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品德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创设民主和谐氛围,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创新能力 氛围 设疑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80
实施素质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多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把现有的结论当作积极真理,强调结论权威性的做法,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受到限制,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创设民主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一) 使用激情性导语导入新课
一个好的课堂开头,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在讲授《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时,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请知道自己生日的学生举手,然后请知道父母生日的学生举手。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几乎没有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同时也没有几个学生知道父母的生日。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儿行千里》,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时教师语重心长地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我们应该怎样尊重父母?又该如何与父母相处?”这样学生的心扉豁然打开,很快进入了新课学习。
(二)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师生、生生平等对话,使学生养成敢想、敢说、敢问的好习惯。如在讲授“人口国情”与“计划生育”时,不少学生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出了疑惑。面对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笔者耐心倾听,或赞许,或鼓励,或给予解疑释惑。教师的一句简单的奖励性评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精心设疑,培养创新意识
(一)课前做好问题预设,课堂留足空间
教师在每一次课前应设计好具有弹性的教学计划,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为课堂生成素材留有足够的空间、时间,迎接生成性资源。例如,在讲授《防微杜渐,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一课时,其重点是讲清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以先创设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很轻松地就理解了。
(二)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思维发散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创意,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板书和教学活动等,不断地诱发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对不良诱惑说“不”》一课时,教师可以跳出教材,设计“实话实说”的活动环节。先设计几个问题,接着学生小组交流,各组代表自我剖析,并寻找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事例,并开展小组探究。这种提问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将道德认识转为行为目标,直接影响自己的行为。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讲《友好交往礼为先》一课时,教师可让三个学生进行“问路”的情景表演。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古代两个生意人甲、乙都迷了路,先后遇到一个老人,忙上前问路,却遭遇不同结果。甲是这样问路的:“喂,老头,从这里到苏州还有多少里?”老人说:“走中间那条路,到苏州还有七八千丈。”甲很迷茫,不知路在何方。而随后乙在礼貌地请教老人后,却一下子微笑起来,因为他明确了自己要走的路。在精彩的情景表演后,教师可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问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并且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礼”的重要性。这样很好地使学生潜在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挖掘和展现。
四、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创新源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到的知识,而且在活动中培养了独立思考、求新创异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时,可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设计几个具有特色的课题。从选题、收集资料,到撰写报告、答辩、展示研究成果,全程由学生自主决断,教师只起到指导和协调作用。学生通过合理分工,分头进行研究:或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翻阅大量相关资料;或实地调查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整理、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最后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锻炼了与他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初步培养起科学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责任编辑 袁 妮)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创新能力 氛围 设疑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80
实施素质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多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把现有的结论当作积极真理,强调结论权威性的做法,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受到限制,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创设民主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一) 使用激情性导语导入新课
一个好的课堂开头,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在讲授《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时,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请知道自己生日的学生举手,然后请知道父母生日的学生举手。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几乎没有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同时也没有几个学生知道父母的生日。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儿行千里》,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时教师语重心长地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我们应该怎样尊重父母?又该如何与父母相处?”这样学生的心扉豁然打开,很快进入了新课学习。
(二)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师生、生生平等对话,使学生养成敢想、敢说、敢问的好习惯。如在讲授“人口国情”与“计划生育”时,不少学生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出了疑惑。面对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笔者耐心倾听,或赞许,或鼓励,或给予解疑释惑。教师的一句简单的奖励性评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精心设疑,培养创新意识
(一)课前做好问题预设,课堂留足空间
教师在每一次课前应设计好具有弹性的教学计划,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为课堂生成素材留有足够的空间、时间,迎接生成性资源。例如,在讲授《防微杜渐,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一课时,其重点是讲清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以先创设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很轻松地就理解了。
(二)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思维发散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创意,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板书和教学活动等,不断地诱发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在教学《对不良诱惑说“不”》一课时,教师可以跳出教材,设计“实话实说”的活动环节。先设计几个问题,接着学生小组交流,各组代表自我剖析,并寻找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事例,并开展小组探究。这种提问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将道德认识转为行为目标,直接影响自己的行为。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讲《友好交往礼为先》一课时,教师可让三个学生进行“问路”的情景表演。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古代两个生意人甲、乙都迷了路,先后遇到一个老人,忙上前问路,却遭遇不同结果。甲是这样问路的:“喂,老头,从这里到苏州还有多少里?”老人说:“走中间那条路,到苏州还有七八千丈。”甲很迷茫,不知路在何方。而随后乙在礼貌地请教老人后,却一下子微笑起来,因为他明确了自己要走的路。在精彩的情景表演后,教师可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问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并且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礼”的重要性。这样很好地使学生潜在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挖掘和展现。
四、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创新源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到的知识,而且在活动中培养了独立思考、求新创异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时,可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设计几个具有特色的课题。从选题、收集资料,到撰写报告、答辩、展示研究成果,全程由学生自主决断,教师只起到指导和协调作用。学生通过合理分工,分头进行研究:或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翻阅大量相关资料;或实地调查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整理、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最后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
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直接感受,锻炼了与他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初步培养起科学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