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自觉是有价值取向的,这种价值取向以价值为要素,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最终实现一种全体社会成员公认并遵守的最高价值目标的确认。不同时空文化的形成、存在、繁荣和发展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给予了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区别于其它文化理论的特征,文化自觉的取向以各民族、各国家的实际需求为取向的价值依据,即具有指向性、选择性和特殊性的特征。
【关键词】: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特征 指向性 选择性 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0-0183-01
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影响和决定人的思维和行动即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从而影响和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一个群体和社会的文化行为和文化行为反应方式。这种价值取向以价值为要素,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最终实现一种全体社会成员公认并遵守的最高价值目标的确认。而在不同时空文化的形成、存在、繁荣和发展的文化独特性给予了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区别于其它文化理论的特征,文化自觉的取向以各民族、各国家的实际需求为取向的价值依据,即具有指向性、选择性和特殊性的特征。
1.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的指向性
文化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它是经济全球化的归宿。在这场文化自身的变革中,文化自觉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相协调的指向性特征,是实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根本保证。基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体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進文化的战略需求,我国的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指向性可以从理论层面和实践经验两方面来阐释。
从理论层面上来说,首先是文化全球化的外部环境需求,对文化自觉价值取向提出了兼容并蓄、和谐发展的指向性要求。文化全球化的实现,拓展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视野。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要从具有特殊性的文化之中淬炼、升华与创造出具有普遍性的普世文化,才能保证中华文化具有更广泛和更久远的生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
其次,是中国主流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现代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对文化自觉价值取向提出了立足传统、面向现代的指向性要求。在复杂的文化交往中,中国当代文化以主流文化为指向的文化自觉价值取向,强调主流文化的构建,形成以主流文化为核心,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格局。而中国当代的主流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文化,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倡具有发展性、民族性指向的文化自觉价值取向
从实践经验上看,中国主导意识形态文化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体现。意识形态的存在是多元化的,但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由居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决定。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积极构建一种稳定的、先进的核心价值体系来提升主导意识形态文化的自我魅力,以此来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国际文化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的选择性
多元文化共存,新旧文化交替,文化矛盾与融合问题凸显,为提升自身文化先进性,促进自身文化的繁荣,为寻求适合自身文化发展的道路,作为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要具备选择性的特征。选择性是人能动性的表现,是人做出的取舍决定或是对客观事物、主观行为等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体现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客体价值含量。这种选择从价值的角度考察主体对客体需求程度和客体价值对主体的满足程度。简言之,文化的主体通过自觉活动根据自身需求和价值标准,对客体的价值含量进行分析、比较,而最终做出取舍的过程,体现了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选择性。
首先,个人社会生存需要文化自觉价值取向具有选择性。人总是试图通过超越传统,创新未来来体现人的主体性,而文化的价值意义使得对文化所做的选择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要具有价值意蕴,是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模式进行理性的反思、继承与批评。所以文化自觉在价值取向的选择上所追求的就不仅仅是文化的发展道路,还要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精神需要,体现人的追求与理想。“因为一切有关民族前途、文化命运的抉择最终都要由文化主体作出并承受其结果”。2
其次,社会繁荣发展需要文化自觉价值取向具有选择性。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历程,随着不同时代社会繁荣发展的需要,文化自觉价值取向展开了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直至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文化变迁。我党在总结了中国社会这段发展历程经验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做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的特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党几代领导人经过长期的探索所产生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据中国的实践经验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中国特色的,是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路。它之所以特殊,主要体现在它是立足中国特殊国情和特殊时代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有别于马克思设想的理想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科学结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切实代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文化自觉和共产党人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特殊性特征。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存在是绝无仅有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由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当今世界社会制度结构现状构成的历史坐标中进行定位,就不难分析出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具体时空位置。从时间上纵轴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且并未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阶段。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设想在历史的区间上上相差了整整一个历史阶段;从空间上横向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坐标中,介于其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和众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位置上。历史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符合中国国情和生产力水平的科学定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长和优势。中国共产党人对这种“特色”路线的选择,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特殊性特征。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这说明理论是时代的产物,理论的内容与形式都要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发展指导思想的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特殊性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党把坚持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高度自觉,是我党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文化自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党高度的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特殊性体现,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要条件。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07-10-15.
