笙吹奏、腰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棋类活动等十余个活动项目。
当听说学校少年宫能免费学跳舞,万土英可开心了,她终于可以一圆自己的舞蹈梦了。进入少年宫学习跳舞后,很有舞蹈天赋又特别能吃苦的万土英倍加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付出的努力也比别的孩子多,提高得很快,因而被选为这次“土王戊”节开幕式舞蹈《那时花》的领舞。“同学们都很羡慕我能跳舞,班里也有一些同学在我的带动下开始练习了。”万土英说。
“现在我们学校的乡村少年宫里,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科技等活动项目设备一应俱全,所有项目都对孩子们免费开放。这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为学校的少年儿童构建了实现梦想的平台。”负责舞蹈教学的杨依依老师说。
如今,民族歌舞已成为巴冶民族小学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多次组织民族歌舞队到县里参赛,并经常到乡镇民族节日参加演出,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技艺,受到了县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赞誉,展示了巴冶民族小学少年宫的丰硕成果和校园文化特色,在陶冶着学生的艺术情操的同时,还传承和推动了本地区民族歌舞文化的健康发展。
“导游” 万芝英的转变
“相传,巴冶的先民们迁徒到此,耕作的农作物常遭病虫害致使庄稼不茂、棉花不开、谷穗不壮,他们便请占卜先生测算。占卜先生说,是管土地的土王神在作祟,只有在春天谷物下种后的第一个戊日祭祀土王神,在祭祀之日,禁动土、忌农活。用诚心感动土王神,才能免除灾害。巴冶的先民们就按占卜先生说的,在谷物下种后的第一个戊日到干阳江祭祀土王神。人们以猪牛、棉菜粑、米酒、大米、刀头肉作为祭品,焚烧香纸、默念祭词举行祭祀,以表示对土王神的敬畏,祈求他赐予巴冶人民庄稼茂盛、谷物丰收。在祭祀期间,人们也按照禁忌要求,全寨男女老少都不动土、不做农活。通过祭祀,当年果然风调雨顺、无病虫灾害,庄稼茂盛、五谷丰登,人们认为是土王神显灵了。此后,每年清明节过后第十三天左右的戊日,全寨都会自发地聚集起来祭祀土王神,日长天久,便演变成了巴冶村一年一度的民族节日‘土王戊’,而且参加的人也扩大至周边的苗族村寨,到今天,便成了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的‘土王戊’节……”
如今已从巴冶民族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的万芝英,解说起“土王戊”的来历头头是道,俨然一个经验丰富的小“导游”。而在学校建立少年宫之前,万芝英因为成长于单亲家庭里,爸爸在坐牢,性格孤僻内向,不爱说话。课间休息时,她常常远离同学,独自在一边呆着、闲着,目光表情游离、呆滞,下课热闹的活动气氛跟她无缘,她最多在边上看着,有时偶尔冲玩兴正浓的同学笑笑,有时索性坐在位置上不出教室,没有一点儿童好动爱玩的劲头,情绪异常低落。每当这时,知道她家庭情况的老师们便鼓励她:“去和同学一起玩呀,下课要玩好休息好,才有精神继续学习呢!”而她总是冲老师笑着摇头,腼腆地低下头不说话,没有任何灵气,令老师们深感担忧。
学校建立少年宫后,通过参加各种精彩纷呈的集体活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万芝英逐渐向老师同学敞开心扉,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越来越自信。在参加少年宫活动的过程中,她还喜欢上了苗族刺绣。
刺绣室的万静老师是学校特别从校外聘来辅导学生学习苗族刺绣的,据她介绍,苗族素有“无花不成衣”之美誉,这“花”指的就是精致的苗族刺绣。苗族刺绣是苗族服饰中最主要的装饰之一,其历史悠久,技艺古老,题材广泛,想像丰富,色彩艳丽,装饰性强,图案造型稚拙古朴,是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重要资源,代表着我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技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历史研究价值。让这种古老的艺术走进课堂,有利于让刺绣这种苗族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万老师颇具专业水平的指导下,万芝英经过一年的培训,到毕业时,已经能熟练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学习苗族刺绣的过程中,她知道了苗族刺绣种类丰富,分为平绣、破绣、辫绣、皱绣、挑花、打籽绣、锁绣、堆绣、锦上绣、织锦……知道了苗族刺绣被誉为继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名绣,知道了艺术大师刘海栗评价苗族刺绣工艺“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参加完“土王戊”节后,她又对这一节日的来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一了解,才知道里面有着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传说,对苗族文化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如今,已上初中的万芝英最大的理想就是将来考上大学,将苗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宫主”张庭的目标
“我们少年宫的主人是农村未成年人。”这是巴冶民族小学校长张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也是巴冶民族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分管领导。这位出生于1981年的“80后”年轻校长对如何建设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很有想法。
“曾经,少年宫活动是城里孩子的‘专利’。近年来,随着贵州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工程的大力推进,农村的孩子跟城里的孩子一样,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活动阵地。”张庭说。“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对课外活动的需求更加迫切,现在有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农村的孩子在学校就可以学习琴、棋、书、画,既减轻了课业压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
然而,张庭觉得,除了以上功能,少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少年宫还应该有创新,充分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开设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活动项目,这样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普及和传承了民族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一个独具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少年宫。
张庭认为,近年来,科技进步带来了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民族文化遭受很大的冲击,许多传统习俗在日渐淡化和流失。此外,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贫穷。“民工潮”的兴起,就是这一原因的直接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成了一股潮流,大量青少年的外出务工,虽然使古老的苗寨增加了一些新的砖房瓦檐,但却使苗族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窘境,许多苗族民间文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而一些尚在举行的传统活动,参加的人也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使活动的魅力大大削弱。张庭深知,离开青少年的参与,任何历史再悠久的传统文化都终将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
巴冶民族小学是三穗县唯一的一所民族小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以各种方式让民族民间文化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小就了解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喜欢上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成为了三穗县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因而早在2006年就被列为三穗县民族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2008年正式被命名为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2013年,巴冶民族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创建后,学校成立了管理机构,张庭亲任组长,确立了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的办宫理念,“我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特色的才是成功的。”张庭说。
因此,乡村学校少年宫建立后,除了开设常规的活动项目,巴冶民族小学还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引进苗族织布、苗族刺绣、民族舞蹈等民间传统手工和乡土文化活动项目,将苗族民间文艺倾力打造成学校少年宫的特色项目,成立了民族礼仪队、苗族“芦笙舞”、“竹杆舞”、少数民族歌曲演唱等兴趣小组和“民族歌舞队”,为了增强师资,学校还特聘请本地民间艺人担任校外辅导员,手把手地将技艺传给学生,这样既有效解决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找到了“传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寓教于乐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乡村学校少年宫就应该有乡村的特色,我们的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责任,就是力争让每一位在校的少年儿童都能成为苗族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发展的一粒火种。”张庭说。
学得快乐,玩得高兴,获得自信,增长本领……这是孩子们在巴冶民族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中的最大收获。现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已经成为孩子们快乐的家园,成长的沃土。“苗族织布、苗族刺绣、民族舞蹈等是我校乡村学校少年宫艺术教育成果的一个缩影,孩子们取得的成长证明了学校在艺术教育中坚持传统文化传承、坚持艺术教育的精致化、普及化是一条成功之路。”张庭说。
巴冶民族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一所很普通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因鲜明的民族特色教育而显得风格独树一帜,极具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