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乡愁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2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四上语文书上有一篇台湾作家琦君的散文《桂花雨》,在文章中作者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代在故乡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和淡淡的乡愁。
  当我读到母亲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我的心头一热,不由想起我的故居,想起那祖祖辈辈生活的旧宅院;想起初夏的中午,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斑驳驳地投射在院子里的情景;想起傍晚时分,江上升明月的静谧;想起春日的下午,“嗡嗡”唱着的蜜蜂和远处布谷鸟亲切的啼叫……可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这一切也只有在梦中相见了。我突然想到我的学生们,他们中有一半是离开家乡,随着打工的父母来到南京;还有一半虽然没有离开家乡,但是也因为拆迁失去了故乡的旧庭院。我想同学们应该也和我一样,会和作者产生共鸣吧!
  课堂上,在欣赏了纷纷扬扬的“桂花雨”,品析了其乐融融的“摇花乐”后,同学们深情地诵读着母亲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我因势利导,说:“母亲哪里是在想念故乡的金桂,她分明是在想家呀!”我看到同学们的眼神变得专注了,又说:“同学们,你的家乡在哪里?家乡旧庭院里有哪些景物令你难忘?请你拿起笔写一写你与它们之间的故事。”
  同学们的眼神亮了,片刻的沉思之后,纷纷拿起笔写起来。十分钟后,我看同学们都写好了,就说:“请愿意和大家分享的同学到讲台上来,为我们介绍你家乡的旧庭院。”不一会儿,讲台上就站了一长排的学生,我打开话筒,示意同学们一个一个地介绍,然后就退到教室后排当起了听众。
  一个清秀的小姑娘念道:“家乡旧宅院里的月季花,你好吗?你还依然开放着吗?奶奶有没有记得按时给你浇水?我想念你的花香,可是爸爸妈妈没有时间带我回去……”她的声音哽咽了,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家乡院子里的柿子树,你还好吗?”一个个子不高的小男孩念道,“每到秋天,你都会结满红通通的柿子,我一伸手就可以摘到你的果实。还有我的小狗,记得上次我走的时候,你从屋里追出来,扒着我的腿不让我走。今年春节我一定回去看你。”
  “故乡的一草一木,你们好吗?虽然我已离开你们,但是我经常在梦中与你们相见。我怀念门前清澈的小河,我怀念屋后金色的麦浪,我怀念母校低矮的教室,还有校园里青青的草地……”一个漂亮的小姑娘用诗一般的语言深情地吟诵着。
  ……
  教室里安静极了,只听见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介绍,声音从话筒中传出,显得深情而庄重。虽然他们只是十岁左右的孩子,但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亲情、对乡情的感悟却是那么真挚,那么感人。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你可以通过它表达内心的诉求,抒发情感深处隐藏着、却又挥之不去的情愫,与此同时,你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是的,这才是语文!它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是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悟,是发自内心的个性表达。它是冬日的暖阳,是春日的细雨,是美丽与智慧的化身。
  我爱语文,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也能通过我的课堂爱上读书,学会表达;希望他们的学识与情感在阅读中自然丰厚;希望这些阅读体验如一路灯光,照亮他们攀登中的阶梯!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心洲小学)
其他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同教师面对同样一篇课文,教学的流程大同小异,但给学生的学习感受却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差之千里。细细品味,恰是教学中的这些“小异”,折射出教师的课程理念与教学智慧,也决定着课堂教学品质与效果的不同。  一、 “出示信息”VS“聚焦信息”  【案例】教学苏教版小语教材四下《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对爱因斯坦的了解,然后出示补充资料,让学生
当我们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面向全体”作为一个标尺来反观语文教学时,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能力训练,致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未经受应有的语文能力训练,语文能力提高缓慢。  比如,识字教学中“指名认读”和“开火车认读”教学手段,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教学的误区往往在于,教师误把这些用来检测的手段当作训练手段,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训练的机会。而且检测过一遍之后,就以被检测的学生个体的掌握情况,来代表学生全体
六年级上学期,笔者执教了一节公开课《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语言淳朴、意境幽远、言语表达极富特色。那么,有针对性的言语探究训练就必不可少了。  1. 对比发现,言语智慧。本文中有一句话值得细细推敲:“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细细读读,结合上下文用心想想:这句话怎么写出姥姥剪纸神了?  生:姥姥剪纸,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什么像什么……真的是惟妙惟肖,
小学生作业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作业。那么,何为“情智化”作业设计?我个人认为,就是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尽力使作业的题型与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作性,促进他们享受做作业的快乐。  下面,就谈一谈自己在此方面做的一些尝试。  一、 自我预习交流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只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勾画字词,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