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笠谷 雕刻精彩人生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n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他曾亲赴阳关以感受诗中的意境;上世纪90年代,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热爱与坚守, 亦曾把本来准备买房子的钱都用于收藏了砚台。就是这样的一位性情中人,凭借其对砚台的痴迷酷爱与精深研究,而成为了中国砚文化的先行者,他就是著名的砚雕大师吳笠谷。
  千山万水方寸间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西直门南大街官园桥一隅的“斫云楼”——吴笠谷先生的工作室。与屋外的喧闹相比,屋内全然是另一番景致:陈设古朴典雅,墙上挂着吴笠谷的字画,展柜中精品砚台琳琅满目,每一方彷佛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龟背纹石的歙砚,凸雕了一个长眉罗汉,龟背与长眉寓意呼应;苏东坡举杯邀明月样式的端砚,袖子自成一个砚池,背面则是“明月几时有”的佳句;更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唐诗仕女砚……也就在这观砚、抚砚间,让人感觉彷佛在与器物神交,在身心体味中领悟作者的匠心与石材的灵动,进而使人涤心静气,物我两忘。而此刻,一袭宽松布衫,面似光头佛像般的吴笠谷已端坐台前,捧起一盏香茗,向记者如数家珍般地讲述起他与砚的渊源——
  吴笠谷出生于“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的宝地——安徽歙县。那里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著名的“中国徽墨之都”和“中国歙砚之乡”。地理的优越,历时千载的乡邦文化,古今砚雕的名家杰作,成为吴笠谷学习和借鉴的不竭之源。
  早年,吴笠谷曾得到黄宾虹的入室弟子、乡人山水画家程啸天的启蒙。上世纪90年代,他又北上求学于中央美院,得到众多名师及山水画名家龙瑞的指导。那时候,吴笠谷的人物画线描课稿曾被老师用作教学的范例,发给同学们临摹。就其书画的特点,界内人士评价道:“国画山水,用笔用墨刚柔相济,造境清幽,源出新安画派黄宾虹一脉而格调高旷;书法,兼习北碑南帖,笔意恣肆,结字险绝,用笔如用刀,笔由自主而不失绳墨,可入妙品。”
  就在身边人皆以为吴笠谷会朝着绘画的方向继续奋进之时,他却选择了砚雕作为立身之本。“画画的人太多了,少我一人也无妨。”吴笠谷坦言,“可研究砚台的人少,这个巨大的宝藏需要有人来挖掘。”他深知砚雕对于中国传统的重要性,从此便一心扑在其上,“砚雕是一门内美的艺术,需要有耐心,能沉得住”。
  砚台是传统的工艺门类,在中华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先民有彩绘,其时也就有砚台,但到了东汉,才有了严格意义上的砚出现。如今人们用砚的机会已大大减少,但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无疑乃是今人寄情养性的首选之一。
  天下艺事,本出一源,绘画、书法与砚雕三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在吴笠谷看来,小小一方砚承载了太多的文化气息:石头材质本身是宝石,在构思和雕刻的过程中又融入了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歌赋甚至哲学、养生学于其中,千山万水都在上面,给人卧游千里之感,“这也正是文人砚与工匠生产的民俗砚之区别”。
  雕砚多年,吴笠谷却一直没有放弃画画,画和砚相互促进,使他的作品意境总是令人叫绝。已故著名学者张中行对吴笠谷极为推崇,曾题赠对联赞叹——“妙伎成佳砚,奇缘会古人”。观吴笠谷所雕之砚,方知美名绝非虚传。
  2012年年初,吴笠谷接到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刘红军会长的一项“特殊任务”,即制作一方将被送上太空的砚台。经过精心选材、设计和制作,同年6月16日,袖珍歙砚——“飞天砚”被选送搭载我国神舟九号载人宇宙飞船送上太空。“飞天砚”取材巧妙,完美地利用了原料本身的天然石品,“砚材本身的天然之美,无处不在,如何利用、巧用、妙用砚材其形、其色、其纹的自然之美,加上作者主观的艺术构思,完成一方高品味的、蕴涵‘天人合一’,富有人文精神的砚雕作品,应是砚雕家们毕生探求的方向。”吴笠谷说,他亦将“天人合一”作为了砚雕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既尊重自然天成之美,又将工艺、文化注入其间。在此理念上制成的“飞天砚”由此享誉全国,而吴笠谷也因之成为“中华砚飞天第一人”。
  2012年秋,吴笠谷再次受命创作了一方袖珍端砚——“蛟龙砚”,搭载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远洋深潜太平洋,从而实现了砚雕史上“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不朽传奇。
