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同志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回顾党的历史,李大钊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实现中国道路的最早开拓者和实践者。他践行了自己"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的思想,不仅为中国找到了一条马克思主义道路,而且为信仰的主义献出了生命。
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大钊精神产生的背景
列宁曾经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1]中国近代史是在一个与欧洲迥然不同的时代环境中展开的。随着西方的崛起和血与火的入侵,19世纪中叶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异常严重的生存危机。
(一)时代背景:内忧外患的民族和社会危机
1840年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华帝国的残梦,自此这个昔日雄踞东方的"天朝上国"疆土日剥、主权日丧,被迫一步步走上了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因此,"中国的形势不论从哪个层次来看都是在不断恶化,国家的独立受到严重的威胁,西方国家套在中国脖子上的绳索勒得越来越紧。"[2]即使在推翻清朝统治之后,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也并没有消失,军阀的连年征战乃至后来的一系列战争使得整个中国一直处在混乱中。救亡图存是人们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所发出的最强音,也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词。
(二)经济背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萌发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清末借助清政府的扶持和国外资本的输入获得初步的发展。特别是直隶地区,从 1878年李鸿章在唐山开平镇成立开平矿务局,到 1881 年全面投产,工人达 3000 多人,从而使直隶成为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诞生地之一。
(三)思想背景:不同救国道路的粉墨登场
亡国灭种的危险极大的震撼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即便是晚清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法。从1842年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到19世纪70年代 "振兴中国"的主张再到19世纪90年代"振兴中华"的口号。与此同时,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比如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杜威的"实用主义"等等。面对西方的各种思潮,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分成了不同的阵营,有的借鉴欧美,有的学习苏俄;有的倾向个体启蒙,有的偏重根本解决。
二、登高一呼群山应:李大钊精神的内涵
2009 年 10 月 28 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李大钊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3]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深刻揭示了李大钊精神的内涵。
(一)爱国主义精神
"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4] 李大钊能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他自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了高尚的爱国情操。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促使他的思想一直保持着奋发向上的动力,促使他不断探索新鲜事物、并不断付诸实践并最终在探索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李大钊短短38年的人生,始终是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探寻中国道路,经过民主主义最终走向共产主义。正如著名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所评述的,"从他成熟的理论生涯一开始,他的忠诚就是奠定在忠于中华民族,而不是忠效于特定的社会准则及过去信仰的基础之上的。"[5]
(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的早期政治理念是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学习现代的宪政思想开始起步的。他曾经寄希望于通过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然而,面对辛亥以后所建立的民国,李大钊感叹道:"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面对资本主义制度所暴露出的问题,他指出,"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这时的他已经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采取某种怀疑和保留的态度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通过研究、比较,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拯救中国,因此他充满激情地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0世纪30年代中期,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学者郭湛波,在其专著 《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中指出:"李(大钊)先生是研究历史最有成绩的人,也是唯物史观最彻底最先倡导的人;今日中国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的思潮这样澎湃,可说都是李先生立其基,导其先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效率和成败,也是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李大钊从一开始就以严肃、认真、谨慎的科学态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在其著名的《史学要论》一文中这样写道:"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对于自己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他并没有迷信和盲从,而是以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它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并且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四)革命的献身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德
李大钊曾说:"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1926年4月18日,张作霖占领北京,加紧对共产党人及倾向共产党的革命者进行迫害。在白色恐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李大钊不顾生命危险,秘密开展工作,使北方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直至1927年4月被捕。在这种险恶形势下,李大钊在生死抉择面前,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避免党的组织再次遭受破坏。为了使党组织不再遭受损失,其他同志不再做出牺牲,他不同意北方铁路工人的劫狱计划。正是因为李大钊同志拥有革命的献身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德,所以当他面对生死考验的时候,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为他信仰主义献出了生命。 三、微言如闪首传真:李大钊精神的时代价值
今天,我国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尤其需要我们本着科学探索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李大钊精神是坚定道路自信、共圆中国梦的旗帜。
中国梦贯通历史,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我们弘扬李大钊精神,就是要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就要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并且以此为思想旗帜,只有梦想插上精神的翅膀、闪耀思想的光芒,才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
(二)李大钊精神是荡涤党性、凝结高尚品德的明镜。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党性、信仰是我们心中最强大的武装。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个别党员干部受到不正之风的侵蚀,贪图享受,腐化堕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日益严重。因而,李大钊敢于担当的责任精神,永远都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方向。
(三)李大钊精神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时代精神的写照。
李大钊曾经说过:时代是最残酷的东西,时代落伍者是最可怜的人。 李大钊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改变并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臻于完善。这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李大钊推到了时代的最前沿。这也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所具备的共性品格,但李大钊显得更为突出。
今天,我们虽然远离了李大钊同志生活的那个时代,但仍然能感受到他短暂生命的伟大,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深远的历史眼光、宝贵的思想价值和崇高革命道德。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12页。
[2]古德诺:《解析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07页。
