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
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老师提出四点要求,第一就是要有理想信念。这一重要论断指出了新时代好老师的基本品格,为广大教师的成长进步指明了方向。广大教师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坚守理想信念,争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好老师。
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人格基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一个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在孩子、青年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在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我们要以理想信念为基,让每一个教师都有远大的志向、纯粹的心灵、高尚的节操。古人讲:“贤希圣,士希贤。”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伟大使命,我们的教育才会灿烂,我们的学生才有希望。
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在中国教育史上,被人们所称道、为历史所铭记的好老师,无一例外都是把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孟子说人生有三乐,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如果一位教师自觉选择了为他人、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并以此为人生大乐,那么他的人生就有了永恒价值,他所从事的这一职业就获得了伟大意义。今天,在亿万人民向着民族复兴梦想迈进的征程中,教师既是筑梦人,也是追梦人、圆梦人,广大教师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和传播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从事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的教师,理所当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信。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有文化自觉,了解、欣赏乃至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去中国化”保持高度警觉。教师亦是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就能为党和国家事业造就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广大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培养对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有归属感乃至有信仰的年轻一代。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指路明灯。广大教师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才有可能为社会、为民族培养出栋梁之材。我们希望每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都能以“传道”为第一责任和使命,为孩子点燃更灿烂的梦想,为国家和民族贡献更多正能量。
二、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师德的极端重要性。教师承担立德树人神圣使命,必须要师德垂范。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
道德情操,是好老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教师的工作就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教师是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因此,合格的老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对于教师不仅是听其言,更观其行,教师在学生眼中是为人的模范。一个教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等方面都有问题,怎么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学生才能以师为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把敬业爱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有敬业爱生精神的教师,才会献身教育,心系学生;才会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才会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才会终身学习,追求进步;才会成就自己,成就学生。在我国的中西部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正是秉持着敬业爱生的精神,才能安于清苦生活而不失理想,才能立于困难条件而不失追求,为广大的农村学生铸就圆梦基石。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应该像这些教师一样,去除浮躁之气、远离功利之风,执着于教书育人,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把根扎在三尺讲台。
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在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中实现道德追求。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自我修养的陶冶需得在读书上下功夫。心灵要用精神食粮去涵养,教师只有常读书、读好书,多读中国古典诗词、经典作品,以诗书育浩然之气,才能认识和相信道德之理。知行合一,互为表里,教师自我修养的完善更需要在行动中磨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严以律己,用个人的行为来体现自己于公于私、于国于民的价值观;要在日常言行中三省吾身,自觉坚守伦理底线,见贤思齐、景行行止,唯此才能体会和展示道德之美。教师正是用在道德追求之路上的知行统一,去示范人的高尚和纯粹,去弘扬社会主义价值和中华传统美德,去引领学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师垂典则,范示群伦”,道德情操是成长为一个好老师的先决条件。广大教师只有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培养有德之才。我们希望每一个有道德、有情操的教师,都能以“要成才,先成人”为指引,为祖国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这为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有扎实学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师知识不扎实、教学不过硬,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的古训,指的是教师应在学识上高人一筹,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话语,也鲜明体现了深厚学识是好老师的必备素质之一。面对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益多元、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做一名好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识,努力提升自身的学识魅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绵延不绝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自身的专业成长。
好老师应具备精深的学科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知识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掌握精深的学科知识,是教师“传道”的基本前提。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有着系统的、深刻的、准确的理解,才能教会学生正确的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知识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育教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学习。此外,“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信息时代下做好老师,必须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才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好老师应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学识魅力不仅仅在于教师要拥有广博和专深的理论知识,更在于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在于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深切反思,在于教师能够运用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在行动中做教育,在行动中做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成为智慧型的老师,教学课堂才会成为智慧型的课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展现的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彰显着自身的学识魅力,促进了自身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
好老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汲取并灵活运用新知识。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需要具备灵活性、适应性、自主性、合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推广到教师教育领域,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好老师不能满足于装满自己的“一桶水”,而要使自己时时有“活水”,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回应新的挑战,追求卓越。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并引导学生走向未来发展的人生之路。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而成为一名具有扎实学识的好老师,则需要教师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教师只有提升个人的学识修养,才能教书育人,做到“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
四、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这一重要论断丰富了教师的职业发展内涵,为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指明了重要方向。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塑造人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师的仁爱之心,不简单等同于父母爱子女,这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爱在教师身上的体现,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这种信赖是尊重、理解和关怀。
