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展-练-评”教学模式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导学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师生共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完成教学任务。该教学模式完全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突出从尊重学生的地位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导学案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转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导-展-练-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现就谈谈实施过程中自己的粗浅认识,望得到大家的指导帮助。
“导”即“授人以渔”,就是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使学生会发现、会提问、会释疑。我认为必须明确“导”的方向,讲究“导”的质量、提高“导”的艺术,注重“导”的效果。教师要通过有艺术地“导”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在学习上能够自立。
要明确“导”的方向,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现状来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自学。从最接近学生现有知识体验的起点,引导学生延伸发展,达到离学生最远的最丰富内涵的终点。如教《看云识天气》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天气、云、风等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天气跟云的关系。讲究“导”的质量、提高“导”的艺术才能使“导”落到实处。在上《伤仲永》这一课时,在检查朗读和预习,完成基本的文言知识的梳理之后,进入对课文生动活泼的学习,我是这样导读的: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整个事件其实就是以时间为顺序。然后让学生讲述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经过,接着以旁观者的口吻对事作评论——评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评论这件事的的起因,过程及结果;评论父子双方各自做法。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相关的哲理。
注重“导”的效果,养成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素质、有艺术的导,归根结底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预习、如何置疑、如何找关键字词和语段,并且反复加以训练,这样日久天长,学生便具有了自学语文的能力和习惯。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能力和品格,就可以多
快好省地学到更多的东西,具有更强的本领。如对于课文的精彩片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谈片断“精彩在哪里”。
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得益于教师的“导”,即要使教师的主导不致成为“主宰”,使学生的主动不致成为“盲动”。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暗示,不断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把教师的主动性落实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上来,真正达到“导”学生“学”的目的。
“展”作为课堂学习中学生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个体和合作小组学习信息的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形式,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以及学生资源的挖掘。“展”更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拓展;又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仅拘泥于学案的题目;要多举例子,用多种思路进行讲解。
展示的时候要超越书本,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再进行展示!如在教学“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时,先让学生找出实例,像《看云识天气》中“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等句,与“比喻”进行联系,学生回答“说明云的形状”。又追问:“现在比喻用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学生纷纷插嘴:“为把这个特点说得很生动形象呀”。由此得出“打比方”就是为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练”既是检验和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又是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步骤。学生的各项技能必须通过有素的训练,才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要提高语文课堂训练的效率,首先就必须重视训练顺序。就是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能力发展的规律,训练要有明确的计划和不同的年级要求,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例如,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就可以分解为状物、写景、叙事、写人四类进行;培养说明能力,则可以按先静态后动态,先实用性说明后文艺性说明的步骤实施。
其次要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语文课堂训练要以学生为主,但这并不等于就不需要教师的“讲”。实际上,没有老师“讲”的课不是好课,至少不是一堂完整的课,没有老师的“讲”,学生的训练是无从谈起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受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窍不通的时候,单靠学生自学是没有效果的,这就必须靠教师的“讲”进行铺垫。学生的思维虽然活跃,但毕竟缺乏广度和深度,而教师的“讲”就可以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度。当然,无论教师的“讲”有多重要,必须牢记它毕竟是为学生的“练”服务的,“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练”。再次,要设计好科学的训练题。就是要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选择性、针对性的精心设计,周密思考典型性、代
表性强的习题,做到主次分明,题量适中,难易适度,不搞多而杂,尽量少而精。坚决杜绝题海战术,加重学习负担的做法。其实质在于“精益求精”。还要注意训练的手段和形式要灵活多变,各种训练方式要灵活安排、巧妙运用。要注意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阶段练习和系统练习,问题答辩和自我检测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拘一格的开展课堂训练。课堂训练要以勤练为基础,以精炼为导向,以巧练为途径,做到基础实,目的明,方法灵。
“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在运用语言进行评价的同时,要善于运用得体的姿态、丰富的表情、优雅的动作来辅助评价,以增强评价语言的立体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示语文教师的课堂风采。
