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文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极大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对于语文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作者优美的表达和文章的体裁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审美观,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领悟文字带来的意蕴。
一、深入挖掘课本中的审美元素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文章中的上品,文章本身就集科学性、美学性、文学性于一体。教师需利用好这些精华,深入挖掘其中的审美元素,让学生感受领悟其中的奥妙。教师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炼优美,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精髓处,提醒学生重点注意,体会作者独特的行文技巧,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美。另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于课文情感的把握。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教师可让学生开始关注父亲,关心父亲,心疼父亲。初中语文课文中不乏这样优秀的文章,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切创作的基础和源泉,也是感知一切美好的途径。课堂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完成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整体文章的宏观把握之外,还可为学生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比如教师在讲《皇帝的新装》时,可以提问“最后这个国家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像这种没有特定答案的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想象合理,就应该肯定和鼓励。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聆听大家的发言,开拓自己的想象空间,为语文学习增添兴趣与活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关联性想象与思索。课下,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优美动听的古风歌曲。在优美的旋律下,缓缓流淌出带有古风清韵味道的歌词,更容易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构建唯美的画面。
三、开拓审美培养的领域
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教师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审美教育的问题上,更是如此。首先,审美作为一个人艺术气质的体现,它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艺术是相通的,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问题上,教师不能只将眼光放在语文教学上,还应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比如美术、音乐、盆栽、影视等。鼓励学生进行多形式的艺术审美体验,不仅可以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使学生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感受语文、学习语文。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在课上向学生展示贴近课文内容的图片、音频及影视作品,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对电子课件的制作,不能敷衍了事,不能只是大量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砌,将能搜集到的素材不加筛选的全盘用上,这将混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能明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白白丧失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优势。大量的素材也必将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多注意积累适合初中教学的素材,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以便在合适的时候使用恰当的素材。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多向其他教师学习,多看多吸收其他教师的教学课件,取长补短,努力将自己的课件做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表意明确、生动有趣。
五、鼓励学生感受身边的语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如何让学生对语文越学越活呢?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励学生感受身边的语文。一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歌词,一个非常应景的题于湖心亭中的诗文,一段让人感动肺腑的影视对白,一次让人久久无法忘怀的激情演讲,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互相交流的话题。当学生开始关注这些并心生感触时,他们就已经开始在进行审美活动了。因为只有在意识到一件事物的美好之后才会有心灵上的触动,而体会到事物美好的过程不就是审美的过程吗?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教学领域上,教师应放开、放宽眼光,将视线投入到其他多种领域,多领域结合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语文学习永无止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习惯,是教师职责的根基所在。使学生具有一颗发现美好、善于感受和想象的心,培养学生独立审美的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努力奋斗并最终达到的目标。
一、深入挖掘课本中的审美元素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文章中的上品,文章本身就集科学性、美学性、文学性于一体。教师需利用好这些精华,深入挖掘其中的审美元素,让学生感受领悟其中的奥妙。教师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感受作者用词的精炼优美,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精髓处,提醒学生重点注意,体会作者独特的行文技巧,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美。另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于课文情感的把握。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教师可让学生开始关注父亲,关心父亲,心疼父亲。初中语文课文中不乏这样优秀的文章,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切创作的基础和源泉,也是感知一切美好的途径。课堂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完成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整体文章的宏观把握之外,还可为学生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比如教师在讲《皇帝的新装》时,可以提问“最后这个国家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像这种没有特定答案的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想象合理,就应该肯定和鼓励。开放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聆听大家的发言,开拓自己的想象空间,为语文学习增添兴趣与活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关联性想象与思索。课下,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优美动听的古风歌曲。在优美的旋律下,缓缓流淌出带有古风清韵味道的歌词,更容易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构建唯美的画面。
三、开拓审美培养的领域
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教师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审美教育的问题上,更是如此。首先,审美作为一个人艺术气质的体现,它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艺术是相通的,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问题上,教师不能只将眼光放在语文教学上,还应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比如美术、音乐、盆栽、影视等。鼓励学生进行多形式的艺术审美体验,不仅可以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使学生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感受语文、学习语文。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在课上向学生展示贴近课文内容的图片、音频及影视作品,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对电子课件的制作,不能敷衍了事,不能只是大量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堆砌,将能搜集到的素材不加筛选的全盘用上,这将混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能明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白白丧失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优势。大量的素材也必将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多注意积累适合初中教学的素材,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以便在合适的时候使用恰当的素材。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多向其他教师学习,多看多吸收其他教师的教学课件,取长补短,努力将自己的课件做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表意明确、生动有趣。
五、鼓励学生感受身边的语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如何让学生对语文越学越活呢?最好的方式就是鼓励学生感受身边的语文。一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歌词,一个非常应景的题于湖心亭中的诗文,一段让人感动肺腑的影视对白,一次让人久久无法忘怀的激情演讲,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互相交流的话题。当学生开始关注这些并心生感触时,他们就已经开始在进行审美活动了。因为只有在意识到一件事物的美好之后才会有心灵上的触动,而体会到事物美好的过程不就是审美的过程吗?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教学领域上,教师应放开、放宽眼光,将视线投入到其他多种领域,多领域结合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语文学习永无止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习惯,是教师职责的根基所在。使学生具有一颗发现美好、善于感受和想象的心,培养学生独立审美的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努力奋斗并最终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