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为真诚地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育者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有用之才。我国传统教育文化中赋予教师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也多术”等优秀教育者的品质,正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教师的这一尊重是把学生看作独立完整的社会人,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进一步而言,教师的尊重还在于学会欣赏学生,这种欣赏不是简单的赏识,更不是单向的旁观,而是让学生在获得尊重、信任的同时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为充分理解学生。老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需要,既包括学习的需要、成长的需要,也包括休息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等社会化的过程,特别要理解学生具有人格尊严的需要。教师充分的理解是师生间对话和沟通的导向,理解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相互探讨交流、交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为宽容地关怀学生。教师的宽容是一种无私的仁爱,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宽容的关怀不是妥协,是教师用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宽容的关怀不是迁就,是教师施展教育的艺术,在适当的情形下用恰如其分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成长;宽容的关怀不是放纵,是教师自始至终把爱心融化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以关爱的心态分析学生的不足与过错,进而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与志趣,以高度的责任心达到育人的目的。
“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广大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名学生,促成学生的成长进步;以仁爱之心开启每一名学生的心灵之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仁爱之心施展教育的魅力,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因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五、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时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民族振兴需要一大批一流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今天,我国正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向着民族复兴中国梦迈进。随着现代化建设提速和人力资源竞争加剧,教师培养人才、开发智力资源的作用愈发重大。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才能实现中国梦。 国家繁荣需要一大批一流教师。国家繁荣取决于能够勇于担当、勇于竞争的人才。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备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人才兴,国将兴;教育强,人则强;师之优,人则优。良师才能善邦。
人的塑造需要一大批一流教师。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人的塑造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用心灵去塑造灵魂,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塑造生命。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各级党委和政府既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又要从策略高度认识教师教育工作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一流教师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教师。为了培养造就一流教师,我们要建设高质量、公平、开放、灵活、一体化和专业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找准教师资格制度、教师教育课程、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教师教育改革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专业化水平。
启师才能致远。一流教师不仅需要培养造就,也需要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本身就是教师自我修养的表现,需要教师自我反思、终身学习才能实现。成为一流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关心学生、倾心育人。要有敬业之志,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要有笃学之风,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以渊博学识和专业水准培养学生。要有为师之范,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
民族振兴、国家繁荣、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我们期待广大教师牢记崇高使命,坚守神圣职责,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业绩。(来源:中国教育报)
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老师提出四点要求,第一就是要有理想信念。这一重要论断指出了新时代好老师的基本品格,为广大教师的成长进步指明了方向。广大教师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坚守理想信念,争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好老师。
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人格基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一个抱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有可能在孩子、青年的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在价值取向多元的时代,我们要以理想信念为基,让每一个教师都有远大的志向、纯粹的心灵、高尚的节操。古人讲:“贤希圣,士希贤。”广大教师只有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伟大使命,我们的教育才会灿烂,我们的学生才有希望。
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在中国教育史上,被人们所称道、为历史所铭记的好老师,无一例外都是把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孟子说人生有三乐,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如果一位教师自觉选择了为他人、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并以此为人生大乐,那么他的人生就有了永恒价值,他所从事的这一职业就获得了伟大意义。今天,在亿万人民向着民族复兴梦想迈进的征程中,教师既是筑梦人,也是追梦人、圆梦人,广大教师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一个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和传播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从事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的教师,理所当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践行者。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信。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有文化自觉,了解、欣赏乃至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去中国化”保持高度警觉。教师亦是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为莘莘学子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就能为党和国家事业造就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广大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培养对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有归属感乃至有信仰的年轻一代。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指路明灯。广大教师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才有可能为社会、为民族培养出栋梁之材。我们希望每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都能以“传道”为第一责任和使命,为孩子点燃更灿烂的梦想,为国家和民族贡献更多正能量。
二、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师德的极端重要性。教师承担立德树人神圣使命,必须要师德垂范。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
道德情操,是好老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教师的工作就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最终达成向善的教育目标。教师是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因此,合格的老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对于教师不仅是听其言,更观其行,教师在学生眼中是为人的模范。一个教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等方面都有问题,怎么能担当起立德树人的责任?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身作则,学生才能以师为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把敬业爱生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准则。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有敬业爱生精神的教师,才会献身教育,心系学生;才会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才会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才会终身学习,追求进步;才会成就自己,成就学生。在我国的中西部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正是秉持着敬业爱生的精神,才能安于清苦生活而不失理想,才能立于困难条件而不失追求,为广大的农村学生铸就圆梦基石。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应该像这些教师一样,去除浮躁之气、远离功利之风,执着于教书育人,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把根扎在三尺讲台。