总之,同样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会的途径绝不是一种,实践证明“导-展-练-评”教学模式是一种既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具体策略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
“导-展-练-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现就谈谈实施过程中自己的粗浅认识,望得到大家的指导帮助。
“导”即“授人以渔”,就是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使学生会发现、会提问、会释疑。我认为必须明确“导”的方向,讲究“导”的质量、提高“导”的艺术,注重“导”的效果。教师要通过有艺术地“导”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在学习上能够自立。
要明确“导”的方向,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现状来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自学。从最接近学生现有知识体验的起点,引导学生延伸发展,达到离学生最远的最丰富内涵的终点。如教《看云识天气》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天气、云、风等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天气跟云的关系。讲究“导”的质量、提高“导”的艺术才能使“导”落到实处。在上《伤仲永》这一课时,在检查朗读和预习,完成基本的文言知识的梳理之后,进入对课文生动活泼的学习,我是这样导读的: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整个事件其实就是以时间为顺序。然后让学生讲述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经过,接着以旁观者的口吻对事作评论——评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评论这件事的的起因,过程及结果;评论父子双方各自做法。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相关的哲理。
注重“导”的效果,养成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素质、有艺术的导,归根结底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预习、如何置疑、如何找关键字词和语段,并且反复加以训练,这样日久天长,学生便具有了自学语文的能力和习惯。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能力和品格,就可以多
快好省地学到更多的东西,具有更强的本领。如对于课文的精彩片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谈片断“精彩在哪里”。
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需得益于教师的“导”,即要使教师的主导不致成为“主宰”,使学生的主动不致成为“盲动”。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暗示,不断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把教师的主动性落实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上来,真正达到“导”学生“学”的目的。
“展”作为课堂学习中学生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个体和合作小组学习信息的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形式,直接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教学信息的反馈、以及学生资源的挖掘。“展”更要注重知识的升华和拓展;又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仅仅拘泥于学案的题目;要多举例子,用多种思路进行讲解。
展示的时候要超越书本,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再进行展示!如在教学“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时,先让学生找出实例,像《看云识天气》中“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等句,与“比喻”进行联系,学生回答“说明云的形状”。又追问:“现在比喻用在说明文中称为‘打比方’,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点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学生纷纷插嘴:“为把这个特点说得很生动形象呀”。由此得出“打比方”就是为更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练”既是检验和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又是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步骤。学生的各项技能必须通过有素的训练,才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要提高语文课堂训练的效率,首先就必须重视训练顺序。就是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能力发展的规律,训练要有明确的计划和不同的年级要求,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例如,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就可以分解为状物、写景、叙事、写人四类进行;培养说明能力,则可以按先静态后动态,先实用性说明后文艺性说明的步骤实施。
其次要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语文课堂训练要以学生为主,但这并不等于就不需要教师的“讲”。实际上,没有老师“讲”的课不是好课,至少不是一堂完整的课,没有老师的“讲”,学生的训练是无从谈起的。学生的自学能力受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窍不通的时候,单靠学生自学是没有效果的,这就必须靠教师的“讲”进行铺垫。学生的思维虽然活跃,但毕竟缺乏广度和深度,而教师的“讲”就可以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度。当然,无论教师的“讲”有多重要,必须牢记它毕竟是为学生的“练”服务的,“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练”。再次,要设计好科学的训练题。就是要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选择性、针对性的精心设计,周密思考典型性、代
表性强的习题,做到主次分明,题量适中,难易适度,不搞多而杂,尽量少而精。坚决杜绝题海战术,加重学习负担的做法。其实质在于“精益求精”。还要注意训练的手段和形式要灵活多变,各种训练方式要灵活安排、巧妙运用。要注意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阶段练习和系统练习,问题答辩和自我检测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拘一格的开展课堂训练。课堂训练要以勤练为基础,以精炼为导向,以巧练为途径,做到基础实,目的明,方法灵。
“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在运用语言进行评价的同时,要善于运用得体的姿态、丰富的表情、优雅的动作来辅助评价,以增强评价语言的立体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示语文教师的课堂风采。
总之,同样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学会的途径绝不是一种,实践证明“导-展-练-评”教学模式是一种既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具体策略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