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任是尊重孩子的基础
孩子大约三四岁,很爱吃糖。妈妈害怕他吃糖太多会有龋齿,也担心会发胖,就严格控制数量,规定孩子每天只能吃两块。孩子经常是一醒来就迫不及待地要妈妈拿糖给他,而且经常在吃完当天限额的两块后,觉得不够,缠磨着妈妈想得到更多。家长坚持原则,一块都不多给,并把糖筒放到高处,不让孩子够着。
可是有一天,家长发现了问题。糖筒里的糖在急速减少,再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放糖筒的柜子前多了一个凳子,糖筒也挪了位,心里就明白了。这个发现让家长大吃一惊。本意是要孩子少吃糖,学会自我控制。可这样看来,孩子不但没少吃糖,还多吃了;自控力不仅没有发展出来,还多了一个弄虚作假的坏毛病。
这位家长没有马上去批评孩子,而是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管理,认识到自己必须得改变一下方式方法了,于是跟孩子谈了一次话。她没有揭穿孩子偷糖这个事,而是先很真诚地给孩子道歉,又对孩子说,糖筒你自己管着,不过妈妈还是不希望你多吃,多吃糖的坏处已经给你讲过,所以你还是每天吃两块,好吗?孩子说,好。于是妈妈信任地把糖筒交给孩子,孩子既兴奋又吃惊,这可是妈妈以前摸都不让他摸的东西啊!
妈妈打开糖筒看看说,糖不太多了,我们一起数一下还有多少块,还能吃几天。和孩子一起数完,还有20块糖。妈妈说,这些糖还够你吃10天,吃完妈妈再买新的回来。然后放心地把糖筒交给孩子。过了几天,妈妈悄悄去数糖筒里的糖,发现孩子真的一块都没有多吃。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家长只是改变了一下方法,就达到好几种教育效果。第一控制了孩子的吃糖数量,第二发展了孩子的自控力,第三防止了孩子撒谎和弄虚作假的行为。
表面看来,不过是一句话、一个方法的改变。背后却是教育思路的完全更改—— 家长由监督者和控制者角色中退出,把信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家长把管理糖筒的权力从自己手上移交到孩子手上,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小事件,却是一项教育大事件,它告诉孩子:你不必是家长的“臣民”,你是自己的主人。而这种权力的下放,必然会唤起孩子内心的自尊感和责任感,就像一勺糖放进一杯纯净的清水中必然会使水变甜一样—— 家长前后两种做法,有本质差异,是教育和反教育的区别,那么孩子在这件事上就会前后判若两人。
有什么比信任更能表达对一个人的尊重呢?被尊重是人的天性,而不信任是不尊重的典型表现。
自由是给予孩子尊重的路标
在教育上,“自由”这个词的重要性无可取代;但在生活中,最容易丢失的,也是这个词!卢梭曾为此叹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所枷锁之中。”由于我们多年来热衷于讲纪律、讲严格,所以“自由”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个陌生词。尤其在教育上,人们错把控制当成教育,却不知每一种控制,都是一条或粗或细的绳索,天天往孩子身上缠绕,导致孩子心理功能失调。被捆绑的孩子,他们最终变得心理失序、懦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刻板狭隘……
很多人担心,给孩子自由,会不会养成他不听话、不守规则的坏毛病?这个担心没有必要。事实是,如果家长平时很少限制孩子的自由,那么遇到个别真正危险的东西或不可为的事情,你告诉孩子不要去动,孩子会很听话的。凡不听话的孩子,是因为他平时听了太多的“不许”,他对这个词已产生“心理抗体”了。
蒙台梭利认为,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这是成人犯了最大最可耻的错误。这会产生一种后果,即儿童的胆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失去自由,不能成人。”如果一直以来,孩子“完美计划”都由家长所定,并在家长的督促下执行计划,那么他就不可能生长出真正的计划能力和执行力,他内心生长最多的是服从和逆反,以及无力感。所以,如果家长只在计划的完美与否上打转转,不给孩子自由决断的机会,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那么完美计划将永远是一纸空文。
事实上,“自由”就在每一个和孩子相处的细节中,这个宏大的命题,需要我们从点滴去实现。
(尹建莉 教育学硕士,著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书)
