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财税体制的改革都是重点。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2011年的GDP同比增长9.2%。
财政部长谢旭人在3月6日下午的记者会上指出,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4.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20.8%,高于GDP的9.2%。
面对“财政收入增加过快与民众的质疑,谢旭人直呼中间有误会,财政部正在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不过政协委员李稻葵提醒,税收不是撒胡椒面,一定要建立一个长效的减税机制。政协委员李剑阁更是提议严肃《预算法》,深化财税改革。
财税超收竞赛成风
“目前的财税体制,自1993年形成。过去19年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财政体制改革问题非常必要。”李稻葵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时候强调,在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减税刻不容缓。
李剑阁在提案中指出,2003年以来,中国的GDP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但财政税收的年增长速度始终高于GDP增速10至20个百分点。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郑楚光认为,现在财力过度集中于中央,2011年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元,加上政府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保基金收入,政府2011年收入超过16万亿元,GDP为47.16万亿元,宏观税负比重高达33.9%,这与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及国民福利水平不对称。
“财政收入增速过快,将抑制居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并导致国富民穷,负面效应显而易见。”郑楚光认为。
郑楚光表示,现行的分税制导致中央各省把一部分税收权力收到中央的同时,各省也依葫芦画瓢把地市财税收到省里,地市收县乡,结果大大削弱了县乡一级的财政力量,加上转移支付制度中“存量不动”的原则性规定,加剧了地区间财力差异固化,最终是区域发展失衡。
针对财富不断向中央集中的过程,不少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认为,这是中央财政与民争利,因为在财政不断增长的过程中,老百姓的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李剑阁在提案中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已经从原来的55%下降到目前略高于40%的水平,对应的则是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在GDP中的占比从49%下降到34%左右。
“尽管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预算是9000亿元赤字,到年底不但没有赤字,反而产生了3000多亿元的财政盈余。”李稻葵表示。
李稻葵认为,地方政府往往钻《预算法》的空子进行多征税,按照《预算法》的规定,超出预算征收的部分,地方可以留在手里用,所以就出现了政府预算连年赤字,财政收入连年高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占比连年下降的怪异局面。
李剑阁认为,十年财政实际收入年年大幅度超过年初的预算,各级政府在财政收入超收方面展开竞赛,有的地方财政收入年增速甚至超过40%。财政收入增速的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作为可以炫耀的政绩,是十分令人担心的。李剑阁指出,允许政府巨额超收,对超收部分又可以自由支配,从国家法度上值得推敲。
“现在税收划分复杂,比如企业所得税隶属关系分别划归中央和地方,导致地方政府为追逐税收利益而大搞重复建设,结果各地结构趋同现象严重,阻碍着资产重组,制约着结构调整。”郑楚光表示。
郑楚光认为,现在出现各地方钻《预算法》空子现象,跟中国的税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有关,至今没有法律性规定的税收基本法,税收管理体制主要规定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而不是由最高权力机关立法确定,其权威性和规范性较差,与法制原则极不吻合。
财政部长自有算盘
3月6日下午,面对与民争利之说,谢旭人直言有误会。
“这些年,应该说我国的财政收入总体上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大家关心为什么能有这么快的增长,是不是合理?”谢旭人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主要是得益于中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企业效益有比较大幅度的提高。还有就是把地方政府原来在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那些预算外资金,统一都纳入到了公共预算和基金预算来管理,所以这部分的收入相应也体现了增长态势。
针对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速的现状,谢旭人认为这里面的分歧在于数字的运用问题。谢旭人说,目前中国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是以现价计算的,而GDP公布的数字9.2%是以不变价,即多年以前的价格相比较来计算的。
谢旭人说,如果是按照现价来计算的话,2011年中国GDP的绝对数是47.16万亿元,跟2010年相比增幅应该是17.4%,与中央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比也就差两三个百分点。“为什么每年财政收入会高于GDP的增长,就是因为价格因素,有些年价格因素影响比较多,有些年可能影响比较少。”谢旭人突然话锋一转,“话说回来,我们历史上也出现过财政收入增幅低于GDP增幅的情况,就是通货紧缩,价格负增长。”
谢旭人说,中国财政收入由19个税种、非税收入构成,这些税收不都与GDP有对应关系进口环节税收的的税基为进口额不是按照GDP来征收的,进口增长越高、越快,导致税收会增长快,但是对GDP是一个往下拉的关系。
谢旭人认为,2011年财政收入增长当中,物价因素占了10个百分点左右。
“去年财政增长以后,我们把相当大一部分超收收入都转到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今年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调入了2700亿元,保证财政性教育支出能够达到4%的目标,以及进一步提高各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谢旭人不认为财政是与民争利,相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收入增长以后,通过预算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以劳动报酬、以及直接或间接的生产生活补贴等多种形式转移给了城乡居民个人,这些也是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增长很重要的一个来源。