[3]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李大钊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
[4]李大钊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1989年版
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大钊精神产生的背景
列宁曾经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1]中国近代史是在一个与欧洲迥然不同的时代环境中展开的。随着西方的崛起和血与火的入侵,19世纪中叶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异常严重的生存危机。
(一)时代背景:内忧外患的民族和社会危机
1840年鸦片战争惊醒了中华帝国的残梦,自此这个昔日雄踞东方的"天朝上国"疆土日剥、主权日丧,被迫一步步走上了屈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因此,"中国的形势不论从哪个层次来看都是在不断恶化,国家的独立受到严重的威胁,西方国家套在中国脖子上的绳索勒得越来越紧。"[2]即使在推翻清朝统治之后,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也并没有消失,军阀的连年征战乃至后来的一系列战争使得整个中国一直处在混乱中。救亡图存是人们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所发出的最强音,也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词。
(二)经济背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萌发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清末借助清政府的扶持和国外资本的输入获得初步的发展。特别是直隶地区,从 1878年李鸿章在唐山开平镇成立开平矿务局,到 1881 年全面投产,工人达 3000 多人,从而使直隶成为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诞生地之一。
(三)思想背景:不同救国道路的粉墨登场
亡国灭种的危险极大的震撼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即便是晚清政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变法。从1842年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到19世纪70年代 "振兴中国"的主张再到19世纪90年代"振兴中华"的口号。与此同时,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比如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杜威的"实用主义"等等。面对西方的各种思潮,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分成了不同的阵营,有的借鉴欧美,有的学习苏俄;有的倾向个体启蒙,有的偏重根本解决。
二、登高一呼群山应:李大钊精神的内涵
2009 年 10 月 28 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李大钊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3]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深刻揭示了李大钊精神的内涵。
(一)爱国主义精神
"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4] 李大钊能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他自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了高尚的爱国情操。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促使他的思想一直保持着奋发向上的动力,促使他不断探索新鲜事物、并不断付诸实践并最终在探索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李大钊短短38年的人生,始终是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探寻中国道路,经过民主主义最终走向共产主义。正如著名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所评述的,"从他成熟的理论生涯一开始,他的忠诚就是奠定在忠于中华民族,而不是忠效于特定的社会准则及过去信仰的基础之上的。"[5]
(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的早期政治理念是从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学习现代的宪政思想开始起步的。他曾经寄希望于通过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然而,面对辛亥以后所建立的民国,李大钊感叹道:"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面对资本主义制度所暴露出的问题,他指出,"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这时的他已经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采取某种怀疑和保留的态度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通过研究、比较,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拯救中国,因此他充满激情地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0世纪30年代中期,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学者郭湛波,在其专著 《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中指出:"李(大钊)先生是研究历史最有成绩的人,也是唯物史观最彻底最先倡导的人;今日中国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的思潮这样澎湃,可说都是李先生立其基,导其先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效率和成败,也是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李大钊从一开始就以严肃、认真、谨慎的科学态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在其著名的《史学要论》一文中这样写道:"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对于自己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他并没有迷信和盲从,而是以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它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并且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四)革命的献身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德
李大钊曾说:"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1926年4月18日,张作霖占领北京,加紧对共产党人及倾向共产党的革命者进行迫害。在白色恐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李大钊不顾生命危险,秘密开展工作,使北方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直至1927年4月被捕。在这种险恶形势下,李大钊在生死抉择面前,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避免党的组织再次遭受破坏。为了使党组织不再遭受损失,其他同志不再做出牺牲,他不同意北方铁路工人的劫狱计划。正是因为李大钊同志拥有革命的献身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德,所以当他面对生死考验的时候,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为他信仰主义献出了生命。 三、微言如闪首传真:李大钊精神的时代价值
今天,我国的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尤其需要我们本着科学探索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李大钊精神是坚定道路自信、共圆中国梦的旗帜。
中国梦贯通历史,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我们弘扬李大钊精神,就是要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就要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并且以此为思想旗帜,只有梦想插上精神的翅膀、闪耀思想的光芒,才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
(二)李大钊精神是荡涤党性、凝结高尚品德的明镜。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党性、信仰是我们心中最强大的武装。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个别党员干部受到不正之风的侵蚀,贪图享受,腐化堕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日益严重。因而,李大钊敢于担当的责任精神,永远都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方向。
(三)李大钊精神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时代精神的写照。
李大钊曾经说过:时代是最残酷的东西,时代落伍者是最可怜的人。 李大钊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改变并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臻于完善。这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李大钊推到了时代的最前沿。这也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所具备的共性品格,但李大钊显得更为突出。
今天,我们虽然远离了李大钊同志生活的那个时代,但仍然能感受到他短暂生命的伟大,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深远的历史眼光、宝贵的思想价值和崇高革命道德。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12页。
[2]古德诺:《解析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07页。
[3]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李大钊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
[4]李大钊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莫里斯·迈斯纳.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