孩子大约三四岁,很爱吃糖。妈妈害怕他吃糖太多会有龋齿,也担心会发胖,就严格控制数量,规定孩子每天只能吃两块。孩子经常是一醒来就迫不及待地要妈妈拿糖给他,而且经常在吃完当天限额的两块后,觉得不够,缠磨着妈妈想得到更多。家长坚持原则,一块都不多给,并把糖筒放到高处,不让孩子够着。
可是有一天,家长发现了问题。糖筒里的糖在急速减少,再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放糖筒的柜子前多了一个凳子,糖筒也挪了位,心里就明白了。这个发现让家长大吃一惊。本意是要孩子少吃糖,学会自我控制。可这样看来,孩子不但没少吃糖,还多吃了;自控力不仅没有发展出来,还多了一个弄虚作假的坏毛病。
这位家长没有马上去批评孩子,而是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管理,认识到自己必须得改变一下方式方法了,于是跟孩子谈了一次话。她没有揭穿孩子偷糖这个事,而是先很真诚地给孩子道歉,又对孩子说,糖筒你自己管着,不过妈妈还是不希望你多吃,多吃糖的坏处已经给你讲过,所以你还是每天吃两块,好吗?孩子说,好。于是妈妈信任地把糖筒交给孩子,孩子既兴奋又吃惊,这可是妈妈以前摸都不让他摸的东西啊!
妈妈打开糖筒看看说,糖不太多了,我们一起数一下还有多少块,还能吃几天。和孩子一起数完,还有20块糖。妈妈说,这些糖还够你吃10天,吃完妈妈再买新的回来。然后放心地把糖筒交给孩子。过了几天,妈妈悄悄去数糖筒里的糖,发现孩子真的一块都没有多吃。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家长只是改变了一下方法,就达到好几种教育效果。第一控制了孩子的吃糖数量,第二发展了孩子的自控力,第三防止了孩子撒谎和弄虚作假的行为。
表面看来,不过是一句话、一个方法的改变。背后却是教育思路的完全更改—— 家长由监督者和控制者角色中退出,把信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家长把管理糖筒的权力从自己手上移交到孩子手上,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小事件,却是一项教育大事件,它告诉孩子:你不必是家长的“臣民”,你是自己的主人。而这种权力的下放,必然会唤起孩子内心的自尊感和责任感,就像一勺糖放进一杯纯净的清水中必然会使水变甜一样—— 家长前后两种做法,有本质差异,是教育和反教育的区别,那么孩子在这件事上就会前后判若两人。
有什么比信任更能表达对一个人的尊重呢?被尊重是人的天性,而不信任是不尊重的典型表现。
自由是给予孩子尊重的路标
在教育上,“自由”这个词的重要性无可取代;但在生活中,最容易丢失的,也是这个词!卢梭曾为此叹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所枷锁之中。”由于我们多年来热衷于讲纪律、讲严格,所以“自由”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个陌生词。尤其在教育上,人们错把控制当成教育,却不知每一种控制,都是一条或粗或细的绳索,天天往孩子身上缠绕,导致孩子心理功能失调。被捆绑的孩子,他们最终变得心理失序、懦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刻板狭隘……
很多人担心,给孩子自由,会不会养成他不听话、不守规则的坏毛病?这个担心没有必要。事实是,如果家长平时很少限制孩子的自由,那么遇到个别真正危险的东西或不可为的事情,你告诉孩子不要去动,孩子会很听话的。凡不听话的孩子,是因为他平时听了太多的“不许”,他对这个词已产生“心理抗体”了。
蒙台梭利认为,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这是成人犯了最大最可耻的错误。这会产生一种后果,即儿童的胆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失去自由,不能成人。”如果一直以来,孩子“完美计划”都由家长所定,并在家长的督促下执行计划,那么他就不可能生长出真正的计划能力和执行力,他内心生长最多的是服从和逆反,以及无力感。所以,如果家长只在计划的完美与否上打转转,不给孩子自由决断的机会,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那么完美计划将永远是一纸空文。
事实上,“自由”就在每一个和孩子相处的细节中,这个宏大的命题,需要我们从点滴去实现。
(尹建莉 教育学硕士,著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