李剑阁却认为,如果2012年把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约束各级政府超收超支的冲动, 至少可以给全国企业和居民减少1万亿元的负担,整个经济会出现新的局面。
无论是经济增长也好,还是现价计算也罢,面对李剑阁提出的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的事实,谢旭人最后不得不在记者会上说:“我顺便报告一下,今年1月到2月份中国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只有11%左右了,扣除一些非税收入,税收收入1月至2月份增长就是8%-9%了。”谢旭人给出的8%左右这个数据,与温家宝提出的GDP增速7.5%差距不大。
建立长效的减税机制
“建立财税增长与经济增长逐渐同步的新机制势在必行。”郑楚光认为,加大税种设计和税率改革的步伐,将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郑楚光认为,现在中央财力要适当下移,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分税制财税体制,实现国税税种地区差异化税率,通过政府税收杠杆调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缩小地区间的差别。郑楚光还提出为大量小微型企业建立长效的税收减免机制。
面对税收竞赛成风的现状,李剑阁认为,税收不是越多越好,政府财政开支的总规模应该与政府经济权力的法定边界相契合。李剑阁在提案中建议,应规定扣除CPI增长后税收的增收幅度,如果超过了规定的幅度,不能作为政绩,而应该作为人大质询和问责的事项。政府应该解释预算偏差的原因,对超支部分要做认真如实的报告。在法律方面,要尽早修订并严肃执行《预算法》。
“财政体制改革从短期来看,一是财政支出在改善贫困方面要加强,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方面的加强。第二是设立一个经济转型的基金,拿出3000亿-5000亿元,给正在苦苦挣扎的出口型企业、转型性企业和小型企业一定期限的短期资助。”李稻葵认为,该基金可以替上述企业付部分的税、五险一金,通过这些方式给企业提供喘息之机,短期内能继续用工,若过两年调整,还找不到方向就淘汰,好的话就达到转型目的,操作性很强。
面对政协委员们纷纷提出的财税改革建议,谢旭人说,财政部在2012年将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个人所得税减税尽管从2011年9月份开始,但是大头的实施工作以及减税发生在2012年。从1月1日开始,对小型微型企业进一步实施所得税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而且扩大了范围。谢旭人还表示,要大力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以进一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和税制的优化。
谢旭人还提出,2012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同时要促进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还要进一步扩大财政补助的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大结构性调整的力度,加大对民生的投入,财政部2012年将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当中调入2700亿元,重点是要向基层、农村、边远地区和困难地区倾斜。谢旭人说, 2700亿元的调节支出比2011年的预算安排高了两个百分点左右。
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财政部在2012年会大力支持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向西部、中部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政策倾斜。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2011年的GDP同比增长9.2%。
财政部长谢旭人在3月6日下午的记者会上指出,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24.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20.8%,高于GDP的9.2%。
面对“财政收入增加过快与民众的质疑,谢旭人直呼中间有误会,财政部正在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不过政协委员李稻葵提醒,税收不是撒胡椒面,一定要建立一个长效的减税机制。政协委员李剑阁更是提议严肃《预算法》,深化财税改革。
财税超收竞赛成风
“目前的财税体制,自1993年形成。过去19年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财政体制改革问题非常必要。”李稻葵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时候强调,在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减税刻不容缓。
李剑阁在提案中指出,2003年以来,中国的GDP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0%左右,但财政税收的年增长速度始终高于GDP增速10至20个百分点。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郑楚光认为,现在财力过度集中于中央,2011年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元,加上政府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保基金收入,政府2011年收入超过16万亿元,GDP为47.16万亿元,宏观税负比重高达33.9%,这与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及国民福利水平不对称。
“财政收入增速过快,将抑制居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并导致国富民穷,负面效应显而易见。”郑楚光认为。
郑楚光表示,现行的分税制导致中央各省把一部分税收权力收到中央的同时,各省也依葫芦画瓢把地市财税收到省里,地市收县乡,结果大大削弱了县乡一级的财政力量,加上转移支付制度中“存量不动”的原则性规定,加剧了地区间财力差异固化,最终是区域发展失衡。
针对财富不断向中央集中的过程,不少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认为,这是中央财政与民争利,因为在财政不断增长的过程中,老百姓的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李剑阁在提案中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已经从原来的55%下降到目前略高于40%的水平,对应的则是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在GDP中的占比从49%下降到34%左右。
“尽管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预算是9000亿元赤字,到年底不但没有赤字,反而产生了3000多亿元的财政盈余。”李稻葵表示。
李稻葵认为,地方政府往往钻《预算法》的空子进行多征税,按照《预算法》的规定,超出预算征收的部分,地方可以留在手里用,所以就出现了政府预算连年赤字,财政收入连年高速增长,老百姓的收入占比连年下降的怪异局面。