2毛颖,当代民族文化变迁中文化选择的外部动因,[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关键词】: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特征 指向性 选择性 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0-0183-01
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影响和决定人的思维和行动即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从而影响和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一个群体和社会的文化行为和文化行为反应方式。这种价值取向以价值为要素,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最终实现一种全体社会成员公认并遵守的最高价值目标的确认。而在不同时空文化的形成、存在、繁荣和发展的文化独特性给予了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区别于其它文化理论的特征,文化自觉的取向以各民族、各国家的实际需求为取向的价值依据,即具有指向性、选择性和特殊性的特征。
1.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的指向性
文化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它是经济全球化的归宿。在这场文化自身的变革中,文化自觉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相协调的指向性特征,是实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根本保证。基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体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進文化的战略需求,我国的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指向性可以从理论层面和实践经验两方面来阐释。
从理论层面上来说,首先是文化全球化的外部环境需求,对文化自觉价值取向提出了兼容并蓄、和谐发展的指向性要求。文化全球化的实现,拓展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视野。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要从具有特殊性的文化之中淬炼、升华与创造出具有普遍性的普世文化,才能保证中华文化具有更广泛和更久远的生命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
其次,是中国主流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现代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对文化自觉价值取向提出了立足传统、面向现代的指向性要求。在复杂的文化交往中,中国当代文化以主流文化为指向的文化自觉价值取向,强调主流文化的构建,形成以主流文化为核心,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格局。而中国当代的主流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文化,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倡具有发展性、民族性指向的文化自觉价值取向
从实践经验上看,中国主导意识形态文化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体现。意识形态的存在是多元化的,但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由居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决定。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积极构建一种稳定的、先进的核心价值体系来提升主导意识形态文化的自我魅力,以此来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国际文化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的选择性
多元文化共存,新旧文化交替,文化矛盾与融合问题凸显,为提升自身文化先进性,促进自身文化的繁荣,为寻求适合自身文化发展的道路,作为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要具备选择性的特征。选择性是人能动性的表现,是人做出的取舍决定或是对客观事物、主观行为等持有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体现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客体价值含量。这种选择从价值的角度考察主体对客体需求程度和客体价值对主体的满足程度。简言之,文化的主体通过自觉活动根据自身需求和价值标准,对客体的价值含量进行分析、比较,而最终做出取舍的过程,体现了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选择性。
首先,个人社会生存需要文化自觉价值取向具有选择性。人总是试图通过超越传统,创新未来来体现人的主体性,而文化的价值意义使得对文化所做的选择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要具有价值意蕴,是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模式进行理性的反思、继承与批评。所以文化自觉在价值取向的选择上所追求的就不仅仅是文化的发展道路,还要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精神需要,体现人的追求与理想。“因为一切有关民族前途、文化命运的抉择最终都要由文化主体作出并承受其结果”。2
其次,社会繁荣发展需要文化自觉价值取向具有选择性。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历程,随着不同时代社会繁荣发展的需要,文化自觉价值取向展开了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直至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文化变迁。我党在总结了中国社会这段发展历程经验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做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的特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党几代领导人经过长期的探索所产生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据中国的实践经验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中国特色的,是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路。它之所以特殊,主要体现在它是立足中国特殊国情和特殊时代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有别于马克思设想的理想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科学结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切实代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文化自觉和共产党人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特殊性特征。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存在是绝无仅有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由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当今世界社会制度结构现状构成的历史坐标中进行定位,就不难分析出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具体时空位置。从时间上纵轴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而且并未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阶段。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设想在历史的区间上上相差了整整一个历史阶段;从空间上横向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坐标中,介于其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和众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位置上。历史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符合中国国情和生产力水平的科学定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长和优势。中国共产党人对这种“特色”路线的选择,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特殊性特征。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这说明理论是时代的产物,理论的内容与形式都要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发展指导思想的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特殊性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党把坚持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高度自觉,是我党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文化自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党高度的文化自觉价值取向的特殊性体现,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要条件。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07-10-15.
2毛颖,当代民族文化变迁中文化选择的外部动因,[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