  苦心雕砚石成金
  吴笠谷被业内称为“学者型砚雕家”,其自幼热爱古典文学,当给记者讲述砚台时,也不只局限于砚台本身,而是贯穿中国的历史、文学与书画。对于他收藏的好砚、古砚,只要是摆在他面前,再泡上一壶茶,他便可以静静地坐着品享,物我两忘。“砚台里有千山万水,砚台里也有古人情怀,感受端详一方砚台,仿佛自己浸身于大自然中,又或是与古人在交流。”遇到难解的问题,他便一头扎到古籍中,或是图书馆的古籍馆中,查找翻阅相关资料。吴笠谷对砚台的研究痴迷而“较真儿”,与砚台有关的文献,一定要看原著、原版,甚至与砚台有关的人,也要探查出个究竟,如此才有了吴笠谷今天的博学多才。他坦言,收藏砚台是为了研究学习。收藏到好的砚台,才可以更好地学习好砚台的雕刻工艺及文化内涵。
  吴笠谷不仅是砚雕大师,更是惜砚之人。无论从石料选择,还是在雕刻工艺上他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他说:“选石料应注重实用性。但是随着现代机械化量化的发展,资源不断被开采,很多好的石料都被拿去做了没有艺术价值的砚台,使得资源更加紧缺,无法留给后人。”他认为,普品砚台,可以大量做,可以产业化,但是应该选取普通的石头。而对于名石的老坑,则一定要慎重对待,因为老坑是有生命的,这对于资源也是一种尊重。
  吴笠谷向来都是自己亲自去矿山买石材,或是从收藏家手里购买石材。“细腻温润是前提,适合磨墨。石头不见得非常好,但是有特点,可以给我利用的创作空间很大,你把它加工出来,就是独一无二的绝品,不会再有第二块。”买到石料后,他会顺着其纹理构思雕刻,如果雕刻会破坏石头本身,他宁可不雕。或许正是因为他的这份执着,使其受到许多砚学界人士的尊重与崇拜。   在吴笠谷工作室的案台上,记者见到了很多精美的石材,这都是砚台收藏家送来请他雕刻的,用一句当下的时髦词汇叫高端定制。“有的已经放两三年了,还没想好雕什么。”在吴笠谷看来,动手之前的构思是最重要的,所谓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相石的重点在于利用它天然的纹理和造型。“石头已经具备了一半,另外一半你来完成……这才叫点石成金。”吴笠谷的作品“有工笔有写意”,他很注重提炼线条,喜欢宋代禅宗一派,讲究写意。“构思很慢,刻起来可能很快,两三天。刻比较工笔些的人物,则讲究功夫,可能要半个月。”
  一块石头,斑斑点点,凸凹不平,没什么奇处。可到了吴笠谷手里,他立刻想起了唐伯虎《桃花庵歌》里“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的诗句,发现“砚面上部布满金花,宛若花团锦簇,岂不正是桃树林中那满树的娇烂漫红、万枝的丹彩灼春吗?用铁笔勾勒几根树干,金花便成了遍野的桃花。再在花树掩映之中刻一茅庐,庐内几置酒瓮,壁挂古琴,便是桃花庵了。砚面下部有水波纹、眉纹,就势刻一池塘,可以洗砚、可以观鱼,乱石野水,了无尘俗之气。”石的背面再雕一唐伯虎小像——“唐伯虎桃花庵小景砚”就成了。这便是点石成金。
  现在用砚的人少了,因此一些人雕刻出来的砚台没有砚池,这与吴笠谷的创作理念不符,“如果将砚仅仅视为一个用来看的石雕,那就失去了意义,而且降低了砚文化的含金量。要认识传统、继承传统,然后再创新。既然是砚台,必须要有池,还要达到一定比例。”因此吴笠谷的作品自然是“可以收藏,也一定是可以用的”。
  传承发展砚之学
  如今,虽然砚台的实用价值早已式微,但是早在20年前吴笠谷就认识到它的收藏和艺术价值。前不久,一方清代宫廷砚拍出了1500万元的天价,对此,吴笠谷表示,有很多比那个更好更有价值的砚,只因不是皇家用品目前价值还没有显现。“砚比其他器具文化价值高得多,过去古人收藏讲究金石书画,金是青铜器,石包括砚台,然后才是书画。”吴笠谷说,“这些年核桃竟然成为十大文玩之一,过去社会精英阶层文人士大夫谁玩这个?所以现在人的品味比古人差得多。”
  领悟到砚道精髓的吴笠谷,不仅自己钻研砚艺,还率先提出了“砚学”的概念。“过去叫砚文化,但是文化一词现在用得太泛太杂,什么都可以称文化。但是我提的砚学这个概念非常重要。砚学里可以分为砚雕艺术、砚台收藏等,可以慢慢研究分类,把它做成一种专门学就对了。”
  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过去二三十年,吴笠谷的大量研究使得他具备作为前行者的积累,他不仅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收藏古砚,还遍览古今砚文化的专著、论述,踏遍家乡歙砚龙尾石诸坑以及全国各地端砚、红丝砚诸砚产地,潜心研究,辨伪析真,著书立说,充当“砚学”先锋。可喜的是,他撰写的60余万字的《赝砚考》与《名砚辨》两本重要的砚学专著已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
  其中《赝砚考》共考证自东晋至清代的历代名人砚数十例。而“岳飞砚”、“文天祥玉带生砚”、“谢枋得桥亭卜卦砚”等,在制砚史上均颇具影响。吴笠谷主要从各砚的形制、材质、铭文及传承等方面入手,指出砚与原始文献、铭文与题者行迹等不相符合的地方,从而判定砚为赝品。《名砚辨》则既有证伪,也有辨真,并包括对一些砚史争议问题的辨析。两书内容广博,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在国内外砚界引起巨大反响,得到学术界很高的评价。