李剑阁认为,十年财政实际收入年年大幅度超过年初的预算,各级政府在财政收入超收方面展开竞赛,有的地方财政收入年增速甚至超过40%。财政收入增速的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作为可以炫耀的政绩,是十分令人担心的。李剑阁指出,允许政府巨额超收,对超收部分又可以自由支配,从国家法度上值得推敲。
“现在税收划分复杂,比如企业所得税隶属关系分别划归中央和地方,导致地方政府为追逐税收利益而大搞重复建设,结果各地结构趋同现象严重,阻碍着资产重组,制约着结构调整。”郑楚光表示。
郑楚光认为,现在出现各地方钻《预算法》空子现象,跟中国的税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有关,至今没有法律性规定的税收基本法,税收管理体制主要规定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而不是由最高权力机关立法确定,其权威性和规范性较差,与法制原则极不吻合。
财政部长自有算盘
3月6日下午,面对与民争利之说,谢旭人直言有误会。
“这些年,应该说我国的财政收入总体上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大家关心为什么能有这么快的增长,是不是合理?”谢旭人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主要是得益于中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企业效益有比较大幅度的提高。还有就是把地方政府原来在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那些预算外资金,统一都纳入到了公共预算和基金预算来管理,所以这部分的收入相应也体现了增长态势。
针对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速的现状,谢旭人认为这里面的分歧在于数字的运用问题。谢旭人说,目前中国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是以现价计算的,而GDP公布的数字9.2%是以不变价,即多年以前的价格相比较来计算的。
谢旭人说,如果是按照现价来计算的话,2011年中国GDP的绝对数是47.16万亿元,跟2010年相比增幅应该是17.4%,与中央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比也就差两三个百分点。“为什么每年财政收入会高于GDP的增长,就是因为价格因素,有些年价格因素影响比较多,有些年可能影响比较少。”谢旭人突然话锋一转,“话说回来,我们历史上也出现过财政收入增幅低于GDP增幅的情况,就是通货紧缩,价格负增长。”
谢旭人说,中国财政收入由19个税种、非税收入构成,这些税收不都与GDP有对应关系进口环节税收的的税基为进口额不是按照GDP来征收的,进口增长越高、越快,导致税收会增长快,但是对GDP是一个往下拉的关系。
谢旭人认为,2011年财政收入增长当中,物价因素占了10个百分点左右。
“去年财政增长以后,我们把相当大一部分超收收入都转到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今年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调入了2700亿元,保证财政性教育支出能够达到4%的目标,以及进一步提高各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谢旭人不认为财政是与民争利,相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收入增长以后,通过预算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以劳动报酬、以及直接或间接的生产生活补贴等多种形式转移给了城乡居民个人,这些也是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增长很重要的一个来源。
李剑阁却认为,如果2012年把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约束各级政府超收超支的冲动, 至少可以给全国企业和居民减少1万亿元的负担,整个经济会出现新的局面。
无论是经济增长也好,还是现价计算也罢,面对李剑阁提出的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的事实,谢旭人最后不得不在记者会上说:“我顺便报告一下,今年1月到2月份中国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只有11%左右了,扣除一些非税收入,税收收入1月至2月份增长就是8%-9%了。”谢旭人给出的8%左右这个数据,与温家宝提出的GDP增速7.5%差距不大。
建立长效的减税机制
“建立财税增长与经济增长逐渐同步的新机制势在必行。”郑楚光认为,加大税种设计和税率改革的步伐,将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
郑楚光认为,现在中央财力要适当下移,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分税制财税体制,实现国税税种地区差异化税率,通过政府税收杠杆调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缩小地区间的差别。郑楚光还提出为大量小微型企业建立长效的税收减免机制。
面对税收竞赛成风的现状,李剑阁认为,税收不是越多越好,政府财政开支的总规模应该与政府经济权力的法定边界相契合。李剑阁在提案中建议,应规定扣除CPI增长后税收的增收幅度,如果超过了规定的幅度,不能作为政绩,而应该作为人大质询和问责的事项。政府应该解释预算偏差的原因,对超支部分要做认真如实的报告。在法律方面,要尽早修订并严肃执行《预算法》。
“财政体制改革从短期来看,一是财政支出在改善贫困方面要加强,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方面的加强。第二是设立一个经济转型的基金,拿出3000亿-5000亿元,给正在苦苦挣扎的出口型企业、转型性企业和小型企业一定期限的短期资助。”李稻葵认为,该基金可以替上述企业付部分的税、五险一金,通过这些方式给企业提供喘息之机,短期内能继续用工,若过两年调整,还找不到方向就淘汰,好的话就达到转型目的,操作性很强。
面对政协委员们纷纷提出的财税改革建议,谢旭人说,财政部在2012年将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个人所得税减税尽管从2011年9月份开始,但是大头的实施工作以及减税发生在2012年。从1月1日开始,对小型微型企业进一步实施所得税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而且扩大了范围。谢旭人还表示,要大力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以进一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和税制的优化。
谢旭人还提出,2012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同时要促进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机制,还要进一步扩大财政补助的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据了解,为进一步加大结构性调整的力度,加大对民生的投入,财政部2012年将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当中调入2700亿元,重点是要向基层、农村、边远地区和困难地区倾斜。谢旭人说, 2700亿元的调节支出比2011年的预算安排高了两个百分点左右。
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财政部在2012年会大力支持增加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向西部、中部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