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长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今这个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背景下,家长的素质和能力尤为凸显。本文当主要分析80后家长教育中呈现的问题,并理清产生矛盾的三对关系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源头,学校教育可以说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继续教育,当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天起,父母就肩负起了对子女教育的重任。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由此说来,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既是人生的奠基性教育,又是终身性教育。
一、80后家长面对的三大教育矛盾
80后家长较之以前的家长最大的不同是面对孩子教育的“输不起”,80后本身是处于计划生育的历史中,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原来的独生子女现在成了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80后家长主要面对以下三对矛盾。
(一)、成绩与素质的矛盾
素质教育提出已有多年,国家从政策层面上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尽管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下发的文件上规定国家的义务教育阶段以打基础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目的,但实际上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仍充满竞争性,政府评价学校的标准是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是排名,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是成绩。这无疑催生了校内辅导班、校外校、校外补习班等一系列产业,家长之间难免互相攀比、互相竞争,生怕自己孩子休息时,别人孩子在补课,从而超过自己孩子,这些又会带来学生厌学、逃学,甚至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精神和心理伤害。
(二)、课余生活的控制与自主的矛盾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并使之成为当今教育的基本宗旨。[1]教育应该发现每个的个性和潜能,肯定每个学生身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自身发展速度,将每个学生看做独立发展的个体。但在真实的教育过程中,对人才的标准就是成绩好,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代替一切,学校和家长只有将学生送进各种“强化班”,这其实是第一个矛盾延伸的结果。
80后家长一方面对各种补习和辅导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充当了课余孩子负担的施加者;一方面是素质教育的拥护者,另一方面又是应试教育的帮凶;一方面希望孩子全面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又仅强调智力的开发;一方面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学习和成长,另一方面又将孩子送进“强化班”。所有的这些两面性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裹挟着家长们跌跌撞撞,在这些纠结和矛盾中,家长们除了跟随大流没有其他的选择。
(三)、现实的骨感与理想的丰满的矛盾
对于尚在腹中的胎儿,父母希望他(她)四肢健全、身体健康,而初为父母的家长对孩子的第一个微笑欣喜若狂,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健康快乐,还有聪明的大脑、专注的注意力、顽强的意志力等等。如果有某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只是学的快乐活的轻松,一定会被老师和其他家长视为另类。换句话来说,认为孩子只需为兴趣和快乐而活的家长是生活在童话世界中,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当然,这种孩子一旦进入人间就会变得极度不适应,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问题。
二、三对矛盾中蕴含的三对关系
上述三对矛盾归根到底是现实与理想失衡的问题,欲找到平衡的症结,有必要分析出其中蕴含的三对关系。
(一)、家长与教师的关系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如鱼得水。而上级部门评价学校依靠“升学率”和排名,学校的生源和择校费也依靠“升学率”和排名,教师的评职称、绩效奖金、评优秀要看学生的成绩和排名,教师迫于各种考评和压力,不得不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将学生视为工具,而这种工具性绝不可能绕过家长仅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这无疑形成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家长与学生的关系
家长既心疼孩子每天刷题到深夜,又不得不充当应试教育的帮凶,给孩子在课余时间报名各种“补习班”、“提高班”、“强化班”等,亲子关系中的主要话题是成绩和排名,慢慢导致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和交流,家长也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家庭氛围越来越沉闷,出现心理和精神的孩子越来越多。在这对关系中,貌似家长处于强势地位,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孩子们会选择强硬激烈或沉默无语来反抗,更多时候,家长处于无奈无力的状态。
(三)、家长与教育制度的关系
我国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落后,甚至提出的某些理论已达到国际水平。家长每次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无不热血沸腾,寄希望于政府能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解放孩子于题海之中,可每次先进教育理念开过专家研讨会后就变得悄无声息,学校重新恢复到往日的平静,孩子依然是“拼命刷题”的状态,家长心中难免凄凉,慢慢丧失对教育制度的信心。
家长在面对教育时产生了很多困惑和矛盾,这与国家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分歧是分不开的,目前国家和社会也对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对这些问题和困扰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家长也需要及时更新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用更加合理有效的教育观念来指导家庭教育,保障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成才。