  学者刘德水在《名砚辨》序中评价说:在这两部书里,笠谷的辨伪,始终是为了识真——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砚文化。对并无铁证可定必伪的古名人砚,他首倡“疑罪从无”的收藏观——这是一位饱含深情的砚学家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
  “现在社会活动多,能够专心做学问的时间少了。今年将在韩国办个展,上个月月底去中央美院讲课,我希望通过讲课、办展览等活动把砚台之美之妙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目前,吴笠谷致力将实践与理论研究相融合,互渗互透、相得益彰;并且开放自己的工作室,力图使砚文化这颗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重放光芒。
  谈及砚文化的前景,吴笠谷很有信心——“社会总是在向前发展的,受教育水平高了,有錢也有闲了,人们的欣赏水平和收藏水平都会提高。”他表示,首先砚台可以用,有些人的说法是,砚台应该走进博物馆,因为现在都用鼠标了,但你看韩国和日本,他们的现代化建设都很发达,但是好多人还是在用砚台。因为书画家们都知道,墨汁与磨出来的墨是完全不一样的。磨出来的墨,墨色非常好,层次感强。所以书画家要用砚。
  再就是从欣赏角度,砚本身就是一块宝石,砚石石品纹理的变化很微妙。吴笠谷认为,“品赏古砚,那种境界,更多的中国人慢慢也会懂得。因为物质是有极限的,最终这种自然的、情感的东西是没有极限的,所以砚文化,随着传统文化的恢复,欣赏砚、爱砚的人会越来越多。而且砚文化,也会研究得越来越深。”
  作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中坚,吴笠谷在潜心钻研雕刻之外还为弘扬砚文化做着大量工作。“刘红军会长创办的我们这个砚文化团体是公益性的,目前我们主要在做三件事——一是办展览、论坛,扩大砚的影响力;二是编书,准备出版《砚文化大典》,大概五六十本,囊括了砚的各个方面,我负责的部分有二三十本;第三是修建砚博物馆,未来会把古砚、砚史,各个流派的作品集中于此。”
  诚然,吴笠谷所拥有的丰富古砚藏品和精深的艺术功力,让其声名鹊起,独步砚林。而他秉承弘扬砚文化的历史使命感,也促成了他决意将自己的看家本领作分享、作传播,并开放自己的砚文化工作室“斫云楼”,为砚台爱好者们提供一处赏砚、展砚、论砚、学砚的好去处。“在这里,我们会定期举办学术展览、专题研讨会,招收学生,传播和弘扬中国悠久的砚文化。”听着吴笠谷充满激情的讲述,记者也不禁为之折服。以今之势,不假时日,斫云楼将会成为京城乃至中国和世界研习砚文化的学术高地。
  责任编辑 李菡丹
其他文献
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于一致凸的目标函数,证明了带有Goldstein线搜索的DFP算法的全局收敛性.
写作作为一种输出活动,对语言习得有促进作用,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观念都会对写作学习产生影响。本文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策略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访谈、开放式调查和文献研究
在对现代嫩江大马岗段河流沉积物探槽剖面密集取样和实验室内样品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探槽剖面附近的参数井的测井综合解释结果 ,结合探槽剖面上相应位置处的样品粒度分析结果
针对双侧强化换热管进行了管外工质R134a的池沸腾与管内工质水对流换热的传热试验,管内水的流动处于旺盛湍流状态。结合试验,分别用“威尔逊图解法”、“扩展Gnielinski法”
期刊
@@
2014年3月17~19日,郑守仁总工作为专家组长参加了由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开展的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第二次技术调研。专家组考察了施工现场、听取了各参
期刊
“文革”后二十年的知青小说,清晰地勾勒出一代人伴随时代走过的心路历程,是一代人从特殊的时代和人生经历走出后的精神自省之路,也是特定时期民族的“心灵之史”、“思想之史”
本论文以1967年至1983年新加坡华文日报《南洋商报》的副刊《文艺》、《文丛》、《咖啡座》和《窗》的缩微胶卷原始材料,对出版期12年的副刊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复以1969年至19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培养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素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