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题与背景
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这一方式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意识、习惯、品质等方面的转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最终意味着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我很想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现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二、情境描述
在上课前一天,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氨气的化学式NH3,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提示学生可从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方面入手探究,并尽可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
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对于一些浅显的性质学生比较容易推出来。
有的学生可能以前闻过氨气,提出氨气在常温下为气态,有刺激性气味。这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管,依次传下去,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一些农村的学生兴奋地说,与化肥碳铵的气味一样,有反应快的学生马上说是碳铵分解为NH3了。这时课堂气氛很活跃,有学生想知道碳铵是什么,有学生说谁想打瞌睡就给他闻氨气,等等。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可知,其摩尔质量为17g/mo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学生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是旧知识的运用。
有学生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识推出NH3的稳定性强于CH4、PH3,弱于H2O、HF。学生能学以致用。
有学生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但不会分析其分子结构。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完全对称正三角形?请推测NH3为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由于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所以学生很容易推出。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学生马上想到NH3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有学生说,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这时我给学生演示书上的“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鲜明的“色差”现象极为惊讶。这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由喷泉的现象极易想到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从而证明了NH3极易溶于水;由“无色变红色”的现象,也顺理成章地认识到NH3的水溶液为碱性。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NH3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氨水的性质。为了加深学生对“NH3 H2O NH3
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这一方式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意识、习惯、品质等方面的转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最终意味着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我很想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现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二、情境描述
在上课前一天,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氨气的化学式NH3,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提示学生可从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方面入手探究,并尽可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
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对于一些浅显的性质学生比较容易推出来。
有的学生可能以前闻过氨气,提出氨气在常温下为气态,有刺激性气味。这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管,依次传下去,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一些农村的学生兴奋地说,与化肥碳铵的气味一样,有反应快的学生马上说是碳铵分解为NH3了。这时课堂气氛很活跃,有学生想知道碳铵是什么,有学生说谁想打瞌睡就给他闻氨气,等等。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可知,其摩尔质量为17g/mo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学生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是旧知识的运用。
有学生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识推出NH3的稳定性强于CH4、PH3,弱于H2O、HF。学生能学以致用。
有学生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但不会分析其分子结构。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完全对称正三角形?请推测NH3为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由于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所以学生很容易推出。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学生马上想到NH3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有学生说,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这时我给学生演示书上的“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鲜明的“色差”现象极为惊讶。这时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由喷泉的现象极易想到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从而证明了NH3极易溶于水;由“无色变红色”的现象,也顺理成章地认识到NH3的水溶液为碱性。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NH3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氨水的性质。为了加深学生对“NH3 H2O 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