注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马春艳,女(1980.10-),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教师教育。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源头,学校教育可以说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继续教育,当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天起,父母就肩负起了对子女教育的重任。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由此说来,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既是人生的奠基性教育,又是终身性教育。
一、80后家长面对的三大教育矛盾
80后家长较之以前的家长最大的不同是面对孩子教育的“输不起”,80后本身是处于计划生育的历史中,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原来的独生子女现在成了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80后家长主要面对以下三对矛盾。
(一)、成绩与素质的矛盾
素质教育提出已有多年,国家从政策层面上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尽管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构下发的文件上规定国家的义务教育阶段以打基础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目的,但实际上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仍充满竞争性,政府评价学校的标准是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是排名,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是成绩。这无疑催生了校内辅导班、校外校、校外补习班等一系列产业,家长之间难免互相攀比、互相竞争,生怕自己孩子休息时,别人孩子在补课,从而超过自己孩子,这些又会带来学生厌学、逃学,甚至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精神和心理伤害。
(二)、课余生活的控制与自主的矛盾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并使之成为当今教育的基本宗旨。[1]教育应该发现每个的个性和潜能,肯定每个学生身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自身发展速度,将每个学生看做独立发展的个体。但在真实的教育过程中,对人才的标准就是成绩好,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代替一切,学校和家长只有将学生送进各种“强化班”,这其实是第一个矛盾延伸的结果。
80后家长一方面对各种补习和辅导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又充当了课余孩子负担的施加者;一方面是素质教育的拥护者,另一方面又是应试教育的帮凶;一方面希望孩子全面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又仅强调智力的开发;一方面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学习和成长,另一方面又将孩子送进“强化班”。所有的这些两面性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裹挟着家长们跌跌撞撞,在这些纠结和矛盾中,家长们除了跟随大流没有其他的选择。
(三)、现实的骨感与理想的丰满的矛盾
对于尚在腹中的胎儿,父母希望他(她)四肢健全、身体健康,而初为父母的家长对孩子的第一个微笑欣喜若狂,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健康快乐,还有聪明的大脑、专注的注意力、顽强的意志力等等。如果有某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只是学的快乐活的轻松,一定会被老师和其他家长视为另类。换句话来说,认为孩子只需为兴趣和快乐而活的家长是生活在童话世界中,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当然,这种孩子一旦进入人间就会变得极度不适应,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问题。
二、三对矛盾中蕴含的三对关系
上述三对矛盾归根到底是现实与理想失衡的问题,欲找到平衡的症结,有必要分析出其中蕴含的三对关系。
(一)、家长与教师的关系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如鱼得水。而上级部门评价学校依靠“升学率”和排名,学校的生源和择校费也依靠“升学率”和排名,教师的评职称、绩效奖金、评优秀要看学生的成绩和排名,教师迫于各种考评和压力,不得不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将学生视为工具,而这种工具性绝不可能绕过家长仅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这无疑形成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家长与学生的关系
家长既心疼孩子每天刷题到深夜,又不得不充当应试教育的帮凶,给孩子在课余时间报名各种“补习班”、“提高班”、“强化班”等,亲子关系中的主要话题是成绩和排名,慢慢导致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和交流,家长也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家庭氛围越来越沉闷,出现心理和精神的孩子越来越多。在这对关系中,貌似家长处于强势地位,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孩子们会选择强硬激烈或沉默无语来反抗,更多时候,家长处于无奈无力的状态。
(三)、家长与教育制度的关系
我国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落后,甚至提出的某些理论已达到国际水平。家长每次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无不热血沸腾,寄希望于政府能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解放孩子于题海之中,可每次先进教育理念开过专家研讨会后就变得悄无声息,学校重新恢复到往日的平静,孩子依然是“拼命刷题”的状态,家长心中难免凄凉,慢慢丧失对教育制度的信心。
家长在面对教育时产生了很多困惑和矛盾,这与国家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分歧是分不开的,目前国家和社会也对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对这些问题和困扰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家长也需要及时更新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用更加合理有效的教育观念来指导家庭教育,保障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成才。
注释: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马春艳,女(1980.10-),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