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时代的爱国,可能只是简单地唱好国歌戴好红领巾;中学时代的爱国,可能更多地强调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报效国家;升入大学,对祖国的热爱则更多地埋藏在了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本期,新时代大学生以独特的方式,向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上心声。
记得在这学期一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老师播放了一个关于同济土木专业毕业生自愿去广西偏远山区工作的视频——他无惧艰苦条件,把自己的专业所学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在实地访谈中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真正的爱国,就是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把自己学到的一切奉献给自己的国家,真正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为什么这句话能够打动我?因为他并非纸上谈兵,喊喊口号,而是用实际行动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真正含义。
另一个契机,应同济新闻台老师的邀请,在4月12日晚上,我有幸作为导播助理坐在同济大礼堂的观众席正中央,观看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书记、原局长,同济大学杰出校友朱永灵所作的建设港珠澳大桥的主题报告和访谈会。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这场报告和访谈会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成果、大桥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成功经验、大桥带来的启示。
他的奋斗历程让我热血沸腾。随着一张张PPT的展开,朱永灵述说着港珠澳大桥的一项项建设成果——港珠澳大桥创下了多个“首次”“之最”,它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最大规模钢桥面铺装工程、世界唯一深埋沉管隧道,在世界上首创大圆筒快速成岛技术、世界首次采用半刚性沉管隧道结构体系、世界首次完成沉管隧道曲线管节预制、世界首创主动式压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技术等等,到目前为止,港珠澳大桥已申请专利454项。
朱先生面带自信的笑容,话语中充满自豪:“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桥梁走出去的亮丽名片,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在经历了超强台风‘天鸽’‘山竹’过境,大桥中间的防水板,一块都没有损坏,灯杆一根都没有弯曲。”
全场掌声雷动。
朱永灵先生作为这项“超级工程”的总负责人,他倾注了15年的美好年华,提出并贯彻了一系列先进又科学的建设理念。他还提到其他同济校友们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和重大设备的研发,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朱永灵先生的所作所为,就已经展现了他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把才华挥洒在与他血脉相连的祖国大地上的赤诚之心。
报告结束后,师生们观看了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该片总导演、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主任闫东率主创人员与师生进行了现场交流。这部纪录电影给我最大的沖击点是真实,呈现了这座“超级工程”的背后所发生的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中国桥梁建设者们攻克了重重难关,挑战着极限。影片聚焦普通劳动者的奉献与担当、智慧和汗水,突出人文情怀,着力塑造了新时代中国桥梁人的群体形象。多少个夜晚他们在工作间累到睡着,没休息多久又继续投入到建设中,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那天晚上我连发了两条朋友圈,一方面朱先生的讲话内容和视频中的真实画面都让我感动至深,另一方面是全场时常响起的整齐响亮的掌声,这让我忍不住望向观众席,那一张张真诚的面孔和齐刷刷的专注目光让我越来越爱我们的学校,爱我的祖国。
在采访朱先生有关港珠澳大桥带给我们的启示时,他表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健的身体;要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包容精神和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要敬畏生命、敬畏环境、敬畏大自然,时刻保持风险意识;要懂得感恩。
说到“感恩”,朱永灵向昔日在同济大学求学期间的恩师们表达了深切的感恩之情。他说:“我15岁进同济大学,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是在同济大学形成的。我的专业基础,也是在同济大学打下的。”
通过朱先生的动人事迹和港珠澳大桥建设所带给我的感动,让我更深入体会和思考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责任编辑:方丹敏
记得在这学期一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上,老师播放了一个关于同济土木专业毕业生自愿去广西偏远山区工作的视频——他无惧艰苦条件,把自己的专业所学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在实地访谈中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真正的爱国,就是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把自己学到的一切奉献给自己的国家,真正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为什么这句话能够打动我?因为他并非纸上谈兵,喊喊口号,而是用实际行动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真正含义。
另一个契机,应同济新闻台老师的邀请,在4月12日晚上,我有幸作为导播助理坐在同济大礼堂的观众席正中央,观看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书记、原局长,同济大学杰出校友朱永灵所作的建设港珠澳大桥的主题报告和访谈会。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港珠澳大桥因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这场报告和访谈会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成果、大桥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和成功经验、大桥带来的启示。
他的奋斗历程让我热血沸腾。随着一张张PPT的展开,朱永灵述说着港珠澳大桥的一项项建设成果——港珠澳大桥创下了多个“首次”“之最”,它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最大规模钢桥面铺装工程、世界唯一深埋沉管隧道,在世界上首创大圆筒快速成岛技术、世界首次采用半刚性沉管隧道结构体系、世界首次完成沉管隧道曲线管节预制、世界首创主动式压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技术等等,到目前为止,港珠澳大桥已申请专利454项。
朱先生面带自信的笑容,话语中充满自豪:“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桥梁走出去的亮丽名片,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在经历了超强台风‘天鸽’‘山竹’过境,大桥中间的防水板,一块都没有损坏,灯杆一根都没有弯曲。”
全场掌声雷动。
朱永灵先生作为这项“超级工程”的总负责人,他倾注了15年的美好年华,提出并贯彻了一系列先进又科学的建设理念。他还提到其他同济校友们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和重大设备的研发,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朱永灵先生的所作所为,就已经展现了他把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把才华挥洒在与他血脉相连的祖国大地上的赤诚之心。
报告结束后,师生们观看了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该片总导演、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主任闫东率主创人员与师生进行了现场交流。这部纪录电影给我最大的沖击点是真实,呈现了这座“超级工程”的背后所发生的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中国桥梁建设者们攻克了重重难关,挑战着极限。影片聚焦普通劳动者的奉献与担当、智慧和汗水,突出人文情怀,着力塑造了新时代中国桥梁人的群体形象。多少个夜晚他们在工作间累到睡着,没休息多久又继续投入到建设中,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那天晚上我连发了两条朋友圈,一方面朱先生的讲话内容和视频中的真实画面都让我感动至深,另一方面是全场时常响起的整齐响亮的掌声,这让我忍不住望向观众席,那一张张真诚的面孔和齐刷刷的专注目光让我越来越爱我们的学校,爱我的祖国。
在采访朱先生有关港珠澳大桥带给我们的启示时,他表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健的身体;要有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包容精神和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要敬畏生命、敬畏环境、敬畏大自然,时刻保持风险意识;要懂得感恩。
说到“感恩”,朱永灵向昔日在同济大学求学期间的恩师们表达了深切的感恩之情。他说:“我15岁进同济大学,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是在同济大学形成的。我的专业基础,也是在同济大学打下的。”
通过朱先生的动人事迹和港珠澳大桥建设所带给我的感动,让我更深入体会和思考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