一个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在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中实现道德追求。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自我修养的陶冶需得在读书上下功夫。心灵要用精神食粮去涵养,教师只有常读书、读好书,多读中国古典诗词、经典作品,以诗书育浩然之气,才能认识和相信道德之理。知行合一,互为表里,教师自我修养的完善更需要在行动中磨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严以律己,用个人的行为来体现自己于公于私、于国于民的价值观;要在日常言行中三省吾身,自觉坚守伦理底线,见贤思齐、景行行止,唯此才能体会和展示道德之美。教师正是用在道德追求之路上的知行统一,去示范人的高尚和纯粹,去弘扬社会主义价值和中华传统美德,去引领学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师垂典则,范示群伦”,道德情操是成长为一个好老师的先决条件。广大教师只有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培养有德之才。我们希望每一个有道德、有情操的教师,都能以“要成才,先成人”为指引,为祖国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扎实的学识,这为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有扎实学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师知识不扎实、教学不过硬,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的古训,指的是教师应在学识上高人一筹,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话语,也鲜明体现了深厚学识是好老师的必备素质之一。面对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日益多元、各种新知识不断涌现,做一名好老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识,努力提升自身的学识魅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绵延不绝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自身的专业成长。
好老师应具备精深的学科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知识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掌握精深的学科知识,是教师“传道”的基本前提。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有着系统的、深刻的、准确的理解,才能教会学生正确的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知识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育教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学习。此外,“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信息时代下做好老师,必须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才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好老师应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学识魅力不仅仅在于教师要拥有广博和专深的理论知识,更在于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在于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深切反思,在于教师能够运用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在行动中做教育,在行动中做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成为智慧型的老师,教学课堂才会成为智慧型的课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展现的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彰显着自身的学识魅力,促进了自身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
好老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汲取并灵活运用新知识。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社会需要具备灵活性、适应性、自主性、合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推广到教师教育领域,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对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好老师不能满足于装满自己的“一桶水”,而要使自己时时有“活水”,与时俱进,不断汲取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回应新的挑战,追求卓越。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并引导学生走向未来发展的人生之路。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而成为一名具有扎实学识的好老师,则需要教师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教师只有提升个人的学识修养,才能教书育人,做到“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
四、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这一重要论断丰富了教师的职业发展内涵,为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指明了重要方向。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塑造人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师的仁爱之心,不简单等同于父母爱子女,这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爱在教师身上的体现,是一种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础的,这种信赖是尊重、理解和关怀。
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为真诚地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育者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有用之才。我国传统教育文化中赋予教师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也多术”等优秀教育者的品质,正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教师的这一尊重是把学生看作独立完整的社会人,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进一步而言,教师的尊重还在于学会欣赏学生,这种欣赏不是简单的赏识,更不是单向的旁观,而是让学生在获得尊重、信任的同时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为充分理解学生。老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需要,既包括学习的需要、成长的需要,也包括休息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等社会化的过程,特别要理解学生具有人格尊严的需要。教师充分的理解是师生间对话和沟通的导向,理解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相互探讨交流、交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教师的仁爱之心体现为宽容地关怀学生。教师的宽容是一种无私的仁爱,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宽容的关怀不是妥协,是教师用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宽容的关怀不是迁就,是教师施展教育的艺术,在适当的情形下用恰如其分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成长;宽容的关怀不是放纵,是教师自始至终把爱心融化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以关爱的心态分析学生的不足与过错,进而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与志趣,以高度的责任心达到育人的目的。
“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广大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名学生,促成学生的成长进步;以仁爱之心开启每一名学生的心灵之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仁爱之心施展教育的魅力,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因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五、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时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民族振兴需要一大批一流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今天,我国正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向着民族复兴中国梦迈进。随着现代化建设提速和人力资源竞争加剧,教师培养人才、开发智力资源的作用愈发重大。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才能实现中国梦。 国家繁荣需要一大批一流教师。国家繁荣取决于能够勇于担当、勇于竞争的人才。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备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人才兴,国将兴;教育强,人则强;师之优,人则优。良师才能善邦。
人的塑造需要一大批一流教师。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人的塑造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要用心灵去塑造灵魂,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塑造生命。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各级党委和政府既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又要从策略高度认识教师教育工作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热情关心教师,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一流教师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教师。为了培养造就一流教师,我们要建设高质量、公平、开放、灵活、一体化和专业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找准教师资格制度、教师教育课程、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教师教育改革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专业化水平。
启师才能致远。一流教师不仅需要培养造就,也需要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本身就是教师自我修养的表现,需要教师自我反思、终身学习才能实现。成为一流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关心学生、倾心育人。要有敬业之志,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要有笃学之风,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以渊博学识和专业水准培养学生。要有为师之范,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
民族振兴、国家繁荣、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我们期待广大教师牢记崇高使命,坚守神圣职责,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业绩。(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